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欲,勿施於人」, 是一種修養 一品閣

2021-03-02 錢滿倉觀察


來源:國館(ID: guoguan5000),轉載請聯繫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是一種品德;

「己所欲,勿施於人」,

則是一種修養。

郭靖曾讓楊過很尷尬:

武林大會上郭靖布告天下「天大好事」——將女兒郭芙許配給楊過。

結果楊過斷然拒絕,搞得場面十分尷尬。

誰之過?

郭靖認為自己夫婦名滿天下,女兒品貌武功相當,又當著各路英雄的面公布喜事,他楊過必定歡喜之極。

但對於楊過來說卻相反——你郭靖覺得天大好事,我楊過未必心裡歡喜。


你的好心,錯在以己度人。

王小波曾說:「身為一個中國人,最大的痛苦是忍受別人『推己及人』的次數,比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要多。」

且不對比中國與世界,單我們身邊就不乏「推己及人」:七大姑八大姨用她們的經驗勸你早點結婚,父母認為創業不如考個公務員……

這樣一廂情願「為你好」的事,別說常人,就連一向思想清醒的魯迅先生也犯過。

魯迅的弟弟周建人小時候,特別喜歡放風箏,但魯迅認為玩物喪志,不讓弟弟碰風箏。

有一次,10歲的周建人,忍不住躲進小黑屋糊起風箏。魯迅發現後,一把奪過風箏扯碎。

時隔多年後,魯迅先生回想此事,心中十分愧疚。

我們總習慣用自己的人生經驗,「熱忱」地建議他人,這本沒有錯,錯的是我們以自己的生活去衡量他人生活,以自己的價值觀為標杆,力求他人按照我們的意願去生活。


推己及人,收起你的尺度。

王蒙曾說:「不要以為自己就是尺度」。

齊景公,穿著虎皮袍子欣賞雪景,景致十分美麗,對晏子說天氣很暖和。

晏子不犯糊,直截了當地說:「是你穿得暖和,百姓都在挨凍。您要設身處地想到百姓,國家才會興旺。」

真正替他人著想的人,是絕不會以自己的感受作為評判標準去定義他人世界。

布萊希特說:「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每個人經歷不同,境遇不同,價值尺度自然也不同。單單以自己的標準衡量世界的人,世界在他眼裡也是片面的。

總是以已度人的人,既無法真正了解別人,也無法真正了解自己,更別提真正為他人著想。


你我生活不同,不必相互打擾。

很多時候,我們面對朋友的勸慰,內心都會冒出這樣的話,「你說的都對,但那隻適合你」。

並不是什麼事披上「我是為你好」的大衣,就是善行。重要的是,你是否真正了解過那個人的處境和感受。

吾之蜜糖,可能是彼之砒霜,有人追求驚險刺激的人生,也有人覺得生活富足就是最大的圓滿,對錯?幸福?根本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莊周曾言:「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不要以自己的生活為標尺,力求讓所有人都按你的意願去生活。如果不能為別人的人生加分,最起碼應該不去打擾別人。

不打擾別人的幸福,就是最大的善行。


錢滿倉|網際網路金融理財平臺

長按二維碼關注

資金全程託管

信息安全保障


http://www.qianmancang.com 

VIP熱線:400-135-1766

weibo:@錢滿倉

   戳原文,領6.18活動福利!

