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馬克思才能真正回歸中華文明的自信

2020-12-27 水寒先生9981

馬克思主義產生於西方,不可避免地打上西方文明的烙印,馬克思主義是建立在西方的思維方式基礎之上,西方的思維方式總把什麼思想都絕對化,西方文明稱之為真理,我們中華文明講的是道理,什麼事物都沒有絕對正確,不可改變的。

中國在積貧積弱的時代,為了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地位,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以此改變了中國落後的面貌,但以此不能把馬克思絕對化,認為馬克思是絕對不可改變的真理。

馬克思主義產生於西方,不可能不受制於西方文化的局限性,其中也有許多錯誤,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產生,所以稱為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要是從經濟方面去研究社會,歷史,甚至哲學,認為人是一個經濟動物,這種認識是不全面,人不僅有經濟性,還有思想性,以中國文化就是人的心性,馬克思認為人的經濟屬性,也就是階級論。

我們認識馬克思,認識他的正確,也要認識他的錯誤,還要了解他的局限性。

馬克思的正確就是認識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不可持續,提出公有制和計劃經濟。

馬克思的錯誤就是把他的經濟理論絕對化,只認可人的經濟屬性,人之所以為人,不可能只有其經濟屬性。

馬克思的局限性,馬克思生於西方,對中國並不真正了解,也沒辦法了解人類的發展方向。

馬克思只能說是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他的哲學還沒有達到中國的道家學說的地步,政治學說也沒能超過孔子,他的哲學和政治學說都是為了證明他的經濟觀點而服務的。

馬克思主義的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和中華文明的基本思想「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世界觀相契合,才會得到眾多的追隨者。

馬克思是一味西藥,西藥治病見效快,但也容易產生毒副作用,更不宜長久服用,長久服用就會對身體產生損害。

不能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是絕對不可改變的真理,更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神聖化,不然會使中華文明掉在馬克思主義的泥淖中拔不出身來,不能正確認識中華文明,也不能促使中華文明發展,要使馬克思主義為中華文明所用,而不是中華文明為馬克思主義所用。

