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歷史耳語,讀懂數千年中華文明從未斷流的密碼

2020-12-04 文匯網

紀錄片《中國》劇照。 紀錄片《中國》定檔海報。 製圖:馮曉瑜

這是第一部以「中國」為名的紀錄片,也是一部在主創團隊眼中「沒做過市場預判或調研,對年齡層也沒刻意考量」的影視作品。宏大的片名、「無差別」的目標受眾,從某種層面來看,已昭示了這部作品所承載的願景。

12月7日起,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中國》將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播出。作為2019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紀錄片創意選題,《中國》無疑是背負著文化使命的。相較以往聚焦某個歷史階段的紀錄片,它更接近於一部螢屏中國史。該紀錄片將截取若干個橫截面,挖掘中國歷史上具有代表性尤其是對今日中國社會具有深遠影響的人與事。通過回溯中華文明的淵源、彰顯每個時代不同的精神主題,紀錄片將再現自中華文明起源到新中國成立的浩瀚歷史圖景。

整部紀錄片擬分三季。第一季從春秋戰國時期講述至盛唐;第二季順著歷史脈絡延續至現代;第三季則溯流而上,反推春秋以前夏商周的故事。總導演李東珅說:「看懂過去才能讀懂今天,才會了解未來的方向。」主創們希望以這部紀錄片引觀眾聆聽歷史耳語,讀懂數千年中華文明從未斷流的密碼。

從社會發展的演進邏輯中,明晰今日中國都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為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書寫螢屏史,什麼樣的團隊有如此雄心?在中國的歷史紀錄片領域,《河西走廊》至今以9.7的高分在學者與大眾市場中均佔據重要一席,其背後的創作團隊曾在「2018年總局第五屆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項目表彰」中獲得優秀製作機構獎。此次《中國》的幕後,同樣站著《河西走廊》的核心班底。

李東珅回憶,《河西走廊》播出後網友曾評價它相當於一部中國的西部史、半部中國史,大眾與學界的雙重認可,讓導演萌發了「我都做了半部中國歷史了,能不能做一整部」的想法。從籌備到第一季完成,《中國》經歷了近五年時間,整個過程中創作團隊「誠惶誠恐」。導演說,對於團隊而言,宏大的命題既是命運眷顧,也是使命感使然,大家自始至終抱定兩個選題邏輯:一要追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二要明晰今日中國社會的制度、形態、模式都是經過歷史實踐篩選出的必然結果。

五年間,紀錄片《大國崛起》的導演周豔加盟,她「用電視著史」的理念給了團隊不少信心——當現在的年輕人誤以為吸收了歷史碎片就掌握了歷史的密碼,紀錄片人有責任從浩瀚史冊中截取重要的剖面,更要按照歷史的基本規律來釐清脈絡。主創更找來學界加持,包括陝西師範大學、敦煌研究院絲綢之路與敦煌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等在內的相關史學專家為該片把關。

此次與觀眾見面的第一季,片中內容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聚焦中國早期思想的形成、秦漢時期國家制度的初步建立與完善;隨後順歷史長河而下,講述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中心南移、多民族融合的社會圖景;第一季尾聲,紀錄片將落在隋唐時期,關注鞏固大一統和多民族、開放、包容的盛世。在歷史學專家沙武田看來,《中國》隨著歷史的車輪,對國家制度的演變與發展、民族的衝突與融合、文化的交流與創造、歷史發展的自然規律進行了多層次的探討,對華夏歷史進行了多維度的認知和復盤,「是一部講歷史內在規律和大歷史邏輯的紀錄片,它關注歷史發展的大脈絡,點亮引導中國歷史大方向的燈塔式人物,勾勒出平凡中的不平凡。」

以「去劇情化」的寫意拍攝手法,引領觀眾無限接近歷史的情緒

找到了如何架構篇章、講述中國故事的方案後,如何再現歷史是主創面前又一道難題。「一定是要好看。」李東珅認為,紀錄片既然是一個影視作品,那麼它就得遵從影視的規律,得用故事和畫面吸引人。

在製作上,《中國》選擇了去劇情化、純紀實的表現形式;在呈現方式上則利用場景模擬、角色出演、故事講述、自然風光等,將當時的歷史深入淺出地展現在觀眾眼前。而在角色選用方面,為保證故事演繹的生動性和話題性,該片起用大量實力演員,包括北京人藝、國家話劇院的資深演員,也有何炅、汪涵、於朦朧這樣常年活躍在觀眾視野中的熟面孔。

