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時習」是何意?以為簡單其實很難,當年朱熹也理解錯

2020-12-20 歷史聲聲說

前言:

古人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如今,知識分子眾多,生活中也有很多小有才華的人,對於平凡的我們來說,不再追求用《論語》治國,但是我們可以用《論語》來修身養性。今天最流行的一句話是,半部《論語》修自身。

在初中語文課上,我們就能朗朗上口的讀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並且在那個時候,我們也在注釋中了解過,《論語》中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學而時習之」在裡面是再簡單不過的一句話了,但是你真的能夠完全理解正確的理解這句話,並且認為「實習」僅僅是時常溫習這麼簡單嗎?

不得不說,我們以前讀書喜歡根據自己習慣記憶,很多知識先入為主,對於新的東西,我們總喜歡在對舊的事物的理解上,然後記憶新的事物經過這樣的記憶雖然能加深我們對一個新事物的理解能力,但是也會因為先入為主,然後記錯了。

《論語》是記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書,裡面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理名言,經歷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歷史之後,《論語》依舊流傳到了今天,經歷了2500年左右的歷史,依舊沒有被淹沒,可以說非常不容易。

就在前幾天,讀到「巧言令色,鮮仁矣」這句話時,感覺說的真精闢,結合自身的經歷再看,這句話說得真對,的確是這樣的,那些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舌燦蓮花,這眾人仁心真的很少。這也在我們交友的時候警告我們,不要輕易相信一個看起來非常熱情,巧言令色的人,真正可行的是那些言出必果的人,而這些人,絕不會給你畫很多餅,而是喜歡做了再說,或者分享自己做到的經驗,而不是誇誇其談。

在《論語》第一段講到的就是「子曰: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根據我們的習慣,以及知識涵養,喜歡將這句話翻譯成:「學習了又時常溫習,不是很快樂麼?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嗎?」這樣翻譯理解也沒有什麼重大的錯誤。

但是孔子及其弟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當時的文字含義和今天的文字含義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學」,孔子所講的「學」主要指的是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這和我們如今所理解的「學」指單純的學習是有一定差異的。

「時習」這兩個字連在一起我們都知道是「時常溫習」,看似很簡單,這麼理解應該就對了,其實並沒有這麼簡單,宋朝時,朱熹把「時」解釋為「時常」,「習」解釋為「溫習、複習、練習」等意思,而我們今天用的這套說法也正是朱熹理解的這套說法,如果要按照當時西周的理解,「時」並非這個意思。

在西周時期,「時」是當作一個副詞用的,意思是「在一定的時候」或者是「在適當的時候」,那麼用當時的理解來說,也就是:在一定或者適當的時候溫習所學過的禮、樂、詩、書,不是很高興嗎?

《論語》裡面雖然蘊含著許多大智慧,一句短小精悍的話,往往能概括一件很荒唐的事情,或者教你一些為人處世,甚至是治國齊家平天下的本是,但是能夠靜下來學習《論語》的人不多,其一是因為這是文言文,對於一般人來說,看文言文難以理解,並且他涵蓋的很多典故我們如果對歷史了解不多的話,無法理解。其二是因為如今小說文化很膨脹,小說裡面的故事情節扣人心弦,讓人慾罷不能,各色各樣的小說更是百花齊放各具魅力。

作為一個普通人,喜歡研究《論語》這本博大精深讀物的人不多,有些人原本想好好看看《論語》,學學裡面的思想,看看有什麼妙趣,最後也會因為這裡面沒有有趣的故事情節,並且只是有幾個看似有些深奧又簡短的文字描寫了一段捉摸不透的文字,如今的《論語》如果沒有翻譯註釋,的確讓人望而卻步。但是,往往那些從你腦子裡面一閃而過,或者能過快速被理解的事情,其實都是你已經掌握的知識,而你真正應該去攀登的是未知,是需要主動花時間讀懂的知識,這些知識是新的,而《論語》就是這樣一本值得攀登的書籍,如果你能看完,一定會有醍醐灌頂你之感。

「黑人抬棺」棺槨裡有人嗎?如果有人,「翻車了」家屬會幹什麼?

戴建業批判「開卷有益」是胡說八道,引人深思,多讀書真的好嗎?

