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2020-12-20 一言書谷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孔子說:夷狄有君主不如中國沒有君主。】

夷狄是指當時周朝轄地之外的地方,春秋時期沒有高樓大廈,皇宮也是竹籬笆加土屋,可想而知其他蠻荒之地的狀況,古代被貶之人去處多是這些地方。另外當時中國版圖不大,就像滿人是清朝才匯入華夏民族。孔子講夷狄和華夏的區別,具體背景不清,因此後人對這句話理解不一,主流觀點有三種。其一認為夷狄都有國君變得井然有序,但華夏之地混亂不堪,君主名存實亡。其二認為夷狄即使有君主,但不如華夏沒有君主,因為華夏大地講禮法,靠的是自我約束。其三認為夷狄對華夏民族發號施令,華夏就沒必要留著國君做擺設。

同樣一句話被解讀為不同意思,其主要原因是解讀人的目的不一樣。李零教授整理了很多史料,《魏書·司馬敬傳》用這句話批評中國的君弱臣強,但《魏書·容昌羌傳》又用她罵「巖昌王雖為邊方之主,乃不如中國一吏」。宋朝戰亂時期,金人南下,打到曲阜,他們在孔廟裡指著孔子像罵,埋怨孔子將他們比做「夷狄之有君」。另外雍正提到這句曾經講過,明之天下是亡於流寇之手,乃中國人自取滅亡,怪不得誰。對於這句話,我取第二種觀點,因為孔子是有文化自信的人,前文孔子講「雖百世,可知也」就有體現,另外孔子也更看重禮法對人的教化和約束。

靠武力和權力控制長久不了,這樣的國家被打敗就會滅亡,但是如果一個民族的文化沒有滅亡,國就滅不了。我們如今過年依舊按農曆算,這是從夏朝傳下來的,可見文化影響之深遠。每個國家都想有自己的文化,但何嘗容易!放眼全球,很多小國家到現在還沒自己的文字和語言,用英語,葡萄牙語作代替。提到英語,更能說明中國文化的根深蒂固,因為在英語國家,不同州英文發音和書寫都有區別,那還怎麼去談統一呢?但中文不一樣,雖說我湖北人「l」和「n」不太會分,福建人對「h」和「f」有些模糊,但只要寫下來,華夏兒女都能理解。

一個民族的自信源於文化的自信,我輩當不遺餘力繼承和發展,容不得半點馬虎。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

