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趙啟正:公共外交與跨文化交流
4月7日14:00 - 15:15直播對話趙啟正:公共外交與跨文化交流,對話嘉賓為國務院新聞辦原主任趙啟正,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於丹,京劇表演藝術家孫萍,英國48家集團主席AlistairMichie,庫恩基金會主席RobertLawrence Kuhn。
主持人: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對話嘉賓:庫恩基金會主席Robert Lawrence Kuhn、英國48家集團主席AlistairMichie、京劇表演藝術家孫萍、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於丹、國務院新聞辦原主任趙啟正。
陳雨露:各位朋友,博鰲亞洲論壇的第五場對話我們現在開始,這也是2013年的博鰲論壇開幕大會之後的第一場對話,主題公共外交與跨文化交流,現在坐在臺上正在準備發表高見的是我們特別邀請到的六位非常重要的嘉賓。庫恩基金會主席RobertLawrence Kuhn先生;英國48家集團副主席麥啟安先生;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於丹教授愛浪凱旋集團董事長胡智榮席胡智榮先生;京劇表演藝術家孫萍教授;正中間的是我們本次公共外交論壇的壇主,也是大家非常尊敬的趙啟正先生。
陳雨露:我是中國人民大學的校長陳雨露。我們邀請的六位嘉賓,趙部長是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的主任,也是原國家新聞辦公室的主任,又是人民政協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新聞發言人,庫恩先生是美國PBS電視臺的主持人,也是CNN重要節目的主持人,麥啟安先生做過BBS的主持人,於丹教授是傳播研究院的院長,孫萍老師是經濟國際傳播的專家,胡智榮先生是遊走全球商界的華人主席,他們六位做主持人誰都合適,最終決定由我這個業餘的做主持。
陳雨露:公共外交與跨文化交流這個主題來到博鰲大家都非常關注,因為博鰲論壇傳統上是亞洲區 域經濟論壇、商務論壇,一下子看到文化來到博鰲,這是博鰲的重要的提升,而且談的是跨文化的交流,大家都在想弄明白什麼是內涵公共外交在中國引得大家新奇 的概念。所以我們現在就進行題目的第一論,聚焦的問題是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公共外交。趙部長有四本跨文化交流非常著名的著作,大家看的最多的是《向世界說明 中國》,另外一本書也非常深刻,名字就是本次論壇的大主題《公共外交與跨文化交流》,所以我們首先有請趙部長來做第一輪的破題。有請!
趙 啟正:謝謝陳校長,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國家之間的關係密切,國家關係基礎是民間的公共互相的理解,因此公共外交在各國都興旺,中國也是這樣。中國 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們的發展迅速,中國發生的事情往往影響世界,世界發生的事情也影響中國。但是,由於中國30年以前我們相對是比較閉塞的,沒有宣布 改革開放的政策,由此外國人對中國的理解、知識情況知道的比較少,所以我們很希望外國的公眾能夠認識真正的中國,認識我們發展誠意,也認識我們發展中的不 足。
趙啟正:只有與外國公眾建立了比較親密友好的關係之後,兩國的全面關係包括政府的關係才能不 斷的改善和提升,所以中國公共關係這幾年興起了。參與公共關係活動在以往傳統上各國都是一樣,是政府為主的,政府辦的對外廣播、對外的報紙、雜誌在國外承 擔了政府的公共外交,而公眾就接受。今天由於經濟全球化,國際形勢對每個人都有直接和間接的影響,所以非政府組織、群眾團體、社會組織都主動的參與公共外 交。他們在表達本國,同時把對方的情況帶回本國。
趙啟正:今天請的庫恩先生等所從事的就是公共外交,他們不僅和公眾交流也和政府交流,他們表 達了本國的情況,用生動活潑的外交形式。也有人管公共外交叫公眾外交,其實這是一樣的。所以今天這個會是博鰲論壇增加了文化的節目,我作為開頭就是說中國 忽然或者中國最近對公眾外交開始感興趣,最主要的原因是外國人重視了我們,我們願意把中國的知識情況說出去,這是我們的需求和要求,與外界環境和我們的要 求剛好一致,這是中國公共外交最好的時機,我們希望通過這次論壇把我們的公共外交的智慧推出去。謝謝!
陳雨露:謝謝趙部長!趙部長提到麥啟安先生和庫恩先生是向世界傳達希望的西方人,他們兩位這麼多年來做的核心的事情都是跨文化交流和公共外交,現在我們想聽一聽庫恩先生和麥啟安先生在他們腦子裡面認為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公共外交。首先請庫恩先生!
