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在忽悠後人嗎?

2020-12-24 無蓑煙雨

2020年河北省中考語文作文題目中有一句孔子的語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作為《論語》的開篇之作,我們的語文教材的解釋是:學習並時常複習,不也很快樂嗎?老師也經常用這句話來鼓勵學生好好複習,因為時常複習是很快樂的事情。

2020年河北省中考語文作文題目

講良心話,當年老師、家長逼我們讀書時,那情形真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怎麼會喜悅呢?聞雞起舞、鑿壁借光、囊螢映雪,學習多艱苦;懸梁刺股,令人膽寒;總之,學海無涯「苦」作舟。孔聖人是在忽悠後人嗎?其實,是我們誤解孔子了。

第一、「學」的解釋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兩章都鮮明展示出孔學儒家的「學」,主要指現實的實踐行為,而非書面的誦讀研究。因此,「學」在《論語》以及在儒學中有廣狹兩義。狹義才指「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學」,即指學習文獻知識,相當於今天的「學」:讀書、研究等,孔門當然也非常重視。但整個講來,孔門更強調的是廣義的「學」,即德行優於知識,行為先於語言

用今天的話來說,孔子所說的「學」,應包括情商和智商,並且情商先於智商

第二、「習」的解釋

「習」在甲骨文中已經出現,其上部為「羽」字,古字形像羽毛,是鳥飛行的主要憑藉,此處代指小鳥;下部是「日」,即為太陽。可見「習」字是由「羽」和「日」兩字組成的會意字,其意思為小鳥在日光下自由地練習飛翔。(此時的小鳥一定很快樂)

隸書「習」

第三、「說」的解釋

《說文系傳統論》寫道,「悅,猶說也,拭也,解脫也。若人心有鬱結能解釋之也」。悅者,會心的微笑,有得於心,是更進一層得到會心的微笑,不是哈哈大笑。悅在內心,而樂則見於外。

綜上所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下面兩層意思:

第一、只有學習是發自內心的主動的行為,不是被迫的,學習、複習、溫習、練習,才是高興的事情。學習的條件雖然很苦,但他們內心是喜悅的。如司馬遷造「警枕」,如「頭懸梁,錐刺股」,在外人看來是學習是苦差事,但作為當事人來說,那肯定有內在的驅動力——「悅」。他們不是以苦為樂,而是雖苦仍樂。

第二、知識學問、技能方法,學過之後,還能在適當的時機來實踐運用,不也很高興嗎?實踐出真知,學到的知識有用,那是莫大的欣慰。馬雲在一次訪談中感慨:「《人生》對我影響挺大的,我特別感謝路遙,我是真喜歡這本書。」璐瑤的《人生》改變了馬雲的人生,這就是知識帶來力量的喜悅。