相關焦點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多為別人想一想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貢問孔子,人生修養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為人處世的道理不要說得那樣多,只要有一個重點,終身都可以照此目標去做的,孔子就講出這個恕道。後世提到孔子教學的精神,每每說儒家忠恕之道。後人研究它所包括的內容,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對任何事情要客觀,想到我所要的,他也是要的。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將心比心方得人心
    沒有自知之明的人,拎不清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而且容易被別人虛偽客套的讚美所迷惑。別人誇得越多,這種人的狂妄之心就越膨脹,直到覺得天底下容不開他了,自然而然也就走向了滅亡。與其遇到問題,總是埋怨他人,將責任推給別人。為何不從自身找原因呢?
  • 做人最高級的修養
    中外聖哲都教導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要我們將心比心,不把自己視為惡、痛苦、災禍的東西強加於人。己所不欲卻施於人,損人利己,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種行徑當然是對別人的嚴重侵犯。然而,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自己視為善、快樂、幸福的東西,難道就可以強加於人了嗎?
  •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說了一句老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道出了做人的真實意義。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自己希望在社會上能站得住,能通達,就也幫助別人站得住,通達。總之,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
  • 夜讀 | 尊重他人的不同,是高層次的修養
    方方一直建議李丹,要捨得花錢把自己包裝起來,這樣有助於在下屬面前樹立威信,也可以在生意夥伴面前「體面」許多。 李丹不以為然,她認為能力和平臺自然能帶來體面,產品不過硬,包裝得再精品也是徒勞。 倆人爭得面紅耳赤,方方情急之下口不擇言,說了一句:都是你的小農思想在作怪,窮慣了,眼界放不開。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如果你要將什麼加到別人身上,比如懲罰、傷害,或要求別人做什麼,應該首先問問自己:假如讓我受如此待遇,我願意接受嗎?如果不願意,那就趕緊停止。這個頌詞告訴我們,做人要會換位思考。
  • 有一種修養,叫遇事不責備
    人生中最難的就是不責於人,這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大學問,也是一種修養。古語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活在世上,每個人都有可能會犯錯,事事非完美,只有我們學會了反躬自省,懂得了去理解,學會了去寬容體諒,將心比心,才是一個人真正走向成熟的標誌。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 熙論語6.30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一句,可以看成在默認既成事實之後,孔子對田齊的一種提醒。我們在前面說過,要動態地學習孔子思想,如果說論語上半部主要講對原有文化和禮制的「繼承」之道,那麼下半部則主要講「創新、跨越」的權變之道。權變之道在這裡其實已經提出來了,只是孔子此時的思想還在猶豫中。問題的關鍵就是如何把握「犯上作亂」與「創新權變」之間的差別。
  • 不為難別人,是一種修養
    不為難別人,是一種修養有一天下班,在公交車站等車。晚高峰,等車的人很多。幾個女孩在我前面興高採烈地聊著晚上的安排。突然,一個中年男人從隊尾跑過來插隊,並跟其中一個女孩攀談起來。兩人好像是很久沒見的朋友,愉快地聊著。
  • 有這三種徵兆,說明你的修養還不夠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非常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即「修身」;「修身」追求的是內心世界的豐富與完美,追求的是涵養德性、變化氣質的修養。當今社會,我們面臨的誘惑更多,碎片化的信息眾多,社會氛圍也很浮躁,如果你發現自己有以下三種徵兆,說明你的修養還不夠,需要及時調整人生的方向。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第3期第46課(總1273天)
    其實對於學習經典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是讀一部經典所不能解決的,實在不行就讀兩部。《弟子規》中講:「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如果不學文,會離真理越來越遠;如果不身體力行,會增長浮華不實的習氣,又怎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 還是陽明先生總結的好,知行合一,知、行是一回事,只有知才能行。知其所行,行其所知,就是知行合一。
  • 有一種智慧,叫推己及人
    《論語》裡有兩句名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前者的意思是,要先對人建立仁愛之心,別人才會對你仁愛,自己先對人豁達,別人才會對你寬容。後一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對待,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真正的聰明,是推己及人。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全在己之一身心之中。所謂恕者,即知人之心不異於我,即不以己之所不欲而加諸於人。如不欲上司之無禮於我,則不無禮於下屬;不欲下屬之不能忠誠於我,則必不能不忠誠於上司。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陳冠希怒懟跟拍主播:適可而止,是最高級的修養
    確實,人家帶著孩子享受親子時光,不方便合影,本來就無可非議,但這個網友卻不懂得適可而止,非要在人家後面跟拍,這是很沒修養的表現。想和明星合影無可厚非,但是人家禮貌拒絕後卻不依不饒,更甚者跟在後面偷拍,這就有失做人的體面了。沒有分寸感的人大多不討喜。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論語》名句,都該如何翻譯成英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ZIGONG asked, Is there a single word that can serve as the guide to conduct  throughout one’s life?The Master said, It is perhaps Forgiveness.
  • 修養好的女人總是善解人意,在工作中這就體現為一種職業修養
    修養好的女人總是善解人意,溫柔大方,在工作中這就體現為一種職業修養,職業修養好的女性在工作中總是與人為善,不為小事和同事爭論。因為,這樣的女性總是以大局為重,和人爭論不僅讓自己修養盡失,還會影響到其他同事的工作,整個辦公環境會變得烏煙瘴氣。
  • 寬容是一種修養,寬容是一種智慧,寬容是一種境界……
    其實寬容就是一種快樂。(此段必須刪去,容易讓讀者理解為是寫快樂的文章。)寬容是一種修養,它讓我們身心健康。寬容是一種智慧,能讓我們接觸快樂。寬容是一種境界,能讓我們去感受人生的力量!寬容的力量是無堅不摧的,寬容是沙漠裡的綠洲。寬容是暴風雨後的彩虹。寬容是人世間芬芳的花朵。(蘊含哲理式+比喻式開頭,道理深邃,將抽象的概念寫得生動具體,令讀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