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形容學習,既有「不亦說乎」又有「寒窗苦讀」,怎麼理解

2020-12-19 西陸蟬聲唱天下

題記:孔子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到知識並且時常實踐、溫習,不也是件很快樂的事嗎?可是古人還有一句「寒窗苦讀」,用以形容學習的痛苦艱辛。那麼學習到底是「苦」還是「樂」呢?

選擇學習就是選擇進步

0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悅(說)在哪裡?

「學而時習之」的「習」有兩種含義,一是實習、實踐,是對所學知識的檢驗;二是複習、溫習,是對已有知識的鞏固和升華。我們就從這兩個方面進行討論。

其一,從實踐中驗證學到的知識可以獲得快樂。這種快樂的體驗,在生活中會常常遇到。前兩天,在短視頻裡看到大神教剝蒜,他教的方法就是知識;照方法去剝蒜,就是實踐。當發現方法果然管用,剝蒜又快又乾淨的時候,是不是有種果然如此的喜悅?

我們在學校學習,也經常會收穫這種快樂。高中上物理實驗課,用蠟燭、厚紙條、鉛筆、橡皮筋做光的衍射實驗,透過狹縫看到清晰明亮的彩色條紋,和課本上講得一模一樣。這時候,是不是也會有一種成功的喜悅?

快樂學習

當初學VB,比著書本敲代碼,敲出了我第一個程序,當「HELLO,世界!」出現在屏幕上的時候,我高興瘋了。喜悅的心情,無以言表。

不論期中、期末考試,還是中考、高考,都是對所學知識的檢驗。面對好成績,哪個學生不歡喜呢?

考試是對知識的檢驗

其二,溫故而知新,可以獲得快樂。所謂「溫故而知新」,就是對已有知識進一步學習、理解、置疑、思考,推導出新的、深層次的知識。

跳進澡堂可以讓水位上升,這是現象,也是知識——只不過這個知識太淺顯,人人皆知。阿基米德就是對這個淺顯的知識,做進一步思考,從而發現了新知識——浮力定律即阿基米德定律。知道當時阿基米德多高興嗎?正洗澡,跳出澡池就往皇宮奔,連衣服都顧不上穿,邊跑邊喊「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你能想像他的喜悅嗎?

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

奧斯特發現了通電導體周圍存在磁場,法拉第就想,能不能通過磁場產生電能呢?經過不斷的思考、實驗,法拉第成功了。當電錶指針晃動的那一刻,法拉第整個身心都處在無比振奮之中。這是一項卓越的科學發現,這一科學新知識讓人類文明大踏步地向前邁進。

其實,求知的過程就能帶來快樂。就像打勝仗是戰士的成就、寫爆文是自媒體的成就一樣,獲取知識就是學生的成就。收穫成就一定帶來快樂。

法拉第

02古人常說「寒窗苦讀」,學習「苦」嗎?

痛苦與快樂相伴相生。「學而時習之」收穫快樂,「溫故而知新」收穫快樂。但是,「習」的過程、「溫故」的過程,往往不會一帆風順,甚至會充滿痛苦和艱辛。

大家都有解數學題的經驗。遇到難題,苦思冥想不得其法,絞盡腦汁沒有思路,忽然間一道靈感划過腦海,宛如醍醐灌頂一般,腦洞大開,難題迎刃而解。解出難題心情是愉悅的,而絞盡腦汁、苦思冥想的過程往往痛苦不堪。

法拉第的電磁感應定律,為他奠定了科學史上的光輝地位,但榮耀背後是十年艱辛的付出和努力。但是,有鑿壁偷光的艱難,才有匡衡官拜丞相的風光;有斷齏畫粥的困苦,才有範仲淹千載流芳的盛名。「一朝成名天下知」是學習的快樂,而「十年寒窗無人問」是學習的艱辛。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學習當然苦。

鑿壁偷光

03為什麼有的孩子會以學為樂?

