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潔懿
20多歲的姑娘珍妮弗是個作家,她準備找個安靜優美的鄉村寫一本新小說,當她來到這個荒僻的小木屋時,開心極了,林中跑步,湖邊曬太陽,一邊小酌一邊寫作,沒想到危險正朝她走來。
路上邂逅的加油工約翰帶著三個人凌晨闖進她的住處,以暴力相威脅,並拿著槍和酒瓶塞進她的嘴裡,珍妮弗找個機會逃離了小木屋,跑出去求助,正與警長相遇。
本以為得救的珍妮弗,沒想到真正的災難才開始,警長陪她回到小屋,於是真正的強暴開始了。從小木屋到樹木野外,她想逃離卻失敗了,五個人先後強暴了她,她被折磨到暈厥,又醒來,幾乎不能行走。最後她勉強走到河邊,跳了下去,才死裡逃生。
她沒有死,她帶著復仇的烈焰回來了,五個人相繼落入她的圈套,她用私刑將每個傷害她的人以牙還牙,最終天道好還,惡有惡報。
這個故事來自電影《我唾棄你的墳墓》,算是一部驚悚懸疑的片子,潔懿看完心情有些複雜。
1、真實世界的故事,往往只有前半部分,沒有後半部分。
五個大男人欺負了一個女人,要么女人含恨離世,要麼她離開這個地方,帶著傷痛的記憶,不再向人提起。
而後半部珍妮弗步步為營、乾淨利索的復仇情節,卻是不太可能發生的。弱者不管在受害當時還是之後,同樣地無力反抗,也許錄像帶為證,能給伸張正義留下一絲絲的希望。
2、群體會放大人性中的惡。
當一個群體在作惡時,往往會因為服從權威或對集體的趨同,而喪失個人的良知。劇中的智障青年馬修就是典型,他是被脅迫而來,卻從善良膽怯變得同其他人一樣的殘暴。
這種社會心理學研究的群體心理現象,在戰亂年代很常見,本來都不是什麼壞人,卻在環境的煽動之下,加入到群體行為當中,做一些極端的事,人性的惡被放大,善良、自省和同情則被淹沒。
3、永遠保持同理心和換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不管強大的人有多強大,都不要利用它去欺凌弱小,因為,強大和弱小,都是暫時的。就像在後半場時,幾個男人在走投無路時求饒不已,但他們面對弱者時,卻毫無悲憫之心。
後半部中,珍妮弗需要靠一己之力去懲奸除惡,完成復仇,我總替她擔著心,怕她萬一有個閃失,再入虎口。也許正因為這是一部電影,她才能以弱小之驅,不但死而復生,還能順利地完成復仇。
但潔懿更信奉特蕾莎修女的一段話:
人們經常不講道理、沒有邏輯、以自我為中心,不管怎樣,你要原諒他們;即使你是友善的,人們還是會說你自私和動機不良,不管怎樣,你總是要友善;即使你誠實坦率,人們可能還是會欺騙你,不管怎樣,你要誠實坦率;因為,不管怎樣,這是你和上帝之間的事,這不是你和他們之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