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中國考古學和中華文明的重要平臺

2020-11-17 中國青年網

  推介中國考古學和中華文明的重要平臺

  【特別關注】 

  9月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把我國的考古工作從「一項重要文化事業」提升到了「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這樣一個嶄新的高度。

  中國埃及聯合考古項目中方執行領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賈笑冰認為,這一提升,是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的深化和具體化,指出了考古工作在加強文化自信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深入進行理論探索,增強中國考古學在國際考古學界的影響力、話語權。要運用我國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通過交流研討等方式,向國際社會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從而不斷加深對當今中國的認知和理解,營造良好國際輿論氛圍。

  賈笑冰表示,作為中國考古界第一支在另外一個古老文明中心埃及做發掘研究的考古隊成員,他對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有感觸,也深受鼓舞。

  把中國考古學和重大考古成果推向世界

  由於安全局勢混亂,埃及考古發掘曾一度遭受了忽視、掠奪和侵佔。直到2013年之後,隨著埃及局勢逐漸恢復穩定,埃及的考古發掘重新步入正軌,並同世界各國拓展了考古合作,其中就有與中國考古隊的密切合作。中埃同為文明古國,兩國考古合作不僅有助於埃及古代文明的發掘,也成為推介中國考古學成就和中華文明的重要平臺。

  2018年11月,中埃盧克索孟圖神廟聯合考古項目一期工程開工,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考古隊首次赴埃及進行考古挖掘。賈笑冰介紹,到目前為止,中埃聯合孟圖神廟區考古發掘項目已經進行了兩個工作季度的清理和發掘工作。在兩年多的聯合考古工作中,雙方考古隊共同合作,相互介紹對方的傳統文化和習俗,增進了相互了解,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賈笑冰認為,在同國際學術界交流的過程中,需要從兩個方面著力。首先要把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考古學推向世界,使之成為世界考古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中國從考古大國到考古強國的轉變,爭取在世界考古學界中的話語權,構建話語體系。同時更要把中國重大考古成果推向世界,讓世界上更多的學者、更多的人了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了解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具體到正在從事的中埃合作發掘與研究古代埃及文明的工作,賈笑冰認為,從認識客體角度講,中埃兩國均有著燦爛的古代文明,但其文明的特徵、起源與發展的道路、機制又有所不同。加強、加深古代文明的相互了解和對比研究,才能夠做到文明互鑑,總結歷史經驗,藉以把人類社會的發展「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從認識主體角度看,從事兩大古文明發掘與研究工作的學者在理念、方法和範式上也存在區別,更需要嘗試把中國考古學的理念、方法用於埃及考古學的研究中,產生新的切入點、新的研究角度,從而推動埃及考古學研究的深入發展。

  以文明交流互鑑加深世界對當今中國的認知和理解

  埃及文物部部長哈立德·阿納尼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在埃及的考古任務進展順利,「我希望這只是大量類似的中埃考古合作的開始。」阿納尼強調說,開羅歡迎更多的中國考古工作者在該國開展工作,兩國的考古專家可以藉此機會增進了解,促進兩國文明交流互鑑。

  埃及主流媒體《財經新聞》刊文表示,首次與中國考古代表團在埃及進行的考古合作獲得了成功,為中東其他國家同中國開展考古合作提供了很好的榜樣。文章稱,中國在資金、技術、考古人文等領域具有優勢,中阿考古合作前景廣闊。

  近幾十年來,尤其是在過去的十年中,中東地區遭受了連續的動蕩、衝突和戰爭。由於中東地區缺乏資金和技術支持,許多古蹟都遭到了自然或人為破壞,面臨嚴重危機。伊拉克旅遊和文物事務部副部長蓋斯·海珊·拉希德曾表示,希望與中方在考古合作領域取得進展,特別是恐怖分子在摩蘇爾炸毀數座古蹟後,中國在考古遺址保護和修複方面的豐富經驗是兩國合作的天然優勢。

  此外,中國和包括埃及在內的阿拉伯國家在博物館交流方面也成果豐碩。2018年年底,沙特利雅得國家博物館舉辦了「中國的寶藏」展覽,展品包括200件中國文物,向阿拉伯世界展示了幾千年中華文明的古老遺產,其中包括多件在中國境外首次展出的稀有珍品。中沙雙方還共同籤署了合作協議,包括考古研究合作、文物展覽和博物館合作等內容。