一年前金句爆紅網絡,被當高中作文素材的「垃圾漢」,如今怎樣了

相關焦點

  • 善讀「論語」1.1:「學而時習」是學什麼?
    【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文】孔子說:「能學道並能適時踐行,不是很愉悅嗎?「學」,覺悟也,悟所不知也。孔子所謂的「學」,除非特別指明,均應指學習儒家的為仁之道,而非泛指一切學習活動。「時習」,即適時踐行。「時」,此處指及時、適時。一說指「時常」,今不從;「習」,本義是小鳥反覆地試飛。此處應是指練習、實踐。
  •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在忽悠後人嗎?
    2020年河北省中考語文作文題目中有一句孔子的語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作為《論語》的開篇之作,我們的語文教材的解釋是:學習並時常複習,不也很快樂嗎?老師也經常用這句話來鼓勵學生好好複習,因為時常複習是很快樂的事情。
  • 孔子為什麼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作為儒家經典中的經典,《論語》開篇首句即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可見儒家對這句話的重視程度。小生以為,這句話道出了貫穿每個人一生的生命過程之真諦。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的學和習的過程。所謂"學",甲骨文象行如下
  • 論語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你真的知道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嗎?
    《論語》開篇第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上學的時候學的第一句論語也是這句話。但你真的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 我們學習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是,學習後要經常複習,鞏固學到的知識,掌握了知識就會很高興。真的是這樣嗎?或者說真的只有這一種解釋嗎?
  • 虛空先生淺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淺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們現在很多人是不是學習已經沒有喜悅了?感覺學習很痛苦,為什麼呢?因為只有「學」而沒有「習」啊,沒有去實踐和應用啊。
  •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99%的人理解錯了 ┃快樂教育不焦慮
    中國《論語》——學而篇,開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一句話,翻開課本或是百度一下,很多人包括一些語文老師都將這句話翻譯成:學習之後經常複習、溫習,是件很快樂的事。試問:學習後經常重複是快樂的事嗎?
  • 論語集注:君子之學,內在喜悅,外在快樂,不快樂不足以成為君子
    《論語》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朱子註: 說、悅同。學之為言效也。
  • 開學了,有兩首勸學詩送給學生們,學而時習之,學而篤行之
    早7時15分,呼和浩特的中學生們陸續走進了離開近4個月的學校。為了這一天,好多人努力了好多天。老師們略顯嚴肅的表情,學生和家長們仍顯緊張的狀態,都顯示出這一天來得多麼不容易。 雖然疫情並沒有完全退去,但是在多日的準備之下,呼和浩特市的中學生們,終於又回到了課堂。接下來便是2天的疫情防護教育,讓同學們習慣在抗疫狀態下正常的學習生活。
  • 《論語》.學而第一解說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解說詞】宋儒學大師朱熹說:學而第一「此為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導演 | 學而時習之——如何設計精彩的分鏡頭?
    如果沒有提前製作分鏡頭,很可能導致在後期製作時產生一些問題。例如:最後的成片與自己想像的差距很大;在後期製作中發現自己缺鏡頭;一些呈現在銀幕中的電影片段並沒有那麼好看等等。這些都與我們設計分鏡頭有關。1)詳細分析當拿到劇本時,需要對其進行一些處理,也就是對劇本進行詳細的分析。
  • 學跳舞不容易,看起來很簡單的動作其實很難
    芭蕾鞋舊的才舒服,新鞋板板硬,最討厭穿新芭蕾鞋,芭蕾鞋不能洗,不能洗,不能洗,演出穿的鞋都是又舊又破的,大概也許可能會有味道(小小聲),網上好美好美的交叉鞋帶子到小腿的都是為了擺拍,練習演出鞋子不能露出鞋帶,所有的帶子都要纏在腳踝裡側藏藏好,不然有被絆倒的危險性,腳是真的疼不是假的疼,第一次下芭蕾足尖脫鞋發現一腳血嚇得我當場爆哭,以為自己腳趾頭斷了
