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孔子說:夷狄有君主不如中國沒有君主。】
夷狄是指當時周朝轄地之外的地方,春秋時期沒有高樓大廈,皇宮也是竹籬笆加土屋,可想而知其他蠻荒之地的狀況,古代被貶之人去處多是這些地方。另外當時中國版圖不大,就像滿人是清朝才匯入華夏民族。孔子講夷狄和華夏的區別,具體背景不清,因此後人對這句話理解不一,主流觀點有三種。其一認為夷狄都有國君變得井然有序,但華夏之地混亂不堪,君主名存實亡。其二認為夷狄即使有君主,但不如華夏沒有君主,因為華夏大地講禮法,靠的是自我約束。其三認為夷狄對華夏民族發號施令,華夏就沒必要留著國君做擺設。
同樣一句話被解讀為不同意思,其主要原因是解讀人的目的不一樣。李零教授整理了很多史料,《魏書·司馬敬傳》用這句話批評中國的君弱臣強,但《魏書·容昌羌傳》又用她罵「巖昌王雖為邊方之主,乃不如中國一吏」。宋朝戰亂時期,金人南下,打到曲阜,他們在孔廟裡指著孔子像罵,埋怨孔子將他們比做「夷狄之有君」。另外雍正提到這句曾經講過,明之天下是亡於流寇之手,乃中國人自取滅亡,怪不得誰。對於這句話,我取第二種觀點,因為孔子是有文化自信的人,前文孔子講「雖百世,可知也」就有體現,另外孔子也更看重禮法對人的教化和約束。
靠武力和權力控制長久不了,這樣的國家被打敗就會滅亡,但是如果一個民族的文化沒有滅亡,國就滅不了。我們如今過年依舊按農曆算,這是從夏朝傳下來的,可見文化影響之深遠。每個國家都想有自己的文化,但何嘗容易!放眼全球,很多小國家到現在還沒自己的文字和語言,用英語,葡萄牙語作代替。提到英語,更能說明中國文化的根深蒂固,因為在英語國家,不同州英文發音和書寫都有區別,那還怎麼去談統一呢?但中文不一樣,雖說我湖北人「l」和「n」不太會分,福建人對「h」和「f」有些模糊,但只要寫下來,華夏兒女都能理解。
一個民族的自信源於文化的自信,我輩當不遺餘力繼承和發展,容不得半點馬虎。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