  賈笑冰指出,下一步的工作是要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考古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除加強中埃雙方合作,做好埃及古代文明的發掘與研究之外,還要重點推動在埃及設立「中國埃及考古學研究中心」,把中心打造成中國埃及考古學研究的前沿基地,打造成向埃及以及世界考古學推介中國考古學重大成果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並以該中心為依託,不定期開展「世界古代文明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等文化交流活動,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鑑,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從而不斷加深對當今中國的認知和理解。

  埃及新近重大考古發現引關注

  中埃考古合作項目位於埃及南部的盧克索,盧克索是世界上聞名遐邇的歷史古城,享有「世界上最大露天博物館」的美譽,它擁有卡爾納克神廟、盧克索神廟以及帝王谷、王后谷等考古資源,堪稱埃及古文明的精華所在,也被媒體譽為全球考古學的「前沿」。

  除了盧克索,埃及北部尼羅河三角洲地帶的古埃及首都孟菲斯也是古埃及文明燦爛、考古資源十分豐富的地方。埃及旅遊和文物部近日宣布,埃及考古隊在孟菲斯遺址的一個單獨墓穴中發掘出59具距今約2500年的木棺,其外表的彩繪依然鮮豔,成為埃及近幾十年來最重大的考古成果之一。

  9月初,埃及考古隊在吉薩省塞加拉地區地下約10米深處發現了一座從未遭破壞的墓穴。負責考古發掘的總幹事薩布裡·法拉格介紹,考古隊首先清除了瓦礫,然後將豎井放置在地下10、12和13米處,最終確定棺材的具體位置。考古專家表示,據推測,該墓穴建於普薩美提克一世開創的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時期,是公元前525年古埃及被波斯帝國徵服之前統治埃及的最後一個王朝。在普薩美提克一世統治期間,埃及第二十六王朝出現了繁榮的景象,他鼓勵在埃及復興舊王國(公元前2575年至公元前2130年)的宗教和藝術,因此其墓葬品精緻優雅,體現出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

  塞加拉地區遺址是古埃及首都孟菲斯的一部分。孟菲斯遺址包括吉薩、塞加拉、阿布西爾等38個金字塔遺址,也是從古埃及第一王朝至古羅馬時期共9000多個紀念碑和墓穴的所在地。孟菲斯遺址及其墓地於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近一年間,塞加拉地區遺址出土了一些非凡的瑰寶,包括石灰石和木製棺材、稀有木乃伊貓和木乃伊甲蟲。最近還發現了古埃及神奈弗勒姆的雕像和裝飾有象形文字的木製方尖碑。

  根據埃及旅遊和文物部官方聲明,出土棺材狀況良好,保留了其原始顏色。根據初步研究,這些棺材屬於牧師、政界高層人物和當時社會的傑出人物。到目前為止,考古隊僅發現了30%的塞加拉文物,其餘70%仍被掩埋。埃及科學技術大學考古與旅遊指導學院副院長易卜拉欣·艾德表示,塞加拉地區的這一巨大發現將吸引全世界對埃及的關注,這不僅是因為發現了珍貴的棺材和雕像,也是因為這將揭開神秘埃及文明的面紗。

  (本報開羅10月19日電 本報駐開羅記者 肖天禕)