所有這些呈現,主創團隊稱之為「假定性美學」方案,是基於大量的中國學、油畫審美而成的,即把舞臺擺在大自然、錄音棚裡,讓畫面視效託起歷史人物內心的驚濤駭浪。「再現的方式不可能真正再現出歷史細節,它再現的是一種情緒。」在李東珅看來,「紀錄片的再現是高於電視劇的。因為電視劇好看,它有臺詞可以幫助演員來敘事和表達情緒。」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呈現電影級的視聽效果,《中國》由指導過《芳華》等片的羅攀掌鏡,配樂則由日本大師級人物、經典電影《花樣年華》《一代宗師》的音樂原創人梅林茂坐鎮。同時,紀錄片還找來周濤配音,試圖從女性的視角引觀眾進入歷史長河,讓女性的聲音為歷史注入更多溫情。

提及對於《中國》播出效果的期待,總導演引用了紀錄片第一集《春秋》的解說詞:「理想主義者孔子用近乎固執的行動去實踐理想,這遠遠超出了成敗本身的意義。」

作者:文匯報首席記者 王彥編輯:範菁

相關焦點

  • 紀錄片《中國》定檔12月7日 尋根中華文明之源
    聚焦中國歷史的紀錄片《中國》定檔12月7日,在芒果TV、湖南衛視雙平臺播出。據悉,該紀錄片第一季將講述從春秋到盛唐的中國歷史故事,挖掘對今日中國最具深遠影響的人和故事,尋找中國人的文化源頭和精神歸宿。紀錄片《中國》由李東珅擔任製片人,鄧建永擔任總撰稿,周豔擔任總導演,羅攀擔任攝影指導。
  • 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的瑪納斯碧玉
    新疆瑪納斯碧玉是中國四大名玉之一,在中國的玉文化及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歷史的、現代的對瑪納斯碧玉不同角度的記述也都不計其數。礦料在近些年只有瑪納斯玉礦和沙灣礦被正式有組織的開採過,時間最長的(瑪納斯玉礦25年累計開採300多噸碧玉,兩地在2000年前合起來開採約500噸)。2000年後,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新疆瑪納斯碧玉開發利用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大量的自髮式找礦、人工開採和少量有組織的探採工作,沿天山北坡經濟區域內瑪納斯碧玉產業迅速崛起,自2003年秋到2004年春爆發式展開。
  • 讀懂歷史,更愛中國 對話紀錄片《中國》製片人、總導演李東珅
    新華社長沙12月29日電題:讀懂歷史,更愛中國——對話紀錄片《中國》製片人、總導演李東珅新華社記者袁汝婷、柳王敏講述中國歷史的紀錄片《中國》第一季日前收官,其在網際網路平臺播放量和相關評分位居前列,獲得廣泛讚許。
  • 央視紀錄片《中華文明》:屹立5000年的中華文明,第一次被整理的如此清晰!(建議收藏)
    中國,有960萬平方公裡的陸地疆土,長江黃河,奔流不息,三山五嶽,巍峨挺立;中國,有1.8萬公裡綿延的大陸海岸線,300萬平方公裡的管轄海域,碧波滾滾,物產豐饒;中國,有著全世界種類14%的脊椎動物,還有大熊貓、白鰭豚、揚子鱷等「活化石」,物種豐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更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世代賡續,從未間斷。
  • 耳語精靈|圖說歷史:石器時代
    從央視欄目《國家寶藏》到《如果國寶會說話》,近年來歷史、文物熱一浪高過一浪。我們策劃《圖說歷史》這個板塊,旨在讓孩子從小熱愛歷史,接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薰陶。但是很多父母可能是歷史學渣,如何教孩子學習歷史?《博物館裡的歷史百科》來幫你——給孩子趣讀、圖解不一樣的中國歷史!
  • 打開中華文化的智慧大門——讀《中華文化密碼》
    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唯一沒有中斷歷史的文明古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那麼,如何理解文化?中西文化有何差異?如何探究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近日,中央黨校報刊社原總編輯鍾國興教授新書《中華文化密碼——通達智慧之門》,給出了這些問題的答案,不能說是標準答案,卻是獨具啟發性的解答。
  • 【微評】從四大文明之興衰 見中華文明之永續
    在考古中學習歷史,研古鑑今,對當下更好理解中華文明具有重要意義。根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在5000年以前,我國就已經進入文明階段,且未曾斷裂,一直延續至今。相較於另外三個古文明,中華文明的特色在哪?為什麼能夠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下面對四大文明的興衰史做一梳理,幫助我們更好理解中華文明的淵源流傳。
  • 中華文明融合外來文化從歷史走向未來(上中下篇)——智慧人生系列
    距今5500年左右,黃河、長江和遼河流域都出現了各種文明進程加速的趨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古國文明。彼此由競爭到競合,由相互借鑑到相互融合,展現出一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豐富多彩、波瀾壯闊的中華文明多元起源的畫卷。隨著彼此進一步交流交融,逐漸形成了一些趨同的文化因素。       作為中華民族象徵的龍的形象,在距今6000年到5500年期間,分別出現於黃河中遊、長江下遊和西遼河流域。
  • 周公旦是一個嚴重被低估的歷史偉人,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開拓者