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才能回歸中華文明真正自信,才能發展中華文明。

相關焦點

  • 【張瑋珊】文化自信與中華復興── 認識中國、認識臺灣、認識自己
    但是,要以文化交流來反獨促統,首先必須建立文化自信,正確認識傳統文化優越之處,然後還需明了哪一層面的交流有助於改變臺灣社會久已錯亂的國家認同,否則難免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爰於此,我們將本刊同仁在該論壇中的發言稿刊載於此,以就教於國人。
  • 只有正確認識歷史,才能更好開創未來
    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關乎今天的中國,關乎未來的中國;系統深入的歷史研究,關乎自信,關乎復興。  一  在中國歷史研究院的中國考古博物館,一件接一件的珍貴文物與文獻,串起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歷史脈絡,講述著一個個中外文明交流互鑑的歷史故事,激發著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著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
  • 【每日一習話】中華文明是偉大的文明
    習近平: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華文明是偉大的文明。  這段話出自2019年9月30日習近平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
  • 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現代化的認識
    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現代化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對人類文明影響深遠。馬克思主義是在現代化進程中誕生的理論,馬克思恩格斯作為現代化的見證者、參與者,對現代化進行了總結反思,科學預言了現代化的內在矛盾、前途命運,為世界各民族的現代化之路作出了預言和設計。
  • 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中,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自身,都要完成對異化的克服,實現「資本邏輯」向「自然邏輯」的轉變與回歸,最終使自然史真正走向人類史,人類成為真正意義上能動自覺的「自然主人」。  2.堅定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自信的偉大力量  儘管當今世界人與自然之間矛盾、衝突、異化問題愈演愈烈,使得人與自然一體同一的生命共同體關係處於岌岌可危的境地,我們依然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實現充滿信心。
  • 紀錄片《藏著的武林》——讓真正的中華武術回歸大眾的視野
    源遠流長的中華武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粹和精神感召。但時至今日,許多人卻對中國武術的理解有所偏頗。所以亟需對其建立冷靜、客觀的理性認知。為了讓真正的中華武術回歸大眾視野,亟需從根本上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和家國情懷。
  • 《瑪麗和馬克思》:只有接納真正的自己,我們才能完整
    緊緊跟隨著她的只有孤獨和寂寞,一個人默默承受好多心酸,一次偶然,和大洋彼岸44歲依然孤身一人的馬克思成為朋友,兩個人開啟了互相治癒的旅程。但瑪麗寄給馬克思的信件打破了馬克思原本生活的平靜,馬克思焦慮、失眠了整整一晚上
  • 推介中國考古學和中華文明的重要平臺
    中國埃及聯合考古項目中方執行領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賈笑冰認為,這一提升,是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的深化和具體化,指出了考古工作在加強文化自信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深入進行理論探索,增強中國考古學在國際考古學界的影響力、話語權。
  • 說說馬克思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文規定:「馬克思主義」令人遺憾的是,在將馬克思的名字寫入憲法的國度裡,很多大學圖書館和各大城市書店裡擺滿的馬克思主義相關書籍,往往卻不怎麼受人待見。那麼,真正的馬克思到底是怎樣的?他是誰?他從哪裡來?他又要到哪裡去?
  • 【微評】從四大文明之興衰 見中華文明之永續
    古中國文明即華夏文明,屬大河文明。四大文明中,唯有中華文明一直延續至今,從未中斷。關於中華文明的起源,國內外說法各異。按照西方學者文明三要素理論(出現冶金術、文字和城市),中華文明只能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
  • 陳來:中華文明核心價值別於西方的四大特點
    原標題:陳來:中華文明核心價值別於西方的四大特點   光明網訊(記者 李政葳)日前,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的《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國學流變與傳統價值觀》一書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 浙交所黨支部開展「學習中華文明史 堅定文化自信」主題黨日活動
    >begin--> 11月18日下午,浙交所黨支部組織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全體黨員職工赴餘杭良渚遺址公園進行參觀學習,感悟華夏五千年文明歷程,牢記新時代的使命擔當。良渚古城遺址是人類早期城市文明的範例,實證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被譽為「文明的曙光」,2019年被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良渚文明的核心,良渚古城呈現出了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等諸多特徵,標誌著五千年前的良渚已進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國家階段,可謂中華第一城」。牢記歷史,才能指引未來。
  • 文揚:西方如何跳出「國強必霸」邏輯,真正理解中國和中華文明?
    而認為有必要在國際關係理論中引入文明因素的這一部分人,共同之處在於都不同程度地認識到,在理解中國崛起現象時,必須要承認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嚴重不適用,有必要在文明國家和民族國家兩者之間做出區別,並致力於發展出關於文明國家的系統性理論。
  • 正確認識自我,才能走好人生之路!中華中學這節班會課太精彩
    如何正確認識自己?還記得你曾經的目標嗎?12月17日,南京市中華中學舉辦了2020「班主任、生活老師基本功大賽」複賽,幾位激情洋溢的老師通過了筆試初賽,進入此輪比賽,他們以「正確認識自我,走好人生之路」為主題,給同學們帶來了精彩的班會課。
  • 新黨副主席:正確認識大陸才能找到臺灣未來路
    新黨副主席:正確認識大陸才能找到臺灣未來路 央視網消息:5日,新黨副主席李勝峰在臺北舉行新書
  • @青年們,今天,我們要向馬克思學什麼
    17歲那年,馬克思在他的高中畢業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將擇業問題與對世界的認識、對社會的認知和對人生的態度聯繫起來。在青年馬克思看來,選擇職業不應該被一時的興趣、短暫的激情、個人的虛榮心所左右,一個有尊嚴的職業不應該靠金錢來粉飾、靠名譽來包裹。
  • 馬克思的婚姻道德理論
    馬克思在《論離婚法草案》中明確指出其在愛情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婚姻觀,認為有道德、有生命力的婚姻只能建立在男女雙方的愛情基礎之上,這樣男女雙方才能夠體會到婚姻的幸福、保證婚姻的品質。草案中提到,婚姻不應該具有強迫性,但一旦男女雙方踏入婚姻的殿堂中,婚姻中的任何人就一定要遵守婚姻法的規定。
  • 央視紀錄片《中華文明》:屹立5000年的中華文明,第一次被整理的如此清晰!(建議收藏)
    我們身為中國人,只有通讀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文明,眼裡才能有更大的世界,心裡有更廣的格局。然而,上下5000年中國文化,浩瀚如海,博大精深,我們到底應該從哪裡開始探索呢?欲了解中華民族文明精華,不妨先從紀錄片《中華文明》開始。歷史紀錄片《中華文明》共十集,各集分別體現出每個時代不同的人文主題。
  • 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之根
    其實在中華根本文明問題上做這樣的辯論就是自我割裂,說明有一些人還不明白中國文化的本質問題,所以我將這個問題重點談一談。中國文化之源在《易》,解易至深者莫過老子,因為他老人家為中國揭開了易之本源、道的奧義,令中華文明自此代代有回心向道之人,道就是人與宇宙之本源,所以這顆道種一種下之後,中華文明就有了根本種子,中華文明也自此道根牢固,不為外道所侵。
  • 《如果國寶會說話》鍛造通往中華文明的鑰匙
    延續前兩季的良好口碑,該片不僅收視一路走高,各界更是好評如潮,被網友譽為「5分鐘文明簡史」、「重寫了中國藝術史」。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共分四季、100集,每集5分鐘。節目遴選了承載中華民族上千年歷史與文明的100件珍貴文物,通過全新的電視表現手段呈現在觀眾面前,堪稱中華文明的視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