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021-03-01 逐字逐句講論語

下面先讀一下經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實行嗎?懂得學問的道理可以終身來練習嗎?孔子就說其恕乎。就是一個恕字。其是介紹字,乎是語助詞 。

恕可以終身行。恐怕一般人不能夠了解。孔子用下面的兩句話解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不要推給他人。施字也當加字講。這樣的話,可以終身行的。

這個恕字,雖然經過孔子用這兩句話來解釋,但他的含義很廣泛,一切事情,凡是自己不願的事情,都不能夠推給他人。這個就靠我們自己,無論在哪裡做事情,可以說凡是自己不願承受的事情。不要隨便的加給別人。這裡包括言語行為都在其中的。

我們聽人家講話,不願意別人傷害,我們也不能夠傷害別人,讓人家感到受不了的。行為方面。別人讓我們感到有損失我們受不了。那麼我們自己的行為也不要傷害別人。這是原則,細的地方,要靠自己時時刻刻的體驗。比如你給機關首長辦事情,你要辦的場面大的話,你要勞動很多人,也要不少錢。就是勞師動眾。機關首長感受不到。但是下面的人員加班加點那就會讓人家感到很辛苦,他犧牲私人的時間。你就要想想工作人員的情況。你要多想他們就是恕道。

個人也是,不論是夫妻,兄弟,朋友都一樣。恕道就是從對方設想。我的言語加給對方能不能夠受得了。你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就不會有問題。就是自己先做。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恕就是如心,就是把自己的心和他人的心比較。人的心和我的心都要照顧到。不能夠只考慮自己。這就是恕道。

說是很明白的,但是做是不容易的。我們任何一個人多生多世以來都有自私自利的惡習氣的。這個惡習氣在身,現在講恕道,要放棄惡習氣的,佛法講的見思惑,就是貪嗔痴慢疑。這些邪知邪見。

講到深處。就是疑心很重的人,他把人家好的意思扭曲了,人家說普通的話,把人家的好意當成是惡意。就這一點在社會上就會造成很多的問題出來,所以恕道要做的話,疑心都是要不得的,有些人,好像在這方面的習氣很重。往往把人家的善意當成惡意,這都是煩惱。所以我們要講行恕道。

為什么子貢問一個字,孔子回答這個恕字。這個字真正做的話,我們知道了,就要照孔子講的學。我們個人的習氣也是不同的,疑心重的煩惱,有貪心重的煩惱。這些煩惱各人都是不同的。

所以我們一開始就按照孔子講的恕字一步一步的學。學到終身也許也學不好,真正學好了,就是仁字,就是從本性裡面出來的,仁到深處就是德,德到深處就是道。所以我們終身行之,終身行的好我們就學到了仁。這樣我們就會用理性來待人接物,就是仁,仁者無敵,一個仁人看天下沒有一個人是他的敵人。他能夠看到每個人都有本性。

孔子講的這個道理都是在行為上指導我們求學的人,重要的是按照此來實行的。這是最可貴的教化。

關注公眾號,每天學一講,終身受益!

相關焦點

  •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試譯:子貢問: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說:那就是「恕」吧!自己都不願意的事,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時移事往,理有萬殊,然而窮究根本,其端在一。能以「一理」貫通萬殊,或能以「萬殊」融於一理。則是生命的經線。宋儒統《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為四經,經者,徑也,是諸聖留下的路徑。我們沿著長長的路走過去,不是為了熟記或者默寫這一段話,而是看見自己。
  • 【論語易解】15.24 「其恕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子貢問:「有沒有簡單的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那應該是『恕』吧!自己不喜歡要的東西,就不要強加於人。」 【注釋】(1)《正義》:「『一言』,謂一字。古人稱所著書若數萬言、數十萬言,及詩體四言、五言、七言,並以一字為一言也。」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多為別人想一想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貢問孔子,人生修養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為人處世的道理不要說得那樣多,只要有一個重點,終身都可以照此目標去做的,孔子就講出這個恕道。後世提到孔子教學的精神,每每說儒家忠恕之道。後人研究它所包括的內容,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對任何事情要客觀,想到我所要的,他也是要的。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一個普世理念。這句教言之所以在全世界範圍得到認同,就是因為它深刻揭示並倡導人性平等。只要我們回歸到這一理念,就會發現,以往在人類當中發生的各種不平等對待,從人對人的傷害到國家對國家的侵犯,就是因為我們只考慮自己,而從來沒有同樣地為別人考慮。如果能為別人考慮,怎麼會那麼殘忍?不會的。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論語》名句,都該如何翻譯成英文?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ZIGONG asked, Is there a single word that can serve as the guide to conduct  throughout one’s life?The Master said, It is perhaps Forgiveness.
  •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說了一句老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道出了做人的真實意義。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自己希望在社會上能站得住,能通達,就也幫助別人站得住,通達。總之,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
  • 解釋一下「恕」?
    點擊上方藍字清澈之水,可關注本公眾號關於「恕」字,我們最熟悉的詞彙是恕罪、寬恕、饒恕、恕我直言、恕不奉陪等。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將心比心方得人心
    中國有句老話: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我們常常會把責任歸咎於他人,自己犯錯卻總是為自己開脫。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常常因此而起。所以懂得自省,是一種難得的修養。 誰都不容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將心比心得到人心。
  • 一句英語079: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五章》 原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她說:女性人生瞬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突然意識到其實孔子的話確實是很有道理,我們都應該學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吧。有時間想了解的更多一些。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勿強施於人
  • 《我唾棄你的墳墓》殘酷地講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永遠保持同理心和換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管強大的人有多強大,都不要利用它去欺凌弱小,因為,強大和弱小,都是暫時的。就像在後半場時,幾個男人在走投無路時求饒不已,但他們面對弱者時,卻毫無悲憫之心。後半部中,珍妮弗需要靠一己之力去懲奸除惡,完成復仇,我總替她擔著心,怕她萬一有個閃失,再入虎口。
  •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如何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仁"字最早出現在春秋晚期的侯馬盟書中,《說文》解釋為"親」也,本義是對人友善、相親,在《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經過後來發展,「仁」的含義引申廣泛的道德範疇,如儒家提倡"仁愛""仁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