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方言文化研究新範式

2021-01-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方言與地域文化互為表裡,不可分割。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載體,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珍貴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地域文化則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根脈所在。用方言形式所表達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現象,即為「方言文化」,包括地方風物、民俗活動、口彩禁忌、俗語諺語、民間文藝等。筆者認為,隨著語保工程取得重大進展,應當推動方言與文化研究相結合,探索科學的研究範式。

 方言與文化研究的科學範式尚未形成

把語言與文化(思維)結合起來進行系統研究,在西方有100多年的歷史,在我國也有幾十年的歷史。1950年出版的羅常培《語言與文化》是我國語言文化研究的先驅之作;1985年,遊汝傑、周振鶴在《復旦學報》第3期發表《方言與中國文化》一文,提出「文化語言學」的概念,認為應該將豐富的語言材料和歷史悠久、多姿多彩的中國文化結合起來研究;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曾經出現「文化語言學中國潮」,然而90年代中期以後卻快速消退。其迅速衰微的根本原因是,研究對象過於龐雜,內容、方法不統一,缺乏科學的研究範式。

此後的20多年,正是漢語方言學快速發展的時期。方言學界專注於考察語言本體的各種問題,對於與方言密不可分的地域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則關注甚少。以陝西方言研究為例,代表性著作如《神木方言研究》《綏德方言調查研究》及《陝西方言重點調查研究叢書》等,對語言系統的描寫和考察細緻深入,民俗文化的內容在「分類詞表」中有所體現,但仍以詞語解釋為主。與此同時,民俗學界的研究則主要是對民俗事象及其文化意義的描寫和追索,較少涉及方言。因此,形成了方言與文化研究相互隔離的局面。

 在新語境下打破研究隔離

近年來,隨著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的實施,方言文化現象作為一個整體進入了方言調查研究的視野,得到記錄、保存和呈現。不僅《中國方言民俗圖典》《中國語言文化典藏》全面系統地描寫和記錄了方言文化,而且語保工程中的瀕危方言調查、一般方言調查,都有口頭文化的內容。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指出「保護方言文化」是其中的一項工程。新材料的出現和新語境的形成,提出了重新認識方言與文化關係的要求,也提出了建立方言文化研究新範式的要求。

那麼,如何打破方言和文化研究的隔離,將方言文化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方言文化研究又有哪些取向和模式?《中國語言文化典藏》利用語言和多媒體、資料庫及網絡技術保存和展示方言文化,是語言文化研究的一種新範式,可以稱之為「語言文化資源保護模式」。我們認為,在大力開展語言文化資源保護的同時,還可以將方言文化的研究推向更深的層次,兼顧語言與文化的外在和內在聯繫,探索「方言文化互解互證模式」和「語言文化現象考源模式」。

 在繼承與變革中探索新範式

構建新範式,可以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化語言學研究中吸收合理成分,但對其實際內涵與外延則需要作出重大改變。在研究「文化語言學」的學者中,除了少數學者外,關注方言文化的並不多,他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典籍、漢字、熟語中的文化現象及其含義。在新的範式中,我們將方言與文化看作是互為表裡的整體,在大量調查、記錄方言文化現象的基礎上,觀察方言和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觀察方言文化現象的地域分布和共時差異,用方言與文化互釋互證,或通過歷時溯源,揭示方言蘊含的文化意義及其來源。

「語言文化資源保護模式」是語保工程中形成的方言文化研究新範式。《中國語言文化典藏》的調查框架,囊括了方言中物質文化、口頭文化的方方面面。首先分為房屋建築、日常用具、服飾、飲食、農工百藝、日常活動、婚育喪葬、節日、說唱表演九個大類,大類下再分次類、小類,共800多個調查條目。該系列中最值得稱道的是:在記錄、解釋方言文化詞語的同時,將相關聯的俗語、諺語、歇後語、民歌也記錄下來,以最大限度地體現該民俗(詞語)獨特的文化價值和語言價值。

