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八佾》(卷三上)
節選/注/評 襄陽謝東星 論語觀止
深山老林裡的孩子,無欲無知,只知道種地吃飯、孝順爹娘。山路修進來,各種器物、觀念一擁而入。看似他被啟蒙了,往往是五色令人目炫、五音令人迷亂,地不種了,娘不管了,他躁動起來——其實,他更困惑更無知了。
被人牽著走,因為步調不由自己掌握,容易腳步錯亂;被啟蒙、被現代化的社會,與此類似。學習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看似被啟蒙了,其實是走在更糊塗、更偏執、更瘋癲的荊棘路上,還不自知。
中學生《語文》課本有巴甫洛夫的一句話:循序漸進,循序漸進,再循序漸進。文化是最深沉的力量,從哪兒來的,左右著你往哪兒去。綿延千年而不絕的文化命脈,習焉不察地浸潤到每個人的骨髓裡。
遇到天大的困難,根源不在於我們不了解別人,而是我們不了解自己。回到歷史的深處,循序漸進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脈,是了解自己的一個路徑。如此,不僅使得自己體察了、醒悟了、通達了,庶幾還可以起而作、描繪新的格局,立而教、蘊化一代新人。
3·1
【原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新華字典】釋義:
佾,念作逸,樂舞的行列。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一個說法是,每佾為八人,為天子跳舞一次上64人,為諸侯跳舞一次上48人。另一種說法,跳舞者為方陣,為諸侯跳舞36人,為大夫跳舞16人,為士跳舞4人。
【意譯】孔老師評價季氏家族說:「他竟敢在庭院裡享用天子八佾的舞蹈建制。這樣的事情都能容忍,我們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容忍呢?」
孔老師評價季氏家族說:「他竟敢在庭院裡享用天子八佾的舞蹈建制。這樣的事情他都忍心做,還有什麼事情他不忍心呢?」
也許這是我唯一一次給一段話同時出現兩種翻譯。因為,對這個忍字,確實兩種解釋都很通達。而且,這還增加了我們對「忍」字的深刻認識。
【微言大義】涉及到國體、政體的器物規格,只要人類社會在,就會一直存在。只是在不同的生產力水平,表現為不同的形式。例如:今天,一個單位門口旗幟和徽章的大小,都有嚴格約定,不能任性。
在西周,人有多高的地位,樂舞就配多大的陣勢,這是有章可循的。季氏是魯國的大臣,他使用了連魯國君主都不能使用的程儀,僭越的程度、個人的狂妄和周圍人的配合,讓人可以想見當時的禮崩樂壞。《論語》選取這個生動的例子,可謂一滴水裡見世界、一葉落知天下秋。
僭,讀作箭,超越本分,下位者冒用上位者的名義和禮器。組詞如僭越。
譖,這個字在《新華字典》裡,孤零零自個發一個音,念ZEN,第四聲。用言語誣陷中傷別人,組詞如譖毀、譖謗、譖言。在《論語》裡還有一個愬字,意思和譖一樣。
北宋謝良佐說,一個君子在他不該做的事情上,一點一滴,一時一刻,都不忍心做。
孔老師有一次病重,學生們誤以為他性命不保,子路就以超出孔老師當時身份的規格,組建了治喪委員會。孔老師緩過來之後,聞訊大發雷霆。對好學生出於好心辦的「好事」,發這麼大的脾氣還不解氣,為什麼呢?孔老師是「克己復禮」的倡導者和踐行者,他才是一點一滴、一時一刻都不馬虎的那個人。
3·3
【原文】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意譯】一個人失去本心、沒有仁德,即使他上了最好的大學,得了最高的學位,當最大的官,發最大的財,懂得最高雅的禮儀,他的人生都沒有意義。
【微言大義】一個人沒有仁德,就是失去了本心。失心為瘋,無心為亡。莊子的說法也可以用在這裡,「哀莫大於心死」。人死了心未了,屬於死不瞑目;心死了人還在,這是無上悲哀。
人是群居的高等物種,只想到自己不想著別人,私心泛濫,忘了百姓,也屬於一種心死,成語叫獨夫民賊。
3·4
【原文】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新華字典】釋義:
林放,人名,魯國人。
易,朱熹的解釋是「治」,這個意思在今天完全喪失了。按照整段話來推斷,易大致是「程序嫻熟、治辦周到」的意思。
【意譯】林放問禮樂的根本。孔老師贊道:「問得深刻!一個社會的文明制度,與其繁文縟節、金碧輝煌,不如清簡淳樸;無論是國殤還是家喪,與其程序周到、大鳴大放,不如真心悲戚。」
【微言大義】禮樂,都是外在的,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仁是靈魂,禮樂是形式。離開仁,禮樂就失去了靈魂,徒具形式。
只注意形式而忘其實質,捨本逐末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譬如說,我們的目標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的一代新人,可我們不知不覺地就拈輕怕重起來,提高某個具體科目的能力很容易,但理想、道德、人格、心理卻難以化育。我們奔著「學科能力」的末,越跑越快,而很多孩子背離理想、道德、品格、健全心理的「本」,越跑越遠。
南轅北轍,緣木求魚,看似寓言和笑話,天天在教育界發生。
3·5
【原文】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新華字典】釋義
夷,我國古代稱東方的民族,如東夷、淮夷。
狄,我國古代稱北方的民族。與之相關的還有南蠻西戎。
【微言大義】中原之外的未開化民族,還知道尊奉君主。春秋時期的中原地區,雖然有君主,卻處處犯上作亂。老百姓失去了君主的保護,任人宰割,和沒有君主一個樣。
儘管如此,中原地區的文明還是高於周邊未開化民族。
3·6
【原文】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新華字典】釋義:
旅,既不是旅行,也不是軍旅,是古代一種祭祀活動的名稱。
舉個圍棋術語「徵」,會下棋的人看到徵字,腦海裡就會出現一幅特定的黑白子圍攻和逃脫的畫面。
再舉一個例子,王羲之《蘭亭序》的開頭即有修禊【念作戲】二字,說的是古風俗,三月初三到水邊嬉戲,以消除不祥。
「旅於泰山」就是祭祀泰山。按照古禮,只有天子有資格祭祀泰山。秦漢以後,一個王朝世代裡只有做出重大業績、天下昇平的君主,才敢祭祀泰山。平庸的君主即使想祭祀泰山,也會被臣子阻攔。
冉有,孔子的學生,名求,當時是季氏的家臣。他是有跡可尋唯一被孔子逐出門牆的子弟。《論語·先進》卷11.17,孔老師親口說:冉求不再是我的學生,你們可以聲勢浩大地去攻擊他。看來,孔老師對這個學生的不滿是多方面的,且由來已久。
救,這個字用得好,表明季氏所行不義之事,如同陷於水火,需要「救」。
【意譯】不好翻譯的地方就是: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直譯為,難道泰山神還不如林放知禮嗎?
