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8日下午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中國考古學理論必須具有中國氣派。」連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賦予新時代考古學新使命,來自貴州的考古工作者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必達。接下來,貴州考古人準備怎麼幹?來聽他們怎麼說。
記者 應騰
以更昂揚的精神狀態接續奮鬥
展示貴州考古氣派
「考古學是什麼?我們應當怎麼認識考古學?」在貴州省文物局貴安工作處處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黨支部書記楊繼紅看來,考古除了是一個學科專業之外,還要作為文化建設、作為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來考慮。
「這是我國領導人第一次系統地闡述考古學的意義、價值並提出明確要求。」楊繼紅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是貴州省文物工作者做好考古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我們將講話精神融會貫通,結合到考古文博的實際工作中,貴州考古人有義務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更好、更多樣的形式展示給國內外民眾、學術界。」
9月30日,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於考古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在國內外多個場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回憶起總書記對考古工作的多次實地考察,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周必素認為,隨著考古發現的深入、考古手段的進步、及考古知識的普及,中國考古正處在歷史發展的最佳時期,考古文博事業正行走在「春天裡」。
銅仁宋家壩遺址發掘現場
「新時代賦予考古人的新擔當、新使命,也激勵我們以更昂揚的精神狀態接續奮鬥,既要著眼當下,又要謀劃長遠,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周必素說。
摸清貴州古代文化遺產的家底
為貴州文化自信拾薪火
「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述,令貴州考古人倍感振奮。經過數代貴州考古人的努力,分布在貴州各地的多支考古隊伍,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在史前考古發掘上,貴州盤縣大洞遺址、貴安新區牛坡洞遺址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為探索人類起源、早期社會、文明與國家起源提供支撐;
2020年貴州首次利用古DNA,對惠水清水苑大洞遺址發掘遺物進行研究
戰國秦漢至唐時期考古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赫章可樂、威寧中水和普安銅鼓山三處,被譽為貴州秦漢時期考古的三個重鎮;
宋元明清時期考古,特別是「土司考古」的實踐和經驗總結,取得重大突破。其中,海龍囤遺址、新蒲土司墓地發掘、中國西南土司遺存先後評為全國、世界考古新發現;播州楊氏土司遺存的調查和發掘,獲中國田野考古獎的最高獎——田野考古一等獎;
2014年7月,遵義楊價墓發掘現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專家現場會診
同時,務川、萬山汞礦在內的冶金考古,已開展系統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
……
一個個貴州考古新發現,為國家和民族歷史提供例證。同時,融入地方經濟發展,為社會提供更加豐富的精神文化,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
2017年,貴州啟動汞礦遺存考古工作
凝心聚力謀復興,考古發展正當時。無論是社科活動還是輿論關注;無論是專家解讀還是綜藝節目,全社會對考古的關注度正不斷增強。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我國古代歷史還有許多未知領域,考古工作任重道遠,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使命光榮、責任重大。」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興龍表示,考古學在讓文物和遺蹟活起來、講好中國故事方面具有優勢,「怎樣發揮自己的作用?」是全體考古人都應該深刻思考的問題。
2019年5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茅衙寺遺址開展考古發掘
接下來,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將系統開展貴州境內史前洞穴遺址、夜郎遺址、宋明土司遺址、明清民族墓葬和巖畫等各領域的考古調查工作,摸清貴州古代文化遺產的家底。繼續以主動性考古規劃和發掘項目為引領,解決貴州歷史上的重要考古學術問題。
紮根田野調查用堅守和專業
發出貴州考古的好聲音
紮根田野調查,貴州一代又一代考古人,用手鏟撥開千年的迷霧,延伸歷史軸線,增強歷史信度,豐富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考古工作者在方田壩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我們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做好考古和歷史研究工作提出的要求,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闡釋工作。」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合榮表示,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科技手段,助推中國考古工作發展,貴州考古工作者更應紮根田野,提升自己的田野考古技能,通過調查發現、發掘更多的考古材料,為研究提供基礎資料。
桐梓縣舊站壩遺址出土的青花結帶繡球紋碗(明宣德年間)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讓我們感到無比振奮。」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一室副主任彭萬表示,考古學不是「象牙塔」中的學問,而是以野外調查發掘為基礎,以實物為依據,揭示歷史,服務現實。「我們將繼續從史前考古、夜郎考古、土司考古、民族考古等方面入手,讓認識更接近歷史的真實,發出貴州考古的好聲音,展示貴州考古的特色、風格和氣派。」
2020年9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請大眾體驗學習文物繪圖
考古,研究的是過去,瞄準的卻是未來。
對從事考古工作30年,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信息部主任趙小帆而言,考古既是熱愛所在,也是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考古是人民的事業,只有融入人民生活和社會發展,考古才有意義,才有生命力。接下來,我們將利用好對外平臺,回應公眾對考古的關切,幫助大眾正確認識考古,用更生動的語言傳播考古,真正做到讓文物『活』起來。」
貴州通過不同的活動形式推動「大眾考古」
考古是一項基於實物資料的科學研究,一次偶然的發現就可能改寫歷史。今天的考古學,已經不再是靠大面積揭露和發現成名的時代,讓每一立方土都能榨出學術含量,如從土壤中提取DNA的技術。對此,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積極與高校在這方面加強合作,聯合高校的化學系、生物系等開展相關工作,提升信息提取的能力。
在清水苑大洞遺址,考古人員綜合運用多種手段進行勘探、測繪
考古事業發展,人才是關鍵。在人才培養上,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將繼續加強貴州高校考古學科建設。
目前,貴州大學已獲批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即將開始招生;貴州民族大學已有文物與博物館學本科和專業碩士的教學經驗。接下來,該所將為高校提供師資和實習的支持,提高高校文物與博物館專業教學質量,逐步解決貴州市、縣兩級本專業人才嚴重不足的問題。讓貴州考古事業代代相承,進而發出貴州考古的好聲音,展示貴州考古的特色、風格和氣派。
記者:應騰
編輯:郭邱磊
編審:田鈺琳
審籤:張超 黃盛裕
作者:應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