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 地方歷史文化的記憶

2021-01-13 貴陽新聞網

  ■人物名片   邵勝利,1955年生於貴陽,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曾當過炊事員、宣傳幹事、廠辦副主任,1992年調入《鐵道開發報》任記者、編輯、編輯部副主任。有小說、散文、文藝評論、文藝隨筆、攝影等作品發表於《貴州日報》《貴州都市報》《貴陽日報》《貴陽晚報》《文化廣角》《藝文四季》等報刊。

  《貴陽方言釋義》書封

  本報記者 趙紅薇

  最近,由貴州人民出版社新出版的《貴陽方言釋義》一書引起不少貴陽人的關注。有讀者聞訊網購此書,也有讀者在朋友圈展示書中內容,書裡「拌姨媽」「不張」「叉霸」「才將」「操辣」等熟悉的貴陽方言,讓年輕或年老的貴陽人感到親切,也喚起了大家對舊時光的回憶。

  這本包含了2000餘條貴陽方言、約15萬字的《貴陽方言釋義》,為貴陽一位文化人邵勝利所著。近日,在貴陽一安靜的小區,記者採訪了邵勝利。

  「貴陽話就像從小一起長大的夥伴」

  在邵勝利家,最顯眼的是書房裡佔據了一整面牆的書櫃,整齊擺放的不僅有書,還有一排排古典音樂CD,每盤CD的盒子上還夾著一張小紙條,上面註明了曲目及作曲家,以方便取用。從這個小小的細節就顯示出主人的有心和做事的條理。

  「我大學學的是中文,又一直喜歡音樂,對語言、口語發音都很敏感。」邵勝利說。於是話題很自然地從貴陽方言開始了。

  邵勝利介紹說,他的家族世代居住於貴陽,自己也是名土生土長的「老貴陽」,「從小到大說了幾十年的貴陽話,就像一個一起長大的夥伴。」

  上世紀80年代,邵勝利注意到貴陽方言開始發生變化——一些人的貴陽方言發音不對了,一些詞語也很少在貴陽人的話語中出現。他於1990年寫了《悄悄變了,貴陽話》一文,發表在《貴陽晚報》上,「當時只是感覺到貴陽話發生了一些變化,並沒有進行深究。」

  直到近些年,邵勝利越來越感到貴陽方言的變化速度加快,不僅孩子們從幼兒園開始接受普通話教育,許多家庭中,年輕的父母也用普通話與孩子交流。「長此以往,貴陽方言的式微恐怕就不是聳人聽聞的事情了。」邵勝利迫切感到貴陽方言亟待保護。2009年,他開始了對貴陽方言的收集整理。每天,他隨身帶著紙筆,只要想起一句方言或聽到身邊老貴陽人聊天時說了什麼方言就趕緊記下來。到了2013年,邵勝利已經搜集到貴陽方言2000餘條,並一一進行了注釋和注音。

  「儘管近兩年來貴陽掀起了一股回憶、運用本地方言詞語的熱潮,有熱心人在網絡上相互傳播貴陽方言詞語,廣播、報紙及電視中也時有一些貴陽方言的文章和節目。然而,網絡、廣播、報紙電視中展現的貴陽方言詞語零散稀少,且沒有進行系統的收集和整理,沒有進行注音,更沒有對方言詞語的本義或引申義進行註解。有的人或文章對一些貴陽方言詞語的解釋和運用也不準確,甚至出現錯誤。」由此,邵勝利產生了將自己的收集整理進一步完善、出版專著的想法。

  2014年6月,邵勝利與貴州人民出版社籤訂出版合同,之後,邵勝利對書稿不斷進行完善,最終出版了這本約15萬字的《貴陽方言釋義》。

  「給方言找對應字和注音很花心思」

  邵勝利說,在《貴陽方言釋義》中,80%以上的方言詞條都來自自己的回憶。

  邵勝利介紹,在對自己記憶中的方言進行搜索時,主要是以漢語拼音的順序再加以聯想,比如聲母「b」的方言,首先想到的是「ba」,如「巴」,想到詞後,再對這個詞進行注釋,注釋後再作方言的舉例。如「巴」字,有兩個釋義,分別是「粘上」和「親近、黏人」的意思,「褲子上巴些泥巴,趕快整乾淨」、「茲個娃娃最巴拉(他、她、它)家爸爸」。從相同的聲母,又聯想到一系列的方言詞語,如「霸到」(強佔)、「罷單」(床單)等。

