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日常》普通人的小說家/作家與城市/打動我的一些對話

2020-10-09 梅菜扣肉胡辣湯

《文學的日常》是一部非常認真、良心的紀錄片,每一集嘉賓和小說家交流的日常節奏的把握,片段之間形成的對比,和鏡頭所呈現出來的美感,都處理的很好。講作家的日常,首先可能要講小說家不是聖人,小說家首先是普通人:相信換水可以治癌症的馬原,講自己八卦的馬家輝,深陷童年情傷的麥家,總帶幾句髒話的阿來,和佝僂著背的小白,都是鮮活的、明確的、日常的,然後才是文學的。看完之後有一個方面令我頗有感觸,那就是每個作家都選擇了一個城市定居,這個城市同時也反哺了他的文學:馬原的雲南南糯縣,馬家輝的香港,麥家的杭州,阿來的成都和小白的上海,城市和作家其實也是互相選擇的一個過程。這和我熟悉的建築領域也有點相似,大部分建築師選擇了北上廣深,因為這些城市是建築的一流試驗場地,但也有一些建築師做出另外的選擇,比如拿普獎的王澍將業餘工作室安家杭州,小說家兼建築師的劉家琨選擇了成都,張雷選擇選擇了南京,魏春雨選擇了長沙……選擇、定居、生活,最終這些人的文學作品、建築作品都覆上了各自城市的底色。下面是看二刷紀錄片過程中記下來的一些打動我的對話。1.馬原,雲上的日子世界上每天有無數人面對生老病死,但降臨到每一個具體的人身上,這種改變似乎是巨大的,是不可逆的。作家與角色在小說裡相遇,在現實和虛構之間遊走,好的文學起的就是巫師的作用。《姑娘寨》:這就是時間的威力,時間自己切割出幸福與不幸的界限,時間讓絕望統治了每一個還活著的人的心;還是時間,借了一個年與年的節點,將災難與新生活做一次徹底的切割,讓人們的心裡重新萌發出希望。我一直是個古樹迷,一直覺得古樹是最有智慧的。人最大的智慧就是長壽,任何災難來了,人都可以躲、可以跑、可以離開這個災難。而樹沒處躲,風霜雨雪全部它都得硬挺著。如果地球曾經是屬於眾生的這麼一個星球,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做眾生的主宰,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把眾生放到一個從屬的一個服從的地位上?人會關心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孩子如果看到了也會關心,差不多到此為止了,孫子的孫子已經跟你沒一點關係,你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人生你可以有各式各樣的劫難,但是結局得好。評價世界的唯一的尺度居然是搞笑,搞笑變成他一代人唯一的價值標尺。「我是我啊,我是我」這句話裡個人意義價值開始凸顯了,我和我們是完全相反的概念,是南轅北轍的概念。你不可以代言我們,誰也不能夠由我來代言我們或者說由某人來代言我們。對本質的任何探求,比不上從頭頂輕輕飄落的一片樹葉,比不上牆腳偷偷開放的一朵野花。2.馬家輝,香港故事怎麼講?中年馬家輝,一人即江湖。或者因為香港向來人來人往,大家都沒有打算久留,使得真正久留的人也錯覺自己只是過客,不管發生天大的事情,忍一忍便過去了。也因為被英國鬼佬管得太久,亦不至於亂,習慣在框框條條內東摸西探。生活在這樣的城市,有點似生活在棋盤裡,規矩都是看得見的,即連不規矩的規矩也是規矩,不像上海一樣,連規矩也不被當成規矩。安帕託•艾克說過:我充分理解窺視真實人物的私人生活是多麼美好而刺激的,尤其是這些人我們又引為自己的知己好友。江湖就是互相幫忙。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張愛玲:悲壯是完成,蒼涼是啟示。跟你對賭的並非其他,而是命運,只是命運。3.麥家,獨在故鄉為異客人呢,就是找自己缺的那一門。青春期一旦犯病,它就是一隻老虎,一把刀子,我們根本拿他沒辦法。人在青春期、年輕的時候,讀書絕對是第一要務,一邊讀書一邊照亮自己的內心,只有內心打開你才能夠去領略人生的各種滋味,並且在各種滋味面前也會坦然。盧梭說:青春的苦啊就在於你苦的時候不知道別人也苦,以為只有你自己苦;你苦的時候不知道以後不苦,你以為一直這樣苦。