相關焦點

  • 論語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你真的知道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嗎?
    《論語》開篇第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上學的時候學的第一句論語也是這句話。但你真的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 我們學習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是,學習後要經常複習,鞏固學到的知識,掌握了知識就會很高興。真的是這樣嗎?或者說真的只有這一種解釋嗎?
  • 虛空先生淺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白話試譯】學,而能時時地去溫習和應用,是多麼讓人欣悅的事情呀;有朋友自從遠方而來,是多麼讓人快樂的事情呀;別人不知道我、不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就是一位有修養有德行的君子了嗎?
  • 古人形容學習,既有「不亦說乎」又有「寒窗苦讀」,怎麼理解
    題記:孔子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到知識並且時常實踐、溫習,不也是件很快樂的事嗎?可是古人還有一句「寒窗苦讀」,用以形容學習的痛苦艱辛。那麼學習到底是「苦」還是「樂」呢?:「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學而時習之「時習」是何意?以為簡單其實很難,當年朱熹也理解錯
    在初中語文課上,我們就能朗朗上口的讀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並且在那個時候,我們也在注釋中了解過,《論語》中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學而時習之」在裡面是再簡單不過的一句話了,但是你真的能夠完全理解正確的理解這句話,並且認為「實習」僅僅是時常溫習這麼簡單嗎?
  • 善讀「論語」1.1:「學而時習」是學什麼?
    【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文】孔子說:「能學道並能適時踐行,不是很愉悅嗎?有同道之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明道也不氣惱,不是很君子嗎?」【注釋】「子」,古時對有德行、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如孔子、孟子等。《論語》中的「子曰」均指孔子所言。「學」,覺悟也,悟所不知也。
  • 《論語》.學而第一解說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⑤乎: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嗎」。   【翻譯】 孔子說:"學習並且按時地去複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麼讀就通了
    一個學習過程中的人,人微言輕,是吸引不了別人的注意的。所以必須經過第一階段長時間的勤學苦練,日積月累,初有所成之後才能有望達到這第二階段。這個階段是:學而行之,行之有心得謂之德,子曰:「有德必有言」,有德的人會有心得、有對事物獨到的看法。這些言行傳播開來才能達到「有朋自遠方來」的第二階段。求學之路漫漫,吾將上下求索,期間孤獨困苦跟旁人難以言說。今有一道同者遠道而來,暢敘我志我學,不亦快哉!
  • 孔子為什麼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作為儒家經典中的經典,《論語》開篇首句即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可見儒家對這句話的重視程度。小生以為,這句話道出了貫穿每個人一生的生命過程之真諦。因此,學字的本義是指在房屋(這樣安定的場所)內接受專門培養。漢字是表意系統。我們也可以從甲骨文的學字的寫法上望文生義。甲骨文的學字,是在房屋中看著兩隻手做某種事情。學字的本義也可以是觀摩某種事情的做法和過程。小生在這裡說了學字的兩種釋義。
  • 孔子智慧|學習改變命運,懂得孔子10句話,學習就能發揮最大效用
    《論語》中提到「學」字64次,從多個方面闡釋了孔子學習的思想,這些如何學習的道理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去意義,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一、學習是快樂之事一說到學習,人們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十年寒窗苦」、「學海無涯苦作舟」的名句,把學習看作是一件苦差事,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
  • 《論語》開篇的第一段話,真的是上學時老師講的那樣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上面這句話大部分中國人都會背,大部分的韓國人,日本人,越南人也會背,可是有相當多的人不知道這句話是《論語》的第一段話。0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學的是什麼?儒家有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這些都是具體的技藝,不是孔子最看重的。子路篇中,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
  • 《論語》十二則教案/原文賞析,子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知識點二、十二則章句分析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學而時習之。子曰就是孔子說,曰這個字,它就翻譯成說。學而時習之「時」翻譯成時常,習就是複習,之代知識。不亦說乎:說是一個通假字,說通「悅」,翻譯成愉快。把複習當做一種享受。
  • 海大原創歌曲《子曰》MV首發!
    作詞:陳子龍朗誦: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泰嶽起蒼茫黃河如帶長,百川東入海天玄而地黃。少年凌峰觀古今中華滄桑、輝煌。泗水清流遠金聲玉振揚,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少年誠心正意,格致天下逐文章,起航。少年郎上書房,筆墨泛儒香,一身稚氣不沒家國夢想。
  • 《還記得他曾說》
    樂團這是充滿希望的時代每個人追求自己的夢有人想改變世界也有人只要小確幸但是該怎麼做才能夠不留遺憾我們卻都還在摸索中直到錯過痛過才發現孔子說的其實當年都不懂還記得他曾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還記得他曾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張勝萍解讀論語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士」者,事也,任事之人,先任事,有事給你幹。「弘」,是弘大,規模廣大,大在兩個方面,一是有大涵養,能容人,二是有大器局,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毅」,是毅力,執守堅定,事必有終。曾子說:「有志者不可以不培養博大的胸襟與堅強的意志,因為責任重大而且道路遙遠。
  • 413.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實行嗎?懂得學問的道理可以終身來練習嗎?孔子就說其恕乎。就是一個恕字。其是介紹字,乎是語助詞 。恕可以終身行。恐怕一般人不能夠了解。孔子用下面的兩句話解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不要推給他人。施字也當加字講。這樣的話,可以終身行的。
  •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這和上一章是相連貫的事情。史記說,子貢色作。孔子曰:「賜,爾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曰:「然。非與?」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 孔子的「君子之道」
    讓我們學習《論語》,走近孔子!01君子的標準孔子的學生司馬牛問孔子:什麼是君子?子曰:不憂不懼。當時學生就說,這也太簡單了。孔子的回答是: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也就是說,君子坦坦蕩蕩,有什麼憂愁和恐懼呢?這不簡單啊!
  • 孔子名言名句大全
    10、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11、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2、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1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孔子與琴道(三)
    匡人聞其言,孔子貌似陽虎,告匡君曰:「往者陽虎,今復來至。」乃率眾圍孔子,數日不解,弟子皆有飢色。孔子仰天而嘆曰:「君子固亦窮乎?」子路聞孔子之言悲感,悖然大怒,張目奮劍,聲如鐘鼓,顧謂二三子曰:「使吾有此厄也! 」孔子曰:「由來! 今汝欲鬥名,為戮我於天下。為汝悲歌而感之,汝皆和我。」由等唯唯。孔子乃引琴而歌,音曲甚哀,有暴風擊拒,軍士僵僕。於是匡人乃知孔子聖人,瓦解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