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則孝、入則悌」之新解
換個角度學《論語》之二 「出則孝、入則悌」之新解 (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學文。」
-
論語旁解之六,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旁解:孔子說,年輕的學生,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離開自己的家裡便敬愛兄長;為人謹慎、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有賢德的人。這樣親身實踐後,有剩餘的時間精力,再去學習文獻。
-
《論語》入則孝,出則弟
入則孝就是你在家的時候你孝順,在家的時候你孝順什麼意思呢?就是把父母當作自己修煉的對象。很多過去的人都去拜佛,寺裡的和尚就說你拜佛一點用都沒有,佛在你家啊。拜佛人就很納悶說道:我家沒有佛堂,所以才跑來拜佛。和尚說道:坐在你家堂上的那兩個人就是佛啊。就是回家好好的拜你父母就是拜佛了。
-
1.6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注釋】▲弟子:弟等於兄弟,有朋友之間的友情。又等於自己的孩子,所以古代師生如父子,老師對學生負一輩子的責任,學生對老師也是尊師如父。
-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出則弟(同悌[tì]),謹而信,汎(同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入則孝」,並不是單指孝敬父母,這一點不要誤讀。春秋時期家的概念並不是家庭的小概念,而是家族的大概念。所謂「入」其實就是在家族之中,而不是單單的指的父母子女小家庭。在家族之中要孝敬父母,順從長輩。
-
萍鄉這童謠對「悌」的解讀無與倫比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所以舉出內在的本體,教人用孝悌去求,自能易入,否則多言悟少。辦事徹底,必須通理達道,若一知半解,不能成什麼大事。 對於「孝」的解說很多,也很生動,也有很多事例,這裡我們不去解說。而對於「悌」,能引用的解說通常有這些: ·兄弟姊妹間的友愛、互相敬愛。 ·儒家宣揚的是「兄友弟恭」式的友愛。 ·悌,儒家的倫理範疇。
-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出則悌。《孝經》云:「事父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弟,故順可移於長。」悌本是於事兄長而言,此章則是指出外求學,或作他事,在外把自己當成小輩,放低身段,不擺譜,對別人以兄長事之,這是謙卑的姿態,與人則好交往。在外為悌,與人則是事之為親。事君事長,則可立足社會。謹,謹中有謙,有慎。《論語集注》:「謹者,行之有常也」。
-
你可知「悌」的含義?推而廣之就是關愛整個人類
悌是雙向的,既是兄長愛護弟弟,也是弟弟敬愛兄長。「悌」是「孝」的延伸,是孝敬情感不可分割的重要內容。「悌」在《論語》中出現5次。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
《弟子規》「出則悌」釋義
《弟子規》「出則悌」釋義2011-06-08 15:13:10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出則悌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
「入則孝」告訴我們孝心開百善皆開
我們要共同發願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願發得很大,萬丈高樓要從平地起,「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第一步就從根本開始做,就從孝道開始做,而整個「入則孝
-
《論語》: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 孔子說:「年輕人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面敬愛兄長,謹慎、信實,博愛群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了這些還有剩餘力量,就學習文獻知識。」
-
中華德育故事(孝篇)--郯子鹿乳
) (孝篇)--大舜(10、11、12)14、(悌篇)--田真嘆荊>15、(悌篇)--鄭濂碎梨 16、(悌篇)--朱顯焚券17、>(悌篇)--泰伯採藥18、(悌篇)--世恩夜待19、(悌篇)-- 柳盧睦族(一、二)
-
悌道
悌道兄弟如手足,悌道造大同。 在《言行錄》中,大家都看到了王善人三次讓產於兄弟的故事。他的四弟成天賭博,不務正業,可王善人從來不怨。王善人看他弟弟怎麼都不肯回頭改過,就講了這麼句話:「四弟,就算你把你二嫂都輸了,你二哥都不帶紅臉的。」這一句話打動了他弟弟的心,弟弟給善人跪下說:「哥哥,你放心吧,從今以後我一定改邪歸正。」
-
大孝高歌
孝文化,也是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追本溯源,在遠古時代就宣揚孝敬父母,佛祖甚至教喻:不孝父母也是一種病。 廣義上講,孝、悌、廉、恥、忠、誠、信、義,都是孝文化的內涵與外延。一個不孝的人,於國會盡忠守義嗎?於友會明誠講信嗎?於官會持廉知恥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因而,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為了政權穩定、治國安民的需要,都會把孝道排在首位。
-
每日一典|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製圖|任朝友 <圖片可保存分享>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論語》 經綸: 有子說:「一個人孝順自己的父母,尊重族人裡的長者,有這樣品德,卻好犯上的人,是極少的。不好犯上,卻喜歡作亂的人,從來沒聽說過。
-
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曾子
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曾子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孔子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四言》子孝父心寬。——陳元靚慎,朝夕伺候莫厭煩。
-
入則孝——蔡禮旭老師《細講弟子規》
這句話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孝為百善之首;第二個意思是孝心開了,百善自然就開。我們來看看,一個有孝心的人會不會自私?不會!一個有孝心的人會不會頂嘴?「父母呼,應無緩,父母命,行勿懶」。諸位朋友,不要小看《弟子規》,一個「入則孝」就解決你所有小孩的問題。當他知道「身有傷,貽親憂」,他會不會生活顛倒?不會!他會不會沒責任心?「德有傷,貽親羞」。
-
李景林 | 論孝與仁
一、小序 孝和仁是密切相關的兩個概念。二者的關係,可見《論語·學而》有子的話:「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的主要內容是對親人尤其是父母的「愛」和「敬」的情感。有敬,悌的意義實質上已包含在其中。當然,在孝裡面有愛,在悌裡面也有愛,但是從概念的顯性特徵來講,孝的著重點在「愛」,悌的著重點在「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