作家還是需要一些天賦啊。天賦不一定比別人健全,甚至比別人脆弱,比別人沒有保護能力,天賦不是祝福,天賦有時候是懲罰。一個人寫的書也是他躲藏的地方。可以說他們彼此帶著一種帶著一生的榮辱,隔代的悲歡和最近半個月的情緒得失在打招呼。還是有一種既是生理同時又是精神的一種需要,就是你要把自己交出去,交給一個東西。人一輩子就是不停地交,找到一個可以交出去的不變的載體是一個人的福氣。其實有時候生命本身是很複雜的,不能用複雜去對抗它,或者說不能用複雜去迎接它,可能用簡單一點的更好。日常有非常殘忍的一面,他讓一個有情的人變得很麻木,時間就是一把殺豬刀。在生活面前能夠對自己的命運去抗拒的,或者對自己的苦難認同,我覺得他就是英雄,可能是一個很本質的英雄。願我知道什麼時候應當抗爭,願我知道什麼時候應當認命,願上天給我智慧,讓我認清這兩個時機。人生海海,潮落之後是潮起,你說那是消磨、笑柄、罪過,但那是我的英雄主義。4.阿來,長歌當哭在一個具體的場景裡,能讓我們隨意穿梭在古代與現實之間的,唯有文學,尤其是詩歌。古人說,活得輕鬆、優雅,其實就是他的興趣被分解到了非常非常多的方面,而且都能生發出一種美也好情懷也好。現在確實是太單一了,而且對美的定義、成功的定義,對享受的定義,也非常簡單,就那麼幾樣東西。《草木的理想國》:我在成都生活十幾年了,常常聽人說熱愛成都的生活,但理由似乎都一致的集中於生活享受的層面。我也愛這座城市,但我會想,還有沒有別的稍微離開一下物質層面的理由。即便是就人的身體而言,似乎眼睛也該是一個不能忽略的重要感官,而且眼睛有個好處,看見美好的時候讓我們反省生活中何以還會有那麼多的粗陋,可以引導我們稍微向著高一點的層面。帕慕克說過:我們一生當中,至少要有一次反思,引領我們檢視自己置身其中的環境。米沃什說:我走過世界上的許多城市,但是我沒有養成世界主義,我保持了一個小地方人的謹慎。(強調的就是要有一個自己寫作紮根的地方,要有一個比較小的、偏僻的但屬於你個人的角度。不要盲目的去寫自己不熟悉的、遠方的看起來非常闊大的事物。有的時候寫作其實是越寫越謙卑,越寫越低調的,原因也就在於發現自己實際上對人生,對世界所知甚少。但凡寫作寫得越來越狂妄,越來越自大的,這種寫作我覺得都很可疑。作家和他所成長的土地之間,始終保持著一種隱秘而不可分割的聯繫。物我相契,物我相融,物我相忘。中文最大最優秀的那些特性,不是保留在敘事文學裡頭,而是保留在詩歌跟散文傳統裡頭。我也一直反對所謂的快樂閱讀這樣的說法,就是只讀你喜歡讀的書。要學會讀一些你不喜歡的書,學會啃一些難啃的書。如果一直是讀喜歡的書,快樂的閱讀,它很可能是在同一個平面上的滑行,它本身是很難形成思想的進展。有時候,我們對一個人的想像,對一種時代的消費趣味的想像,太固化、太簡單了。缺乏最基本的把它理解為多義、複雜、多面的能力,這也就是文化的貧乏。人是一個複合體,我們的下半身還是會對我們有所支配,但問題是不能說我們發現了下半身,關注了下半身以後,就忘記了腦子,忘記了心了。抹去偶然性的特徵,我把生命看成一場奇蹟。5.小白,重建一個上海人是逐漸喪失敏銳度的。表演和偷窺是構成我們文化的一個幾乎最重要的動力。《租界》裡,亂世顛沛的大上海,各種人粉墨登場、費盡心機、追逐利益,最後結果卻是一場虛妄的深謀遠慮,這是我們時代的通病。謀略的背後是抵達目標還是落空?租界就是一方舞臺,有人在上面表演,有人隱在幕後偷窺。

相關焦點

  • 《文學的日常》作家的日常
    《文學的日常》藉由一位文藝界的朋友拜訪一位知名作家的形式,通過兩天的對談、走訪、體驗、觀察,用鏡頭記錄了他們對生活、生存、生命的認知與解讀。節目以樸素平實的敘事帶領觀眾走近了馬原、馬家輝、小白、阿來、麥家等作家筆下的精神世界與真實的現實生活。這類紀錄片與流量明星當道的綜藝,有著截然相反的畫風。
  • 對話|戴錦華&巫昂:作為小說家的李滄東
    這些作品都是以城市邊緣人和小人物為關注點,聚焦於兩類題材:一類是韓戰及南北分裂、光州事件等社會現實所造成的傷痛,一類是韓國社會工業化發展進程中的社會問題。大時代投影在小人物身上,在他們日常生活中細碎的坎坷隱藏著巨大的悲劇感。分享會現場,戴錦華、金辰坤、巫昂等進行了對話。作為小說家的李滄東是怎樣的?
