《商州 賈平凹的文學故鄉》7月20日晚八點

2020-11-24 騰訊網

點藍色字關注「視聽商洛」

7月20日  晚8:00點

《商州  賈平凹的文學故鄉》將在央視9套上映

來自賈平凹藝術館的消息稱:反映中國著名作家地域風情的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將於2020年7月20至26日20:00,將登陸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每天一集。播出的順序依次為:賈平凹、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莫言。

據悉,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由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出品,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製作,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提供學術支持 。

中國當代文學已經成為世界文學版圖的重要風景,像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商州》、劉震雲的《延津》、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些文學風景植根於中國大地,吸取了中華文明的精華,豐富了世界文學的版圖。從2016年夏開始,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率團隊歷時兩年,跟蹤拍攝了6位作家回到故鄉,回到文學現場的歷程。攝製組也遠赴日本、美國、歐洲多國,採訪了30多位漢學家、翻譯家、出版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等國際知名專家,記錄下中國文學向世界傳播、莫言摘取諾貝爾文學獎的歷程。

《文學的故鄉》分為《莫言》《賈平凹》《劉震雲》《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六部。其中《莫言》入選了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組織實施的"紀錄中國"傳播工程項目。歷時兩年,從冰雪北國到南方水鄉,從青藏高原到膠萊平原,《文學的故鄉》攝製團隊跨越秦嶺和黃河,跟隨作家們回到故鄉,揭開他們創作的秘密。

【連結】

  我看《商州初錄》

文丨佚 名

【賈平凹說】我寫了《商州初錄》,拿在《鐘山》雜誌上刊了,社會上議論紛紛,尤其在商州,《鐘山》被一搶而空,上至專員,下至社員,能識字的差不多都看了,或褒或貶,或抑或揚。無論如何,外邊的世界知道了商州,商州的人知道了自己,我心中就無限欣慰。但同時悔之《初錄》太是粗糙,有的地名太真,所寫不正之風的,易被讀者對號入座;有的字句太拙,所旨的以奇反正之意,又易被一些人誤解。

賈平凹的《商州初錄》寫於1983年。他在此前和此後的很多小說如《臘月 正月》《雞窩窪的人家》《天狗》《小月前本》《浮躁》等,都 主要描寫農村社會中傳統與現代的衝突,描寫隨著改革開放而進入農村的商品意識和現代生活方式對古老民風民俗的衝擊,以及所引起的價值觀念的轉變, 他由此來探索人性在時代變革中的內涵,寫出了人們精神世界的各種生動氣象。但賈平凹更為突出的創作特色,還在於他通過描繪秦漢文化環境中特有的生 存方式和風土人情,展現出來自民間的美好人情,以一種清新、純樸的筆調營造出了一個特別具有詩意美感的藝術世界。這種傾向在《商州初錄》中表現得最為顯明。

這部作品由一段「引言」和十四個相對獨立的短章組成,作者在引言中自述了寫作的起因:隨著現代文明的發達,「商州便愈是顯得古老,落後,攆不 上時代的步伐。但亦正如此,這塊地方因此而保持了自己特有的神秘。今日世界,人們想盡一切辦法以人的需要來進行電氣化,自動化,機械化,但這種人 工化的發展往往使人又失去了單純,清靜,而這塊地方便顯出它的難得處了。」作者感慨於這種難得,感受到商州古老文化的存在對於現代社會的價值和意 義,他的寫作意圖便在於對這種文化加以全面、深入的描述,努力展現出它的種種美好。與其他尋根派作家有些不同的是,由於商州還是他成長的故鄉,賈 平凹對於自己的「文化之根」懷有著特殊的親近,這使得他在一種多情、詩化的描述中,自覺過濾掉了那些可能同時存在的愚昧、醜陋、惡的成分,更加突 現出了商州文化中的風情和人情之美,那些民族文化的優秀內涵在他的情感表達中猶如一顆顆耀眼的珍珠,閃爍著無窮的魅力。