「方言與文化互釋互證模式」 可以指導研究者通過對民俗文化的考察準確理解方言詞義,避免望文生義、俗詞俗解。反過來,方言詞義也可以幫助準確理解有關詞語和現象的文化意義,糾正誤解。比如,劉勳寧的《陝西民俗與方言本字》將方言調查和民俗考察相結合,對書面語裡不單獨使用而意義模糊的字,藉助民俗文化意義澄清了其語義。另外,方言和民俗文化的分布地域也可以互相印證。我們可以從方言特徵與民俗事象在不同方言區域中的分布,觀察到方言文化流播的同向性乃至同步性。

「語言文化現象考源模式」是在方言文化描寫記錄的基礎上,在一定區域內考察民俗文化的不同語言表達形式和含義,對方言文化現象進行解釋和溯源。這種研究範式強調從方言入手,深入挖掘和揭示方言詞語、民俗事象背後的文化意義。以「打火」民俗研究為例。「打火」是陝北春節前後以點燃「火堆、火塔」為核心的重要民俗活動。我們首先考察了延安打火的儀式、過程和不同時間打火的意義。其次,考察這種活動在陝北及周邊不同方言中的語言表現:既有「火」的一致性,又根據材料和形制的不同各有特點,如「打火、打煙火、打火塔子、壘火塔塔、壘旺火、壘火堆」等。再次,考察打火民俗的分布和表現形式:在陝北、山西、內蒙古晉語區和甘肅等地都有這個習俗,火堆點旺時,人們或者在火上烤食物、烤衣服,或者轉火堆、火塔,目的是用火驅邪、「撂病」(燎/療病,甘肅靖遠叫「遊百病」)。最後,根據打火民俗的分布地域、活動過程和目的意義來追溯其文化源頭,發現它既是中國古代「燎柴」風俗的延續,又極可能與北方諸民族的原始宗教薩滿教對「火」的崇拜有關;延安正月十五打火敬太上老君,則和道教有關;至於「火塔」的形制都是佛塔狀且名之為「塔」,則明顯受到佛教的影響。因此,「打火」民俗是中華多民族文化、外來文化融合的產物。它的語言形式、方言差異、具體過程正好揭示了這一點。新時期以來,打火民俗有傳承也有發展,除了「撂病」主題,更多地成為老百姓生活紅火興旺的象徵。

綜上所述,語保工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不僅保存和發掘出無比豐富的方言文化資源,而且創造了新的語境,啟示著新的研究方向和趨勢。在這個新的語境下,我們需要不斷地探索方言文化研究的新途徑和新範式。

(本文系國家語委語保工程項目「語言方言文化調查·陝西延安」(YB1921A004)、教育部規劃基金項目「晉語志延片方言接觸研究」(19YJA740013)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西安文理學院文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高峰

精彩推薦:

