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貴州考古人準備這麼幹!

2020-11-18 黔訊網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8日下午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中國考古學理論必須具有中國氣派。」連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賦予新時代考古學新使命,來自貴州的考古工作者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必達。接下來,貴州考古人準備怎麼幹?來聽他們怎麼說。

記者 應騰

以更昂揚的精神狀態接續奮鬥

展示貴州考古氣派

「考古學是什麼?我們應當怎麼認識考古學?」在貴州省文物局貴安工作處處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黨支部書記楊繼紅看來,考古除了是一個學科專業之外,還要作為文化建設、作為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來考慮。

「這是我國領導人第一次系統地闡述考古學的意義、價值並提出明確要求。」楊繼紅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是貴州省文物工作者做好考古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我們將講話精神融會貫通,結合到考古文博的實際工作中,貴州考古人有義務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更好、更多樣的形式展示給國內外民眾、學術界。」

9月30日,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於考古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在國內外多個場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回憶起總書記對考古工作的多次實地考察,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周必素認為,隨著考古發現的深入、考古手段的進步、及考古知識的普及,中國考古正處在歷史發展的最佳時期,考古文博事業正行走在「春天裡」。

銅仁宋家壩遺址發掘現場

「新時代賦予考古人的新擔當、新使命,也激勵我們以更昂揚的精神狀態接續奮鬥,既要著眼當下,又要謀劃長遠,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周必素說。

摸清貴州古代文化遺產的家底

為貴州文化自信拾薪火

「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述,令貴州考古人倍感振奮。經過數代貴州考古人的努力,分布在貴州各地的多支考古隊伍,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在史前考古發掘上,貴州盤縣大洞遺址、貴安新區牛坡洞遺址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為探索人類起源、早期社會、文明與國家起源提供支撐;

2020年貴州首次利用古DNA,對惠水清水苑大洞遺址發掘遺物進行研究

戰國秦漢至唐時期考古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赫章可樂、威寧中水和普安銅鼓山三處,被譽為貴州秦漢時期考古的三個重鎮;

宋元明清時期考古,特別是「土司考古」的實踐和經驗總結,取得重大突破。其中,海龍囤遺址、新蒲土司墓地發掘、中國西南土司遺存先後評為全國、世界考古新發現;播州楊氏土司遺存的調查和發掘,獲中國田野考古獎的最高獎——田野考古一等獎;

2014年7月,遵義楊價墓發掘現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專家現場會診

同時,務川、萬山汞礦在內的冶金考古,已開展系統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

……

一個個貴州考古新發現,為國家和民族歷史提供例證。同時,融入地方經濟發展,為社會提供更加豐富的精神文化,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

2017年,貴州啟動汞礦遺存考古工作

凝心聚力謀復興,考古發展正當時。無論是社科活動還是輿論關注;無論是專家解讀還是綜藝節目,全社會對考古的關注度正不斷增強。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我國古代歷史還有許多未知領域,考古工作任重道遠,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使命光榮、責任重大。」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興龍表示,考古學在讓文物和遺蹟活起來、講好中國故事方面具有優勢,「怎樣發揮自己的作用?」是全體考古人都應該深刻思考的問題。

2019年5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茅衙寺遺址開展考古發掘

接下來,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將系統開展貴州境內史前洞穴遺址、夜郎遺址、宋明土司遺址、明清民族墓葬和巖畫等各領域的考古調查工作,摸清貴州古代文化遺產的家底。繼續以主動性考古規劃和發掘項目為引領,解決貴州歷史上的重要考古學術問題。

紮根田野調查用堅守和專業

發出貴州考古的好聲音

紮根田野調查,貴州一代又一代考古人,用手鏟撥開千年的迷霧,延伸歷史軸線,增強歷史信度,豐富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考古工作者在方田壩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我們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做好考古和歷史研究工作提出的要求,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闡釋工作。」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合榮表示,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科技手段,助推中國考古工作發展,貴州考古工作者更應紮根田野,提升自己的田野考古技能,通過調查發現、發掘更多的考古材料,為研究提供基礎資料。

桐梓縣舊站壩遺址出土的青花結帶繡球紋碗(明宣德年間)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讓我們感到無比振奮。」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一室副主任彭萬表示,考古學不是「象牙塔」中的學問,而是以野外調查發掘為基礎,以實物為依據,揭示歷史,服務現實。「我們將繼續從史前考古、夜郎考古、土司考古、民族考古等方面入手,讓認識更接近歷史的真實,發出貴州考古的好聲音,展示貴州考古的特色、風格和氣派。」

2020年9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請大眾體驗學習文物繪圖

考古,研究的是過去,瞄準的卻是未來。

對從事考古工作30年,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信息部主任趙小帆而言,考古既是熱愛所在,也是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考古是人民的事業,只有融入人民生活和社會發展,考古才有意義,才有生命力。接下來,我們將利用好對外平臺,回應公眾對考古的關切,幫助大眾正確認識考古,用更生動的語言傳播考古,真正做到讓文物『活』起來。」

貴州通過不同的活動形式推動「大眾考古」

考古是一項基於實物資料的科學研究,一次偶然的發現就可能改寫歷史。今天的考古學,已經不再是靠大面積揭露和發現成名的時代,讓每一立方土都能榨出學術含量,如從土壤中提取DNA的技術。對此,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積極與高校在這方面加強合作,聯合高校的化學系、生物系等開展相關工作,提升信息提取的能力。

在清水苑大洞遺址,考古人員綜合運用多種手段進行勘探、測繪

考古事業發展,人才是關鍵。在人才培養上,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將繼續加強貴州高校考古學科建設。

