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護方言的文化慰藉
原標題:保護方言的文化慰藉 通過口述史的方式記錄方言,最大限度地彰顯了方言的文化屬性,可以說抓住了語言作為生活方式的真諦。 兩位熱愛漢語的美國人,一位叫柯禕藍,一位叫司圓直,出於「離家很遠的人,突然聽到家鄉的聲音,感覺是很溫馨的」的想法,經過數年籌備創辦的「鄉音苑」網站於今年4月正式上線,以便「讓處在不同地方的中國人能夠聽到各種方言」。日前,該網站推出的中國方言地圖在網上迅速走紅,引發了公眾對於方言衰落和保護的熱議。
-
重視方言保護傳承地方文化
2016-04-08 15:38來源:蘭州日報 貟小敏 重視方言保護傳承地方文化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象徵,說起蘭州方言,人們自然會想到著名藝術家張保和的蘭州快板《誇蘭州》:「蘭州城叫金城,中國歷史上就有名,你也搶是那個也爭
-
光明日報:保護方言的文化慰藉
日前,該網站推出的中國方言地圖在網上迅速走紅,引發了公眾對於方言衰落和保護的熱議。 外國人對漢語方言有如此熱忱,乍看難以想像,其實背後有學術傳統的支撐。在西方漢學界,從著名漢學家、北歐孔子學院院長羅多弼,到其師馬悅然,再上溯到高本漢,建立在語言學基礎上的方言研究一直是漢學研究基礎性的顯學。
-
「保護傳承方言文化」刻不容緩|上海法治報評論
在大力推廣和規範使用普通話的同時,亟待保護傳承方言文化。近期《中國新聞周刊》以《代際傳承斷裂,方言瀕危》為題,報導了我國多種方言都在不同程度上面臨著生存危機。尤其是近些年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流動加劇,方言的影響力和使用範圍大不如前,方言流布式微,方言文化萎縮,如南寧的「白話」、東莞的「粵方言」、海南東南部的「儋州話」等都掙扎在存亡線上,處於急劇消失的狀態。
-
訊飛輸入法推進方言保護 蘇州專項計劃引領優秀文化破圈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為進一步弘揚蘇州優秀文化,訊飛輸入法與蘇州圖書館聯合舉辦方言公開課,宣布發起「蘇州方言專項計劃」,計劃在近1-2年進行專項技術攻關,探索A.I.技術與蘇州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在這項攻關計劃中,訊飛蘇州整合、推動技術研發,推動蘇州方言語音識別效果取得明顯提升,並完成了蘇州方言合成優化的音庫及技術準備。
-
淺談中國主流傳統文化:武術、中醫、方言
中醫經過幾千年的傳承,長時間的洗禮,讓世人不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現代科學論證和臨床驗證以達到現代與傳統文化的交融。根據中國文化研究院的區分方式,方言可以大致分為官話方言、晉方言、徽語、湘方言、閩方言、贛方言、吳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平語10種。
-
保護傳承 吳儂軟語 方言文化傳承能不能「嗨」起來?
隨著蘇州話應用場景的日漸狹窄,建立在蘇州話基礎上的地方傳統文化,諸如崑曲、蘇州評彈、蘇劇等,也正面臨著傳承危機。去年,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在中國長沙召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2019年為「國際本土語言年」。在此背景下,「饒舌版」吳儂軟語,或許能為蘇州話以及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推廣探索出一條「網際網路+」與「方言+」相結合的新路徑。
-
探索方言文化研究新範式
1950年出版的羅常培《語言與文化》是我國語言文化研究的先驅之作;1985年,遊汝傑、周振鶴在《復旦學報》第3期發表《方言與中國文化》一文,提出「文化語言學」的概念,認為應該將豐富的語言材料和歷史悠久、多姿多彩的中國文化結合起來研究;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曾經出現「文化語言學中國潮」,然而90年代中期以後卻快速消退。
-
傳承方言需規避「文化自閉症」
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常州人對此次調查結果大多不以為然:當地不少小學都有方言課程,一些學校還編纂了傳承常州話的校本教材。(12月3日《揚子晚報》)正如民俗專家所言,網絡調查結果未必準確,人們不可不必當真。至於調查稱「吳語熟練使用比例全國最低」,連當地人都覺得不可信。當然,這個調查也有可取之處,能夠提醒各地保護好本地方言,傳承好地方文化。
-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寧波市奉化市檔案局自2012年10月全面實施奉化方言語音建檔以來,經過三年多時間的努力,已順利完成蓴湖、溪口、錦屏、嶽林等片區的方言語音建檔工作,建立了奉化方言檔案資料庫,目前已累計完成方言語音錄音、錄像10.2GB,文字12.5萬字,為奉化留下美好的歷史文化「記憶」。
-
不懂方言,不足以談中國文化
了解中國文化,語言是必不可少的切入點。語言是文化產生和發展的關鍵,文化的發展反過來也使語言更加豐富而縝密。漢語隨著文化和社會的發展不斷地更新,一些古老的用法也隨之流失,但時代的前進並沒有完全洗刷掉漢語的古老意涵,一些東西留存了下來,尤其是在方言裡,從而使我們得以對古老的文化追根溯源。方言之間有聯繫嗎?方言之間的區別是很大的。
