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2020-12-25 一言書谷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孔子說:管仲的器量太小。有人問:管仲節儉嗎?孔子說:管仲有三處宅地,管家僕役一人一職不兼差,這怎麼算得上節儉?那管仲知禮嗎?孔子說:國君在宮殿設立屏風,管仲也在家設立屏風;國君招待其他國君時,堂上有放置酒杯的設備,管仲家也有放酒杯的設備。管仲要是知禮,那還有誰不知禮?】

翻譯成白話文,似乎是孔子和弟子在進行案例分析,一問一答,其中所提及的事情以現在的眼光看,管仲做的這些事沒什麼了不起,反而顯得孔子有點小題大做,但在當時等級森嚴的背景下,管仲所作所為都是僭越。「三歸」歷來眾說紛紜,三處養小老婆的宅子,娶三個姓氏的妻妾,有三處放錢的小金庫等等,總之就是驕奢淫逸。管仲比孔子早一百多年,這段話沒有前言後語,孔子突然對管仲一頓批評,我等看官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在憲問十四篇中,孔子對管仲的稱讚之詞又是無所不用其極。「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這是誇讚管仲九合諸侯是仁者之舉;「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這句更絕了,說如果沒有管仲,華夏大地都還處在野蠻狀態,披頭散髮,斜繫著獸皮當衣服。因此,很多人認為這一段是偽經,我想大概率確實如此,管仲才能眾所周知,不太像是傲嬌無禮之人。

且不管這一段真假,從中我們依舊可以學習到節儉和知禮是人之本,禮並不是要對上級唯唯諾諾,而是為人處世要知禮義廉恥。

與管仲相關的故事也得講一講,管仲最初輔佐的是公子糾,齊國國君去世,公子小白和公子糾都趕往國都,誰先到誰就有可能成為新一代國君,管仲擔心公子小白先到,就提出去半道截殺公子小白。誰知管仲失手,據說當時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腰帶,而管仲以為已經成功就沒細究,最後公子小白回到國都,還當上了國君,也就是後來的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管仲和公子糾一看這情形,只得返回魯國繼續逃亡。

管仲、鮑叔牙、齊桓公之間的故事也不得不提,今年山西的高考作文就是以這三人為題。管仲的好朋友鮑叔牙在輔佐齊桓公,他推薦齊桓公召回管仲重用,雖然有一箭之仇,但齊桓公還是聽了鮑叔牙的建議,這也是齊國能稱霸的原因之一。管仲自然也沒有讓齊桓公和好友鮑叔牙失望,後來九合諸侯,也就是九次把其他諸侯拉到一起開會,相當於華夏大地統一的雛形,所以孔子誇讚管仲符合仁。

周朝取代商湯後,將自家人封在魯國等富饒之地,將外臣比如姜子牙封在貧瘠的齊國,齊國不是靠著海,就靠著山,這要放在今天,可是塊肥肉,但在工具落後的古代,真的可謂是不毛之地。後來管仲想到開礦煉鐵,海水曬鹽,硬是讓齊國富起來,這也為齊桓公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論語中不全是之乎者也,還有很多趣聞故事,讀來有笑有淚,我很喜歡。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歡迎私聊指教!