《商州初錄》首先展示出商州的自然之美,在賈平凹看來,自然之美無疑正是孕育著風情與人情之美的理想土壤。作品中深情地把商州稱作是「這塊美 麗、富饒而充滿著野情野味的神秘的地方」,這裡的樹細而高長,向著天空擁擠,炊煙也被拉成一條直線,山的懸崖險峻處則樹木皆怪、枝葉錯綜,白雲忽 聚忽散、幽幽冥冥,有水則如晶瑩似玻璃,清澈見底,這美麗的自然風光如詩如畫,這裡的人文風情當然也更是溫馨動人。作者同樣深情地把商州人稱作「 勤勞、勇敢而又多情多善的父老兄弟」,對來客他們都盡心相待,把好酒給你喝,把好菜給你吃,天冷路滑,他們扶你,背你,人與人之間相互扶持、相互 幫助,「寧叫人虧我,不叫我虧人」是這裡人與人交往的基本原則。在淳樸民風的陶冶下,人人都有著一顆純潔無邪的美好心靈。《商州初錄》裡的各種小 故事幾乎都是在表現這種人情的美,寫出了商州民風的質樸、善良、大膽、真誠、正義和寬容。像《黑龍口》中,主人夫婦請客人和自己同床過夜,坦坦蕩 蕩,並不感到不便或尷尬;《莽嶺一條溝》裡的老漢身懷接骨絕技,不知醫好過多少病人,但在被迫替狼治病閣,卻感到了自己的罪惡,便在內疚中跳崖自 殺;《一對情人》中的姑娘為了愛情,勇敢地反抗貪財的父親;《摸魚捉鱉的人》中,那個醜陋的中年漢子每天都把求愛信裝在玻璃瓶裡,讓河水帶著它去 尋找心上人,對純真愛情的嚮往真誠而又執著;《小白菜》裡的女演員雖然受到大家的不公對待,但當她得知造反派要去抓那些「走資派」時,便不惜委身 於造反司令,換得一紙手令,趕去為「走資派」們通風報信;《桃衝》中擺渡老漢的兒子,並不因父親曾受到別人嫉恨就反過來再嫉恨人家,結果過去的恩 怨全都無影無蹤……等等。這一個個善良可愛的人物,心靈中無不包容著民間至真至純、至善至美的精神,而這來自民間世界的美好情愫,被作者有意地加 以與現代社會人情日益淡漠、人心日益荒蕪的對比,便愈加使人覺得彌足珍貴,也更加令人神往了。

無可否認,賈平凹在《商州初錄》裡對商州文化的描述和讚頌含有著極大的理想色彩(包括作品結尾處所寫的:「城裡的好處在這裡越來越多,這裡的 好處在城裡卻越來越少了。」),這其實正表現出了他自己的理想寄託。長期浸潤於秦漢古老文化之中,賈平凹深深地體驗到它的厚重、樸實、渾放的風格 ,他將其視作為一種對自我和全體社會都大有意義的民族精神。又由於這一文化傳統早已散逸民間,這就使得他的「尋根」過程,實際上也就是進入民間世 界、感受民間氣息的過程,後者更加呈現出蓬蓬勃勃的生命力,而古老文化不會老去,便在於與民間的貫通凝合,兩者已成一個整體。雖然賈平凹作品中對 民間世界的展示還很表淺,但事實上他(還有許多其他尋根派作家)已經為文革後文學開啟了新的文學向度。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賈平凹在《商州初錄》中嘗試了一種擬筆記體的文體形式,有著文字精煉、結構呈現散文化的特點,迴蕩著濃烈的古典藝術氣韻。這其實也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有意回歸,特別是在西方經典小說敘述形式之外,找到了中國文人筆記小說這一特殊的傳統敘述形式,正表達出作者對古典美 學境界的追求。