  除了收集,如何給方言找對應字,也是一大難點。比如「拌、涼拌」,老貴陽人發音為ben,但邵勝利覺得用「拌」字不足以表現貴陽話的韻味。為此他查找了《現代漢語詞典》,找到了「坌」字,本意就有「翻動」的意思,音與義都正好對應這個貴陽方言字。再比如「剟」,也是邵勝利從詞典上按貴陽人發音的「do」找到的對應字,其本意是「擊」「刺」等,邵勝利則引申為貴陽方言所說的「用手指或棍棒戳」之意。

  邵勝利平時特別注意聽老貴陽人說話,一次,他與一個同學看畫,同學評價畫作時說了句「這一筆還需要點『卯竅』」,他當時記下了這個詞,然後通過查詞典找到「卯」字,其中也有著「木器上安榫頭的孔眼」的釋義,於是他確認了用這兩個字表示貴陽方言中「技巧、竅門」之意。

  此外,給方言注音也讓邵勝利很費心思。因為有的方言無法用漢語拼音注音,必須用國際音標標註。為此,他根據貴陽方言的發音特點,在漢語拼音基礎上增加了部分內容。如「我」「安」「硬」「咬」等字的方言發音的聲母,他標註為「ng」,還有「藥」「腳」「學」等字作為方言發音的韻母,他標註為「io」。

  邵勝利還介紹說,貴陽方言字詞的注音和書寫是按約定俗成的貴陽方言發音和書寫的,不少字甚至在《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辭源》《辭海》等工具書中都查不到。為此,《貴陽方言釋義》中的方言字,不少都是在專門的方言字網站上查到的。

  「經過幾十年的現代漢語普通話推廣,以及廣播、電影、電視的影響,在經濟高速發展、人們大範圍流動、交往極為頻繁的今天,各地的方言都受到了不小的衝擊,貴陽方言也是如此。」邵勝利舉例說,貴陽方言中的一些詞語因為長期不使用而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比如「精憂」「展勁」「牙狗」「狗扯尾」「菢母雞」「拼拎派賴」等;一些詞語因為物品的消失而消失,比如「布殼」「烘籠」「漆盒」「抵針」「火鉤」「煤巴」等;一些方言詞語的發音已發生了變化,如在老貴陽話中的「五(vu)、雨(yi)、雲(yin)」等字詞,現在年輕人已經讀作「wu、yu、yun」了。

  「留住方言也是留住鄉愁留住文化」

  「留住方言,也是留住鄉愁、留住文化。」帶著這樣的初心對貴陽方言進行收集整理的邵勝利,在這個過程中越發感受到其中的樂趣與意義。

  「很難得的是,貴陽方言中的一些字詞還保留著古代漢語的發音,這就是我們用普通話讀某些古詩詞時不那麼押韻,用貴陽方言朗讀卻押韻的原因。」邵勝利舉例說,如五代詞人李珣的詞《漁歌子》,如果用現代普通話讀,其中一些字就顯得不那麼押韻,但若用貴陽方言讀,就押韻得多。

  「方言也是地方歷史文化的記憶。」邵勝利舉例說,老貴陽方言中的「舔肥」一詞,就與民國時期貴陽有名的人物宋大馬刀有關;還有「打死鹽巴客」這句老貴陽方言,就很好地記錄了貴州歷史上曾經極度缺鹽的狀況。

  「保護和運用方言,是對地方文化和歷史的認同,也是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特色和地方歷史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力圖把貴陽方言中的一些字、詞、俗語、俚語的面貌較為完整地呈現給讀者,希望對保護和傳承我們的方言盡一點微薄之力。」邵勝利說。

