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孔子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到知識並且時常實踐、溫習,不也是件很快樂的事嗎?可是古人還有一句「寒窗苦讀」,用以形容學習的痛苦艱辛。那麼學習到底是「苦」還是「樂」呢?
0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悅(說)在哪裡?
「學而時習之」的「習」有兩種含義,一是實習、實踐,是對所學知識的檢驗;二是複習、溫習,是對已有知識的鞏固和升華。我們就從這兩個方面進行討論。
其一,從實踐中驗證學到的知識可以獲得快樂。這種快樂的體驗,在生活中會常常遇到。前兩天,在短視頻裡看到大神教剝蒜,他教的方法就是知識;照方法去剝蒜,就是實踐。當發現方法果然管用,剝蒜又快又乾淨的時候,是不是有種果然如此的喜悅?
我們在學校學習,也經常會收穫這種快樂。高中上物理實驗課,用蠟燭、厚紙條、鉛筆、橡皮筋做光的衍射實驗,透過狹縫看到清晰明亮的彩色條紋,和課本上講得一模一樣。這時候,是不是也會有一種成功的喜悅?
當初學VB,比著書本敲代碼,敲出了我第一個程序,當「HELLO,世界!」出現在屏幕上的時候,我高興瘋了。喜悅的心情,無以言表。
不論期中、期末考試,還是中考、高考,都是對所學知識的檢驗。面對好成績,哪個學生不歡喜呢?
其二,溫故而知新,可以獲得快樂。所謂「溫故而知新」,就是對已有知識進一步學習、理解、置疑、思考,推導出新的、深層次的知識。
跳進澡堂可以讓水位上升,這是現象,也是知識——只不過這個知識太淺顯,人人皆知。阿基米德就是對這個淺顯的知識,做進一步思考,從而發現了新知識——浮力定律即阿基米德定律。知道當時阿基米德多高興嗎?正洗澡,跳出澡池就往皇宮奔,連衣服都顧不上穿,邊跑邊喊「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你能想像他的喜悅嗎?
奧斯特發現了通電導體周圍存在磁場,法拉第就想,能不能通過磁場產生電能呢?經過不斷的思考、實驗,法拉第成功了。當電錶指針晃動的那一刻,法拉第整個身心都處在無比振奮之中。這是一項卓越的科學發現,這一科學新知識讓人類文明大踏步地向前邁進。
其實,求知的過程就能帶來快樂。就像打勝仗是戰士的成就、寫爆文是自媒體的成就一樣,獲取知識就是學生的成就。收穫成就一定帶來快樂。
02古人常說「寒窗苦讀」,學習「苦」嗎?
痛苦與快樂相伴相生。「學而時習之」收穫快樂,「溫故而知新」收穫快樂。但是,「習」的過程、「溫故」的過程,往往不會一帆風順,甚至會充滿痛苦和艱辛。
大家都有解數學題的經驗。遇到難題,苦思冥想不得其法,絞盡腦汁沒有思路,忽然間一道靈感划過腦海,宛如醍醐灌頂一般,腦洞大開,難題迎刃而解。解出難題心情是愉悅的,而絞盡腦汁、苦思冥想的過程往往痛苦不堪。
法拉第的電磁感應定律,為他奠定了科學史上的光輝地位,但榮耀背後是十年艱辛的付出和努力。但是,有鑿壁偷光的艱難,才有匡衡官拜丞相的風光;有斷齏畫粥的困苦,才有範仲淹千載流芳的盛名。「一朝成名天下知」是學習的快樂,而「十年寒窗無人問」是學習的艱辛。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學習當然苦。
03為什麼有的孩子會以學為樂?
以學為樂的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孩子。顏回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在家境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仍然以學為樂。孔子誇他:「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當求知的快樂大過痛苦時,學習就會成為一種樂趣、享受和需要。你的孩子怕動腦子,遇到難題就退縮;別人家的孩子卻喜歡動腦,遇到難題就興奮。你以為鑿壁偷光艱難,匡衡卻以此為樂;你以為斷齏畫粥困苦,範仲淹卻樂在其中。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學為樂。但是,每個孩子的智力發育不同,成長環境相異,別人家教育孩子成功的經驗,卻不一定適合你的孩子。有的孩子適合激勵、有的孩子適合鞭策,有的孩子在困苦挫折中逆勢成長,有的孩子卻在體驗成功中乘風破浪。所以,沒有一成不變的教條,也沒有屢試不爽的經驗,教育方法,因人而異。
不論對學習感到快樂還是痛苦,學習都是不可避免的。記住一句話,選擇學習就是選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