什麼意思呢?泰山神知禮,季氏不合禮的祭祀,神靈不接受。
3·7
【原文】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新華字典】釋義
錢遜先生講解射字時說,射禮規定兩人一組,相互作揖然後登堂,射完再相互作揖退下。各組射完後,再作揖登堂飲酒。
【微言大義】射,是孔老師所教六門大課中的一門。本篇一共講了兩次。它是古人一項無比重要的生存技能。抓鳥,捕獸,捉魚,都離不了射。爭鬥和戰爭,更離不開射。
這段話,用現在的「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直接對應。
3·8
【原文】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新華字典】釋義:
絢,讀作炫,色彩華麗,組詞如絢爛、絢麗、五彩絢爛。
【意譯】子夏跟老師探討《詩經》中的話語,他問:「小酒窩笑如春風,大眼睛顧盼多情,這個姑娘雖然是素顏,卻好像鮮花一樣色彩絢爛。這一段講的是什麼呢?」
孔老師說:「因為她天生麗質,所以怎麼裝扮都好看。」
子夏接著問:「老師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先有仁德,接著就研習禮儀?」
孔老師說:「你是個很有悟性的學生,對我有所啟發。以後,我們要在一起多談談《詩經》。」
【微言大義】這一段是硬骨頭,也是本卷的重點段。
繪畫先以粉色打底,然後施以五彩。人,先有忠信的美好質地,再添加多才多藝的文飾。
反過來就是,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這可以說是孔老師的核心教育觀。
3·9
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新華字典】釋義:
杞,河南杞縣,夏禹的後代居住在此。因為是個小國,歷史上多次遷移。也因為有了「杞人憂天」的成語,歷代被人笑話。惡劣極端天氣都屬於「天」,如山崩地裂、狂風暴雨。
我以為,杞人不是心理有毛病的部落,肯定是他們的居住地反覆出現過極端天氣,這才留下心理陰影。只是,後世史料不足,無法加以證明,只剩下嘲諷。
宋,在今河南商丘,商湯的後代居住在此。
文獻,文指典籍,獻指賢人。
【意譯】夏代的禮樂制度我會講,但杞地遺留下來的風俗還不足以證明。殷商的禮樂制度我會講,但宋國遺留下來的風俗還不足以證明。這是因為典籍和賢人幾乎找不到啊。如果能找到,我就會描述得很詳盡。
【微言大義】兩層深意。一,文脈要傳承,而不可割裂。二,孔老師做學問嚴謹審慎。雖然他是國士、院士一樣的存在,在關切道統、國計、民生的問題上,孔老師不輕易發表論文,不輕易發表講話。
3·12
【原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新華字典】釋義:
只寫一個祭字,就是祭祖宗。
【微言大義】在孔老師這裡,祭祀的意義是道德的,而非宗教的。
日本漢學大師白川靜說,儒者就是對從事喪葬禮儀人的職業稱呼。
3·13
【原文】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新華字典】釋義:
王孫賈,衛國大夫。
奧,居室的西南角,古時是一家中尊者居住的地方,也有說此處有奧神。
灶,也可指灶王爺。臘月二十三「謝灶」,請灶王爺上天言好事的風俗,至今猶存。
【意譯】孔老師長期居住在衛國。大臣王孫賈感到自己大權在握,孔老師卻不來求他。這天,他對孔老師說:「縣官不如現管,是什麼意思哪?」
孔老師說:假如違反了王法、得罪了君主,求誰都沒有用。
3·14
【原文】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新華詞典】釋義
監,通「鑑」,借鑑。
【意譯】孔老師讚嘆:「周朝的禮樂制度是從夏商兩代順延、鏡鑑下來的,如今發展得豐富多彩、繁榮昌盛。我遵從周禮。」
【微言大義】有人叫鬱文,有人叫陳從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