相關焦點

  • 《論語·八佾篇》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注釋】▲夷狄:泛稱除華夏族以外的各族。古代稱「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和楚國都被稱為蠻夷之國。孔子主張以文化標準區分華夏和夷狄,奉行禮樂制度的是華夏,不奉行禮樂制度的是夷狄。韓愈所著《原道》上說:「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華夷的界限並非絕對,夷狄可進而變華夏,華夏可退而變夷狄。▲不如:一、不像,不似。二、比不上。
  • 湯殷權《論語》講義:《八佾第三》篇「子曰夷狄之有章」
    【原文】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翻譯1】夷狄乃荒蠻不化之地,且有君長,不似諸夏之僭亂,反無上下之分。【翻譯2】夷狄雖有君長,而無禮義;中國雖偶無君,而禮義不廢。指當時中國周邊的少數民族諸夏:中國(當時的中國)亡:無講義:一、一說:此一章書,為下僭上者發,以傷嘆中國。
  • 讀論語:八佾第三·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孔子談到季氏說到:在家裡舉行宴會用八佾樂舞之禮,這都能忍心做出來,還有什麼他不敢做的呢?】 舞是宴會、活動中的樂舞,八人為一佾,按照禮制,天子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當時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諸侯分封而治,季氏是魯國三桓之一,相當於大夫一級,應該用四佾,但他仗著手上有兵有錢,行僭越之事。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②、「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③、「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④、「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⑤、「君命,不俟駕行矣。」可以看出來,孔子對待君主無論是動作,還是態度,都很尊敬。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關雎」就是詩經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於此處是代指詩經。「淫」不是指性,而是泛濫,過分的意思,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中「若夫淫雨罪罪,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牆傾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造就了成語淫雨霏霏,指的是雨水過多。「傷」是指陷入哀痛之中無法自拔,以致傷害到自己或別人。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音樂中的善和美標準是什麼,我不知曉,不過此中衍生出的成語「盡善盡美」我們經常使用,是形容人和事非常好,沒有缺點,沒有遺憾。對於這段話,有兩個理解方向,其一是從禮樂層面講,指在宴會或者其他禮樂活動中,用韶樂比武樂更好。結合這一章有幾處都在談論音樂,這種理解合乎情理。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繳如也,繹如也,以成。」起頭,音小節奏慢;繼續下去,和諧,清晰,交錯連貫,然後完成。】魯大師就是掌管音樂的官員,孔子精通六藝,而且喜歡唱歌,每天都很開心。對於音樂,我是文盲,也不會唱,算是真正的五音不全,但是依舊喜歡聽歌。音樂表達的是情感,人在修煉心性的同時,還得活出精彩,好好感知生活的細微幸福。
  • 論語連載(41)《八佾篇》第1章,「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理解有誤,原因有二。其一,「佾」這個字的字形就表明一列是八個人。其二,一列八人是從音樂的角度來設置的,代表八風八音,舞樂之人手持不同的樂器,如果一列不足8人,那八音就不全了。庭:自家的庭院廟堂,有別於朝廷和太廟。是:此,這。忍:忍心,狠心,容忍。 孰:誰,哪個,什麼。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領導人要謹言慎行《論語子路第十三(15)》讀解: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原文】定公問:「一言既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
  • 夷狄亡我華夏之心不死--文化篇之中醫、甲骨文、漢字
    有人說夷狄是對少數民族的蔑稱,但我這裡說的夷狄是指那些對我們整個中華民族有著叵測之心的國家。這些國家尤以美帝和倭寇為首。歷史上倭寇對中國的大侵小擾頗有不可兩立之勢,近些年美國對中國的明槍暗箭亦防不勝防。加之中國的迅速崛起,讓這兩個不希望中國強大的夷狄開始狼狽為奸。
  • 越啟越蒙,你不說我還明白,你越說我越糊塗
    【意譯】孔老師評價季氏家族說:「他竟敢在庭院裡享用天子八佾的舞蹈建制。這樣的事情都能容忍,我們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容忍呢?」孔老師評價季氏家族說:「他竟敢在庭院裡享用天子八佾的舞蹈建制。這樣的事情他都忍心做,還有什麼事情他不忍心呢?」也許這是我唯一一次給一段話同時出現兩種翻譯。因為,對這個忍字,確實兩種解釋都很通達。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詩三百,思無邪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我們今天讀詩經,除了被其中優美文字吸引,也被其中所描述簡單淳樸的人和事吸引。讀詩經不像讀小說,隨手一翻,任意讀某一小段文字都可以,因此很多人說詩經是中國審美的最高峰,我覺得此評價完全不為過。這句話後三個字「思無邪」有兩種解釋,一說是思想,一說「思」同「斯」,僅僅是語氣助詞。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不重則不威/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第三個方面,我沒有翻譯,因為這句話爭論很多,以我目前的道行也很難吃透這幾個字。「無友不如己者」可以理解成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君子只和比自己強的人交往,那他交往的人會正眼看自己嗎?畢竟在別人眼裡你就成了「不如己者」,由此產生了謬論,魯迅也曾經寫文章批評這句話。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即使不是百分百完美,但我相信孔子不會這麼教人。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士志於道,不恥惡衣惡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前面剛講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誰都想吃好穿好,但是如果條件不允許,唯一能做的是面對現實尋求改變。道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現實中的生存道路,練就一手好字可以改變生活,學習烹飪自然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孔子誇子路「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把子路高興得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