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翻譯理論研究回顧與展望

2020-12-25 中國社會科學網

  學科意義上的翻譯理論研究,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學界,都是近40年以來的事。西方科學意義上的翻譯理論研究始於美國學者奈達1964年發表的《翻譯科學探索》。在該書中,奈達借用語言學和信息理論等研究方法,嘗試對翻譯過程中涉及的一系列翻譯問題進行科學探索。奈達也因首次對翻譯現象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而被視為現代翻譯學研究的創始人。但西方學界更為普遍認可的現代意義上的翻譯學研究,則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比利時和以色列召開的系列國際翻譯研討會。會議主題及其後出版的會議論文集,都主張採用描寫性研究方法對翻譯產品及影響翻譯產品產生、出版和接受過程的各種社會因素進行研究,摒棄了傳統的規範性研究範式。而中國的翻譯理論研究則始於80年代末召開的首屆全國翻譯理論研討會,該會議匯集了當時學界知名的翻譯研究學者,對改革開放以來的翻譯理論研究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總結和深入探討。雖然起步晚於西方,但是自90年代以來,中國的翻譯學科建設和翻譯理論研究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注重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國際知名翻譯學者甘比爾指出,考察翻譯學科的發展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看翻譯教育在高校體制中的認可程度,二看學界對翻譯研究的價值認知。自2004年以來,翻譯學科開始招收博士生,成為與英語語言文學並列的二級學科,不再隸屬於外國應用語言學,確立了其獨立的學科地位。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已開始在外國語言文學這個一級學科下招收翻譯方向的博士生。2017年,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舉行了翻譯方向博士點招生20周年紀念活動。據統計,自2001年以來,畢業於南開大學翻譯方向(畢業論文以翻譯為研究對象)的博士近70人。這些畢業生目前活躍於各個高校,從事翻譯研究和教學。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世界各國在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國家和社會對各層次的翻譯人才有極大需求,這促使了高校翻譯教育的快速發展。自2007年起,教育部先後批准在部分高校設置翻譯碩士專業和翻譯本科專業。迄今為止,全國已有200多所高校招收翻譯本科生和翻譯碩士研究生。我國高校的翻譯教學也由此發生了很大變化:翻譯本科專業從無到有;翻譯研究生教育從原來的定位(下屬於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的三級學科)、屬性不清(翻譯理論與實踐方向)發展到現在的實踐型職業翻譯教育(MTI)和學術型翻譯教育(MA)兩個學位齊頭並進,高校翻譯教育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高校都建立了本、碩、博三個層次的翻譯教育體系。從開設翻譯專業的高校數量及國家對翻譯專業認可的角度來說,中國的翻譯學科建設在世界範圍內也是領先的。

  兼顧應用研究與理論創新

  伴隨著翻譯學科建設的快速發展,中國的翻譯學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最為突出的是應用翻譯研究成果豐碩。得益於中國翻譯教育的發展、翻譯實踐的豐富性及中國翻譯研究傳統上重實用性和應用性,應用翻譯研究範圍得以持續拓展,從早期單一的翻譯技巧探索、翻譯批評研究擴展到本地化、術語管理、機輔翻譯、語言服務、翻譯技術、翻譯行業等領域。全球化市場與新技術工具的應用不僅改革了翻譯的工作方式,也改變了應用翻譯研究的內容。翻譯教學研究(包括教學法、課程設置、教材編寫、翻譯測試、教師培訓等)成為應用翻譯研究的重點。粗略瀏覽《中國翻譯》,可發現應用翻譯研究佔半壁江山,其中,翻譯教學研究又佔60%以上。

  就純理論研究而言,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翻譯理論研究發展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早期對西方譯論的譯介和引進階段及中國翻譯理論的獨立研究階段。在整個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翻譯理論研究以譯介和應用國外的翻譯理論為主,特別是對語言學派翻譯理論的譯介及其應用。由於西方語言學派的翻譯理論主要關注原文和譯文之間的對等及譯文是否忠實於原文,與傳統上一直重實踐的中國譯論有相通之處,因此,其理論概念如等值和等效等更容易為中國學者所接受。然而,隨著我國翻譯理論研究的深入,西方語言學派翻譯理論開始遭到質疑。此外,由於新的西方譯論及新的研究範式未能及時譯介、引進到國內,我國翻譯界在90年代末曾一度出現「翻譯理論研究的沉寂期」。與中國譯界迥然不同的是,自80年代以來,國際翻譯研究在理論上和方法上取得了重大範式突破。學者們不再關注原文和譯文之間的對等問題,而是將翻譯視為發生在一定社會歷史背景下的文化產品,認識到翻譯受譯入語文化的社會規範、意識形態、詩學、委託人和讀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翻譯研究出現了文化轉向,進入了描寫研究範式階段,早期的對等範式遭到了批判和摒棄。

