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2020-12-27 騰訊網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五章》

原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子解讀:參,所金反。唯,上聲。參乎者,呼曾子之名而告之。貫,通也。唯者,應之速而無疑者也。聖人之心,渾然一理,而泛應曲當,用各不同。曾子於其用處,蓋已隨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體之一爾。夫子知其真積力久,將有所得,是以呼而告之。曾子果能默契其指,即應之速而無疑也。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餘之辭也。夫子之一理渾然而泛應曲當,譬則天地之至誠無息,而萬物各得其所也。自此之外,固無餘法,而亦無待於推矣。曾子有見於此而難言之,故借學者盡己、推己之目以著明之,欲人之易曉也。蓋至誠無息者,道之體也,萬殊之所以一本也;萬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萬殊也。以此觀之,一以貫之之實可見矣。或曰:「中心為忠,如心為恕。」於義亦通。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違道不遠是也。忠恕一以貫之: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無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體,恕者用,大本達道也。此與違道不遠異者,動以天爾。」又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忠也;『幹道變化,各正性命』,恕也。」又曰:「聖人教人各因其才,吾道一以貫之,惟曾子為能達此,孔子所以告之也。曾子告門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亦猶夫子之告曾子也。中庸所謂『忠恕違道不遠』,斯乃下學上達之義。」

譯文:孔子說:「曾參呀!我的學說可以用一個根本的原則貫通起來。」曾參答道:「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後,其他學生問道:「這是什麼意思?」曾參說:「夫子的學說只不過是忠和恕罷了。」

小文解讀: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忠恕之道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是「仁」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實際運用,儒家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強調的是個人對人對己的根本道理。在本章中,曾子將孔子的仁學思想歸結為忠恕之道,其本身就有著深遠的意義。他不僅指明了人與人之間相處時的基本道德準則,也為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起到了積極意義。可以說,行忠恕之道就是行仁道。

在孔子的眼中,忠恕之道既是一種溝通的原則,也是一種限制性的原則,而且,溝通是建立在限制原則的基礎之上的。比方說,孔子在後面提到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體現的就是這種關係。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古語還不錯