▌來源:記錄商洛

編 輯/亮 亮 責 編/張 帆 編 審/阮龍雛

監 制/楊建平 總監製/閆玉宏

更多推薦

熱點

圍觀

民生

趣聞

商洛手機臺

相關焦點

  • 跟賈平凹回故鄉《文學的故鄉》央視首播
    7月20日20點,由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出品的6集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紀錄片《文學的故鄉》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跨越秦嶺和黃河,跟蹤拍攝賈平凹、莫言、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6位作家回到故鄉、回到文學現場的歷程,講述文學背後的故事。該片首集走進秦嶺深處的棣花鎮,跟隨賈平凹尋訪他出生的祖屋、《秦腔》裡的清風街以及《高興》裡的原型——劉高興,為觀眾還原文學作品中的實景,走進文學的故鄉。
  • 《文學的故鄉》系列紀錄片之《賈平凹》在央視9套播出
    ——賈平凹《文學的故鄉》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文學的故鄉》紀錄片於2020年7月20-26日20點,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每天一集。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之《賈平凹》在央視播出!(附完整視頻)
    《文學的故鄉》紀錄片於2020年7月20-26日20點,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每天一集。7月20日,播出了紀錄片第一集《賈平凹》。 ——賈平凹《文學的故鄉》第一集——賈平凹《文學的故鄉之賈平凹》跟隨商洛市文化發展顧問、作家賈平凹穿越秦嶺,回到故鄉商洛棣花。
  • 《文學的故鄉》文學與故鄉
    前幾天不意看到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的介紹,這部7集的紀錄片講述了6位作家的文學旅途與故鄉,其中就有我最喜歡的當代作家遲子建。於是我趁著周末,匆匆忙忙間把這紀錄片看了一遍,然後我悵然所失,不知道是文學離我更遠,還是故鄉離我更遠。人人生而有故鄉,而中國人對故鄉更是有一種執念,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會有「籍貫」。
  • 他們將生活故鄉變為文學故鄉
    日前,北師大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紀錄片製作人張同道的新書《文學的故鄉訪談錄》出版,該書是同名紀錄片的文字版,書中六位「茅獎」作家莫言、賈平凹、阿來、畢飛宇、劉震雲、遲子建難得袒露心扉,將幽深精神世界裡那些妙不可言的東西一一分享給讀者。
  • 從六位中國當代作家探尋文學精神原鄉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火...
    賈平凹:故鄉是我的創作基地引發觀眾聚焦的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分為《賈平凹》《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莫言》(上下集)多集,追隨6位文學大家,回到他們出生和文學創作的現場,還原他們的童年往事和創作歷程,揭示他們如何將生活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
  • 《文學的故鄉》背井離鄉是作家的宿命
    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鄉土文學頂起了多半邊天。無論魯迅筆下的魯鎮,蕭紅記憶中的呼蘭河,沈從文小說裡的湘西世界,還是孔乙己、祥林嫂、翠翠和小英子小明子這些活色生香的人物,他們都共同構建起了一個鄉土中國。
  • 回到作家的故鄉,看文學如何起航
    7月20日至26日,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這部作品講述當代作家如何把自己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創造出獨特的文學風景:如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商州鄉村,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劉震雲的延津世界,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些知名的文學風景與作家的故鄉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說,也許《文學的故鄉》稱得上一場精神探險。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尋找嚴肅文學的奧秘和位置
    莫言、賈平凹、阿來、遲子建、劉震雲、畢飛宇等一批作家,對於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當代文學而言無異於一場「風暴」。他們席捲了之前文學創作的陳規,塵埃落定後,8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文學的基本面貌形成了。高密東北鄉、商州、阿壩、北極村、延津、王家莊……許多個封閉而又開放的文學空間,拼湊成了一幅當代文學的版圖。這些地名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現實中存在的空間和時間在作家的想像力中翻天覆地、滄海桑田;但與此同時,這些地方不約而同地就是作家本人的故鄉,故鄉既孕育了作家的肉身和童年,也生長出了那些鮮明的人物和偉大的故事。
  •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帶您跟著莫言回故鄉