Robert Lawrence Kuhn:謝謝!我非常高興參加今天的會議,我也非常感謝我在中國的導師和朋友趙啟正老師,他對我有很多的指導,也給我很多機會還有願景,讓我更好的了解 中國。不是講述中國,也許他不是非常喜歡的方式,至少是我能看到的方式,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我所做過的一些事情,因為我有這種優勢,在過去幾年中有這樣 的優越性,做了很多這樣的事情,包括中國的情況,包括政府的換屆還有CNN、CBB還有其他的媒體上來介紹中國的領導。
Robert Lawrence Kuhn:這可能會給你過度的寵愛,關於公共外交方面,因為你有最佳的故事來介紹中國文化的豐富性,你想介紹的這些東西,如果沒人聽也沒關係,很多情況下 中國講故事,好像在聽,實際上他們根本沒關注,實際上這個事實也就是我們也許不喜歡,但是人們關注的時候95%的情況是出現問題的時候關注,而不是有好東 西的時候關注,中國政府換屆是很好的事情。但是,這只是5年一次或者10年一次,大多數情況下,中國有問題的時候他們關注,但是這種情況下,當人們關注的 時候,這可能是最佳的機會來講述你的故事,必須是真實的,大多數媒體,包括美國的媒體,都在講中國的問題,薄熙來,還包括趙寶剛等等,最近還包括韓國、朝 鮮,這次我想跟BCC介紹一下中國的故事,他們說好的故事不願意關注,那時候他們就會主動給我打電話。
Robert Lawrence Kuhn:在紐約時報還有一些文章,根據習近平的情況更好的了解,來介紹習近平的情況,他們當時想讓我介紹危機的情況,所以說如果你不是非常敏感的,其他 人需要什麼,不然你做的沒有用,你要關注其他人什麼時候很敏感,如果有機會講的話他們會聽。
麥啟安:我也非常尊敬趙啟正先生,因為您長期持續的在過去幾十年當中,您不斷對我們說中國必 須講出自己的故事,中國沒有講出自己的故事,這很危險。我們對中國的了解程度非常低,Robert Lawrence Kuhn可能同意我的說法,美國也許對中國的了解很低,隨著中國的不斷崛起,這很危險,我們知道現在歐洲經濟是一團糟。比如我們說的失業率、就業問題、權 利等等,那我們知道他們可能現在經濟一團糟,很多人失去工作,再不正確傳達中國的信息,他們對中國的了解很低,這會更危險。我們不了解的有很多方面。
麥啟安:很多方面闡述出來的是中國不讓人信任,這會引起恐慌或者恐懼,比如華為在美國的公司 等等,他們就受到了阻擊,這是中國必須要應對的問題,他們必須要用更加有效的方法對外溝通。我覺得你們現在用的方法是過去老舊的風格,我們叫對外宣傳,這 個詞是負面的詞。中方給予信息沒有對外的互動,這根本不會發揮作用,你必須要互動說服對方,而不是單方面的對外宣傳,一種鼓動。我們所說的公共外交應該是 一種創新的中國對外交流的溝通的方法,我們把這種新的模式叫做國際關係管理,也就是說你要和你的聽眾、受眾進行互動,你要了解他們要了解什麼,需要什麼, 找到辦法去引導他們,把正確引導這種輿論的導向和觀點。
麥啟安:我們要注意我們的措詞,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把我們的語言翻譯成為對方語言,這是一定要謹慎的,這是我能想到的幾件事。另外這種溝通必須建立在合作夥伴關係之上,中方、外方才能產生影響,這樣才有互動產生,這樣才能讓公共運輸引領對外的宣傳。謝謝!
陳 雨露:謝謝兩位來自西方的公共外交的專家!他們兩位講了一個共同的觀點,也是要跨文化交流,一定要用真實的故事告訴大家,讓大家了解。於丹老師,大家知道 她是用最美妙的文化語言把一個概念、一個模式能夠講的讓大家印象極其深刻,我想對跨文化交流是於老師這些年在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裡面研究的非常重要的課 題。她從趙部長這幾次各種場合的對話,大家都深深的受益,受到啟發,現在我們有請於老師講解!
陳雨露:謝謝陳校長和各位朋友!我繼續麥啟安先生的話題。我們都知道公共外交重要,但是這種 方式是什麼這更重要。今天我們需要的是雙向交流,也就是說講好中國的故事,不是一種單向維度的灌輸,而是自然而然傳遞的故事。剛才麥啟安先生說我們要一種 新的路徑、風格,這種全新的風格、路徑是什麼呢?我想是一種公共外交中,中國人的全民表達。這些年我在不同的國家講學,《論語心得》這本書現在翻譯了30 多個語種,到了50多個國家,我跟著我自己的書到這些國家交流的時候,有一點體會,很有意思。
於丹:我想問大家對中國的儒家、道家了解什麼?英國的記者問我,你們儒家所說的君子概念和西 方人的現代公民和紳士這幾個概念之間有什麼異同,你標誌著一種外在的禮儀、內在的道德嗎?有什麼評價的標準,從古典到現代這種標準現在還有意義嗎?我記得 這是英國記者提給我的問題,這種比較有利於我們解釋孔子心中的君子是什麼。我還記得義大利的記者問我,你的書裡說,儒家面對時光是抗爭的,像屈原那種總是 老然然,總是覺得歲月將不無語,要抓住時光。道家是不喜不懼,在時光中是順應的。一個抗爭一個順應,顯然對於生命、死亡的態度不同。義大利的記者就說,那 你們會怎麼看待安樂死,人對於生命到底應該有什麼態度?中國的哲學家如何看待死亡?這也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可以這樣進行比較。
於丹:趙部長提過一個觀點,叫理直氣和,我們說理直氣壯,但是趙部長說理直也要氣和,心平氣 和在別人的需求下我們完全溝通的表達,這不是更好嗎?美國的記者問我,你們中國過節和西方過節有什麼區別?我說你看西方的節很多都是從天上下來的,是人向 神的致敬,中國的節是從地裡長出來的,西方國的是節慶,中國過的是節日。這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在比較中,反而承認差異,是我們完全溝通的前提。最後文明的 融合絕不是某一種文明對他文明的說服或者徵服,而是多文明,把有用的活著的價值合在一起。我理解的公共外交是一種全民表達,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溝通,是一種 心平氣和中對於差異的彼此認知,是一種活著全球正在生成的新文明形態。謝謝!
