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之家第233期】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021-03-01 移動青年說

第233期——編者按

恕者,亦有《大學》裡「絜[xié]矩」之意。亦是與天地萬物一體同仁,人能懷之,則近者悅服,遠者來歸。全在己之一身心之中。

所謂恕者,即知人之心不異於我,即不以己之所不欲而加諸於人。如不欲上司之無禮於我,則不無禮於下屬;不欲下屬之不能忠誠於我,則必不能不忠誠於上司。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衛靈公》


【一家之言】 文 / 陶媛

--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衛靈公》

試譯:

子貢問: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說:那就是「恕」吧!自己都不願意的事,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時移事往,理有萬殊,然而窮究根本,其端在一。能以「一理」貫通萬殊,或能以「萬殊」融於一理。則是生命的經線。

宋儒統《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為四經,經者,徑也,是諸聖留下的路徑。我們沿著長長的路走過去,不是為了熟記或者默寫這一段話,而是看見自己。

所以子貢問夫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夫子所答,不再基於問題有一個外在標準統一的答案,而是基於所問的人自身。

人雖有殊,其心則一。知己,則知人;能體己,則能恕人。將自己也不願的事而加諸於人,這就不是恕了。

所謂恕者,即知人之心不異於我,即不以己之所不欲而加諸於人。如不欲上司之無禮於我,則不無禮於下屬;不欲下屬之不能忠誠於我,則必不能不忠誠於上司。

恕者,亦有《大學》裡「絜矩」之意。亦是與天地萬物一體同仁,人能懷之,則近者悅服,遠者來歸。全在己之一身心之中。

天下無二理,亦無我之外的體仁恕物。

【232期感悟分享】

---

原文: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論語.裡仁》

滁州分公司 孫星 國人自古以來注重孝義,但是孝順父母的度也需要適當把控,過之即為愚孝,不足也當反省其身。 現代社會壓力繁重,我們大多更把不好的態度帶回了家中,在與父母相處過程中哪怕父母沒有過錯也會表現出厭煩的情緒,這是極其不對的。 在盡孝之時,當分歧出現,即使父母的觀念想法有誤我們也應該和顏悅色地適當勸諫,不可惡言斥責或是固執爭吵,這些行為皆極不可取。 為人者先為人子,做好對父母的孝義,才能更好地承擔起社會人的責任。

滁州分公司 彭歡歡: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做父母的也有做錯的時候,但是不能因為做錯了,你就大聲指責,而應注意方式方法。但是當今社會,很多人都忘記了「百善孝為先」,遇到問題苛責父母。所以,現在很多學校都從幼兒園教孩子背誦「三字經」、「弟子規」,講述古人的故事,做個知恩圖報的人。

滁州分公司成莉敏:當我們真真切切地體驗到身心時,也就深切體會到了生命,是父母給予了我們呼吸,他們全身心地撫育我們長大成人,當有一天我們成長到有能力對他們的行為心存質疑或另有建議時,其實也是寄於他們的無私奉獻和培養。可憐天下父母心,當即為人子又為人母時,我知道了:對父母應是永遠的百依百順、勞而無怨。

滁州分公司 周勇:這體現的是封建社會制度下的狹義的孝!這種孝既注重形式的表現,更注重內心的「敬」,孔子的這種孝注重的是在生活的點滴裡對父母的愛的流露。

滁州分公司 錢晶晶 父母對子女的愛永遠是無私的,他們想的更多的是不求回報的付出。在與父母意見不統一時,應當多一份理解和包容。父母陪我們長大,我們陪父母變老。

滁州分公司 張囡:父母者,人之本也。中國的傳統文化,又是以中國傳統的道德倫理為核心和靈魂。孝道,就是中國傳統道德倫理的根本出發點。中國古來「以孝治天下」,即是貫通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要道。從個人做起,從家庭做起,推廣開去,就是一個天下太平的社會,就是一個文明幸福的世界。

滁州分公司 侯濤: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我們做子女的,在遇到跟父母不同意見或者觀點時,要首先從父母的角度去考慮下,畢竟父母經歷的事情比我們多,就算父母說的不對,也要委婉的去開導,勸誡!

淮南分公司 鄭晶晶:這一段正說明了如何孝順父母的問題。事奉父母,若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並表達自己的意見,如果父母心裡不樂願聽從,也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不違抗,做子女的要主動替他們操勞而心無怨恨。有句話「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其實也是這個意思,父母無論是做什麼,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只是方式方法不得當,那麼作為子女不應該糾錯不放,而應該站在她們的角度看問題,用心去體會他們的用心良苦,這才是真正的孝順!

馬鞍山分公司 李丹:「敬」、「不違」、「勞而無怨」集中體現了孔子對孝道的理解和要求,這樣的做法正是為人子女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表現。正如我們小時懵懂,父母耐心教導我們,現在我們長大了,學習了傳統文化和科學知識,也應該用摯誠的耐心來回饋父母、用和緩的言詞來勸告父母。

阜陽分公司  馮非非:小時候,不管犯了什麼錯誤,父母總是會原諒我們。人恆無過,父母也會說錯話、做錯事,我們也會和父母有分歧。不管分歧點在哪裡,我們都要像父母對待我們一樣去理解、包容我們的父母。

阜陽分公司  張繼允:孩子一天天長大就意味著父母一天天老去。做為父母,在我們耳邊總是嘮叨、叮嚀,有時會讓我們很煩,但是我們不能不知、我們不能反駁,因為他們是生我養我的父母。

阜陽分公司  劉昌寶:父母漸漸老去,他們走路跟不上孩子了,說話開始語無倫次了,連吃飯都不注意衛生了,做子女的開始急躁了,他們或許忘記了父母是怎樣教會他們走路、說話、吃飯的。那麼,請多給老人一些耐心和愛吧。

滁州分公司丁冰茹: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當然父母也是一樣的,不可能沒有一些小過失,但作為子女的不可以因父母不聽勸諫,常常發牢騷指責父母,對父母沒有尊敬心,要學會「勞而不怨」,雖然憂慮卻並不怨恨父母。《弟子規》上也有說,「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淮南分公司 徐於仲: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除了體現在物質當年,還要體現在精神上:加強對老人的關愛,和諧地與老人溝通,妥善處理好與老人的分歧。在某方面來說,老人更需要精神上的尊和孝!