基于田野實踐構建中國政治學理論

發揮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

小畑薰良:語淺情深譯李白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會議|「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新探索」
    為進一步探索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向中國現代文學文化研究的先行者李歐梵先生致敬,12月8日、9日,由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與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主辦、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系、上海大學中國當代研究中心、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思南書局協辦的「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新探索」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復宣酒店召開,參加會議的包括來自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地區、美國、日本的專家學者共
  • 2020年漢語方言研究的新進展與新走向
    2020年,漢語方言學在方言事實的調查描寫與分析、方言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展,視野更加開闊,理論方法的運用和探索更加自覺,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提升。其中方言語音和語法研究成果最多。漢語方言學發展的新趨勢日益彰顯,為今後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 李歐梵|鐵路現代性,文化研究的一種新範式
    《鐵路現代性:晚清至民國的時空體驗與文化想像》,李思逸著,時報文化,2020年12月即出,416頁,550.00元新臺幣《鐵路現代性:晚清至民國的時空體驗與文化想像》原是作者李思逸提交給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的博士論文
  • 「技術、媒介與人文:跨學科研究範式多元轉型」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來自全國各地的70餘位專家學者圍繞技術、媒介與人文的關係問題,延伸到人工智慧的影響、大學教育形態、電影範式轉型、哲學範式轉型、現代性起點的反思、人類學範式轉型、文學範式轉型、網絡電影以及各種技術文化形態的新境地所帶來的對藝術認識的技術路徑的拓展,還有新的技術語境下中外文化間交流模式的更新等問題展開研討。
  • 兒童文學翻譯的研究範式
    以歐美為中心的白人兒童文學經典已經形成一種文化帝國主義,一直以來壓制亞非拉國家本土兒童文學發展。為求得強勢文化的接納,譯者處理文化因素時會對原文任意增刪、無故竄改,使得兒童文學經典經歷跨文化之旅後必然被嚴重刪削。  作者認為,不同來源的兒童文學經典應當採用不同的跨文化傳播方式。
  • 為閩侯縣成立福州方言文化研究學會點讚
    日前,閩侯縣成立了福州地區首個福州方言文化研究學會,借著良好的群眾基礎,自今年8月起籌備,11月獲民政部門批准成立。加入學會的人士當中有知名的福州方言文化專家、學者,百姓熟悉的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嘉賓,閩劇、評話、伬唱的導演、演員,以及熱心福州方言推廣的各界人士。
  • 張鴻聲談「文學中的城市」:城市文學研究走向新範式
    「文學中的城市」:城市文學研究走向新範式 | 社會科學報原創 張鴻聲 社會科學報社 7月25日上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現當代城市文學研究漸成熱點。那麼,城市文學研究是如何凸顯出來的,又經歷了怎樣的演變呢?
  • 張輝:新時代旅遊研究的「八大反思」與「範式構建」
    二、旅遊學科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在研究範式方面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範式。 旅遊研究的哲學基礎及其假設,是觀察旅遊這種社會現象的視野和研究的框架,通常我們稱為旅遊研究的範式。研究範式是由一整套的概念和假設所構成。
  • 阿里雲:大數據時代比較教育研究範式的轉型
    隨著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大數據正在影響著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醫療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為了應對大數據的挑戰,各國紛紛將大數據研究提升為國家戰略,例如,美國政府在2012年3月29日率先發布了《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決定投資2億多美元開展大數據研究。大數據將改變人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方式,就科學研究來說,大數據將引發科學研究範式的轉變。