陳雨露:胡智榮主席現在是世界華人的主席,也是胡英東先生的接班人,他做跨文化交流有很多的事例和交流,現在我們聽聽胡主席對公共外交與跨文化交流的理解。
胡智榮:我這些年一直積極參與我們公共外交領域的一些事情,實際上我覺得要做好中國的公共外 交,能夠提升我們中國的國際形象,增強我們的影響力。過去這些年我也奔走於好幾個大國,包括美國,我經常組織中國的企業家代表團,組成實話實說代表團到美 國的國會去探訪我們的國會議員,更多的是沒來過中國的,甚至對中國這些年來一直存在的誤解的國會議員,包括相關的人士,給他們講述我們作為企業家在中國的 經歷,解讀中國現在是如何進步,我們的經濟是如何的發展。包括眾所周知的,大家看到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的輝煌成就,給他們解說完之後也把他們請到中國來。開 始有些國會議員還比較固執,他們一直存在偏見,但是我們也通過各種方式、渠道邀請他來,請他到中國來多看。
胡智榮:還通過文化的交流,包括在美國搞一些展覽,把傳統的文化給他們以展示,包括一些演出 等等,還有一點,我覺得從2008年我們成功舉辦了北京的奧運會,2009年國慶60周年的大閱兵,還有我們的慶典等一系列活動,到2010年成功舉辦世 博會,我們趙主任功不可沒,還有廣州的亞運會。2011年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在紐約時代廣場展示、播出,請了一系列代言人,到2012年神州飛船等等在太 空領域取得的成就,這是大的方面,這是對我們國家形象綜合的一個提升。
胡智榮:也是很好的公共外交所取得的成就。最後我想講一點感受,切實做好中國公共外交還有一 個我,我很認同剛才幾位專家說的,就是全民的,就是老百姓的幸福感,我們社會要穩定要發展,就是經濟好,這是我們公共外交的一個物資基礎,我們做了那麼多 大的國際事件,包括小的遊說人家。假如我們國家發生群體事件或者各種各樣不好的事情就會被外國媒體報導出來,從而公共外交的一系列行動也會受到很大的影 響。我簡單說說這些,請主任和校長給予指教。謝謝!
陳雨露:這個觀點也很重要,剛才胡智榮先生說要做好公共外交要先做好國內的事情。一會兒我們 再進一步的展開,孫萍老師有一個雅號叫做「把經濟送到各國領袖身邊的人」。孫萍老師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最早獲得國家級經濟演員稱號的一批人中的一個,中間 有十幾年時間突然不見了,回來之後,滿滿的收穫回來,大家才發現他做了提前20年的事情,京劇在西方世界的傳播,現在我們聽一聽孫萍老師是怎麼樣精彩的觀 點。
孫萍:謝謝校長,謝謝今天在座的嘉賓,也謝謝兩位遠道而來的朋友!非常高興和大家共同分享公 共外交與跨文化交流這個論壇,非常高興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故事和心得。我非常同意趙主任說的一個道理,公共外交是做人與人的工作,同時剛才麥啟安先生也說 了,實際上是彼此的交流,應該是跨越文化的交流才能達到對方認知的程度,就是說你能夠達到他的效果。剛才陳校長說了,我是在90年被任為外交部部長派到匈 牙利做文化交流,93年的時候就把京劇和歐洲戲劇結合在一起,派生了一種新興的藝術形式,當時在歐洲很風靡,當時成立了一個動作戲劇組織,也就是說京劇在 西方戲劇裡面已經延伸了,我不知道我怎麼做成的。反思過來,我用一種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和他們能認知的欣賞習慣,把我們中國人最優秀、最傳統、最寶貴的京劇 文化傳播出去了,鑲嵌在他的戲劇裡。收效非常好,《西遊記》這些很大的劇目已經獲得了很多世界級的大獎,《西遊記》被他們已經突破了幾百場的演出,大家知 道西方有一個劇目能達到幾百場,演十幾年將近20年是很不容易的,這是跨文化成功的交流。
孫萍:跨文化之後起的作用是我沒有想到的,也是後來被趙主任歸納為公共外交的,有一個小故事 跟大家分享一下。93年3月30日,我永遠忘不了這個日子,匈牙利總統給我頒發榮譽國民證章,當時去國會的路上,當時大師交待我一件事情,能不能有一個信 息傳達給匈牙利總統,邀請他訪問中國。那時候說實話,西方90年左右,大家知道中國發生了一些變化,西方世界對中國的看法也是呈低谷形象,而且有一些更負 面的東西,那時候的情況不像現在這麼好,我在國外感觸非常深。那時候怎麼說這句話,對我來說是很大的壓力,在我去國會的路程當中,我沒有欣賞路邊的美景, 也沒有欣賞國會大廈,就滿腦子想怎麼說出這句話,怎麼達到我的目的。就像人和人的交流,並不是一個宣傳的交流,那麼作為一個藝術家我就想到了我問總統一個 問題,我說你為什麼要給我榮譽國民證章?他說你京劇演的非常好,並且你給京劇和歐洲戲劇結合在一起,有這麼一個偉大的《西遊記》的誕生,他說你是文化的使 者。我說京劇你喜歡,但不是我一個人演的,是一個群體的藝術,是跨空間、時間的藝術,是有很多演員組合成絢麗多彩的京劇演出,如果你想看這種演出請到中國 看。我相信這句話打動了他,他當時笑了,說我會的。