請幫點亮右下角在看,讓更多人一起學習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是什麼意思?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是千古以來一個大問題、一個大疑案。參是曾參。孔子對曾參說,為什麼不對別人說?這就是人的問題了,怎麼是人的問題?這個問題解釋起來很討厭。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六章》 原文: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朱子解讀:喻,猶曉也。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一章》 原文: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譯文:孔子說:「居住在有仁風的地方才好。
  • 一起學《論語》4.22裡仁篇——古者言之不出
    《論語義疏》曰:古人不輕出言者,恥身行之不能及也。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錢穆曰:躬行不及,徒自輕言,事屬可恥。本章誡學者當訥於言而敏於行。舉古人,所以警今人也。《論語註疏》曰:此章明慎言躬身也。《禮記·緇衣》曰:子曰:「言從而行之,則言不可飾也;行從而言之,則行不可飾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則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惡。」《四書詮義》曰:非行不得,便不言;正要行得來,方敢言。存一「恥」字,其於躬行必甚力也。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章》 原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朱子解讀:適,丁歷反。比,必二反。○適,專主也。
  • 《四書章句集注》該怎樣去讀
    (《朱子新學案·朱子之四書學》)清人謂朱子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他是一個集大成而開世紀的人物。在他宏富的著作中,《四書章句集注》的地位十分重要,錢穆說是「最高之結晶品」,誠不為過。「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書。「四書」在宋以前並不受重視,也未被列入儒家的經典。《論語》、《孟子》在漢代屬於幼學之書,而《大學》、《中庸》只是《禮記》的兩個章節。
  • 【論語易解】15.24 「其恕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子貢問:「有沒有簡單的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那應該是『恕』吧!自己不喜歡要的東西,就不要強加於人。」 【注釋】(1)《正義》:「『一言』,謂一字。古人稱所著書若數萬言、數十萬言,及詩體四言、五言、七言,並以一字為一言也。」
  • 《論語》不是博物館裡的陳列品——讀周志文《論語講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婦孺皆知的《論語》開篇第一章。看似平易,卻蘊含奧義。周志文先生在《論語講析》(活字文化·北京出版社2019年10月)中獨闢蹊徑,把這三句話視為一個整體,給出了與眾不同的解釋。
  • 《論語》十二則教案/原文賞析,子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論語《論語》是儒家當中的一部經典著作,它記錄的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都是收錄在《論語》當中。(如果題目中說《論語》就是記載孔子言行的書,是錯誤的。)宋朝宰相趙普曾讚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四書五經儒家經典當中有「四書」和「五經」指什麼?什麼是四書,什麼是五經呢?四書和五經全部都是一個集合名詞。
  • 兩千年的《論語》,今天怎麼讀?「海上暢談」聽《中國詩詞大會...
    提及《論語》,我們都在小時候背誦過無數次「子曰」。那時,它被視作規定的某項背誦任務。而長大之後,很多人才慢慢發現《論語》的價值所在。跨越了幾千年的時代鴻溝,《論語》至今經久不衰。南宋,《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被列為「四書」,經過理學大師朱熹的注釋之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論語》這本書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謎。它是什麼人編寫的?什麼時候成書的?《論語》這個書名到底有什麼意思?為什麼不叫《孔子》?它是如何流傳下來的?
  • 《論語》裡仁第四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曰詩三百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2.2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翻譯】孔子說:「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詩經》的話,就是沒有邪念,不偏頗,不過分。」講義:一、此章是孔子教人讀《詩》之要領,即教我們如何看待和運用《詩經》。二、《詩經》到底是幹什麼?是幹什麼用的?這個問題很重要。他像「唐詩三百首」一樣,僅僅是個詩集嗎?首先來看本章所處的位置。
  • 一起學《論語》5.6公冶長篇——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程子曰:浮海之嘆,傷天下之無賢君也。《論語註疏》曰:此章仲尼患中國不能行己之道也。我之善道中國既不能行,即欲乘其桴筏浮渡於海而居九夷,庶幾能行己道也。……子路信夫子欲行,故言好勇過我。示子路令知己但嘆世無道耳,非實即欲浮海也。
  • 「三曹」談《論語》——萬裡城實驗學校四(4)曹耀天、一(2)班曹耀遠兄弟倆在父親帶領下讀論語
  • 因誠實正直,吾道一以貫之
    因誠實正直,吾道一以貫之原創冬飈標竿天道文化中心5天前全球化的疫情大流行,令很多人悔改迴轉,深入反省,尤其是國中的文士、學者在反思。一些專家在這當中隱約看到上帝的作為,只是他們來往奔跑(或作切心研究),正努力地猜測、估計、察驗。
  • 一起學《論語》16.7季氏篇——君子有三戒
    >季氏篇——君子有三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四書考異》曰:蓋色由於痴,極於淫;鬥由於嗔,極於殺;得由於貪,極於盜。《論語義疏》曰:年老好貪者:夫年少象春夏,春夏為陽,陽法主施,故少年明怡也;年老象秋冬,秋冬為陰,陰體斂藏,故老耆好斂聚,多貪也。
  • 《論語》裡有根正宗的不用打引號的廢柴
    這個質疑很自然地就讓我想到在《論語》裡,還真有一哥們兒因為愛睡覺而被夫子罵得狗血噴頭的。這人姓宰,名予,字子我。就《論語》所見而言,這可是一根十足赤金用不著打引號的廢柴。當然,所謂的「十哲」,宋人就不相信,認為那是流俗之言(見《四書章句集注》引程頤之論),夫子偶然排了一次名罷了,不能算數。因為在宋儒看來,那個維持道統一線之傳的曾子(不是曾皙,是曾皙的兒子曾參)沒排在裡頭,實在不象話。好了,下面專門講講宰我因睡覺而挨罵的事了。這回宰我被罵得最狠,連後來孔門的再傳弟子編撰《論語》時都不原諒他。為什麼這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