  • 物質性與流動性:對戴維·莫利傳播研究議程擴展與範式轉換的考察
    本文系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BBC中國題材紀錄片與中華文化對外傳播話語體系研究(2000-2015)》(項目編號:16BXW037)、2020年遼寧省教育廳科學研究經費年度項目(基礎研究)《物質轉向與流動性:傳播學發展新的內容、範式與向度研究》和遼寧大學2020年度學科建設項目《傳播學物質轉向視野下的中國百年交通變遷與傳播發展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 保護方言的文化慰藉
    原標題:保護方言的文化慰藉  通過口述史的方式記錄方言,最大限度地彰顯了方言的文化屬性,可以說抓住了語言作為生活方式的真諦。  外國人對漢語方言有如此熱忱,乍看難以想像,其實背後有學術傳統的支撐。在西方漢學界,從著名漢學家、北歐孔子學院院長羅多弼,到其師馬悅然,再上溯到高本漢,建立在語言學基礎上的方言研究一直是漢學研究基礎性的顯學。  相比起來,國內學界與此相關的研究卻不太受重視,語言學和現代漢語學科長期不甚景氣,古代漢語音韻學幾乎成了一門絕學。
  • 《跨文化傳播研究》| 序言與寄語
    《跨文化傳播研究》立足人類自由交往的需要與實踐,希望通過經驗研究揭示把各種跨文化情境組織起來的社會結構,提供保持文化多樣性與文化間可溝通性的獨特路徑,通過批判研究揭示文化間的權力關係,重構人類的普遍交往;通過學術對話展現特定語境下的跨文化傳播探索,及其與跨文化交流的歷史進程之間的關係,增進各文化區域的學者對跨文化理性的理解。
  • 從經驗到理論、從數據到網絡——腦科學研究的四次範式轉移
    從古人千年前的經驗觀察,到19世紀卡哈爾為現代神經科學奠基,再到20世紀下半葉計算革命與認知革命的興起,再到21世紀初由各國腦計劃掀開的大數據時代,以及網絡科學與神經科學正在頻繁進行的交叉,腦科學發展經歷了多次範式轉移和範式之間的搖擺。本文整理自talking Brain創始人林思恩博士的講座,系統梳理了腦科學的發展歷程和研究範疇,介紹了腦科學作為交叉學科的代表,其跨學科發展的前景。
  • 在大數據世界「尋寶」,科研新範式如何用好存儲這把利器?
    原標題:在大數據世界「尋寶」,科研新範式如何用好存儲這把利器?模擬腦神經網絡,探索人腦上億個神經元之間是如何連接與工作的,帶來每秒高達100TB數據高吞吐量;腦疾病研究中,通過數萬份患者數據驗證抑鬱症與睡眠治理不佳的腦區有重合之處;在自動駕駛車輛每天產生了數十TB數據中訓練視覺識別算法;天文專家從數十PB海量數據中分析發現新天體…… 如今在科研領域,數據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江湖恆大 魚貫而出 千億產業網際網路新範式花落誰家?
    這就是產業範式變革的力量。「範式」是美國科學史家託馬斯·塞繆爾·庫恩提出一個理論:科學家們在常規科學時期,不僅贊同特定的科學命題,而且在未來科學研究如何推進、哪些是相關的需要解決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恰當方法是什麼,問題的可接受解決辦法應該如何等問題上意見一致。而科學革命的本質,就是從舊範式轉向新範式。
  • 光明日報:保護方言的文化慰藉
    日前,該網站推出的中國方言地圖在網上迅速走紅,引發了公眾對於方言衰落和保護的熱議。 外國人對漢語方言有如此熱忱,乍看難以想像,其實背後有學術傳統的支撐。在西方漢學界,從著名漢學家、北歐孔子學院院長羅多弼,到其師馬悅然,再上溯到高本漢,建立在語言學基礎上的方言研究一直是漢學研究基礎性的顯學。
  • 陝北方言的文化傳承
    (作者系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西北方言與民俗研究中心主任). 關鍵詞:陝北;方言;文化傳承;信天遊;軲轆 作者簡介:   地處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交匯地帶的陝北,歷史上是漢族與北方其他民族雜居、交融的地區。
  • 中國方言文化保護蔚然成風
    這位老太太在頒獎典禮上用當地方言告訴觀眾,作為一個非職業演員自己「特別光榮」,也有點困難:「我不識字,只會講雷州話。」  第二屆足榮村方言電影節日前在廣東湛江舉行。這個由一個小村莊主辦的電影節,今年共徵集到來自全國各地的582部方言電影,相比去年首屆,影片數量翻了一倍。  趙玉和出演的是一部閩語雷州片方言影片《手機》。
  • 新出版的《俗語解頤》收集3000多條詞語 郭建榮30年致力方言俗語研究
    我省著名學者郭建榮30多年致力於方言俗語的研究,其編著的地方語言文化專著《俗語解頤》日前由山西人民岀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該書系統概論了孝義方言俗語的起源和發展沿革,深入解析了孝義方言俗語的修辭手法、詞語結構,以及在文學作品中的廣泛運用,是研究孝義地方語言的寶貴資料。
  • 萌娃「大鬧」少林寺,《少林英雄》開啟文化類真人秀新範式
    10月23日晚,《少林英雄》在河南衛視播出了第三期,呆萌小和尚小王的「濟公」表演獲得了觀眾的各種「點讚」,眾多網友紛紛表示:該節目在娛樂的同時又有教育意義,這些素人孩子真的很堅強、可愛、超級喜歡這些娃……「英雄譜」再添新成員《少林英雄》由河南電視臺和少林寺官方聯合製作,作為繼《漢字英雄》《成語英雄》《文學英雄》之後,河南衛視傾力打造的又一「英雄」系列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