相關焦點

  • 【神諞.方言】歷史的記憶
    尊重關中方言就是尊重中華文化 作者:伍永尚(神諞陝西節目方言顧問)
  • 重視方言保護傳承地方文化
    2016-04-08 15:38來源:蘭州日報 貟小敏 重視方言保護傳承地方文化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象徵,說起蘭州方言,人們自然會想到著名藝術家張保和的蘭州快板《誇蘭州》:「蘭州城叫金城,中國歷史上就有名,你也搶是那個也爭
  • 守護地方文化莫讓方言式微
    各地都有各地的方言,方言保存的價值一直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著名評彈表演藝術家袁小良向記者介紹,僅以江蘇為例,該省地跨長江、淮河,方言眾多,地域文化差異較大。淮陽、南京和通泰地區說江淮官話,太湖流域和宣州地區說吳語,徐州地區和贛榆地區說中原官話。「地方語言對文化的傳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是地域文化的載體,也是城市個性的標籤,更是區域文化特色和居民文化自信的來源。
  •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寧波市奉化市檔案局自2012年10月全面實施奉化方言語音建檔以來,經過三年多時間的努力,已順利完成蓴湖、溪口、錦屏、嶽林等片區的方言語音建檔工作,建立了奉化方言檔案資料庫,目前已累計完成方言語音錄音、錄像10.2GB,文字12.5萬字,為奉化留下美好的歷史文化「記憶」。
  • 瀘州方言雜談,那些曾經的土味,才是地方文化的精髓
    關於方言會不會消失的問題,其實擔心也沒用,這個有點杞人憂天。普通話不是現在才推廣,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推廣「雅言」,如今方言依然存在。今天的地方方言,顯然跟幾百年前可能也有所區別,但是它依然有一脈相承的東西在裡面。
  • 人文歷史‖留住最後的鄉愁 ——淺說壽縣方言土語的文化價值和傳承...
    (一)方言土語是一種文化古蹟,負載著壽縣地區的社會歷史文化內容,可以更好地創造新的生產生活  千百年來,方言土語一直是壽縣地區民眾所喜歡使用的本土專用語言,負載著很多壽縣地區的社會歷史文化內容。從群體智慧的形成和發揮的角度來說,壽縣方言土語所表現的文化負載作用,是其它物質和非物質載體所不可比擬的。
  • 保護方言的文化慰藉
    原標題:保護方言的文化慰藉  通過口述史的方式記錄方言,最大限度地彰顯了方言的文化屬性,可以說抓住了語言作為生活方式的真諦。  兩位熱愛漢語的美國人,一位叫柯禕藍,一位叫司圓直,出於「離家很遠的人,突然聽到家鄉的聲音,感覺是很溫馨的」的想法,經過數年籌備創辦的「鄉音苑」網站於今年4月正式上線,以便「讓處在不同地方的中國人能夠聽到各種方言」。日前,該網站推出的中國方言地圖在網上迅速走紅,引發了公眾對於方言衰落和保護的熱議。
  • 《滬語人氣王》:方言選秀普及滬語,創意形式傳承方言文化
    電視指南:《滬語人氣王》以上海方言為切入點,通過選手們精彩紛呈的滬語原創才藝節目,努力挖掘承載著上海城市記憶的滬語的內涵,帶觀眾感受滬語之美,從而使滬語文化被保護和傳承下去。來源:《電視指南》雜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主管) 文/鄒曄滬語承載著上海的城市記憶,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澱,2020年6月12日,致力於滬語文化傳播和推廣的方言選秀節目《滬語人氣王
  • 方言也是一種文化
    從一個字,到一個詞,再後來是完整的一句話,那時候我們說的叫鄉音,如果你是出生在大城市,我也不說什麼了,但是,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發音特點。這就是方言了,普通話也是一種方言,只不過它是官方的方言,作為中國話的官方標準,才作為了正統語言。
  • 方言還有必要存在嗎? 包含歷史文化+融入故鄉感情
    在河北某高校讀大三的黃遠與父母交流時用普通話,但和爺爺奶奶聊天時就會改用方言。「爺爺奶奶一輩子都在說方言,聽普通話會比較『費勁兒』。但如果家族長輩沒在場,大家就都用普通話交流了」。  調查顯示,與家裡長輩交談時,64.4%的受訪者會用方言,28.9%的受訪者用普通話,6.6%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 「保護傳承方言文化」刻不容緩|上海法治報評論