目前,貴州大學已獲批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即將開始招生;貴州民族大學已有文物與博物館學本科和專業碩士的教學經驗。接下來,該所將為高校提供師資和實習的支持,提高高校文物與博物館專業教學質量,逐步解決貴州市、縣兩級本專業人才嚴重不足的問題。讓貴州考古事業代代相承,進而發出貴州考古的好聲音,展示貴州考古的特色、風格和氣派。

記者:應騰

編輯:郭邱磊

編審:田鈺琳

審籤:張超 黃盛裕

作者:應騰 

相關焦點

  • 建設中國特色考古學
    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考古學界引發熱烈反響。
  • 習近平: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
    原標題: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 中國考古學理論必須具有中國氣派-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 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60周年紀念大會在...
    10月31日,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60周年紀念大會在四川大學舉辦,旨在努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四川大學黨委書記王建國共同為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揭牌。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一線田野工作者組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
    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 「考古人和他們眼中的世界」攝影作品展在浙大開幕
    活動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中國考古學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中國文物報社協辦,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浙江大學圖書館、浙江大學工會承辦。展覽依託「考古人和他們眼中的世界」攝影大賽,將鏡頭聚焦考古人的日常工作生活,旨在用影像記錄時代、用鏡頭記錄所觀、用所觀傳遞所感
  • 本周六成都將有考古學盛會 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
    新中國考古學經歷了七十餘年的發展,已經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和鮮明的學科特徵,成為一個包含眾多分支學科並與其他學科緊密聯繫的學科。在新的時代、新的學術發展的背景下,如何深入推進學科建設、開闢新的學術領域,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成為中國考古學面臨的重大課題。
  • 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創建60周年大會舉行
    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創建60周年大會舉行 2020-11-04 14: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
    為慶祝考古學專業成立60年,10月31日,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將於10月31日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新中國考古學經歷了七十餘年的發展,已經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和鮮明的學科特徵,成為一個包含眾多分支學科並與其他學科緊密聯繫的學科。
  • 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將...
    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將於10月31日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本次活動由四川大學主辦。 今年正值四川大學考古學系(專業)成立六十周年,據悉,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還邀請了曾在川大考古學專業任教、學習的廣大師生,返回母校,拜會師友,聚會同學,共憶年華,砥礪學術;回顧川大考古學乃至中國考古學之過去,研討當下,展望未來。 本次活動將在線上全程直播,請關注新浪微博「川大考古」參與。
  • 《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
    《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雜誌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 推介中國考古學和中華文明的重要平臺
    中國埃及聯合考古項目中方執行領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賈笑冰認為,這一提升,是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的深化和具體化,指出了考古工作在加強文化自信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深入進行理論探索,增強中國考古學在國際考古學界的影響力、話語權。
  • 【社科專訪】武仙竹:從舊石器考古中追溯中國歷史的發展規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如何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指引下開展中國考古學建設,重慶市考古學學術技術帶頭人、重慶師範大學教授武仙竹在接受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的採訪時表達了自己的認識。
  • 一曲中國氣派的考古戰歌 報告文學《面壁百年——尋找「金釘子」的...
    迄今為止,全球正式確立的「金釘子」有65枚,中國11枚,列第一。而這11枚中,有4枚在浙江,其中2枚在長興,長興成為中國縣級城市裡面擁有「金釘子」最多的一個縣。 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12月1日,《求是》刊發習近平總書記署名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 見賢思齊|貴州繪製新時代基層檢察院建設路線圖
    個基層院建設評價辦法),為貴州新時代基層檢察院建設繪製路線圖,持續推進新時代基層檢察院建設。貴州檢察機關狠抓《中國共產黨政法工作條例》落實,狠抓政治理論學習制度化、主題教育成果轉化、基層黨組織建設規範化,狠抓意識形態工作責任落實,努力鍛造基層檢察院政治堅定、對黨忠誠的過硬本領和政治本色。
  • 獲批2年,中國(貴州)智慧廣電綜合試驗區建設得咋樣啦?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文/李遠莉 圖/陳鵬 實習生 唐冰清)2018年,國家廣電總局批覆同意建設中國(貴州)智慧廣電綜合試驗區,兩年來,試驗區建設得如何?12月22日,在「十三五」貴州廣電事業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上,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耿傑介紹了貴州省推進中國(貴州)智慧廣電綜合試驗區建設採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果,以及下一步打算。
  • .|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
    教工第二黨支部書記倪潤安談到,習近平總書記對考古學科的建設目標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期待,體現了國家對於考古學科的格外關注,認可考古學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性,對考古學科提了很高的要求。關於考古學科的建設,倪潤安認為目前中國考古學所應用的地層學、類型學、科技考古等方法是比較傳統的方法,得出考古成果後,既要與歷史文獻結合得以闡釋歷史,也要與經濟、法律、政治、文化等學科合作,是對考古學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探索出一條融合多學科的研究闡釋新道路。加強考古學科建設的關鍵在於教師與教材。
  • 榮新江:奉獻大漠的考古人——張平先生
    一張平原本是一個鐵路工人,我從小生長在天津新港,對於整天在鐵道線上扳道岔、掛鈎、巡視路基的這些工人,十分熟悉,知道他們很能吃苦,又耐得住寂寞,而這些正是一個考古人應當具備的素質。大概受舅舅宋兆麟先生的影響,張平很早就喜歡考古。
  • 以新時代的豪氣和膽魄建設「貴州第一隧」
    20世紀60年代建成通車的川黔鐵路,穿越大婁山山脈,建成4.28公裡長的涼風埡鐵路隧道。    21世紀初建成的蘭海高速公路(重慶崇溪河至遵義段)再次建成4.08公裡長的涼風埡高速公路隧道。    時間迴轉到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