    日前,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一經播出,立即受到了廣大觀眾和文學愛好者的喜愛,也收穫了眾多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展示作家獨特的人生軌跡,記錄他們如何把生活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如何開創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學世界。
  • 散文|鬼才賈平凹小說藝術/尹燕忠
    一在艱難的田野山徑上,前進1952年3月16日,賈平凹出生在父親教書所在的陝西省丹風縣金盆鄉。他的故鄉在丹風古鎮棣花寨。其父考慮到妻子是頭胎生育,就把臨盆的母親接到金盆鄉,借住在姓李的農家,因此就給平凹起名賈李平,長輩們平時都稱他為平娃,後來開始寫作,他就乾脆改名為平凹。賈平凹後來說:「母親生我時,經陰陽先生掐算,不宜在家,故投宿二十餘裡外姓李的一戶人家。
  • 賈平凹劉震雲畢飛宇阿來如何走向文壇?這部紀錄片中他們返鄉尋根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近日,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播出引發關注。該片由北師大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率團隊歷時兩年拍攝,鏡頭聚焦莫言、賈平凹、劉震雲、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和他們的故鄉,是中國電視人第一次以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 走進秦嶺深處
    本報訊 (記者 柏樺)7月20日20時,由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出品的6集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該片首集走進秦嶺深處的棣花鎮,跟隨賈平凹尋訪他出生的祖屋、《秦腔》裡的清風街以及《高興》裡的原型——劉高興,為觀眾還原文學作品中的實景,走進文學的故鄉。
  • 《文學的故鄉》,六位作家的小傳
    中央電視臺為這六位作家製作了一部7集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其中莫言佔了兩集的體量。紀錄片沒有另外用解說員,始終由作家自己主述,引用作家作品中文字,也是作家本人誦讀。主要形式就是製作組和作家回到出生地,以及年輕時成長的地方,由作者講述自己的成長過程,當然都是結合著自己文學作品講述的。
  • 賈平凹父女扯掉的,不僅僅是詩歌的底褲
    賈平凹,本名賈平娃,1952年2月21日出生於陝西省丹鳳縣棣花鎮 [1] ,中國當代作家 [1] 。1973年,開始發表作品 [2] 。197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1982年起,從事專業創作 [3] 。1986年,出版長篇小說《浮躁》 [4] 。1987年,出版長篇小說《商州》 [5] 。1988年,憑藉《浮躁》獲得第八屆美孚飛馬文學獎銅獎 [6] 。
  • 專訪張同道: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煉造史
    該紀錄片分為《莫言》《賈平凹》《劉震雲》《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六部。其中《莫言》入選了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組織實施的「紀錄中國」傳播工程項目。 該片於7月20日至26日在CCTV-9紀錄頻道播出。日前,張同道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獨家講述拍攝幕後,「我希望觀眾看完之後,能找到自己的文學的故鄉。這個故鄉就是詩與遠方,是心靈的家園。」
  • 《文學的故鄉》賈平凹、莫言、劉震雲讀書改變命運
    接連有兩個朋友提到這部講述作家成長之路的紀錄片《文學的故鄉》,上周我看完了自己感興趣的賈平凹、莫言、劉震雲這3集。看得過程中就有很多觸動,因此邊看邊寫,最後整理出這篇觀看筆記。無論是賈平凹還是莫言還是劉震雲,他們的裝束活脫脫就是廣大農村地區生活好一點的農民的形象。儘管他們成名後見過了那麼多大世面,但他們底子裡還是帶著農村生活的印記。如果不是從事文學創作,他們可能就是廣大中國農村最普通的人,毫不出挑。賈平凹自己說,要是自己在農村,60多歲可能也要出來打工了。
  • 《文學的故鄉訪談錄》 出版發行
    本報訊 (記者張雪嬌)7月20日晚,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首播,受到業界廣泛關注。記者了解到,根據前期採訪加後期整理而成的圖書《文學的故鄉訪談錄》,日前已由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出版發行。
  • 賈平凹:我對家鄉的感情是又恨又愛(上)
    如今,賈平凹的故鄉,村子裡的舊居,親人和朋友,賈平凹和棣花古鎮、商州,這些不同的詞彙,被商業的手穿起來,成為了文化旅遊的賣點。   棣花古鎮景區不收門票。走進清風街,原來的水泥路已經變成了青石路,新修的小溪在街道一旁清澈地流淌。整個小鎮,賈平凹的書法隨處可見,無處不在。高大的牌樓上掛著賈體對聯:上聯是「清風徐來猶見商於漢唐柳」,下聯是「秦腔乍起且醉棠棣宋金人」。
  • 《文學的故鄉》|故鄉的山水,化為作家文字中的血脈
    《文學的故鄉》終於上映,這個消息,作為一位文學愛好者而言,我整整等了兩年。日,趁著周末的時間,我買上回家的車票,於6月9日清晨到達故鄉。,而選擇作家的故鄉為切入點,講述他們創作的文學地圖,無疑是這部紀錄片最大的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