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中國考古學和中華文明的重要平臺
【特別關注】
9月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把我國的考古工作從「一項重要文化事業」提升到了「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這樣一個嶄新的高度。
中國埃及聯合考古項目中方執行領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賈笑冰認為,這一提升,是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的深化和具體化,指出了考古工作在加強文化自信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深入進行理論探索,增強中國考古學在國際考古學界的影響力、話語權。要運用我國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通過交流研討等方式,向國際社會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從而不斷加深對當今中國的認知和理解,營造良好國際輿論氛圍。
賈笑冰表示,作為中國考古界第一支在另外一個古老文明中心埃及做發掘研究的考古隊成員,他對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有感觸,也深受鼓舞。
把中國考古學和重大考古成果推向世界
由於安全局勢混亂,埃及考古發掘曾一度遭受了忽視、掠奪和侵佔。直到2013年之後,隨著埃及局勢逐漸恢復穩定,埃及的考古發掘重新步入正軌,並同世界各國拓展了考古合作,其中就有與中國考古隊的密切合作。中埃同為文明古國,兩國考古合作不僅有助於埃及古代文明的發掘,也成為推介中國考古學成就和中華文明的重要平臺。
2018年11月,中埃盧克索孟圖神廟聯合考古項目一期工程開工,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考古隊首次赴埃及進行考古挖掘。賈笑冰介紹,到目前為止,中埃聯合孟圖神廟區考古發掘項目已經進行了兩個工作季度的清理和發掘工作。在兩年多的聯合考古工作中,雙方考古隊共同合作,相互介紹對方的傳統文化和習俗,增進了相互了解,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賈笑冰認為,在同國際學術界交流的過程中,需要從兩個方面著力。首先要把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考古學推向世界,使之成為世界考古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中國從考古大國到考古強國的轉變,爭取在世界考古學界中的話語權,構建話語體系。同時更要把中國重大考古成果推向世界,讓世界上更多的學者、更多的人了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了解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具體到正在從事的中埃合作發掘與研究古代埃及文明的工作,賈笑冰認為,從認識客體角度講,中埃兩國均有著燦爛的古代文明,但其文明的特徵、起源與發展的道路、機制又有所不同。加強、加深古代文明的相互了解和對比研究,才能夠做到文明互鑑,總結歷史經驗,藉以把人類社會的發展「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從認識主體角度看,從事兩大古文明發掘與研究工作的學者在理念、方法和範式上也存在區別,更需要嘗試把中國考古學的理念、方法用於埃及考古學的研究中,產生新的切入點、新的研究角度,從而推動埃及考古學研究的深入發展。
以文明交流互鑑加深世界對當今中國的認知和理解
埃及文物部部長哈立德·阿納尼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在埃及的考古任務進展順利,「我希望這只是大量類似的中埃考古合作的開始。」阿納尼強調說,開羅歡迎更多的中國考古工作者在該國開展工作,兩國的考古專家可以藉此機會增進了解,促進兩國文明交流互鑑。
埃及主流媒體《財經新聞》刊文表示,首次與中國考古代表團在埃及進行的考古合作獲得了成功,為中東其他國家同中國開展考古合作提供了很好的榜樣。文章稱,中國在資金、技術、考古人文等領域具有優勢,中阿考古合作前景廣闊。
近幾十年來,尤其是在過去的十年中,中東地區遭受了連續的動蕩、衝突和戰爭。由於中東地區缺乏資金和技術支持,許多古蹟都遭到了自然或人為破壞,面臨嚴重危機。伊拉克旅遊和文物事務部副部長蓋斯·海珊·拉希德曾表示,希望與中方在考古合作領域取得進展,特別是恐怖分子在摩蘇爾炸毀數座古蹟後,中國在考古遺址保護和修複方面的豐富經驗是兩國合作的天然優勢。
此外,中國和包括埃及在內的阿拉伯國家在博物館交流方面也成果豐碩。2018年年底,沙特利雅得國家博物館舉辦了「中國的寶藏」展覽,展品包括200件中國文物,向阿拉伯世界展示了幾千年中華文明的古老遺產,其中包括多件在中國境外首次展出的稀有珍品。中沙雙方還共同籤署了合作協議,包括考古研究合作、文物展覽和博物館合作等內容。
賈笑冰指出,下一步的工作是要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考古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除加強中埃雙方合作,做好埃及古代文明的發掘與研究之外,還要重點推動在埃及設立「中國埃及考古學研究中心」,把中心打造成中國埃及考古學研究的前沿基地,打造成向埃及以及世界考古學推介中國考古學重大成果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並以該中心為依託,不定期開展「世界古代文明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等文化交流活動,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鑑,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從而不斷加深對當今中國的認知和理解。
埃及新近重大考古發現引關注
中埃考古合作項目位於埃及南部的盧克索,盧克索是世界上聞名遐邇的歷史古城,享有「世界上最大露天博物館」的美譽,它擁有卡爾納克神廟、盧克索神廟以及帝王谷、王后谷等考古資源,堪稱埃及古文明的精華所在,也被媒體譽為全球考古學的「前沿」。
除了盧克索,埃及北部尼羅河三角洲地帶的古埃及首都孟菲斯也是古埃及文明燦爛、考古資源十分豐富的地方。埃及旅遊和文物部近日宣布,埃及考古隊在孟菲斯遺址的一個單獨墓穴中發掘出59具距今約2500年的木棺,其外表的彩繪依然鮮豔,成為埃及近幾十年來最重大的考古成果之一。
9月初,埃及考古隊在吉薩省塞加拉地區地下約10米深處發現了一座從未遭破壞的墓穴。負責考古發掘的總幹事薩布裡·法拉格介紹,考古隊首先清除了瓦礫,然後將豎井放置在地下10、12和13米處,最終確定棺材的具體位置。考古專家表示,據推測,該墓穴建於普薩美提克一世開創的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時期,是公元前525年古埃及被波斯帝國徵服之前統治埃及的最後一個王朝。在普薩美提克一世統治期間,埃及第二十六王朝出現了繁榮的景象,他鼓勵在埃及復興舊王國(公元前2575年至公元前2130年)的宗教和藝術,因此其墓葬品精緻優雅,體現出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
塞加拉地區遺址是古埃及首都孟菲斯的一部分。孟菲斯遺址包括吉薩、塞加拉、阿布西爾等38個金字塔遺址,也是從古埃及第一王朝至古羅馬時期共9000多個紀念碑和墓穴的所在地。孟菲斯遺址及其墓地於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近一年間,塞加拉地區遺址出土了一些非凡的瑰寶,包括石灰石和木製棺材、稀有木乃伊貓和木乃伊甲蟲。最近還發現了古埃及神奈弗勒姆的雕像和裝飾有象形文字的木製方尖碑。
根據埃及旅遊和文物部官方聲明,出土棺材狀況良好,保留了其原始顏色。根據初步研究,這些棺材屬於牧師、政界高層人物和當時社會的傑出人物。到目前為止,考古隊僅發現了30%的塞加拉文物,其餘70%仍被掩埋。埃及科學技術大學考古與旅遊指導學院副院長易卜拉欣·艾德表示,塞加拉地區的這一巨大發現將吸引全世界對埃及的關注,這不僅是因為發現了珍貴的棺材和雕像,也是因為這將揭開神秘埃及文明的面紗。
(本報開羅10月19日電 本報駐開羅記者 肖天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