  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越來越多的翻譯學者開始接受文化轉向,語言學派翻譯理論一統天下的格局被打破,翻譯研究的路徑出現多元化趨勢,翻譯理論的研究在整體上與國際學界保持了同步,湧現出許多翻譯研究的新概念和新方法。翻譯學作為一門跨學科的人文學科,研究對象和內容更加開放和包容,研究方法也更加多元化。除了傳統的語文學派研究路徑和語言學派研究路徑,還出現了語料庫翻譯學、社會翻譯學、認知翻譯學等。中國翻譯學者開始提出基於中國本土翻譯實踐的原創性翻譯理論,如譯介學、生態翻譯學和變譯理論等。

  多措並舉促進翻譯理論新發展

  儘管我國的翻譯學科建設和理論研究已取得很大成就,但從學界對翻譯研究的價值認知來判斷,我國的翻譯學科建設和理論研究還面臨諸多問題。

  首先,翻譯學專業期刊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翻譯理論研究的發展。到目前為止,中國僅有《中國翻譯》一家期刊入選CSSCI學術期刊。翻譯研究的論文主要分布在各種外語類期刊上,而外語類期刊發表翻譯學論文不僅數量少而且不穩定。據統計,2001—2016年間,有7000餘篇翻譯學論文發表在17種外語類核心期刊和3種翻譯學專業期刊上。其中,《中國翻譯》發表論文1300餘篇,僅佔19%。

  其次,高校從事翻譯教學的教師多,而從事翻譯研究的教師少。2001—2016年,上述17種外語類期刊發表翻譯學論文年均450篇,而設有翻譯專業碩士學位的高校有200多所,每所高校發表的論文年均不到2篇。而且,目前很多從事翻譯教學的教師所受學科訓練並非翻譯學專業,對自己的學科歸屬並不清楚:有的認為自己是翻譯理論與實踐方向,有的認為是翻譯方向,有的則認為是外國語言學方向。另外,在博士論文的學科歸屬方面,很多翻譯學博士論文封面寫的二級學科仍然是英語語言文學、法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等。

  再次,傳統的翻譯理論研究和應用翻譯研究仍然是強勢研究領域,純理論研究少。長期以來,中國的翻譯理論研究一定程度上存在西方中心主義傾向,譯介和應用西方翻譯理論較多,基於中國翻譯實踐的翻譯理論創新較少。

  基於以上情況,筆者對當代中國翻譯理論研究提出以下建議。第一,創辦、建設更多綜合性和專門性翻譯學術期刊。翻譯學科的建設,翻譯理論研究的發展和繁榮,離不開專業學術期刊這樣的學術交流平臺。

  第二,重新界定翻譯,拓寬翻譯研究的範圍,推動我國翻譯理論研究向縱深發展。近20年來,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翻譯實踐的內容和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進而引發了翻譯研究的對象和研究方法的變化。在西方,社區口譯研究和視聽翻譯研究兩個領域異軍突起。我國學者也需與時俱進,進一步發掘和研究中國歷史上豐富的翻譯現象及當下多樣的翻譯實踐形式,在此基礎上,推出基於本土實踐經驗的創新型翻譯理論。

  第三,增強翻譯研究的學科意識。法國知名翻譯學者吉爾指出:「學術界有些學者本身並不從事口筆譯實踐,但他們對翻譯學作為一門學科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也存在同樣的情形。201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翻譯類立項的學科歸屬情況較為準確地反映了翻譯研究者的學科背景。201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翻譯類項目中,歸在語言學項下的佔總數的50%以上,其餘的則在中國文學、外國文學、中國歷史、哲學及體育學等學科之下。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翻譯類共有63項(一般項目58項、西部項目5項)。其中有42項歸在語言學項下,佔翻譯類項目總數的67%;其餘21項則歸在中國文學、外國文學、歷史學、法學、哲學等學科之下,佔33%。以上數據一方面表明中國從事翻譯研究的學者並不僅僅限於語言學學科,體現了翻譯學研究的跨學科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存在的問題,即翻譯研究是否存在一個共同的研究範疇?翻譯學研究的跨學科性與譯學本體研究之間的關係如何?這些都應是當今中國翻譯理論研究者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中國翻譯學者不僅有責任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更優秀的高級翻譯人才,還有責任推進和完善中國翻譯學科建設,探索和創建有中國特色的翻譯理論。

