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為什麼把「孝弟」視作「仁」的基礎?

2020-12-21 超凡博弈

在《論語》最重要的《學而》篇中,除了孔子的語錄外,還記載了有子、子夏和曾子的話,有人據此認為,《論語》應該是有子和曾子的門人編纂的。

《論語》中被稱為「子」的弟子地位都比較高,除孔子之外,曾子和有子的地位顯然是不同於其他弟子的。

有子的地位比較特殊。據說孔子去世後,儒家群龍無首,有子狀若孔子,弟子們因此準備讓他代替孔子,成為儒家的首領。

但是,這一提議最終因曾子不同意而作罷。

即便如此,有子在孔門的地位還是很高的,在一些大家都難以決斷的問題上,有子的見解甚至比曾子還高明。

有子在孔門之所以重要,還在於他對儒家思想作了總結性的斷言:

「孝弟為仁之本。」

儒家思想特別注重孝弟,孝是指對父母的尊敬,弟是指對兄長的愛戴。儒家思想認為,人只要具有這兩種基本德性,他就不會不是一個好人。

有子的原話是: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意思是:為人孝弟,就不會去犯上,不犯上意味著對尊長的順從;而具有了順從的美德,自然不會去「作亂」。

孝弟為仁之本,本就是基礎的意思。

孝弟是家庭倫理規範,而犯上作亂顯然是涉及政治領域的活動,這段話表明,儒家認為家庭倫理是社會政治活動原則的基礎。

說家庭倫理是政治倫理的基礎,常常被理解為要把家庭倫理中的規則應用到社會政治領域中,其實這種理解是不正確的。

在先秦儒家看來,家庭領域和社會政治領域有內外之別,所謂「門內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斷恩」,意思是社會政治領域的核心是「義」,不能以家庭倫理原則來處理;

