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紀錄片《中華文明》:屹立5000年的中華文明,第一次被整理的如此清晰!(建議收藏)

2021-02-13 中城影聯

:點擊上方"中城影聯"↑ 與網際網路影視人在一起

來源:國學369(ID:xueguoxue369)

1803年,拿破崙指著地圖說:

「這裡躺著一個沉睡的巨人,讓他睡下去吧,一旦他醒來,將會震撼世界的。」中國,有960萬平方公裡的陸地疆土,長江黃河,奔流不息,三山五嶽,巍峨挺立;中國,有1.8萬公裡綿延的大陸海岸線,300萬平方公裡的管轄海域,碧波滾滾,物產豐饒;中國,有著全世界種類14%的脊椎動物,還有大熊貓、白鰭豚、揚子鱷等「活化石」,物種豐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更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世代賡續,從未間斷。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是智慧勤勞的民族,五千年來,華夏子孫在這片大地上留下了一個又一個的文化遺產,隨便拿出一個都能響徹世界。

這裡有詩經的風雅、也有楚辭的浪漫,有杜甫的沉鬱,也有李白的灑脫;

有清明上河圖、千裡江山圖、鵲華秋色圖,描繪出祖國山河壯闊的模樣;

有四書五經、唐詩宋詞、二十四史、四大名著,書寫著華夏文明不朽的篇章;

有《九章算術》《本草綱目》《天工開物》《黃帝內經》,無論醫藥還是科學,我們從未停止過探索的腳步。

這裡還擁有數之不盡的文化遺產:

故宮、孔廟、兵馬俑、莫高窟,剪紙、書法、篆刻、印刷,京劇、崑曲、呼麥、皮影,珠算、織錦、針灸、陶瓷。

這裡的一絲一繡,一茶一瓷,一碗一箸,一爵一鼎,一雕一飾,一冠一袍,一閣一瓦,一簷一榫,一卷一碑,一筆一畫,都帶著中華文明基因,至今存在於中國人的生活中。
史學家呂思勉曾說:「要前進,必先了解現狀;而要了解現狀,則非追溯到既往不可,現在是決不能解釋現在的」。
我們身為中國人,只有通讀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文明,眼裡才能有更大的世界,心裡有更廣的格局。然而,上下5000年中國文化,浩瀚如海,博大精深,我們到底應該從哪裡開始探索呢?
欲了解中華民族文明精華,不妨先從紀錄片《中華文明》開始。歷史紀錄片《中華文明》共十集,各集分別體現出每個時代不同的人文主題。紀錄片全部畫面素材均採用三十五毫米電影膠片拍攝,按照時間的縱向順序,起始於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結束在鴉片戰爭之前。紀錄片以考古依據、遺址和文物為有力佐證,真實清晰地展示中華民族文明演進的偉大曆程,映射出炎黃子孫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

有人曾說過,中華文明的星火只要點燃,五千年的智慧必將讓這個世界震撼。

今天,小編為大家分享這部紀錄片《中華文明》,讓我們一起了解中國文化的內涵,領略中華文明的魅力!

5000年前,黃河孕育出了中華民族偉大的英雄黃帝和炎帝,從此這塊土地上的人民自稱中華兒女、炎黃子孫。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同時他們研究出的制陶、建築等高超的技術,令人嘆為觀止。龍山文化的黑陶,「黑如漆、薄如紙」,有「蛋殼陶」之稱,還有山東泰安的大汶口文化,華山的仰韶文化,半坡、紅山、河姆渡文化等等。青銅治煉和青銅器的出現,標誌著中國進入偉大的青銅時代,歷經了夏、商、周,持續了1500多年的時間,正是從那個時代開始,古代中國邁開了世界文明史上領先的步伐。在中國發現的青銅器,不管是數量、種類,還是精美程度,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與青銅器同樣輝煌的,還有商代殷墟甲骨文,它使中國歷史進入了有文字可考的時代。

世界上其它地區的青銅文明是以禮器和樂器為主,公元前11世紀,西周王朝的統治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禮樂制度,用於管理國家。在禮樂文化的強烈影響下,中國古代各區域的文化開始了大融合與大統一的進程,禮樂文明成為中華文明區別於世界上其它古老文明的一個重要的標誌。