    在大力推廣和規範使用普通話的同時,亟待保護傳承方言文化。近期《中國新聞周刊》以《代際傳承斷裂,方言瀕危》為題,報導了我國多種方言都在不同程度上面臨著生存危機。中華兒女在歷史的長河中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地方方言,承載著當地民眾獨特的認識世界的方式,蘊含著厚重瑰奇的文化積澱,是地方歷史文化的記憶。按照馬克思主義經典觀念,族群平等是以語言平等為前提的。這一點,在少數民族政策中是很明晰的,但在方言問題上卻顯得模糊不清。
  • 方言用起來,文化活起來
    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福州方言維繫著十邑鄉親鄉情,傳承著閩都千年古韻,具有特殊的社會歷史文化價值,被譽為研究北宋官話的活化石。過去,行走在榕城大街小巷,耳邊儘是福州話。不知從何時起,有著逾千年歷史的福州話,漸漸被冷落。 保護福州話,有啥好辦法?
  • 光明日報:保護方言的文化慰藉
    通過口述史的方式記錄方言,最大限度地彰顯了方言的文化屬性,可以說抓住了語言作為生活方式的真諦。 兩位熱愛漢語的美國人,一位叫柯禕藍,一位叫司圓直,出於「離家很遠的人,突然聽到家鄉的聲音,感覺是很溫馨的」的想法,經過數年籌備創辦的「鄉音苑」網站於今年4月正式上線,以便「讓處在不同地方的中國人能夠聽到各種方言」。
  • 探索方言文化研究新範式
    用方言形式所表達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現象,即為「方言文化」,包括地方風物、民俗活動、口彩禁忌、俗語諺語、民間文藝等。筆者認為,隨著語保工程取得重大進展,應當推動方言與文化研究相結合,探索科學的研究範式。 方言與文化研究的科學範式尚未形成把語言與文化(思維)結合起來進行系統研究,在西方有100多年的歷史,在我國也有幾十年的歷史。
  • 陝北方言的文化傳承
    (作者系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西北方言與民俗研究中心主任). 關鍵詞:陝北;方言;文化傳承;信天遊;軲轆 作者簡介:   地處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交匯地帶的陝北,歷史上是漢族與北方其他民族雜居、交融的地區。
  • 中華文化之略談陝西方言
    陝西在歷史上曾是四方文化的交匯之處,其境內方言也隨著文化的接觸而變得較為複雜,其方言間相互滲透的現象也是十分突出的。陝西方言可以分為陝南方言、關中方言和陝北方言。各地方言之間有著相同之處,也有部分差異,特別是陝南方言與其他兩種方言。陝西方言大部分地區帶有「兒」化音。
  • [文化茶座]「老巴子」:一個古老族群的文化記憶
    這既是一個古老的哲學命題,也是一個尷尬的關於族群記憶的文化人類學研究課題。「老巴子」何以成為青島方言,語義又是如何演變為「鄉下佬」、「打工仔」的?我們不得而知,但「老巴子」一詞在鄂西清江流域卻代表了一個古老族群的文化記憶。
  • 莫忘方言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這是廈門的方言——閩南語所演繹的童謠《月亮月光光》。輕輕吟唱,陣陣濃鬱鄉土氣息鋪面而來,縷縷思鄉之情溢於言表!而你有多久沒有說過方言了?你是否已經出現了「聽得懂,說不上來的」的窘境?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我們發現,能夠體現本土特色的交流工具——方言,正慢慢淡出我們的視野,  誠然,會說普通話,說好普通話是每個中國人最基本的要求。
  • 歷史:閩南方言與文化縱橫談--第一篇
    一、閩南方言的形成,閩南方言又叫閩南話,也有人稱之為「河洛話」或「福佬話」。閩南方言是在福建閩南地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關於閩南方言的形成時間,至今學者們的看法仍不完全相同,但都認為至少在上古的末期南北朝已見端倪。
  • 【韓國方言】如何區分韓國各個地方的方言
    方言是語言的變體,根據性質,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地域方言是語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別而形成的變體。方言也是文化多樣性的一種體現,韓國語同樣也有地區方言上的差異。經常看韓劇的童鞋常常會聽到很多有意思的方言,同時也給我們學習上造成困擾,那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如何區分韓國各個地方的方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