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旁解之六,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

2021-01-16 國學旁通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旁解:孔子說,年輕的學生,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離開自己的家裡便敬愛兄長;為人謹慎、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有賢德的人。這樣親身實踐後,有剩餘的時間精力,再去學習文獻。

中國過去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情形,而老師對於學生,也是要負責任一輩子的。譬如一位學生,即使高中狀元,官職宰輔,回到家鄉見到老師,即使老師沒有地位與功名,也是要對老師行跪拜禮的。現在的師生關係,特別是大學的師生關係,就值得探討了,除了點名,老師可能叫不上學生的名字來,老師上課照本宣科,下課鐘聲響起走人,期末考試完畢,雙方關係也就結束了,師生關係,商業化過度了。

中國人謹慎的榜樣,家喻戶曉的諸葛亮。「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這副耳熟能詳的對聯,一是形容孔明的謹慎,二是宋朝著名宰相呂端,平時看起來笨笨的,稀裡糊塗,但是這個人是絕頂聰明的,修養好,在遇到關鍵事情時,從來不馬虎。

相關焦點

  •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出則悌。《孝經》云:「事父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弟,故順可移於長。」悌本是於事兄長而言,此章則是指出外求學,或作他事,在外把自己當成小輩,放低身段,不擺譜,對別人以兄長事之,這是謙卑的姿態,與人則好交往。在外為悌,與人則是事之為親。事君事長,則可立足社會。謹,謹中有謙,有慎。《論語集注》:「謹者,行之有常也」。
  • 1.6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注釋】▲弟子:弟等於兄弟,有朋友之間的友情。又等於自己的孩子,所以古代師生如父子,老師對學生負一輩子的責任,學生對老師也是尊師如父。
  • 《論語》: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 孔子說:「年輕人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面敬愛兄長,謹慎、信實,博愛群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了這些還有剩餘力量,就學習文獻知識。」
  • 「出則孝、入則悌」之新解
    換個角度學《論語》之二 「出則孝、入則悌」之新解 (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學文。」
  •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同悌[tì]),謹而信,汎(同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入則孝」,並不是單指孝敬父母,這一點不要誤讀。春秋時期家的概念並不是家庭的小概念,而是家族的大概念。所謂「入」其實就是在家族之中,而不是單單的指的父母子女小家庭。在家族之中要孝敬父母,順從長輩。
  • 你可知「悌」的含義?推而廣之就是關愛整個人類
    悌是雙向的,既是兄長愛護弟弟,也是弟弟敬愛兄長。「悌」是「孝」的延伸,是孝敬情感不可分割的重要內容。「悌」在《論語》中出現5次。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 關於「孝」的名言佳句摘抄
    ——孔子3.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4.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5.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論語》6.
  • 古往今來出自《論語》最好的名字top 100(1-5)
    《論語》一書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非常之高。北宋政治家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反映出《論語》在中國古代社會影響力和所發揮的作用非常之大。自古以來,人們給孩子取名尤其是給男孩取名就有參考《論語》的傳統,因為一個意蘊豐富、大氣吉祥,出自經典、擁有厚重文化積澱的好名字,會讓人平添幾分敬意。
  • 「三曹」談《論語》——萬裡城實驗學校四(4)曹耀天、一(2)班曹耀遠兄弟倆在父親帶領下讀論語
  • 入則孝,出則悌
    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指善於侍奉父母的人。字形上部像戴發傴僂老人,下部是小孩,表示由子攙扶,子女侍奉父老之意。孝是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這裡指孝順父母。悌,善兄弟也。從心,弟聲。本義是敬愛兄長。
  • 《論語》.學而第一解說詞
    孔聖人告訴我們人類的生存之道,首先第一位的是學會做人,學會做好人,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夫子認為學做人比學習知識更重要。(3)孔子本身就是好學的典範,加之孔子又特別的推崇好學。
  •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在忽悠後人嗎?
    這句話作為《論語》的開篇之作,我們的語文教材的解釋是:學習並時常複習,不也很快樂嗎?老師也經常用這句話來鼓勵學生好好複習,因為時常複習是很快樂的事情。第一、「學」的解釋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 《論語》入則孝,出則弟
    入則孝就是你在家的時候你孝順,在家的時候你孝順什麼意思呢?就是把父母當作自己修煉的對象。很多過去的人都去拜佛,寺裡的和尚就說你拜佛一點用都沒有,佛在你家啊。拜佛人就很納悶說道:我家沒有佛堂,所以才跑來拜佛。和尚說道:坐在你家堂上的那兩個人就是佛啊。就是回家好好的拜你父母就是拜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