  • 紀錄片《文學的日常》:作家的生活長這樣
    因為閱讀漸漸勢微,所以催生出許多鼓勵人們閱讀的電視節目,如《朗讀者》《見字如面》《一本好書》等等,也有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但還有書籍》,不僅為書迷也是為普通人打開了一扇通往閱讀的窗戶,希望可以藉此讓人們重新拾回閱讀的樂趣。
  • 中英文學大咖暢談「城市精神與文學表達」
    在這個果實豐盈的季節裡,十月文學院聯合北京作家協會主辦的第五屆「北京十月文學月」核心國際交流活動「十月國際文學城市對話·北京對話倫敦」於10月20日拉開帷幕,中英兩地城市文學的碰撞,讓大家收穫滿滿。非常榮幸的是,英國劍橋康河出版社也受邀成為了此次活動的協辦單位,參與到了對話當中。
  • 滬臺「隔空對話」,談談文學、影像和虛構|高翊峰|上海市作家協會|...
    11月27日,由上海市作家協會、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萌芽》雜誌和《聯合文學》雜誌聯合主辦的「2020上海-臺北兩岸文學營暨小說工作坊」在上海一見圖書館開幕。在這一天下午,上海和臺北的作家們通過視頻連線,展開了兩場跨越海峽的精彩對話。
  • 《上海故事》:一張城市文學地圖
    圍繞著高科技產品手機丟失這一情節,甫躍輝展開對城市人新境遇的思索。上海這座城市的開放和包容,使其往往成為文學探索的策源地。從1930年代以小說家施蟄存與詩人戴望舒等為代表的現代主義,到1980年代以小說家孫甘露與評論家吳亮等為代表的先鋒文學,都汲汲於文學形式的創新。當然,形式創新也意味著叩訪生存狀態的多種可能性。
  • 《文學的日常》美麗的日常、幸福的日常
    非常恬靜的一部紀錄片,與五位作家的深度對話,筆下創造出無數的悲觀離合的人與故事的他們對人生似乎有著更通透的理解:馬原「得了不治之症,那我就不治了」的豁達,在雲南的大山深處建造了如同夢幻城堡一般的居所和圖書館,這方世外桃源體現了一個作家的浪漫;江湖氣息濃厚的馬家輝,懂得江湖就是相互幫忙的人情世故、也有手裡的牌再爛都要打好的豪邁氣質
  • 《文學的日常》:東方視野下的文學之美
    作為中文系現當代文學專業的碩士,他對作家和文學作品有著獨特且深刻的理解。節目中,老友來訪,相伴兩天,一路對談、走訪、體驗、觀察,笑談間涉及生死觀、世道人心、故鄉、青春叛逆等熱點話題,問診時代,以文學照亮日常,映射出名人作家對時代及生活的認知與解讀。
  • 《刺殺小說家》:再給國產電影一些時間
    路空文能被認可為小說家,主要靠的是他對寫作那份打動人心的堅持,以及在高樓上對關寧說「希望有人推我一把」時那戲劇性的場面中他的獨白。其實,在小說原著中,對於「小說家」的身份,有過這樣一段對話:「小說家?」「確實是小說家。
  • 《文學的日常》日常滋養文學 文學點亮日常
    《文學的日常》是我偶然看見一個推片公眾號強推才慕名而來。抱著一些疑問,文學應該是神聖的,純潔的,不被打擾的,又怎麼拍出文學的日常呢。直到我看見這些作家,看見他們懷著堅定的目標過著平凡的日子,看見他們把日常過得詩意,活成文學的樣子。為了展現作家最放鬆的姿態,節目安排作家好友來拜訪。與好友在熟悉的地方侃侃而談,完全裸露出偉大作家的日常生活。
  • 《文學的日常》文學的日常
    這部紀錄片一共涉及五位作家:馬原、馬家輝、麥家、阿來、小白(有些好奇為什麼沒有女作家),對話分別發生在雲南、香港、杭州&富陽、成都、上海(皆是成就作家或是承載他們記憶與經歷的地方)。紀錄片主要講述作家的創作、思想及其與各自生命體驗千絲萬縷的關聯。
  • 打破「圈地自萌」,文學內部對話的可能與限度在哪裡?