相關焦點

  • 建設中國特色考古學
    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考古學界引發熱烈反響。
  • 中國考古學理論必須具有中國氣派-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 習近平: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
    原標題: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 嚴文明:發現中國史前文明的結構美(文明之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總書記指出:「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考古成果還說明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家國一體的形成發展過程,揭示了中國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價值觀和中華民族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
  • 加強考古和歷史研究 闡揚中華歷史文化
    考古和歷史研究要認清這一大勢,自覺順應時代潮流,服務民族復興。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科學闡明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的淵源和嬗變,準確解讀中華文明的精髓和內涵,深刻闡釋中華文明的歷史必然和基因譜系,努力建構中華文明完整的思想理論體系、知識體系和話語體系,凝練中華文明獨特的標識性概念和表達方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 建設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貴州考古人準備這麼幹!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中國考古學理論必須具有中國氣派。」連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賦予新時代考古學新使命,來自貴州的考古工作者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必達。
  • 讓中華5000千年文明閃耀世界
    良渚文明消失了數千年以後,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重生,是考古人發現和挖出來的世界遺產。「我們遇到良渚是幸運的,良渚遇到我們同樣也是幸運的。」浙江考古研究所所長、良渚古城遺址發現者劉斌願更多的人了解良渚,認識5000年前的中華文明。
  • 《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
    《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雜誌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 追跡夏代,解讀中華文明密碼
    ——2020年夏代探索新成果大型綠松石龍形器 本報資料圖片夏,是文獻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它是真實的存在,卻湮滅於數千年的時光中。夏,作為中國王朝的開端,是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研究中至為關鍵的一環,但因缺乏足夠的文字記載和像甲骨文一樣的自證文字材料,通過考古發掘來證實為信史顯得尤為重要。
  • 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創建60周年大會舉行
    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創建60周年大會舉行 2020-11-04 14: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年度書單︱歐陽曉莉:古代文明研究與人類學和考古學的交織
    在世界古代文明研究中,由於對象年代久遠且沒有傳承,諸多缺少物質載體的信息(譬如儀式和觀念)已不可復得,唯有藉助人類學理論方可構建一二。加之文本材料多為考古發掘所獲的出土文獻,因此研究者往往也關注考古學的進展。筆者所從事的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研究(亞述學)尤其如此。
  • 以考古之光 照亮文明深處與細節
    近些年,您曾在多個場合提出,在四大文明古國中,中華文明區別於其他三大文明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五千年不斷裂」,這是您多年來從事考古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觀點嗎?劉慶柱:是的,我想要解讀的並不是「五千年」時間長短的問題,而是要解讀「為什麼不斷裂」,解讀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什麼。
  • 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60周年紀念大會在...
    10月31日,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60周年紀念大會在四川大學舉辦,旨在努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四川大學黨委書記王建國共同為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揭牌。
  • 2020年度文物好新聞推介作品揭曉 見證年度文物輿論焦點
    其中中國文物報社參評「『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專題系列報導」等系列報導9組,人民日報社參評「解碼•文物保護利用」等系列報導2組,新華社參評「馬首回歸圓明園」等系列報導3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參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等系列報導2組,體現出新聞媒體單位對文物系統典型經驗、重大事件予以專題報導的重視,集中宣傳導向作用更為明顯;亦可看出在疫情不利條件下,文物系統主動作為
  • 文揚:西方如何跳出「國強必霸」邏輯,真正理解中國和中華文明?
    由於這一個理論研究方向主要是因應中國的崛起這個重大問題,所以廣義上包括承認中華文明特殊性、將中國與西方國家從本質上區分開來的各種解釋理論,其中除了馬丁·雅克等人以「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方式不斷重複的civilization-state和中國是其文明的產物等論述,也包括弗朗西斯·福山關於中國政治體制的現代化和連續性的相關理論,以及諸如戴維·戈德曼等時政評論家反覆強調需要考慮中國有著5000年連續歷史、不能簡單類比於前蘇聯或日本這樣一些非主流觀點
  • 看考古學如何「圈粉」青少年
    讓孩子們愛上考古學的,不僅僅是學校課堂。近年來,從《國家寶藏》《假如國寶會說話》等考古文博類綜藝節目、紀錄片等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對考古學的展示,從博物館參觀、研學活動、夏令營,到社交媒體上考古「大V」分享的文章、音視頻……豐富的科普形式,讓曾經蒙著神秘面紗的考古學,帶著鮮活的面孔,走進越來越多青少年的生活。青少年學習考古學有什麼意義?
  • 重新發現古埃及文明
    當筆者拋開成見、偏見和自戀,綜合國內外的資料,重新比較各大古文明後,順著中華文明的「藤」終於摸到了古埃及文明的「瓜」!與此相反的是,國際考古學對在中國版圖以外的其他古文明的新發現卻層出不窮,這其中特別是對古埃及的考古研究,直接顛覆了人們對西方文明史發展的一貫印象。考古發現的事實告訴世人,西方文明並不是獨立起源,在其幼兒期期間,是因為虛心學習了包括古埃及文明在內的偉大古文明的成就才導致其後來的成長,這之間的關係好像唐朝時日本學習中國那樣。
  • 【每日一習話】中華文明是偉大的文明
    習近平: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華文明是偉大的文明。  這段話出自2019年9月30日習近平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
  • 央視紀錄片《中華文明》:屹立5000年的中華文明,第一次被整理的如此清晰!(建議收藏)
    中國,有960萬平方公裡的陸地疆土,長江黃河,奔流不息,三山五嶽,巍峨挺立;中國,有1.8萬公裡綿延的大陸海岸線,300萬平方公裡的管轄海域,碧波滾滾,物產豐饒;中國,有著全世界種類14%的脊椎動物,還有大熊貓、白鰭豚、揚子鱷等「活化石」,物種豐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更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世代賡續,從未間斷。
  • 一個考古學碩士對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解讀及預測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候選項目共計36項,終評候選項目20項,這些參評項目為我們建立和完善區域文化史、解決「現代人起源」、「中華文明起源」、「中西文化交流」、「一帶一路」等重大學術問題提供了最新的考古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