而家庭領域的核心是「恩」,因此不能夠以尋求「公正」的方式來管理家庭事務。

在先秦儒家看來,家庭倫理的核心是孝弟,是基於血緣關係的自然法則,它的核心概念是「仁」。

仁是基於親親之愛的,但是,仁不能只是照顧到「家庭」,更要擴展到全社會乃至全宇宙。

這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親親仁民而愛物」。

儒家認為,不孝敬父母、不敬重尊長的人肯定不能成為社會政治領域中的傑出者,但他們並不認為要如孝敬父母一樣地忠誠於君王。

然而,漢代以後的政治發展的趨勢是「移孝為忠」,這也算是對先秦儒家思想的一種誤讀。

相關焦點

  • 李景林 | 論孝與仁
    對人來講,孝悌的情感是人最為自然真摯的情感,因而是人的德性成就的真實基礎。  儒家講孝悌為仁之本,但孝並不等於仁。孝相對於父母而言,悌相對於兄長而言,因此孝悌作為一種情感,又有一定的局限性。「仁」不局限於孝悌,但為仁成德,卻必須以孝悌為前提。儒家講孝悌為仁之本,是著眼於孝悌作為情感之真實、真誠對於人成德的根本性意義,並不是把仁局限於「孝悌」。
  • 每日一典|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製圖|任朝友 <圖片可保存分享>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論語》 經綸: 有子說:「一個人孝順自己的父母,尊重族人裡的長者,有這樣品德,卻好犯上的人,是極少的。不好犯上,卻喜歡作亂的人,從來沒聽說過。
  • 每日論語 | 1.2 學而篇——其為人也孝弟
    夫子之學,既是仁學,故處心行事,無不是仁。《禮·大學》篇: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此章人孝弟修身也。《中庸》云: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鮮犯上,家齊也;不好作亂,國治也。《大學》云:一家仁、一國興仁。此言修齊治平之學,皆依仁而興起。其下四句,乃有子引孔子之言以實之,考證列後。君子務本,指修身也。
  • 孔子為什麼說「孝悌」是「仁」的根本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君子要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立」自然也就有人仁道。所以孝悌是「仁」的根本吧?我們現在讀古書,大多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大概了解了字面意思之後也許還會有人不贊同,「孝悌」怎麼會是「仁」的根本呢?儒家說的「孝悌」都是「愚孝」的?諸如此類的言論我看得多了。其實在此,我們要細嚼慢咽一下《論語》中的文字,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 你知道儒家所說的仁是什麼嗎?
    在讀儒家的書籍時,很容易被零碎,龐雜與簡要所淹沒,空手而歸,一臉懵逼,這些到底講了個啥?只依稀記得仁義禮智信。今天筆者便將自己的一些心得分享給大家,仁到底是什麼?且將儒家的學問稱之為儒道,儒道主要是闡述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大學》中給了儒道一個綱領,闡述了儒道的目的與修行步驟。其目的為:明明德,作新民,止於至善。其修行步驟為: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概括來說就是內聖外王,先自己修得儒道,再將儒道推廣到每一個人,從而社會和諧安樂。
  • 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節
    全球有三大國際性文化圈,即基督教文化圈、伊斯蘭教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節。日本,屬於儒家文化圈國家,對儒家典籍比較重視。在日本,用漢字造作詞彙或莊重的命名,大多到中國的儒家典籍中去探源取典。
  • 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2020-04-21 16: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若說:為人孝敬父母,尊愛兄長,而喜歡冒犯上級的人,很少;不喜歡冒犯上級,而喜歡造反作亂的人,從來沒有;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本建立了,道就產生。孝悌,就是仁的根本吧!】
  • 【推薦】程朱理學「仁體孝用論」的批評與重構 | 蔡傑
    這種影響保持至今,我們今天在討論儒家到底是「仁本論」還是「孝本論」,可以說仍然延續著仁孝關係問題的思路。有鑑於此,我們極有必要追溯、反思並揭示程朱理學對仁孝關係的建構的深刻性及其潛在問題,並重視宋明、明清以來對程朱理學存在的弊端的有效批評,以期從更為融貫的層面獲得對儒家仁孝關係的重新刻畫和進一步認識與理解。
  • 字裡行間丨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孝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字形上方是一個略寫的「老」,下面是「子」,像是孩子侍奉老人的樣子。孝是一個會意字,《說文解字》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可知,孝本義即為善於侍奉父母長輩,表示孝順、孝敬。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為人子女必須要做到的,是人的本能。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極為重要,《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
  • 入則孝,出則悌
    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指善於侍奉父母的人。字形上部像戴發傴僂老人,下部是小孩,表示由子攙扶,子女侍奉父老之意。孝是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這裡指孝順父母。悌,善兄弟也。從心,弟聲。本義是敬愛兄長。
  • 歷史人物丨張良身上的儒家品質
    為了復父母之拜,體現了「忠」、「孝」。秦滅韓時,其弟死於戰火,他「弟死不葬」,散家財,求刺客,誓為弟報仇。體現出「悌」。體現其「仁」。在楚漢戰爭中,張良雖立大功,但拒領高封,只要一個小小的留地,又多次拒絕多種封賞。「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體現其「廉」。在擁立太子一事上,張良提出卑辭厚禮,聘請「商山四皓」,請示四老人輔佐太子,並為其出謀劃策。
  • 閒思論語之孝悌仁之本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註:有子,名為有若,是孔子的學生之一,位列七十二聖賢。孔子去世後,弟子們思慕孔子,曾將有子推舉為師,後因兩次回答不出弟子的問題而退位。愚見:這句話作為論語中的第二句話,有點道家的味道,同時也是論語中第一次提到仁。
  • 儒家為學的出發點究竟是什麼,這篇文章講清楚了
    人非學不足以成人,孔子提倡「學為成人」,為學之道就是《論語》乃至整個儒學的出發點和基礎。先學做人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攝「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這裡孔子講了為學的次第和重心,實踐孝、悌、謹、信、泛愛眾五事是人生的根本,有餘力了再去研究學問。
  • 陳來:中日韓儒學的個性:中國仁、韓國義、日本忠
    概而言之,在儒家倡揚的諸德之中,從比較的意義上來看,中國儒學凸顯其「仁」,韓國儒學凸顯其「義」,日本儒學凸顯其「忠」;或者用略為細密的分疏,中國凸顯其「仁恕」,韓國凸顯其「義節」,日本凸顯其「忠勇」。這種不同,不僅是價值系統的差異,也是文化原理不同的反映。
  • 潘守宇做《儒家的仁孝文化》即席演講轟動曾子思想暨禮孝文化研討會
    潘守宇出席2017海峽兩岸(嘉祥)曾子思想暨禮孝文化研討會,並即席做了《儒家的仁孝文化》主題演講。    2017年11月10日,由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交流局、山東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指導,濟寧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嘉祥縣人民政府主辦的2017海峽兩岸(嘉祥)曾子思想暨禮孝文化研討會在宗聖故裡山東嘉祥隆重舉辦。
  • 儒家義務倫理辨正
    毫無疑問,充滿儒家文獻中的單個倫理詞首先表達的是德性倫理——像仁、義、禮、智、信、恭、寬、敏、惠、忠、和、勇、孝、悌等均是重要德目和理想人格品質,正因如此,許多海內外學者把儒家倫理學歸結為德性倫理學,以給現代德性倫理學的建構提供中國文化資源。
  • 王中江談儒家的一貫之道:成己、成人、成物和「仁」的精義
    為什麼儒學能夠歷經時間與歷史的洗禮,成為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主幹?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之道的背後,又蘊含著儒學對世界與世人的何種關懷?成己、成人、成物如何可能?儒家仁學的精神內涵與普世價值何在?12月14日下午,屈子書院講壇第八期在湖南汨羅屈子書院正式開講。
  • 1.6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注釋】▲弟子:弟等於兄弟,有朋友之間的友情。又等於自己的孩子,所以古代師生如父子,老師對學生負一輩子的責任,學生對老師也是尊師如父。
  • 《魔神壇鬥士》30年:戰後日本對儒家精神的反思
    日本動漫長期喜歡用五行元素作為賣點,本作除元素之外,又加了儒家的五常道德觀和五倫道德觀作為獨特的賣點。五常是本作的核心精神,五位少年各代表五常的一種美德。五常指儒家認定的人倫關係的原則:仁、義、禮、智、信。五常源自四端,始見於《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