相關焦點

  • 讀論語:八佾第三·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孔子談到季氏說到:在家裡舉行宴會用八佾樂舞之禮,這都能忍心做出來,還有什麼他不敢做的呢?】 舞是宴會、活動中的樂舞,八人為一佾,按照禮制,天子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當時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諸侯分封而治,季氏是魯國三桓之一,相當於大夫一級,應該用四佾,但他仗著手上有兵有錢,行僭越之事。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音樂中的善和美標準是什麼,我不知曉,不過此中衍生出的成語「盡善盡美」我們經常使用,是形容人和事非常好,沒有缺點,沒有遺憾。對於這段話,有兩個理解方向,其一是從禮樂層面講,指在宴會或者其他禮樂活動中,用韶樂比武樂更好。結合這一章有幾處都在談論音樂,這種理解合乎情理。
  • 大哉問|《論語》沒有那麼難
    《論語》裡經常把禮樂合在一起來說,音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感情的一種形式,在古代,音樂也是禮儀的一部分。禮樂都只是外在的表現,它們的本質是仁,仁才是人們的內心情感和要求。禮樂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禮樂。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淫」不是指性,而是泛濫,過分的意思,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中「若夫淫雨罪罪,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牆傾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造就了成語淫雨霏霏,指的是雨水過多。「傷」是指陷入哀痛之中無法自拔,以致傷害到自己或別人。無論是快樂還是悲傷,都有一個度。無論是把快樂建立在一時開心之上,還是別人身上,都不可取。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有的人因為論語中的這些言論,就批判孔子是在用思想奴役人們,不能學論語。以我的觀點,這類人看待事物一不結合背景,二不會透過現象看本質。既然明白有的東西不適用今天,還在較勁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與他人無關。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對於這句話,我取第二種觀點,因為孔子是有文化自信的人,前文孔子講「雖百世,可知也」就有體現,另外孔子也更看重禮法對人的教化和約束。靠武力和權力控制長久不了,這樣的國家被打敗就會滅亡,但是如果一個民族的文化沒有滅亡,國就滅不了。我們如今過年依舊按農曆算,這是從夏朝傳下來的,可見文化影響之深遠。每個國家都想有自己的文化,但何嘗容易!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獲罪於天,無所禱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這裡賈讀gǔ,延伸一下,讀jià時通「價」,讀jiǎ時作姓氏,其他都讀gǔ。王孫賈是衛靈公的大臣,有人認為「王孫」是指周朝的王室子孫,這人就叫賈,有人認為這個人叫王孫賈,我取後者。古代人們認為家裡有神存在,西南角叫奧,是主神;灶就是燒草和柴木的土灶,我老媽到現在依舊會在灶臺上燒黃紙、燃香供奉灶神,以表達美好的願望。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詩三百,思無邪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我們今天讀詩經,除了被其中優美文字吸引,也被其中所描述簡單淳樸的人和事吸引。讀詩經不像讀小說,隨手一翻,任意讀某一小段文字都可以,因此很多人說詩經是中國審美的最高峰,我覺得此評價完全不為過。這句話後三個字「思無邪」有兩種解釋,一說是思想,一說「思」同「斯」,僅僅是語氣助詞。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繳如也,繹如也,以成。」起頭,音小節奏慢;繼續下去,和諧,清晰,交錯連貫,然後完成。】魯大師就是掌管音樂的官員,孔子精通六藝,而且喜歡唱歌,每天都很開心。對於音樂,我是文盲,也不會唱,算是真正的五音不全,但是依舊喜歡聽歌。音樂表達的是情感,人在修煉心性的同時,還得活出精彩,好好感知生活的細微幸福。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士志於道,不恥惡衣惡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於此我想起了自己小時候,30年前的農村更不如現在,上學用的書包都是媽媽手工縫製,這在當年很普遍,但我就是一個「恥惡衣惡食」的孩子。和堂哥比,他一心鑽進學習裡,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我雖然害怕父親的責罵,但依舊不好好讀書,貪玩得很;他對於穿著可以用不修邊幅來形容,我不喜歡穿布丁衣,哭鬧著要新衣服,雖然挨了不少打,但依舊改不過來;他志於學習,我年少無知。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六章》 原文: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朱子解讀:喻,猶曉也。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
  • 論語連載(41)《八佾篇》第1章,「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是天子才能用的樂舞規格,縱橫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周禮》規定: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季氏為正卿,大夫之位,只能用四佾,而他卻用八佾,顯然違反了禮制。有的學者根據「八佾」是八行八列,便將「六佾」理解成六行六列,六六三十六人。將「四佾」當成四行四列,四四一十六。將「二佾」當成兩行兩列,二二得四。理解有誤,原因有二。其一,「佾」這個字的字形就表明一列是八個人。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惡不仁者,其為仁,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君子不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 《論語》求知|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原文】2·10 子曰:「視其所以(1),觀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4)哉?人焉廋哉?」如果解釋為「用」,便和下句「所由」的意思重複,因此我把它解釋為「與」,和《微子篇第十八》「而誰以易之」的「以」同義。有人說「以猶為也」。「視其所以」即《大戴禮 文王官人篇》的「考其所為」,也通。(2)所由:錢穆先生釋:由,經由義。同一事,取徑不同,或喜捷徑,或冒險路,或由平坦大道。
  • 《論語 憲問第十四(36)》歷史車輪不可阻擋
    目前《大學》、《中庸》、《論語·學而》、《論語·為政》、《論語·八佾》、《論語·裡仁》、《論語·公冶長》、《論語·雍也》、《論語·述而》、《論語·泰伯》、《論語·子罕》、《論語·鄉黨》、《論語·先進》、《論語·顏淵》、《論語·子路》已經研習結束,將繼續研習20多年前由巴蜀書社出版的《四書五經 現代版》(筆者已珍藏20多年了)中的《論語·憲問》,此書曾受到數百萬人喜愛,在此以饗大家。
  •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沒有那麼難
    ▲子曰:長按圖片,可轉發至朋友圈孔子說:「闡述前人的學說而不自己創作,以相信的態度喜愛古代文化,我自認為自己大概像老彭吧。」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默:默默地、不說話,不出聲。識:zhì,記住。厭:滿足。學而不厭現在還是一個成語,學習總是感到不滿足,形容好學。誨:教導。誨人不倦現在還是一個成語,教育人很有耐心,從不厭倦。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不重則不威/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後面接著說做不到「重」所學習的東西也不牢固,我不由得想起電影《西虹市首富》裡面王多魚用幾沓錢就攻下了柳建南,在此之前柳建南可還是個正能量演說家。第二個方面是君子要忠信,「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謹而信,泛愛眾」、「事君,能致其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