 

  (作者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

 

相關焦點

  • 會議|佛教中國化研究的歷史與展望(上)
    編者按:北京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於2021年1月3日舉辦「佛教中國化研究的歷史與展望」內部座談會,本紀要根據現場錄音整理而成。澎湃新聞經授權刊發。本文為上篇。我們這個座談會的題目叫做「佛教中國化研究的歷史與展望」,我想有幾層意思。首先「佛教中國化」是現在大熱特熱的話題,我們也不能免俗。這個概念當然有政治上的含義,是黨和政府制定的宗教中國化方針的一環,有治國理政、妥善處理宗教民族問題,促進宗教與社會和時代相適應的考量,我們暫且不議。「佛教中國化研究」與此著重點有所不同。
  • CCG研究著作《國際人才學概論》出版 推動我國國際人才理論研究...
    本書基於作者長期開展國際人才研究與實踐工作,從理論方面進行總結探索,提出國際人才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的未來發展方向。其一,以國際人才相關實踐經驗為理論構建起點,關注國際人才群體的發展狀況,了解如何服務其成長、如何評價其社會貢獻等。其二,探索國際人才學的社會科學基礎,結合勞動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等理論基礎,構建自身的研究範式。
  • 中國教育社會學40年:回顧與展望
    中國教育社會學是舶來品,人們最早是通過翻譯外國著作來了解和認識這一學科的。一開始是對國外著名教育社會學論著的零星引入和簡單介紹。杜威的《學校與社會》和《明日之學校》兩本著作於1921年和1923年被最先翻譯出版。此後一直到1947年,學界相繼翻譯了包括美、英、法、日、德等國著名教育社會學著作約12本,從而為中國接納這一新學科以及開設相關課程奠定了基礎。總的來說,中國教育社會學早期的譯介具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時效性強,二是範圍廣。
  • [學子論文]議程設置理論在中國的研究綜述
    由此可見,議程設置理論在中國得到了大量關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還是以簡單的介紹(翻譯作品、訪談相關學者)為主,21世紀以來開始變得豐富,主要的研究有議程設置的介紹,議程設置與輿論引導,議程設置的檢驗,議程設置的利用,新媒介環境下的議程設置的新變化等。
  • 兒童文學翻譯的研究範式
    教化功能使「忠實」屈居次席  書中通過理論反思、個案研究和譯本比較,探討了兒童文學的雙重功能、兒童文學翻譯研究突破性的方法,以及譯本「風格的可接受性」和「對話式翻譯」策略等問題。兒童文學翻譯家林良也曾指出,我們對兒童書中的插圖不甚重視。西方學者在圖畫書及其翻譯上的實際經驗和研究成果,值得我們的兒童文學作家、翻譯研究者和譯者學習借鑑。  兒童文學翻譯研究目前還屬於小眾研究,甚至可說「處於邊緣的邊緣」,為數不多的研究對翻譯行為所涉及的社會文化語境的考察也鮮少提及。林良認為中國並不是缺乏兒童文學作品,而是「缺失翻譯」。
  • 【深度專訪】初曉波教授訪談——中國的日本研究:歷史、現狀與展望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學術委員初曉波接受《國際政治研究》特約記者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李堯星專訪。初曉波教授回顧了中國研究日本的歷史,深入探討當代日本研究發展現狀與前景,鼓勵中國學者繼承前賢的傳統,在時代大潮激蕩之中放眼世界,更加全面、更加冷靜地剖析日本。
  • 中國科技改革開放40年的回顧與展望
    【摘要】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科技事業不懈開拓、持續精進,取得了可喜成就,積累了堅持自主創新和創新驅動發展的寶貴經驗。依據中央對科技事業作出的全局性重大決定,把中國科技改革開放劃分為探索期、啟動期、深化期、系統推進器、躍升推進期,分別進行總結回顧。
  • 【回顧與展望】自立自強的中國支撐
    這既是對中國科技創新已有成績的高度肯定,也是對中國科技創新未來發展的深切期許。(一)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突發的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危機,加速了世界走向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有人說,疫情對世界造成創傷之重,對世界局勢變革影響之大,不亞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 黃心川:玄奘及唯識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玄奘是一個偉大的佛教理 論家, 他在佛教理論、哲學、因明學、梵文翻譯、歷史、地理、民俗、文化交流和中外交通等等方面都給我 們留下了大量極其珍貴的精神和文化遺產, 因此長期以來一直被中國和世界學術界所重視。中國近百 年來, 對玄奘和法相唯識學的研究大致與國外是同步的, 也是相互響應的。外國學者普遍重視和讚美 玄奘的偉大人格和學術成就, 並以玄奘研究為東方學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 翻譯理論術語名詞解釋匯總