孫萍:一個月之內,他就把匈牙利駐中國的大師請回匈牙利了解中國的情況。當時大師給我打電 話,說總統希望了解中國,問我怎麼回事。我就把情況給他說了,他也很希望總統訪問中國,他就如實匯報了這些事情。總而言之,達成了94年匈牙利總統訪華, 也促成了江澤民訪問歐洲五國。後來又到美國見了很多政要,通過情感上的溝通交流,傳出了我們國家的聲音,做了很多的工作,我非常理解和同意趙啟正同志說的 話,真是人文之間的交流,思想和思想的碰撞,人平等的一種宣傳,交流並不是一種宣傳,是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說話。這樣的效果會更好。回中國以後,後來在政 協的時候,也是在趙啟正同志的啟發下,我寫第一篇提案,《大力推動中國的公共外交》,沒想到在前年被寫進「十二五」規劃,去年已經寫到十八大的報告裡,公 共外交已經成為中國整體的外交工作的一部分。非常希望今天在這兒的論壇裡,把公共外交和怎麼來做公共外交這個題目能做深、做透。也希望在座的所有聽眾們有 更深、更好的問題問趙啟正同志。謝謝!
陳雨露:時間所限,孫萍老師有很多話說,剛才已經講了兩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在趙部長的指導 下,在全國政協關於中國發展公共外交的第一份提案是孫老師提的,第二個就是他裡面的核心觀點,就是中國的公共外交必須要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本才能展開。所 以我們第一輪就到這裡,讓我們大家掌聲感謝諸位嘉賓的精彩觀點。
陳雨露:第二輪我們再深入一步,因為公共外交我們知道有三個核心的元素,第一,核心的價值觀 是什麼,跨文化交流人家必然要問這個問題。第二,有什麼樣的文化品牌,美國友哈佛大學,英國有牛津大學,美國友NBA有好萊塢,英國還有大家覺得很神秘的 皇家文化等等。第三,公共外交的有效的戰略和有效的方法論。這三個缺一不可,我想問每位嘉賓這個問題,在中國的公共外交開展過程當中,您認為我們面臨的最 大的挑戰是什麼呢?有請趙部長。
趙啟正:陳校長提出來的,在開展公共外交的時候我們會遇到挑戰,或者換句話說我們會遇到某些 障礙的因素。從我個人看,我覺得這樣的因素是在語言和信仰方面,語言就是中國的漢語不夠普及,和人家交流的時候要用人家的語言為主,這樣我們表達中國文化 的時候就打了折扣,不是原滋原味,這就比較難。漢語不夠普及的原因也是由於我們不夠強大的關係,實際上公共外交這個詞在外國流行,麥啟安告訴我是泰晤士報 第一個用,美國用的很晚,實際上1949年周總理就提出了人民外交,人民外交就是政府以外包括半官方、群眾團體都要對外國表達中國。
趙啟正:可惜漢語不夠流行,人民外交這個詞就沒有推廣。假設人民外交這個詞傳開了,公共外交 這個詞就不需要了,這說明我們漢語不夠普及,這也就是中國大力推進孔子學院的原因之一。再一個,我們生活習俗的障礙,這是面臨的一個挑戰。生活習俗並不是 法律,但它比法律還要影響我們,我們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刻在我們文化的DNA上,比如我們比較孝順、勤奮、愛勞動,對鄰居很和藹,這都是生活習性,但也有習 性比較特殊,外國人或者喜歡或者很不喜歡。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法國的國防部長訪問上海的時候對我說,中國我要少來了,強迫我喝酒,實在受不了。為什麼我不 喝就是瞧不起對方?為什么喝多了說話不清楚了大家還要笑?我對他解釋,中國人認為,酒逢知己千杯少,因此閣下是知己。他說不能理解,因為你是強迫我的。但 是我們花了那麼多錢,買了那麼多酒,買了不是。當然不是對所有人都這樣。
趙啟正:更重要的我們遇到的障礙是信仰,你信仰什麼?他問的是宗教信仰,中國很多人相信佛, 但他並不是說我是佛教徒,他跟基督徒不一樣。有的外國朋友說,你不相信有天堂你就不用做好事,你不相信有地獄你就不怕做壞事,這還了得?美國的神學家路易 斯對我說,別人要如何對待你,你就如何對待別人。我說我很贊成這句話。我說中國人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說很偉大,誰說的?我說孔夫子。也就是說我們不 是沒有信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一種信仰,不過我們沒有把它歸結為宗教信仰,那是什麼信仰?我回答,是文化信仰。有人問,我們宗教信仰有神、上帝看著 你,文化上帝誰看著你?我說有很多神看著我。我辦公室的同事、家人、鄰居都看著我做事是不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神是看得見,摸得著,能握手的,上帝是心 中的神,不能握手,但是能夠通過心溝通。我說這不都是神嗎?所以我們不是沒有信仰,有宗教信仰,有文化信仰,有政治信仰,這是多樣性的。
趙啟正:在我們做公共外交的時候,這種信仰往往會成為障礙,但是我們一旦交流,說清楚了,這種障礙就可以跨越了,所以公共外交活動一定是跨文化的活動。
陳雨露:謝謝趙部長!庫恩先生曾經寫過一本書《關於中國30年》,他訪問了中國很多高級領導 人還有各個領域的精英人士,在這個過程當中,我發現書裡面寫的很多事情,很多地方的領導人可能沒有和朋友說過,沒有和領導說過,很多心裡話都和庫恩先生講 了,所以我想聽聽庫恩先生的觀點,他在國內在中國也是做跨文化的交流,怎麼就能夠贏得那麼多的中國的重要人士的信任。我想這可能對我們搞跨文化交流有很大 的啟發和幫助。
