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國》劇照。 紀錄片《中國》定檔海報。 製圖:馮曉瑜
這是第一部以「中國」為名的紀錄片,也是一部在主創團隊眼中「沒做過市場預判或調研,對年齡層也沒刻意考量」的影視作品。宏大的片名、「無差別」的目標受眾,從某種層面來看,已昭示了這部作品所承載的願景。
12月7日起,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中國》將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播出。作為2019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紀錄片創意選題,《中國》無疑是背負著文化使命的。相較以往聚焦某個歷史階段的紀錄片,它更接近於一部螢屏中國史。該紀錄片將截取若干個橫截面,挖掘中國歷史上具有代表性尤其是對今日中國社會具有深遠影響的人與事。通過回溯中華文明的淵源、彰顯每個時代不同的精神主題,紀錄片將再現自中華文明起源到新中國成立的浩瀚歷史圖景。
整部紀錄片擬分三季。第一季從春秋戰國時期講述至盛唐;第二季順著歷史脈絡延續至現代;第三季則溯流而上,反推春秋以前夏商周的故事。總導演李東珅說:「看懂過去才能讀懂今天,才會了解未來的方向。」主創們希望以這部紀錄片引觀眾聆聽歷史耳語,讀懂數千年中華文明從未斷流的密碼。
從社會發展的演進邏輯中,明晰今日中國都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為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書寫螢屏史,什麼樣的團隊有如此雄心?在中國的歷史紀錄片領域,《河西走廊》至今以9.7的高分在學者與大眾市場中均佔據重要一席,其背後的創作團隊曾在「2018年總局第五屆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項目表彰」中獲得優秀製作機構獎。此次《中國》的幕後,同樣站著《河西走廊》的核心班底。
李東珅回憶,《河西走廊》播出後網友曾評價它相當於一部中國的西部史、半部中國史,大眾與學界的雙重認可,讓導演萌發了「我都做了半部中國歷史了,能不能做一整部」的想法。從籌備到第一季完成,《中國》經歷了近五年時間,整個過程中創作團隊「誠惶誠恐」。導演說,對於團隊而言,宏大的命題既是命運眷顧,也是使命感使然,大家自始至終抱定兩個選題邏輯:一要追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二要明晰今日中國社會的制度、形態、模式都是經過歷史實踐篩選出的必然結果。
五年間,紀錄片《大國崛起》的導演周豔加盟,她「用電視著史」的理念給了團隊不少信心——當現在的年輕人誤以為吸收了歷史碎片就掌握了歷史的密碼,紀錄片人有責任從浩瀚史冊中截取重要的剖面,更要按照歷史的基本規律來釐清脈絡。主創更找來學界加持,包括陝西師範大學、敦煌研究院絲綢之路與敦煌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等在內的相關史學專家為該片把關。
此次與觀眾見面的第一季,片中內容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聚焦中國早期思想的形成、秦漢時期國家制度的初步建立與完善;隨後順歷史長河而下,講述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中心南移、多民族融合的社會圖景;第一季尾聲,紀錄片將落在隋唐時期,關注鞏固大一統和多民族、開放、包容的盛世。在歷史學專家沙武田看來,《中國》隨著歷史的車輪,對國家制度的演變與發展、民族的衝突與融合、文化的交流與創造、歷史發展的自然規律進行了多層次的探討,對華夏歷史進行了多維度的認知和復盤,「是一部講歷史內在規律和大歷史邏輯的紀錄片,它關注歷史發展的大脈絡,點亮引導中國歷史大方向的燈塔式人物,勾勒出平凡中的不平凡。」
以「去劇情化」的寫意拍攝手法,引領觀眾無限接近歷史的情緒
找到了如何架構篇章、講述中國故事的方案後,如何再現歷史是主創面前又一道難題。「一定是要好看。」李東珅認為,紀錄片既然是一個影視作品,那麼它就得遵從影視的規律,得用故事和畫面吸引人。
在製作上,《中國》選擇了去劇情化、純紀實的表現形式;在呈現方式上則利用場景模擬、角色出演、故事講述、自然風光等,將當時的歷史深入淺出地展現在觀眾眼前。而在角色選用方面,為保證故事演繹的生動性和話題性,該片起用大量實力演員,包括北京人藝、國家話劇院的資深演員,也有何炅、汪涵、於朦朧這樣常年活躍在觀眾視野中的熟面孔。
所有這些呈現,主創團隊稱之為「假定性美學」方案,是基於大量的中國學、油畫審美而成的,即把舞臺擺在大自然、錄音棚裡,讓畫面視效託起歷史人物內心的驚濤駭浪。「再現的方式不可能真正再現出歷史細節,它再現的是一種情緒。」在李東珅看來,「紀錄片的再現是高於電視劇的。因為電視劇好看,它有臺詞可以幫助演員來敘事和表達情緒。」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呈現電影級的視聽效果,《中國》由指導過《芳華》等片的羅攀掌鏡,配樂則由日本大師級人物、經典電影《花樣年華》《一代宗師》的音樂原創人梅林茂坐鎮。同時,紀錄片還找來周濤配音,試圖從女性的視角引觀眾進入歷史長河,讓女性的聲音為歷史注入更多溫情。
提及對於《中國》播出效果的期待,總導演引用了紀錄片第一集《春秋》的解說詞:「理想主義者孔子用近乎固執的行動去實踐理想,這遠遠超出了成敗本身的意義。」
作者:文匯報首席記者 王彥編輯:範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