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有聲 |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2021-02-19 孟子研究院

文 | 李存山 · 主播 | 尚攀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孟子·盡心上》

這一章是孟子闡發儒家仁愛思想的一段重要表述。

孟子區分了「親」「民」「物」三個層次。「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這說明對於這三個層次的處之方式是有差等的。「親親」的第一個「親」,作動詞,是親愛的意思;第二個「親」,作名詞,即指自己的親人,重在指自己的父母之親。「仁民」的「仁」,就是「仁者愛人」的仁。古代的「民」與「人」相通,但詞義各有側重,「人」一般是相對於物或神而言,「民」一般是相對於國家政權和執政者而言。孟子在這裡將「仁民」與「親親」「愛物」相對而言,這或許在特殊語境上與孟子所主張的「仁政」「民為貴」的思想相聯繫,即主要是對執政者提出道德要求。如果從一般的意義而言,「仁民」既然與「愛物」相對而言,那麼「仁民」也就是「仁者愛人」的意思,而此處「愛人」就是普遍地愛人類所有的人。「愛物」與「仁民」相對而言,那麼「愛物」就是愛自然界或世界上的萬物。

孟子在這裡講了對「親」「民」「物」三個層次有「親」「仁」「愛」三種不同的處之方式,這主要是講儒家的「愛有差等」。對於自己的親人,特別是父母之親,因為有血緣情感,而且孝悌是仁之本始,所以親親之情和處之方式自然要「厚」於普遍的愛人;而「仁者愛人」是仁的基本義,「天地之生,人為貴」,對人的愛當然要重於對物的愛。這也就是《呂氏春秋·愛類》篇所說的:「仁於他物,不仁於人,不得為仁。不仁於他物,獨仁於人,猶若為仁。仁也者,仁乎其類者也。」近代的康有為在《論語注》中也說:「仁者無不愛,而愛同類之人為先。」所謂「仁者無不愛」,當然是講普遍的愛物;「而愛同類之人為先」,就是講愛人重於愛物。在《論語》裡記載:「廄焚,子退朝,問『傷人乎』,不問馬。」馬廄失火了,孔子退朝回來,首先問「傷人了嗎」,而沒有問馬如何。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人的價值要重於馬的價值,或者說人本身就是內在價值,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價值,所以愛人要重於愛物。

如今的保護生態環境,我認為也應該如此。生態倫理上講,自然界的萬物當然各有自然的價值,但是也要以愛人為先,如果脫離了愛人,那麼生態環境的意義也就變得模糊不清,變得意義分歧或虛偽。從保護生態環境的效果上說,只有先協調好人與人的關係,才能真正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在人與人的衝突或戰爭中,也就沒有人與自然之間的和平。

孟子在本章用了「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表述,這主要是講仁愛精神的「愛有差等」。而對於「親」「仁」「愛」的不同處之方式,不能離開語境而作機械的、截然二分的理解,並不是對「民」就不應該「親」,或對「民」只能是「仁」而不能是「愛」。實際上,儒家不僅講「親親」,而且也講「親民」,如《大學》的三綱領裡就有「親民」。在《論語》中,孔子回答樊遲的「仁」之問,就是「愛人」。孔子還說過「節用而愛人」,「君子學道則愛人」等等。孟子也說「愛人不親反其仁」,「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等等。儒家也有「愛民如子」之說。可見,在一定的語境下,「親」「仁」「愛」是可以相通的。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雖然講了三個層次,但統之都是儒家的仁愛精神。「親親」「孝悌」是仁的本始,「仁民」或「仁者愛人」是仁的基本義,而由「愛人」達到泛愛萬物,就是仁的充分義。後來張載在《西銘》中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與孟子講的是同一個境界。

◎原載於《<孟子>七篇解讀》(盡心篇)

相關焦點

  • 親親而仁民 仁民而愛物——《了凡四訓》三十九集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惻隱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內容摘要:「愛惜物命」是我們祖先一直以來強調的,孟子講「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現代日本的江本勝博士,通過試驗證明愛心能夠改變水分子的結晶。當我們懷著一片愛心的時候,我們的生命會健康快樂。
  • 王傑 || 仁民愛物 民胞物與
    「仁民愛物」,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縮寫。這句話是孟子提出來的。意思是說,由親愛親人推及到仁愛百姓,由仁愛百姓推及到愛惜天地間的萬事萬物。「民胞物與」,是「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縮寫,出自北宋思想家張載的《西銘》。意思是說,天地間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姊妹;宇宙萬物,所有有生命和無生命的事物都是我的朋友。
  • 王傑:「仁民愛物、民胞物與」的生態智慧(上)
    「仁民愛物、民胞物與」表達的是每個人對待他人、對待自然的一種基本態度。「仁民愛物」是孟子提出來的,「民胞物與」由張載提出。西方哲學主張天人二分,因而在對待自然的態度上主流上就主張戡天役物、人定勝天,這是一種典型的人類中心主義觀點。而中國哲學則認為,人類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也不是萬物存在的尺度,人只是大自然中的組成部分。
  • 仁民愛物 民胞物與
    仁民愛物」,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縮寫。這句話是孟子提出來的。
  • 【推薦】程朱理學「仁體孝用論」的批評與重構 | 蔡傑
    而從整體上看,「仁1」與「仁2」的關係是本體之仁(仁1)完全地開顯為行仁之事(仁2),即親親、仁民、愛物的完整呈現;也就是說,「仁1-仁2」才是完整的體用關係,構成了由仁義行仁義的整體。程朱不惜利用同一字形承擔多種字義的特點,構建一個極為複雜的仁孝理論框架,其目的就是證明孝悌是「為仁之本,非仁之本」。
  • 儒家為什麼把「孝弟」視作「仁」的基礎?
    在先秦儒家看來,家庭倫理的核心是孝弟,是基於血緣關係的自然法則,它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是基於親親之愛的,但是,仁不能只是照顧到「家庭」,更要擴展到全社會乃至全宇宙。這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親親仁民而愛物」。
  • 王陽明「一體之仁」的生命智慧|王守仁|儒家|孟子|萬物|心學_網易...
    他認為,只有儒家的「大人」,立則立己立人、成則成己成物、知則知己知人知物、愛則愛己愛人愛物。在《西銘》中,張載更是對「盡性」或「大其心」的大人,「能體天下之物」的境界作了論述。  以此,人所具有的仁愛之心,由「愛人」得以擴展到「愛物」,從而把人與天地萬物有機結合起來。
  • 李景林 | 論孝與仁
    《論語·衛靈公》篇:「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水火,為人的日常生活所依憑者,然過多則會傷及人的生命。而仁則是人的精神生命之所依歸之處,所以說「吾未見蹈仁而死者」。  《裡仁》記孔子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又《述而》:「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不遠人,每個人都有能力能做到仁。
  • 【有聲】世間的感情都是煩惱
    最有情懷的聲音在這裡孔子講的「仁」就是慈,儒家也主張慈悲,但是他們抨擊佛家的慈悲思想沒有立足點,儒家講的慈悲就有立足點的,是慢慢擴大圈子的。儒家講親親、仁民、愛物,要親我親而及人之親,先愛自己的家人,有餘力再愛別人的家庭,擴而充之到社會、國家、天下。  因此儒家反對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