  •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到底何意?當年於丹就曾栽在這句話上
    其實古文中的這些不同理解,只要能解釋得過去,放在文章中沒有硬傷,都是可以接受的。畢竟當年王勃到底看到了什麼,陸遊到底是怎麼想的,我們根本就不知道。理解了這些,我們再來看一個《論語》中的名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話到底何意?當年於丹在講解《論語》時,就曾栽在這句話上,因為講解這句話她曾被群嘲過。
  •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2020年順德區小學英語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大賽參賽選手反思
    雖然我止步於區賽第一輪,但學而時習之,一路反思一路成長,不亦樂乎?        坦言之,賽前我參考過各式各樣的板書設計,如思維導圖和往屆選手的板書模板,結合了科組教研的建議及田老師曾分享的《板書設計的建議》,最終賽前確定了自己的「板書模型」,讓自己在板書環節「有備而來」。在緊張有限的比賽時間裡,我順利地完成了自身的板書設計。
  • 朱熹與摩尼教新探
    通過新資料,揭示朱熹仕泉時與草庵(摩尼教址)之關涉,提出前賢尋覓未果的呼祿法師墓的新線索。學界前輩認為朱熹知漳《勸諭榜》所禁為佛教。通過勾勒摩尼教在中國的流播及其對趙宋王朝的影響,徵諸同時代陸遊、真德秀遺留文獻,辨析朱熹知漳所禁即摩尼教。
  • 趙構和朱熹是如何評價米芾書法的
    趙構在其父「故祐陵(宋徽宗)作黃庭堅體,後自成一法」的影響下,書法初習黃庭堅,所謂「德壽皇帝中興初肆筆使入神品,庭堅書法特筌蹄耳」,後轉習米芾書法乃至『二王』。文獻中記載到:光免宸翰初仿黃庭堅時,劉豫亦使人習庭堅書,近臣郜憶年恐緩急或致亂真,奏止之,遂改學米芾體至紹興初,又改法二王,往往皆能逼真,今觀與劉大中御札,尚類黃庭堅書,考其歲月,其當在建炎之初邪。
  • 查理·芒格:人們都以為具備常識很簡單 其實很難
    導語:我們在說某個人有常識的時候,我們其實是說,他具備平常人沒有的常識。人們都以為具備常識很簡單,其實很難。我們在說某個人有常識的時候,我們其實是說,他具備平常人沒有的常識。人們都以為具備常識很簡單,其實很難。2月14日,95歲的芒格參加了Daily Journal 公司年會,發表了演講,其中金句迭出,現場笑聲不斷。演講後的問答環節,芒格回答了與會者提出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芒格非常看好中國市場,他說:「中國的水可以。有些聰明人已經蹚進去了。時候到了,更多人會進場。
  • 《論語》開篇的第一段話,真的是上學時老師講的那樣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上面這句話大部分中國人都會背,大部分的韓國人,日本人,越南人也會背,可是有相當多的人不知道這句話是《論語》的第一段話。孔子教的都是有實際用處的治國安邦之學,所以他說「時習之」。朱熹把「習」解釋為「鳥扇動翅膀」,意為練習。「時」不是時時,而是恰當的時機,和「使民以時」中的用法是一樣的。「時習之」就是要在恰當的時機,去實踐你所學到的東西。什麼時候才是恰當的時機呢?
  • 《習坎卦》象辭「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破解
    習《說文》:「數飛也。從羽從白。」本義:小鳥反覆地拍打翅膀試飛。引申為凡指演練、實習、訓練。筆者認為,「習」字的甲骨文為「 」。從甲骨文可以看出,「習」從羽從巢。「 」當為鳥巢、圓形,中有藉草;雛鳥在巢中拍打翅膀為「習」。《禮記·月令》云:「(季夏之月),溫風始至,蟋蟀居壁,鷹乃學習,腐草為螢。」《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習譜予原創歌曲《尋》廣受熱捧 自爆初看MV時曾感動落淚
    她在譜曲時只花了個把鐘頭,行雲流水,一氣呵成,但開始寫詞時就卡關,「因為不想太直白,想意境些。」她一直寫一直改,就是不滿意,所以填詞反倒花了一個星期,但想歌名卻又卡了三天,想了很多歌名都覺得不夠直接,最終是一個轉念「歌名就是要簡單、直白」就直接用了《尋》這個字。果然一切就順了。
  • 閩學四賢之理學集大成者朱熹是閩學的創立者和心學的一代宗師
    一、建立了龐大嚴密的思想體系(一)思想體系形成的幾個階段閩學的創建是以朱熹理學思想及其學派確立的標誌。在朱熹思想體系的形成過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閩學的形成、發展與確立情況。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家學啟蒙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