馬鞍山分公司高麗:看過這麼一段話:我們對父母什麼樣,我們就是什麼樣的人,會和什麼樣的人相處,和什麼樣的事相遇,我們的生活就是什麼樣子。父母是我們人生的起點,所有的父母都不願意缺席孩子的成長,作為子女也不應該缺席他們的衰老。愛父母是諸德之本,讓我們放慢腳步,感受親情,品味感動。

淮南分公司 鄧浩 侍奉父母,以孝為先,多聽父母經驗之談,然對有分歧之處也要有自己的原則,不可盲從,須委婉勸諫,莫從父之惡,這也是孝。雖勞苦但不可怨父母,須繼續勸諫,有耐心,不能夠違背我們的初衷。遂有弟子規言「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滁州分公司 李玉俊。 百善孝為先,父母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是天下最疼愛我們的人。自己本事再大,官職再高,也不能忘本。我們應該做到:喚而有應,令而有為,求而有果,責而有懇。

滁州分公司 單童童:人生三部曲: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於最親近之人,不以理廢孝,不因孝廢理。能治一家者,必能治一國。 對待工作生活,人亦能中正品勝,勞而不怨。

滁州分公司呂煥林:現在很多子女父母多說兩句表現的及不耐煩,在生活中對領導、同事、朋友都能做到和顏悅色,唯獨對父母不能,百善孝為先,父母年紀大了不需要你給他們多少錢,只求孩子能靜下心來多陪陪他們,耐心的和他們說說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滁州分公司李潔:真誠待人,認真做事,學別人之所長,改自己之所短。

六安分公司 杜華平:做父母的也難免會有過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為人子女,需要勸服,讓父母認識錯誤並改正。但如果固執不聽從呢,我們該有的尊敬定不能少,該指出的錯誤再耐心的通過各種善巧的父母也能夠接受的方式,相信父母會正視錯誤並逐漸改觀。感恩父母的養育教導,回報內心的恭敬孝心,和諧的家庭關係就會圍繞在我們身邊。致敬天下鞠躬盡瘁讓子女心有所依的父母,也祝福每一個知恩感恩懂事孝順的孩子。

滁州分公司鍾青松:百善孝為先,在生活中父母可能經常的跟我們說一些道理,有的可能對,有的可能不對,當你覺得不對的時候你也應該聽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是對父母的尊重,父母所說的都是為我們好,學會換位思考,用父母愛我們之心去愛父母,理解他們,做一個孝順的人!

相關焦點

  • 413.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下面先讀一下經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多為別人想一想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論語易解】15.24 「其恕乎!」
    15.2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讀論語:公冶長第五·我不欲人之加諸我,吾亦不加諸人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子貢說:我不希望別人強加在我身上的東西,我也不會強加在別人身上。孔子說:子貢,這不是你能做到的。】 子貢雖然富可敵國,但子貢「富而好禮」,喜歡提問,求學態度極好,這很值得我們學習,就像當年讀書的時候,成績好的同學更喜歡提問。子貢說的這句話在後文有相似的文字: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論語》名句,都該如何翻譯成英文?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ZIGONG asked, Is there a single word that can serve as the guide to conduct  throughout one’s life?The Master said, It is perhaps Forgiveness.
  • 解釋一下「恕」?
    點擊上方藍字清澈之水,可關注本公眾號關於「恕」字,我們最熟悉的詞彙是恕罪、寬恕、饒恕、恕我直言、恕不奉陪等。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一個普世理念。這句教言之所以在全世界範圍得到認同,就是因為它深刻揭示並倡導人性平等。只要我們回歸到這一理念,就會發現,以往在人類當中發生的各種不平等對待,從人對人的傷害到國家對國家的侵犯,就是因為我們只考慮自己,而從來沒有同樣地為別人考慮。如果能為別人考慮,怎麼會那麼殘忍?不會的。
  • 中學生考試作文:《守望寬容之心》,寬容是海納百川的包容力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在大海裡獨踞,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英]約翰·多恩校園網「論壇」開闢了「談『共處』」和「說『寬容』」兩個討論區,請選擇一個討論區表達自己的感受、思考或看法;也可以在討論區綜合評論。
  • 端木賜,子貢也
    另一方面凸顯的是為政者之德行的重要性,如果為政者不能取得百姓的信任,那國將不立,也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了。還有,我覺得孔子也是在告訴子貢,經商需以誠信為先。 「吾亦欲無加諸人」與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同一個意思。在孔子的思想體系裡,這叫作「恕道」,待人能仁愛寬厚,推己及人。而孔子覺得,子貢還做不到「恕」。 這句話中我好奇的是子貢為何用兩個不同的自稱代詞——「我」「吾」,細細品來,確實有意思。「我」更多的是受動者,而「吾」則是一個施動者。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五章》 原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說了一句老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道出了做人的真實意義。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自己希望在社會上能站得住,能通達,就也幫助別人站得住,通達。總之,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