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孔子說:管仲的器量太小。有人問:管仲節儉嗎?孔子說:管仲有三處宅地,管家僕役一人一職不兼差,這怎麼算得上節儉?那管仲知禮嗎?孔子說:國君在宮殿設立屏風,管仲也在家設立屏風;國君招待其他國君時,堂上有放置酒杯的設備,管仲家也有放酒杯的設備。管仲要是知禮,那還有誰不知禮?】
翻譯成白話文,似乎是孔子和弟子在進行案例分析,一問一答,其中所提及的事情以現在的眼光看,管仲做的這些事沒什麼了不起,反而顯得孔子有點小題大做,但在當時等級森嚴的背景下,管仲所作所為都是僭越。「三歸」歷來眾說紛紜,三處養小老婆的宅子,娶三個姓氏的妻妾,有三處放錢的小金庫等等,總之就是驕奢淫逸。管仲比孔子早一百多年,這段話沒有前言後語,孔子突然對管仲一頓批評,我等看官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在憲問十四篇中,孔子對管仲的稱讚之詞又是無所不用其極。「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這是誇讚管仲九合諸侯是仁者之舉;「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這句更絕了,說如果沒有管仲,華夏大地都還處在野蠻狀態,披頭散髮,斜繫著獸皮當衣服。因此,很多人認為這一段是偽經,我想大概率確實如此,管仲才能眾所周知,不太像是傲嬌無禮之人。
且不管這一段真假,從中我們依舊可以學習到節儉和知禮是人之本,禮並不是要對上級唯唯諾諾,而是為人處世要知禮義廉恥。
與管仲相關的故事也得講一講,管仲最初輔佐的是公子糾,齊國國君去世,公子小白和公子糾都趕往國都,誰先到誰就有可能成為新一代國君,管仲擔心公子小白先到,就提出去半道截殺公子小白。誰知管仲失手,據說當時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腰帶,而管仲以為已經成功就沒細究,最後公子小白回到國都,還當上了國君,也就是後來的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管仲和公子糾一看這情形,只得返回魯國繼續逃亡。
管仲、鮑叔牙、齊桓公之間的故事也不得不提,今年山西的高考作文就是以這三人為題。管仲的好朋友鮑叔牙在輔佐齊桓公,他推薦齊桓公召回管仲重用,雖然有一箭之仇,但齊桓公還是聽了鮑叔牙的建議,這也是齊國能稱霸的原因之一。管仲自然也沒有讓齊桓公和好友鮑叔牙失望,後來九合諸侯,也就是九次把其他諸侯拉到一起開會,相當於華夏大地統一的雛形,所以孔子誇讚管仲符合仁。
周朝取代商湯後,將自家人封在魯國等富饒之地,將外臣比如姜子牙封在貧瘠的齊國,齊國不是靠著海,就靠著山,這要放在今天,可是塊肥肉,但在工具落後的古代,真的可謂是不毛之地。後來管仲想到開礦煉鐵,海水曬鹽,硬是讓齊國富起來,這也為齊桓公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論語中不全是之乎者也,還有很多趣聞故事,讀來有笑有淚,我很喜歡。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歡迎私聊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