    且看且聽古今事,或悟或迷眾生思。我暫且用一首打油詩來開始我的歷史創作,我之所以選擇寫歷史,是因為歷史其本身是很有魅力的.歷史可以遐想,可以借鑑,可以反思,可以假設……歷史對於普通人來說是生動有趣的,大家可以在歷史中發揮想像和推斷,可以在歷史中尋找慰藉和答案。但是,我覺得歷史很多時候是冷酷而又生硬的。它鐵石心腸到容不得你半點渲染和塗改。
  • 追跡夏代,解讀中華文明密碼
    ——2020年夏代探索新成果大型綠松石龍形器 本報資料圖片夏,是文獻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它是真實的存在,卻湮滅於數千年的時光中。夏,作為中國王朝的開端,是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研究中至為關鍵的一環,但因缺乏足夠的文字記載和像甲骨文一樣的自證文字材料,通過考古發掘來證實為信史顯得尤為重要。
  • 【每日一習話】中華文明是偉大的文明
    習近平: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華文明是偉大的文明。  這段話出自2019年9月30日習近平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
  • 中華流浪土貓的由來,見證著人類歷史文明(下)
    ,現在講講他們怎麼見證人類歷史文明的。中華流浪土貓的壯大時期是隨著大航海時代開始的,而那麼寒冷的紫禁城,並不是通商海邊,貓是怎麼來的?這跟一個人關係密切,那就是頭號貓奴:朱元璋。明朝朱元璋是由南向北奪取政權的,歷史上其實非常罕見。舉個例子,大家就能明白。三國,北邊的魏國最終勝利收復南邊的蜀國和吳國。
  • 洛陽,名列世界四大聖城,中華文明的起源地
    中華文明,歷經千年而經久不衰,是因為中華文明從未斷過層,是一脈相承的。我國古都最有名的西安和洛陽,西安和洛陽建都朝代次數都差不多,但是洛陽卻被評為「世界四大聖城」之一,原因無他,洛陽是中華文化的起源,是中華文化的根。
  • 中國早期文明「基因」是什麼?
    「考古中國」的專家學者說,對聚落組織、信仰習俗、動植物遺存、出土遺物、宮城建築、古城遺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可以指示早期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其後專家學者還發布——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 解讀中華服飾的三生三世「讓中國美給你看」
    而視覺背後,還有些更為深刻的密碼:桑蠶化絲織錦繡的演變印證了中華先民的勤勞智慧;絲線裝扮的萬象世間承載著匠人們推陳出新的創造力;古代織機製造業直至近現代化纖工業的建立與完善,讓人們從「穿得上」到「穿得好」,則烙印著中華民族始終不渝的民本情懷。探討中華美學,更兼談背後的精神符碼,這是央視《衣尚中國》正在做的事。
  •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見微知著解鎖文明密碼
    光陰流轉、世事變遷,紫禁城曾見證600多年的風雲變幻,如今也成為歷史本身。在當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這片凝聚著中國人智慧的古建築群,依然傳遞著安定、堅實、溫暖的力量。《我在故宮六百年》截取了時光長河與日常生活重疊交叉的瞬間,以「貼地」視角講述紫禁城的厚重歷史,回眸其規劃、肇建、變遷、修繕與保護的種種往事,於細微處呈現磅礴的文化意蘊。
  • 這些中華歷史故事值得家長和孩子一起看!
    這是一部特別注重以思想創新、文化文明和高質量精神生產為主線回顧中國歷史文化的傑出作品。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國史學科專家組成員 王子今 紀錄片《中國》向我們展示每一個時代,那些有能力主宰國家發展方向的人所做出的努力。
  • 古希臘文明與中華文明:素未謀面,卻是似曾相識的故人
    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搖籃,周朝八百年的所締造禮樂、宗法制度奠定中華文明的基礎。元明清三朝,歐洲的傳教士、商賈來華,中華好像還是那個中華,西方卻已經面目全非。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截然不同,武漢大學趙林教授在新著作《古希臘文明的光芒》的觀點一針見血。
  • 推介中國考古學和中華文明的重要平臺
    要運用我國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通過交流研討等方式,向國際社會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從而不斷加深對當今中國的認知和理解,營造良好國際輿論氛圍。  賈笑冰表示,作為中國考古界第一支在另外一個古老文明中心埃及做發掘研究的考古隊成員,他對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有感觸,也深受鼓舞。
  • 聽歷史耳語—紀錄片《中國》12月7日在湖南衛視、芒果TV等你
    作為首部以「中國」命名的歷史紀錄片,同時也被列為2019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紀錄片創意選題,《中國》將在這個冬天再現華夏歷史切面,挖掘古代中華文明中對今日中國社會最具深遠影響的人與故事,回溯中華文化淵源,為觀眾帶去悠悠千年古國的精神圖騰,提升民眾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