Robert Lawrence Kuhn:他們不了解中國把中國當作問題,很自然的一點,對於中國的公共外交來講是希望中國好的故事,這是比較自然的,但是有時候會產生反面效果,會加強 反面效果。比如說會把它叫做一種宣傳,就是這種類型的計量。我覺得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讓中國解釋他的問題,而且有更好的了解來這麼做,那麼我覺得有的時 候,在這種情況下會帶來很大的影響,不僅僅講成就和問題。我給大家講一個具體的例子。
Robert Lawrence Kuhn:有人對我講,想給新的領導人做一個關於中國未來的情況或者他們的成就的問題,我覺得這方面來講這是沒有效的,想和世界進行交流應該更好的說中國 的問題,告訴世界你的問題,比國際媒體要更有效的方法介紹,這是完全相反的方法做的,而且我們知道有100%的編輯自由。我們在上海有一個五部分的電視 劇,還有美國的PBS電視臺上,一共是有五集,是叫做《中國的挑戰》,介紹的是中國的新領導層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不是過去領導層的一些業績,而是在這些 情況下介紹新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他們更好的了解中國的企業情況。中國現在正在介紹他們自己的問題,這五集第一部分是有關經濟,比如今後經濟的走向,有什 麼樣經濟轉型的問題,還包括農民工的問題、環保問題、汙染的問題。
Robert Lawrence Kuhn:第二集是中國人民是否是非常幸福的,還有怎麼減少他們的不幸福感,還包括教育、醫療、建築房屋等等,比如說還有農民工的孩子7、8、9歲的時 候,非常年輕的小孩子,還有一些上海人,包括他們去上高中的時候,這些農民工的孩子要回家鄉,還包括醫療衛生方面的問題。介紹這些故事之後,我們非常清楚 的了解中國的情況這些PBS電視臺的同事,他們感覺高興級了,有這樣的故事。第三集是中國能創新,不僅是製造還有創造。第四部分是政治改革,中國人是真正 的公民嗎?這是不是已經有所改善了?所以說這是挑戰,這是和以前光是正面的宣傳是不一樣的,中國人自己來介紹他們對未來的看法,而且對中國社會很大的變 化,包括一些不同類型的改革。最後一集是中國人的價值的信念,包括性別的價值,還包括性的價值等等,我們覺得這是中國非常嚴肅的一些問題。通過這些問 題,90%都是問題,這種情況下不了解中國的人,可能就很容易被吸引起來,他們就可能非常震驚,我們介紹自己的問題之後,人們可能會說,你有問題的時候, 可能其他事實上沒有我想像的那麼糟糕,因為這是由人物所介紹的,都是個體,非常生動的,不是學術做,這種情況是人和人的共同處理問題的溝通和交流,這是更 加有效的方法,能夠有一個公共的外交。所有的這些都是不同的人有自己的角色,我覺得有的時候不一定要完全從正面宣傳,這是非常有效的宣傳方法。
陳雨露:非常感謝!作為一個西方的人士在自己的國家要說中國的好話,要介紹真實的中國是需要 很大的勇氣,也需要很高的智慧。麥啟安先生曾經有一個觀點,中國在進行跨文化交流的時候和公共文化交流的時候,最好不要經常用軟實力這種詞對西方說話。我 們想聽一聽麥啟安先生的觀點。
麥啟安:首先祝賀RobertLawrence Kuhn的做法幫助中國介紹他的故事,而且我覺得中國介紹故事非常重要,而且應該中國人自己做,中國人應該解決一些相應的問題,但是我覺得相應的問題,就 是在這個具體的部分最大的挑戰是什麼,中國在公共外交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我想給大家一些非常簡單的回答,最大的挑戰就是把這些政策變成行動,我們知道有些 政策,大家都讀過十八大的報告,還包括這些報告,今天早晨習近平也說過,這是一個願景、藍圖,你會發現有三個部分關於溝通,據我了解公共外交是在這個地方 第一次獨特的提出,是一個國家級別的報告。我們知道習近平也是對此進行關注的,對公共外交進行關注的,我們怎麼把它從政策變成實際行動,我覺得在這個地方 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麥啟安:我有四個非常簡單的建議,第一,我前面提到一點,中國應該有一個新的宣傳模式,公共 外交可以是這樣的新宣傳模式的創新。第二,剛才趙先生和我討論過的問題,培訓。我們對此應該進行大力的投資,來幫助中國的政府領導人,中國的公司、企業的 領導者了解他們怎麼和中國進行溝通、交流。在國內使用的方法在國外不一定奏效,我們應該進行大量的培訓來讓中國人做好準備,怎麼對外進行宣傳和溝通。第 三,我們應該調動資源,我們今天的這些,比如說像中國日報也大量的進行印刷等等,實際上這種印刷資源,我們所說的平面媒體在中國之外已經要消亡了,我們想 做的應該是關乎於我們不是平面媒體,而是關注吸引年輕人的網際網路。我想不到有其他的方法,因為我不知道、不了解,聽不懂你們的語言,我只是想說,再繼續使 用平面媒體,通過這種方法,現在再用網絡對外進行溝通交流的時候,我們知道用英語進行溝通交流也是很重要的,你自己通過中國日報向外溝通交流,我個人覺得 是非常糟糕的溝通宣傳,應該和外國人一起創造網站發出你們的聲音。