    1月7日,「第五屆收穫文學榜」系列活動之「無界對話:文學遼闊的天空」在上海作協舉辦。論壇現場供圖:吳越1月7日,「第五屆收穫文學榜」系列活動之「無界對話:文學遼闊的天空」在上海作協舉辦。科幻文學、網絡文學、影視文學、傳統的期刊文學都有自己的小圈子,不同的文學圈很少對話。」他把這場論壇理解為每個人都從自己的部落出發,傳遞出自己部落的信息,一點點地打破「圈地自萌」的幻覺。論壇現場。如果文學圈也有鄙視鏈「傳統純文學對網絡文學的輕視是肯定存在的。我不是替網絡文學說話,但網絡文學的想像力有時候是遠遠超越傳統小說家的。」
  • 滬臺「隔空對話」,談談文學、影像和虛構
    11月27日,由上海市作家協會、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萌芽》雜誌和《聯合文學》雜誌聯合主辦的「2020上海-臺北兩岸文學營暨小說工作坊」在上海一見圖書館開幕。在這一天下午,上海和臺北的作家們通過視頻連線,展開了兩場跨越海峽的精彩對話。
  • 作協動態|疫情下的文學創作與作家責任——中日作家對話會在京舉行
    >來源:中國作家網 | 劉鵬波 2020年11月09日2020年11月6日,由中國作協主辦的「中日作家對話會——疫情下的文學創作與作家責任」在京舉行。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包括中國、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的作家朋友,紛紛執筆創作,寫出了很多觀照心靈、傳遞大愛、溫暖人心的文學作品,凝聚起了同心抗疫的磅礴力量。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的今天,在線上面對面地重啟文學的交流與對話,一定會碰撞出絢麗的思想火花。她期待與日本作家朋友們共同努力,將中日文化文學交流不斷深入發展下去,為兩國人民的世代友好作出貢獻。
  • 遇見文學的黃金時代 | 11位頂級小說家的靈與肉
    很多年後,莫言在獲獎感言還對這部小說曾經給予自己的重要啟發念念不忘:「這種開闢天地的豪邁精神激勵了我,使我明白了一個作家必須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地方。👆點擊試聽精品課《遇見文學的黃金時代——11位頂級小說家的靈魂》一個作家,只交給一位專家 這些小說大都具有強烈的個人氣質
  • 《文學的日常》文學在日常 生命在雲端
    《文學的日常》是最近印象比較深刻的紀錄片。紀錄片分為五集,介紹五位作家的日常生活及某部作品的創作背景,攝影精緻,策劃精良。馬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作家,不論是他的作品還是其人生態度。很久之前在《小崔說事》的作家系列裡看了他的訪談,他講話慢吞吞、笑眯眯,一點也不似其作品般神秘,然而又很酷,當時想,這個人有點意思。馬原不是大眾意義上的暢銷作家,但是現當代文學專業的學生一定不能繞開他。
  • 《刺殺小說家》:殺死那個理想主義者
    不過正如小說中的小說家沒有放棄寫作,雙雪濤也沒有。他說,他相信文學的力量,這股「最根本的力量」使他堅持下去,雖然可能是幻覺,一種自己受到某種感召的幻覺。借《刺殺》裡小說家之口,雙雪濤說出了自己的內心聲音:「我聽見在遙遠的地方有一個聲音在跟我說話,你這個人到了這個時候,只能作為一個寫小說的人存在了,你被選中了,別無選擇了。」
  • 《文學的日常》從趣味和日常中品讀文學,這一part我覺得可以
    第一次在《奇葩說》看史航老師,感覺他很有意思,開始關注他的作品,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仍然覺得史航老師實在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妙人。記得有一次高曉松與史航在欄目中深聊金庸,剛好聊到誰才是金庸作品中最痴情的人時,史航激動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就連高曉松都插不太上嘴。所以有時候我會很好奇,這麼喜歡直言又有趣的史航老師,在日常中是否也是那般侃侃而談的模樣?
  • 城市文學:寫出城市的精氣神
    近幾年,不論是賈平凹、遲子建、王安憶等文壇老將,還是徐則臣、葛亮、孫頻、張悅然、笛安、「鐵西三劍客」等青年作家,都推出了不少表現城市生活的力作。城市成為文學書寫的新焦點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遺憾的是,我們的城市文學卻沒有像城市發展那樣迅速而成效卓著。無論是參與其中的作家數量,還是好作品的數量,與城市發展水平、發展階段、發展速度尚不匹配。
  • 青年小說家的媒介情感與「新」寫實丨新觀察
    網站漏洞的意外發現,讓「我」獲得了撕開日常生活表層的缺口。在信息網絡重新定義的文化區域裡,看取都市的目光不再來自鄉土,而在於都市內部的真實與虛構,快遞信息所製造的窺視,巧妙地貫穿都市生活的地理邊緣和消費中心,把物質的隱私和欲望的隱秘相勾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