-
王珂: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要加強對方言的保護與傳承
全國政協委員、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 王珂新華網北京5月25日電(袁思陶、邢賀揚) 5月25日,參加2020年全國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王珂接受新華網專訪,就加強對方言的保護與傳承提出建議。
-
方言也是一種文化
這就是方言了,普通話也是一種方言,只不過它是官方的方言,作為中國話的官方標準,才作為了正統語言。我出生在陝北,說的方言自然是陝北方言了,這種方言,大部分人是沒有聽過的,要真正說陝北話,我想很多人是聽不懂得,你說你來過陝北,能聽懂那裡人說的話,我告訴你原因,因為中國發展太快,普通話普及太快,為了中國區域文化的交流,都說普通話是優點多多。
-
「無粵語不廣東」 訊飛方言保護計劃廣州站正式開幕
可見,在方言翻譯的道路上,訊飛輸入法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一直以來,訊飛輸入法AI方言保護計劃,以用AI為世界留下多彩鄉音為目標,努力通過技術手段推進「語言複製」。截至目前,訊飛輸入法已經支持23種方言語音輸入,並加入方言「隨心說」功能,即普通話模式下可直接使用東北話/天津話/河南話/河北話/山東話/皖北話/四川話七種方言與普通話的混合語音輸入,免切換想說就說。
-
方言是 地方歷史文化的記憶
有小說、散文、文藝評論、文藝隨筆、攝影等作品發表於《貴州日報》《貴州都市報》《貴陽日報》《貴陽晚報》《文化廣角》《藝文四季》等報刊。 直到近些年,邵勝利越來越感到貴陽方言的變化速度加快,不僅孩子們從幼兒園開始接受普通話教育,許多家庭中,年輕的父母也用普通話與孩子交流。「長此以往,貴陽方言的式微恐怕就不是聳人聽聞的事情了。」邵勝利迫切感到貴陽方言亟待保護。2009年,他開始了對貴陽方言的收集整理。每天,他隨身帶著紙筆,只要想起一句方言或聽到身邊老貴陽人聊天時說了什麼方言就趕緊記下來。
-
守護地方文化莫讓方言式微
各地都有各地的方言,方言保存的價值一直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著名評彈表演藝術家袁小良向記者介紹,僅以江蘇為例,該省地跨長江、淮河,方言眾多,地域文化差異較大。淮陽、南京和通泰地區說江淮官話,太湖流域和宣州地區說吳語,徐州地區和贛榆地區說中原官話。「地方語言對文化的傳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是地域文化的載體,也是城市個性的標籤,更是區域文化特色和居民文化自信的來源。
-
聊城大學生科院舉辦「匯各地方言 品文化之美」活動
大眾網·海報新聞聊城7月29日訊 為積極響應國家對地方傳統文化保護的號召,繼承和發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7月16日,生命科學學院社會實踐部於聊城市人民公園舉辦「匯各地方言,品文化之美 方言被認為是當地文化的主要載體。它可以非常敏銳的反映特定的地域文化。同學們首先為市民展示具有方言韻味的詞語,讓他們表達自己的理解,以調動市民們的活動積極性。在活動過程中可以發現有些地方方言字面意比較淺顯,但有些詞語實在令人難以猜測。市民也向同學們提問了幾個方言詞語,活動氛圍熱情高漲。同學們同時向市民介紹了我國傳統的八大方言,大家一同感受方言的獨特魅力。
-
莫忘方言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莫忘方言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發表時間:2014-11-03 來源:廈門文明網 這是廈門的方言——閩南語所演繹的童謠《月亮月光光》。輕輕吟唱,陣陣濃鬱鄉土氣息鋪面而來,縷縷思鄉之情溢於言表!而你有多久沒有說過方言了?你是否已經出現了「聽得懂,說不上來的」的窘境?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我們發現,能夠體現本土特色的交流工具——方言,正慢慢淡出我們的視野, 誠然,會說普通話,說好普通話是每個中國人最基本的要求。
-
方言用起來,文化活起來
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福州方言維繫著十邑鄉親鄉情,傳承著閩都千年古韻,具有特殊的社會歷史文化價值,被譽為研究北宋官話的活化石。過去,行走在榕城大街小巷,耳邊儘是福州話。不知從何時起,有著逾千年歷史的福州話,漸漸被冷落。 保護福州話,有啥好辦法?
-
《滬語人氣王》:方言選秀普及滬語,創意形式傳承方言文化
電視指南:《滬語人氣王》以上海方言為切入點,通過選手們精彩紛呈的滬語原創才藝節目,努力挖掘承載著上海城市記憶的滬語的內涵,帶觀眾感受滬語之美,從而使滬語文化被保護和傳承下去。該節目以上海方言為切入點,通過選手們精彩紛呈的滬語原創才藝節目,努力挖掘承載著上海城市記憶的滬語的內涵,帶觀眾感受滬語之美,讓更多生活在上海的人擁有說滬語的熱情,從而使滬語文化被保護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