於丹:我還沉醉在幾位表達的觀點中,這些觀點都是有建設意義的。回到陳校長這一輪提出的命 題,三個關鍵此,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品牌依託、傳播價值。在價值傳播之前我們要完成的是價值的凝聚,因為中國的文明歷史時間很久,我們留下了文明中有精 華,當然有大量糟粕,有大量在當下不符合國情,不符合時代,服務於過去傳統禮教,有束縛人性的。現在中國的孔子學院在國外很多,但是孔子學院的傳播教材有 很多不統一,有很多傳遞的效果到達率並不高,也就是說我自己是教傳播學的,有豐富的信息量並不一定有豐富的影響力和到達率,我們如何在當下先完成中國人的 價值凝聚呢?我想這是外交之前,每個中國人應該考慮的事情。其次談到品牌,品牌的依託可以消除公共外交中諸多的成見,現在西方世界對於中國的很多承建來自 於政治、意識形態,但其實公共外交更多看重的是生活方式,是個體在文明中所享受的成果,這部分遠離意識形態。舉一個例子,大家都知道中國人是喝茶的,但是 現在最著名的律動紅茶不是中國的品牌,律動紅茶有很多,可能不是太好的茶做成的茶包,而現在中國人是喝明前綠茶,秋天我們喝烏龍茶,到冬天喝熟茶、紅茶、 普洱。其實在西方我們喝咖啡沒有聽說過春天喝什麼,到了冬天、秋天喝什麼,沒有這樣的說法。茶是什麼?中國的茶是人在草木之間,這個字寫出來是一個人如歸 草木如坐山林,這個茶字四季循環,這是中國人的價值觀。
於丹:我們的品牌沒有用好。太極是中國的功夫,太極從來不是力量的對撞,而是洩力,太極是陰 中有陽,陽中有陰。我們中國有太多的文化在今天沒有打造為品牌,我們有豐富的資源,不意味著我們有豐富的效應。第三關於傳播的策略,剛才庫恩先生和麥啟安 先生都說到了,我們如何完成溝通共建。共同建一個網站,以開放的智能互動的面向年輕群體的永遠是一個全新的方式,讓所有人是信息的接受者和發布者,是輿論 的從眾者也是引導者,當多元價值觀被包容的時候,其實中國的傳播策略就已經向前邁進了一步。
於丹:回到陳校長的三個命題,我們為了中國的理性思維,首先應該完成洋氣與凝聚,中國有豐富的品牌資源,但是品牌效應很差,我們要完成品牌構築。我們要承認差異,共建平臺,這樣做的話,中國的公共外交會越走越有效果。謝謝!
陳雨露:於丹老師用最精煉的語言把三個問題講的很到位。這裡面大家心裏面最受啟發的觀點就是 文化和文明還是有區別的,文化裡面的精粹和品牌的東西才最終沉澱成為文明,而中國文化裡面有很多這樣的東西需要我們揚棄不好的,要凝聚好的,要做有效的跨 文化交流,讓中國的文化和世界各種文化的交流與共生當中廣大和弘揚。胡智榮主席,你聽完之後,你覺得在你交往的過程中遇到過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有沒有什麼 案例和故事?
胡智榮:我本人是10多年來一直是中國國際友好城市會的理事,我致力於民間外交和城市外交, 雖然趙啟正部長從2009年開始重點提出公共外交的概念,也獲得了多位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但是我覺得公共外交實際上是包括了民間外交和城市外交,過去 一直說民間外交是我們中國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的一個重要補充,我又覺得民間外交和城市外交實際上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趙啟正主任說的09年是公共外 交的元年,我覺得應該追溯到1936年的6月,特別美國記者斯洛秘密訪問延安就是我們公共外交的起點。
胡智榮:我覺得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說服,剛才我說的小故事,可能校長讓我把這個故事講完,如 何感化美國國會議員,讓更多的國會議員了解我們中國、熱愛我們中國,發動更多的人來中國投資,投資中國,發展中國。我記得前些年去了老布希的家鄉,當時是 在奧運會之後,我們在2010年,當時我策劃了3點去組織了一個午餐會,通過老布希邀請了一大批國會議員,我們一起吃晚餐,我們在吃晚餐前把中國飛鴿牌的 老廠長請到了現場,給老布希送了一臺新的飛鴿自行車,是1972年他來中國作為代表的時候,他使用過的自行車。他看到了很感動,感動到落淚,就是緬懷了, 也屬於中國的文化,我們的自行車。我覺得這是跨文化交流的一個具體的細節。
胡智榮:第二我把烤鴨的老師傅烤的鴨子送到現場烤,他吃了烤鴨之後,當時的身體健康不是很 好,但是見到了烤鴨、自行車,突然一周的時間就精神抖擻,我們覺得比醫生用的藥還好。也是把我們中國的文化給他深深的回味和回顧。第三個策劃點,我把他一 家老小來參加奧運會的時候,我們一位大學生志願者也請到了晚餐會的現場,結果老布希先生見到志願者,因為在美國的文化裡面,志願者是比我們說的鼻兒比爾蓋 茨或者大的企業家還重要,他對我們的志願者非常的尊重和恭敬,也表示了衷心的感謝。很多國會議員看到我們做的三件事情,都為之感動。對中國他本來就有些了 解,看到老布希繼續對中國的推廣,說我們的好話,所以十多個議員答應組團到中國。向各位匯報一下,謝謝大家!