中華大地上曾有一批百科全書式的淵博學者,他們以巨大的熱情和無畏的勇氣,從不同的角度,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進行理論探討和實踐,試圖創造一個美好的理想社會。他們倡導發起了學術爭鳴,是人類文化史上的裡程碑。中國開始進入一個自覺的理性時代,中華文明的思想文化長河,開始奔流不息。

到漢武帝時代,以漢民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達到空前鞏固,漢文化的主流形態基本形成,中國開始以文明和富強的政治實體和文化實體聞名於世,在大一統的國家裡,各民族的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共同造就了秦漢大一統文明,其輝煌的成就,一直是東方文明的驕傲。

魏晉時代的每一個文化大家的思想裡都充溢著濃烈的玄學氣息,自由灑脫的玄學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創造力。與此同時中國的繪畫藝術也從寫物層次升華到了寫心層次。這些都成為中華文明歷史上的永恆經典和世界藝術史上不朽的瑰寶。文學在整合中創新,在傳播中升華。民族大融合,南北大流通,中外大和合,儒、釋、道各種思想與學術大交匯,文學藝術空前繁榮。隋唐時代的中國生機勃勃,自信而寬容,以氣吞日月的磅礴聲勢,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銳意求新的創造精神,營造出中華文明史上又一個絢麗多彩的輝煌時代。

繼漢唐盛世之後,到了宋代,中華文明的科學技術成就,一直領先世界,那時湧現出一大批博學善文,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是他們把中國古代科學帶到了燦爛輝煌的頂峰,令後世的中國人感到無比自豪。那些勇於探索的人們,仿佛是一顆顆璀璨的明星,密布在中華文明浩瀚的科學長空,直到今天,依然閃爍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芒。

中華文明發展到500多年前的明代,創造了無數手工業製造業的傳奇,在建築、造船、制瓷、紡織多個領域創造出無數「中國製造」的產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為中華文明和人類世界增添了燦爛的光輝。

由於明朝末期的長期戰亂,導致水利工程嚴重失修,黃河堵塞嚴重,一到雨季,水災便泛濫,延至運河、淮河、洪澤湖一起成災。康熙元年至16年,水災竟然有67次之多,嚴重威脅國家穩定。國家下決心要整治洪災。經過幾十年的治理,水災基本消失。水災的消失,帶來的是國家的凝聚力,邊疆的穩定,經濟的不斷繁榮。隨著國家的穩定,各種農業政策,文化思想開始發展起來、政治、經濟、外交,清朝在各個方面都在康熙年間有了重大發展。到乾隆年間,清朝已經佔有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以及世界三分之一的經濟總量。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埃及,印度,巴比倫和中國,文明傳承從未中斷過的,只有中國。

或許,我們的國家仍舊不完美,但是有這麼多深愛祖國的華夏兒女,我們一定能走向強大。

就像那句話說的:「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

點亮「在看」,分享給朋友們,紀錄片《中華文明》值得每一個中國人看看!