    直譯與意譯 直譯和意譯是重要的翻譯理論和基本的研究主題。直譯是既保持原文內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或翻譯文字。意譯,也稱為自由翻譯,它是只保持原文內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或翻譯文字。直譯與意譯相互關聯、互為補充,同時,它們又互相協調、互相滲透,不可分割。
  • 回顧與展望2020年臺灣政局暨兩岸關係
    回顧與展望2020年臺灣政局暨兩岸關係 2020年12月31日 08:54:00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回顧與展望2020年臺灣政局暨兩岸關係
  • 女性主義視野拓寬外交話語翻譯研究
    近幾年來,外交話語和女性主義已成為國際翻譯界的熱門話題,但鮮有學者從女性主義的視角系統研究外交話語翻譯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應從國際關係學、翻譯學和女性主義等跨學科、超學科的視角,關注「外交翻譯學」的理論創新和學科建設。中國女性主義翻譯理論獨具特色20世紀70年代,西方女性主義翻譯理論是在女權運動和翻譯理論的多重交融互文碰撞下產生和興起的。
  • 翻譯傳播研究促知識轉化效果
    翻譯傳播研究將翻譯傳播學精細化科學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就是對某一類特殊現象進行界定,從概念限定出發,建構可行的理論,依託可靠的研究進路,對世界上正在發生的社會現象進行探索,並得出規律性的總結,為人們提供一個清晰的學理圖譜或圖景,為知識生產、創新和共享提供智慧支持。
  • 【書訊】政府財政支出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
    四、政府與社會關係理論及啟示 五、社會資本理論及啟示 第四章 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解釋 ——政府行為視角 一、中國經濟增長的特徵事實 二、現有文獻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解釋
  • 「英漢互譯理論與實踐論壇「舉行
    12月6日,由我校外國語學院主辦,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復旦大學外文學院、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香港理工大學翻譯研究中心協辦的「英漢互譯理論與實踐論壇」通過視頻會議的形式召開。來自美國明德大學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英國斯特靈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高校的20位專家學者分享了英漢互譯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學術成果。論壇由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研究所所長王建國教授主持。
  • 符號學作為一種形式文化理論:四十年發展回顧
    要指出文化研究與科學不同,不可能共享同一種分析模式,這並不難,但要人文學者完全拒絕這種誘惑,恐怕不容易。這是我們回顧形式論興起時不能不考慮的文化背景。  二 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符號學  中文很多學科名來自日語,但「符號學」是中國稱呼,日語至今作「記號學」。
  • 【2016回顧和2017展望】PPT下載網盤
    前面付總的三篇回顧和展望已經在跨年度發完了,小編我看了一下後臺,數千條的留言。。。。
  • 讀北外德語翻譯理論與實踐是什麼體驗?
    此外,北外老師們給大家發放各種材料,完全可以滿足同學們日常的學習和研究。同時,學校官網上也提供谷歌學術搜索,可以查閱外網的各種資料。大家也可以看到課表上有MTI方向的課程,北外的翻譯理論與實踐方向和MTI可以說是深度融合,這兩個方向的同學是一起上課的。所以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MTI的課程,課程在時間上不會衝突,完全可以全部選擇。現代西方翻譯理論主要學習翻譯理論,每個學期老師會帶領同學們大致學習兩本書,一本為理論書,一本為文學作品(小說居多)。
  • 《講好中國故事的影像書寫——安徽紀錄片創作的回顧與展望》紀錄...
    為緊跟融媒體時代紀錄片傳播趨勢,有效提高紀錄片創作質量,11月6日上午9時,由安徽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安徽廣聯紀錄片工作委員會聯合主辦的《講好中國故事的影像書寫
  •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在中國:70年回顧與反思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在中國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從新中國成立之初通過學習蘇聯、對舊的唯心史觀及西歐中心論進行批判而開始的初步研究,到改革開放之後對歷史哲學概念、研究範圍及重要流派和人物進行探討,從而建立起基本的研究體系,再到21世紀以來對後現代西方歷史哲學及其新趨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