陳雨露:非常生動有說服力的例子。孫萍老師去年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就是立志在5-8 年的時間裡,要把100部中國經典的京劇的劇目圖文並茂的以最好的形式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他的架子上已經有了第一批的成果,我想孫老師用最簡短的時間給大 家介紹她現在取得的階段性的成就。
孫萍:非常高興!這是10多年前的想法,因為大家知道世界上有三大表演體系,有兩大體系的書 中英文多種文字都放在全世界的書架上,中國京劇代表中國文化的標誌性的世界非物質性文化遺產沒有英文的文字翻譯出去,所以回國以後在大家的啟發和支持下, 在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支持下,由我主編,趙啟正做高級顧問,還有陳雨露等做顧問,這些書已經面世了,效果非常好。從去年我們在釣魚臺新書發布 會的時候有128個國家的使節來參加,我拿了幾本書到會場,昨天趙小蘭說我應該給一套,而不是一本。
孫萍:這是對我們的褒獎,我很開心。我相信未來我的這100套書在陳校長的鼓勵上,用跨文化 的語言,用多種語言翻譯出來陳列在各國的書架上,那將為我們的後人留下一筆豐富的遺產。這個書圖文並茂,現場拿來5本,每個嘉賓送一本。然後我還有一本給 臺下,一會兒挑戰趙啟正同志的朋友留一本書。我想再說我的公共外交實踐,我說了一個小題目,實際上是一個實踐學科,也是在趙啟正同志啟發下,他們都是領 袖,我的公共外交實踐這本書。我希望也是用這本書啟迪一下大家,用實踐,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來做這種文化的傳播和公共外交的作用。
孫萍:我還想說,我們的陳雨露校長非常謙虛,在前年實際上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就成立了全國高效 的第一所公共外交研究中心非常好,效果也非常好。這幾年一直在做國際論壇,一直到現在了。今年我們也有這個想法在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的統領下, 再由人民大學成立這麼一個公共外交研究院,實際上也是回饋了麥啟安先生說的培訓或者是對我們的青年學子進行公共外交更多的理念上的註解和培訓的功能。我覺 得這個題目可能更有意義,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交給陳雨露校長來解釋一下這個動意。
陳雨露:我們已經籌備的差不多了,靈魂人物依然還是趙啟正部長,但是我想有了今天的論壇,大家坐在這兒的嘉賓和各位朋友們一定會幫助我們把中國高效裡面的第一家公共外交研究院辦的更好。第二輪感謝孫老師給大家帶來的書和禮物。
陳雨露:下面臺上的嘉賓和在座的聽眾有三個問題的交流,大家提問的時候,因為時間所限,一定要對某一位嘉賓提,不要說對六位嘉賓提,現在我們就開始。
提問:趙啟正先生,中國的外交都是單軌外交,現在提雙軌外交,剛才各位嘉賓講要實行多軌外交。外交不管是多軌還是雙軌,要是撞車怎麼辦?
趙啟正:公共外交在法律上生效的是政府的外交,不一致正好說明一個國家大,人多,思想豐富多彩,這種不一致是正常的。所以我覺得這個交叉和大家沒有關係。
提問:趙部長,我有幸到印度做志願者,我收穫了很多,我有機會和波蘭的同事了解共產黨的問 題,我和他溝通,解釋了他對黨的誤解和矛盾。我想問,從大學生的角度講,你對我們當代大學生在參與公共外交這項活動中以及從事這個事業的過程中,有哪幾點 需要注意,給我們一些建議和啟發,可以嗎?