免責聲明:以上來源於網絡,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平臺官方觀點,

如涉及版權,請聯繫本平臺刪除。。

相關焦點

  • 中華文明第一次被清華大學教授整理的如此清晰!
    波斯文明也很早,但經過研究以後是第一名巴比倫文明和第三名印度文明在陸地上的遇合。因為它們都缺乏原創性,所以也不算。6、留存到今比較完整的只有中華文明這四個古文明我們不管中國是第三名還是第四名,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不中斷地發展到今天,沒有滅亡的只有一個文明,就是中華文明。
  • 歷劫不死的中華文明,第一次被整理的如此清晰!
    屹立東方5000年的中華文明史,為什麼綿延不斷?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好好讀讀這篇文章!四大文明分別是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那個地方古代叫巴比倫文明。如果說得更大一點叫兩河文明(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兩河文明在西方叫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那是人類最早發現文明的地方,也是文明最早成熟的地方。它的文明高度成熟的時候,中華文明僅僅初露曙光。但是由於這六、七十年來印度的考古發現很少,中國的考古成果較多的,於是就有一些人在國際上把中華文明說成了第三名。
  • 中華文明第一次被清華大學教授整理的如此清晰!
    它的文明高度成熟的時候,中華文明僅僅初露曙光。2、第二名是誰呢?第二名是尼羅河邊上的埃及。3、第三名和第四名的名次之爭第三名照理應該是印度,第四名才是中國。但是由於這六、七十年來印度的考古發現很少,中國的考古成果較多的,於是就有一些人在國際上把中華文明說成了第三名。
  • 讓中華5000千年文明閃耀世界
    畢竟,遠古的遺址實難供給光彩人生的元素,雖然曾經的輝煌滋潤過一方黎民的生活——當遺址在我們視野中漸漸清晰時,特寫的可是一幅木刻作品或黑白相片?人們面對遺址,遙想當年的良渚古城不改堅實與冷峻的原汁原味,「墩土為臺」的遙遠與寧靜寂寥的咫尺,與其說是一種共情,毋寧講是一種共識。
  • 《如果國寶會說話》鍛造通往中華文明的鑰匙
    近日,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熱播,引發了社會的強烈關注。延續前兩季的良好口碑,該片不僅收視一路走高,各界更是好評如潮,被網友譽為「5分鐘文明簡史」、「重寫了中國藝術史」。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共分四季、100集,每集5分鐘。
  • 央視與BBC聯手,中國館藏頂級文物講述中華文明故事
    、敦煌文化主題展閃耀海外 3、東京奧運博物館參觀盛況持續 安保陷入困境 4、圓明園舍衛城考古發掘有新發現 5、以色列發現最早堤壩距離建成已有7000年歷史 01 01央視與BBC聯手推出紀錄片《中國的寶藏》
  • 古希臘文明與中華文明:素未謀面,卻是似曾相識的故人
    那時候的中國正是東周的尾聲,戰國時代的白熱化階段,中華文明與古希臘文明的唯一一次邂逅的機會就此擦肩而過。希臘的古典文明時期,中國正經歷東周的禮崩樂壞。古希臘文明對西方的意義,歷史學家夏曾佑在《中國古代史》作出類比:「中國之有周人,猶泰西之有希臘。」
  • 【微評】從四大文明之興衰 見中華文明之永續
    微評提示:中國有5000年的偷竊史?
  • 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之根
    其實在中華根本文明問題上做這樣的辯論就是自我割裂,說明有一些人還不明白中國文化的本質問題,所以我將這個問題重點談一談。中國文化之源在《易》,解易至深者莫過老子,因為他老人家為中國揭開了易之本源、道的奧義,令中華文明自此代代有回心向道之人,道就是人與宇宙之本源,所以這顆道種一種下之後,中華文明就有了根本種子,中華文明也自此道根牢固,不為外道所侵。
  • 文揚:以前問「中華文明缺了什麼」,現在問「中華文明多了什麼」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文揚】 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天下中華——廣土巨族與定居文明》一書,是在觀察者網「70年對話5000年」系列文章基礎上,經過4個多月的撰寫和4個多月的編輯而完成的,作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誕辰70周年的一本主題圖書。
  • 【每日一習話】中華文明是偉大的文明
    習近平: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華文明是偉大的文明。  這段話出自2019年9月30日習近平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
