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2021-03-01 慈光文化

關 注 慈 光 文 化開 啟 福 慧 生 活

人就像一塊磁鐵,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類的。如果你想結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須先成為這樣的人,種什麼因,收什麼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後都會回到你自己的身上。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說了一句老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道出了做人的真實意義。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自己希望在社會上能站得住,能通達,就也幫助別人站得住,通達。總之,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簡單地說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國民間常說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個意思。

為什麼有人會如此友善地考慮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種下什麼,收穫的就是什麼。

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到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到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到一個命運;播種一個善行,你會收到一個善果;播種一個惡行,你會收到一個惡果。

你有權利非公平地對待其他人,但你這種非公平的態度,將會使你「自食其果」。而且,進一步說,你所釋放出來的每一種思想的後果,都會回報到自己身上。因為你對其他人的所有行為,以及你對其他人的思想,都經由自我暗示的原則,而全部記錄在你的潛意識中,這些行為和思想的性質會修正你自己的個性,而你的個性相當於是一個磁場,把和你個性相同的人或情況吸引到你身邊。

確切地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文明。一個人真正成為文明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為這是很高很難做到的要求,所以我們目前的社會總是在反覆提倡「精神文明建設」。

我國產生過眾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賢,「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立立人」和「己達達人」的崇高典範。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務時,剛剛和塗山氏的一個姑娘結婚。當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時,心裡就像自己的親人被淹死一樣痛苦、不安,於是他告別了妻子,率領27萬治水群眾,夜以繼日地進行疏導洪水的工作。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13年的奮戰,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之後,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大禹治水》的民謠:

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為民解災難。

實地觀測搞調查,團結勤快聽意見。

三過家門而不入,廢寢忘食瀝肝膽。

河道疏通水患滅,灌溉農田萬民歡。

到了戰國時候,有個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談起這件事,他誇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嗎?」孟子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錯了!你把鄰國作為聚水的地方,結果將使洪水倒流回來,造成更大的災害。有仁德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這就是成語「以鄰為壑」的由來。

從大禹治水和白圭談治水這兩個故事來看,白圭只為自己著想,不為別人著想,這種「己所不欲,要施於人」的錯誤思想,是難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雖然費工費力,但這樣做既消除了本國人民的災害,又消除了鄰國人民的災害。這種推己及人的精神,多麼值得我們欽佩和效法。

「推己及人」這種替別人著想的道德情懷不僅在中國,在全世界也有著廣泛的影響。據說國際紅十字會總部裡,就懸掛著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語錄,體現了人類對美好人際關係的嚮往。

中國有句俗語:「人和萬事興」。推己及人的嘉言懿行,正是實現「人和」的潤滑劑。願我們所有的炎黃子孫,都能時時處處推己及人,使五千年燦爛文明之花,開得更加豔麗芳香。這一點推廣開來,對於整個社會,意義是很了不得的,那樣就經由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實現了全球的和諧、共榮。

(文章來源於網絡)

長按並識別圖中小程序碼

進入慈光講堂小程序

相關焦點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一個普世理念。這句教言之所以在全世界範圍得到認同,就是因為它深刻揭示並倡導人性平等。只要我們回歸到這一理念,就會發現,以往在人類當中發生的各種不平等對待,從人對人的傷害到國家對國家的侵犯,就是因為我們只考慮自己,而從來沒有同樣地為別人考慮。如果能為別人考慮,怎麼會那麼殘忍?不會的。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多為別人想一想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貢問孔子,人生修養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為人處世的道理不要說得那樣多,只要有一個重點,終身都可以照此目標去做的,孔子就講出這個恕道。後世提到孔子教學的精神,每每說儒家忠恕之道。後人研究它所包括的內容,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對任何事情要客觀,想到我所要的,他也是要的。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實行嗎?懂得學問的道理可以終身來練習嗎?孔子就說其恕乎。就是一個恕字。其是介紹字,乎是語助詞 。恕可以終身行。恐怕一般人不能夠了解。孔子用下面的兩句話解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不要推給他人。施字也當加字講。這樣的話,可以終身行的。
  • 一句英語079: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她說:女性人生瞬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突然意識到其實孔子的話確實是很有道理,我們都應該學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吧。有時間想了解的更多一些。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將心比心方得人心
    誰都不容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將心比心得到人心。
  • 《我唾棄你的墳墓》殘酷地講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永遠保持同理心和換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管強大的人有多強大,都不要利用它去欺凌弱小,因為,強大和弱小,都是暫時的。就像在後半場時,幾個男人在走投無路時求饒不已,但他們面對弱者時,卻毫無悲憫之心。後半部中,珍妮弗需要靠一己之力去懲奸除惡,完成復仇,我總替她擔著心,怕她萬一有個閃失,再入虎口。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論語》名句,都該如何翻譯成英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ZIGONG asked, Is there a single word that can serve as the guide to conduct  throughout one’s life?The Master said, It is perhaps Forgiveness.
  • 約翰·洛克《教育漫話》:兒童教育要講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總結:教育的本質與現實洛克指出,每一個父母和教育者都應該對孩子來講成為一種榜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每一個教育者都應該比孩子更為的適應自己所教育的方式,而不應該把自己壞的一面和不完滿的一面展現給孩子。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試譯:子貢問: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說:那就是「恕」吧!自己都不願意的事,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 「己所欲,勿施於人」, 是一種修養 一品閣
    來源:國館(ID: guoguan5000),轉載請聯繫之
  • 我們的情緒像流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何掌控自己壞情緒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中國的一句古話,說的就是如果我們不想像出氣筒一樣被出氣,那麼我們應當克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把別人當做成出氣筒。這樣我們可以從自己這邊切斷了「流感」的向外傳播。那麼不向外傳播的壞情緒,一直留在我們的心靈上,對我們自己也是一種傷害,所以我們需要用適當的方式來疏導釋放出這些壞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