提問:剛才於老師談到品牌的問題,說我們傳承千年的茶文化,於老師,是不是我們應該把文化做成品牌,那樣是不是就說這種品牌來做就違背了文化的價值,而更多的充滿了商業的價值,於老師為我解答一下。
於丹:這牽扯中國正在發展的文化產業,文化與產業是什麼關係,大家可能注意到一個更重要的提 法,一個更完全的提法是完全創意產業,就是如何在創意中把文化含量和產業規模有效的水乳交融起來,也就是文化和產業不應該是一種簡單的物理累計,不是文化 搭臺換取經濟利潤,而是形成化學反應,讓大家購買的同時能夠體會到文化的含量。其實你說什麼是品牌?中國人現在,包括大學生都在看芭蕾舞,都在聽交響樂, 這些原來都是西洋的文化。這是中國寫意的,我們看格局,那是寫實的,唱腔、對白都是用唱段的。我們現在構建品牌,我想京劇以後也會有人花錢看的。其實這就 是我們的文化打造品牌構建的平臺。
於丹:我們怎麼打造大家購買生活方式的同時,購買他的生活理念,購買不同的文明背後的觀念, 並且讓那種觀念作用於現在的生活,讓自己生活的更豐富多彩,更多元化,我想文化與創業在創意上聯手,中國現在缺少的不是傳承,而是創意。我們總說自己有多 少文明,但是永遠拿四大發明去對世界說話,那是丟人的。中國要有對後代子孫交待的,屬於當下的創意,讓大家為了創意購買,為了創意去好奇,為了創意去融合 文明,其實我們已經在創意上完全自己的品牌銷售了。它的核心價值就是我們的文明。謝謝!
麥啟安:非常好的問題,我覺得RobertLawrence Kuhn和我已經總結了該怎麼做,應該勸說西方人,西方人可能不會聽中國的,他們必須要得到勸說,說服他們,在現在的數字時代,我們有很多不同的競爭性的 信息,中國一定要找到相應的方法,就一個新的方法來溝通,抓住西方人的注意力,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一定要溝通,因為我們是生活在非常危險的世界裡。事 實上在這200年中,對歐洲的文化或者衝突,他們因為互相不溝通,所以中國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溝通,中國現在有相應的動力也有資源,如果不溝通的話,你們會 有反全球化的趨勢,貿易也會得到限制。我覺得公共外交是進行新形勢交流的渠道。謝謝你的問題!
Robert Lawrence Kuhn:我們現在有很多都是一切是好的,不是40年前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我們當時說怎麼樣把中國來向世界進行溝通,當時是根本沒有辦法實現的,現在已經 有很大的改善了,但是還有更多改善的空間。最好的溝通方式就是公共外交是很重要的部分,不僅僅是互動,還要聽,因為我知道你們聽到的東西事實上很多時候是 正確的,也許整個背景不一定完全一樣,如果你認為人們總是願意進行批評,這是不對的。我們覺得大多數世界其他國家都是誠實的,他們對待國家的方式也是對待 其他國家的方式,要理解到這一點才能進行更好的溝通和理解。這也是幫助我們進行自我改善,所以說公共外交不是一定要說明我們有多好,而是更好的改善自己, 因為變化是非常大的,我覺得對其他國家也是這樣的,整個世界是非常扁平的。還有現代化,科學文化的溝通都是非常緊密的了。新文化更多的是數字或者是技術所 驅動的文化,我覺得未來要意識到和過去是完全不一樣的。
陳雨露:最後給趙啟正部長一個難題,大家都關注中國夢,大家都想要清楚中國夢究竟是什麼,對我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種跨文化的,向各種文化說明中國夢,怎麼說明最好的,我想請趙部長來給大家做一個示範作為總結。有請!
趙啟正:謝謝陳校長給我最後概括的機會,我想我們臺上、臺下有一個共同的間接,時代呼喚中國 的公共外交,公共外交要想獲得成功有幾個要素,一個凡是有機會與外國人交往的中國人都要有一種公共外交的自覺。第二,表達公共外交就是表達與自己身邊的你 自己的真實的中國故事,不必特地的去整容,在韓國很流行整容,不必整容,你只要洗乾淨臉就可以了。中國公共外交的發展必將是世界更加清楚的認識中國,更加 信任中國,能夠幫助克服對中國有偏見的見解,中國將有更多的朋友。希望在座的臺上、臺下的人為我們中國公共外交的發展從自己的領域多做貢獻。謝謝!
陳雨露:今天大家都聽了習主席的演講,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實際上中國夢在一定程度上說也是一 個亞洲夢,在4000多年前,四大文明,亞洲佔了3/4,2000多年前西方文明是古羅馬文明,在東方是秦漢帝國時期,一千多年前,當西方文明陷入低潮的 時候,在亞洲是唐宋盛世一枝獨秀的時期,因為我們長期的閉關鎖國我們開始落後,特別是1840年以後我們由強勢文明變成弱勢文明,亞洲杯邊緣化,並且不斷 的發生戰爭和動亂,人民不斷的持續的陷入平困中。在過去近百年的時間裡面,我們看到亞洲開始實現民族獨立和亞洲復興,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亞洲文化、文明 處於重新發展復興的過程中,亞洲文明希望通過內部的跨文化交流得到互信,得到共同發展,亞洲人民也希望通過與其他各州的跨文化交流來獲得互信、合作、和 平,獲得共同發展,進入平等繁榮新的世界秩序。所以我們想趙部長在論壇一開始的時候說,我們這個場子裡面聽眾這麼說,我想作為博鰲亞洲論壇第一次出現的公 共外交與跨文化交流能夠有今天這樣的規模的聽眾來,我已經非常的滿足。
陳雨露: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公共外交與跨文化交流一定要有一個開始,同時,我們在座的每一位聽 眾其實他不同於其他的論壇,每位背後都有一個強大的力量,所以我們中國的發展和亞洲的共同發展,亞洲的發展和世界的共同發展,需要公共外交,需要有智慧的 跨文化交流。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共同的努力。讓我們的嘉賓和在座的各位達成的共識能付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