  • 紀錄片《中山國》:一場穿越古今的文明禮讚
    1974年,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震驚世界的考古大發現,揭開了中山國的神秘面紗。文物部門持續至今的田野考古,給這個神秘王國勾勒出日漸清晰的輪廓。號稱戰國「第八雄」的中山國幾度立國,強盛一時,終被趙武靈王慘烈絞殺。這個存世200多年,在《史記》等歷史典籍中若隱若現的神秘古國,給世人留下了諸多謎團:它從何處來,真的由白狄人建立?它何以能在華夏文化中心區域立足並逐漸強大?
  • 歷史考古紀錄片《發現鄭州·先秦篇》開播 講述早期中華文明發展歷程
    新華社鄭州7月12日電(記者桂娟、李文哲)大型歷史考古紀錄片《發現鄭州·先秦篇》將於13日起在河南衛視首播,首次集中呈現鄭州地區先秦時期的文明發展歷程。中華文明起源問題是近年來學術界的研究熱點。12日在鄭州舉辦的首播儀式上,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表示,早期中華文明各階段的歷史遺蹟在鄭州均有發現,以先秦時期為主,特別是隨著雙槐樹遺址的發現,這一時期的發展歷程日益清晰完整。
  • 紀錄片《中國》定檔12月7日 尋根中華文明之源
    聚焦中國歷史的紀錄片《中國》定檔12月7日,在芒果TV、湖南衛視雙平臺播出。據悉,該紀錄片第一季將講述從春秋到盛唐的中國歷史故事,挖掘對今日中國最具深遠影響的人和故事,尋找中國人的文化源頭和精神歸宿。紀錄片《中國》由李東珅擔任製片人,鄧建永擔任總撰稿,周豔擔任總導演,羅攀擔任攝影指導。
  • 瑪雅文明,蘇美爾文明,中華文明
    《在埃及與中華文明》胖哥已經說明了,中華文明與瑪雅蘇美爾文明有著幾乎共同的信仰。對於山頂洞原始記憶神的崇拜。所以才把神廟建成一座山的模樣,並共同程度的把神廟建在山頂之上。當時胖哥僅僅只是說的是三個文明的相似性,並沒有確鑿的證據說三個文明有什麼關聯。
  • 古埃及文明也是中華文明?
    古埃及文明也是中華文明?中華文明最早可追溯到5000年前,但現有的證據也只能追隨到3000年前的黃帝時期,而期間2000年中的文明屬於空白時期,而在這一空白時期,西方以及其他文明也相繼崛起,這就不得不引得許多人的猜想,尤其是周天子西去瑤池會王母,這似乎是間接地說明了這一時期的文化的「交接」,所以有許多人相信古埃及文明也是中華文明。
  • 文揚:西方如何跳出「國強必霸」邏輯,真正理解中國和中華文明?
    實際上,當馬丁·雅克在試圖對中華文明進行解釋和說明時,基本概念和邏輯並不清晰,在他最近的這次演講中,孔子的學說、「關係」文化、漢語漢字、中華美食等都被毫無聯繫地混在一起代表中華文明傳統的特殊性,而在試圖解釋為什麼中國人認為中華文明更優越而中國歷史上又沒有擴張主義傳統時,卻又語焉不詳,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根本差別,也沒有說得很清楚。
  • 聽歷史耳語,讀懂數千年中華文明從未斷流的密碼
    紀錄片《中國》劇照。 紀錄片《中國》定檔海報。 製圖:馮曉瑜這是第一部以「中國」為名的紀錄片,也是一部在主創團隊眼中「沒做過市場預判或調研,對年齡層也沒刻意考量」的影視作品。12月7日起,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中國》將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播出。作為2019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紀錄片創意選題,《中國》無疑是背負著文化使命的。相較以往聚焦某個歷史階段的紀錄片,它更接近於一部螢屏中國史。
  • 「音樂寶藏」曾侯乙墓:「爆款」的中華文明悅耳之音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新華社武漢8月26日電  題:「音樂寶藏」曾侯乙墓:「爆款」的中華文明悅耳之音  新華社記者喻珮、皮曙初  在悠久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來自「孔子時代」的音樂曾侯乙編鐘歷經兩千多年經久不衰;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文明再發現進程中,曾侯乙墓考古發現這個中國「國家寶藏」不斷為人類譜寫共同的
  • 《中華文明之美》,巧展中華文化魅力
    近期,湖南衛視推出文化禮儀公益節目《中華文明之美》,打造「730文化帶」。該節目每周日至周四晚「730」黃金時段播出,每期8分鐘。節目通過「老夫子」和「小阿毛」之間充滿童趣的教學互動,用情景再現的方式,生動形象地講述了中華傳統文化禮儀和傳統習俗,將知識性、文化性、趣味性較好地集於一體,啟迪心靈,溫潤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