以學為樂的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孩子。顏回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在家境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仍然以學為樂。孔子誇他:「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當求知的快樂大過痛苦時,學習就會成為一種樂趣、享受和需要。你的孩子怕動腦子,遇到難題就退縮;別人家的孩子卻喜歡動腦,遇到難題就興奮。你以為鑿壁偷光艱難,匡衡卻以此為樂;你以為斷齏畫粥困苦,範仲淹卻樂在其中。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學為樂。但是,每個孩子的智力發育不同,成長環境相異,別人家教育孩子成功的經驗,卻不一定適合你的孩子。有的孩子適合激勵、有的孩子適合鞭策,有的孩子在困苦挫折中逆勢成長,有的孩子卻在體驗成功中乘風破浪。所以,沒有一成不變的教條,也沒有屢試不爽的經驗,教育方法,因人而異。

因材施教

不論對學習感到快樂還是痛苦,學習都是不可避免的。記住一句話,選擇學習就是選擇進步。

相關焦點

  • 網絡流行語科普 寒窗苦讀十二年又一個月什麼意思什麼梗?
    網絡流行語科普 寒窗苦讀十二年又一個月什麼意思什麼梗?時間:2020-04-17 14:38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 寒窗苦讀十二年又一個月什麼意思什麼梗? 2020年這屆高三,因為高考延遲一個月而必將經歷的事實,和見證的歷史。
  • 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苦讀?我奮鬥我成功才是真理
    無論是從古代的世襲罔替,還是陳涉世家說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亦或是您所說的人家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苦讀?這一系列的思想演變都是時代變遷的產物,既有時代的進步性,也有時代的局限性。「人家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苦讀?」
  • 抖音我愛你時你一貧如洗寒窗苦讀是什麼歌 白狐完整歌詞
    抖音我愛你時你一貧如洗寒窗苦讀是什麼歌誰唱的?下面小編要為大家帶來的是抖音我愛你時你一貧如洗寒窗苦讀完整歌詞。抖音我愛你時你一貧如洗寒窗苦讀是什麼歌  歌曲《白狐》,原唱陳瑞,後被選為2007年葉璇、孫耀威、陳浩民等主演電視劇《聊齋2》的片尾曲,改由艾軼曼演唱;後成為2013年熱映的魔幻愛情三D巨製《白狐》的主題曲,由謝容兒演唱。
  • 12年寒窗苦讀沒用?看看藏族小夥丁真的生活方式就明白了
    這就帶來了我們學習思路的問題,是「專精」好,還是「廣獵」佳?·2·過去的學者,是知識的農耕民族。自己有一畝三分地,精耕細作就可以了。但是現代社會面對快速演化的知識,人們必須成為知識的遊牧民族,哪裡水草肥美,就往哪裡遷徙。
  • 看到陳赫招助理的條件,寒窗苦讀十年的我,感覺人生目標被侮辱了
    其實如今有很多喜劇演員都深得大家的喜愛,比如嶽雲鵬、沈騰、賈玲等,他們的藝術細胞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也經常將觀眾帶入他們的劇情當中,會讓人不自覺的跟著笑。 但說到 而陳赫作為《跑男》元老級人物,他的幽默卻從來沒有被超越,不只是因為他的搞笑天賦
  • 丁真爆紅,寒窗苦讀十年的你覺得不公平?網友列7條鐵證讓人羞愧
    在大多數網友沉迷於理塘的美景和丁真純天然的笑容時,網上卻颳起了一陣「讀書無用」的大風,而這陣大風的指向卻是丁真這位學歷不高的理塘代言人。在這些人眼中,小學三年級就輟學回家放牛,沒讀過多少書、甚至連普通話都說不明白的丁真遠不及自己優秀。而且在他們狹隘的認知中,好像丁真生來就該是老老實實放牛的放牛娃。
  • 虛空先生淺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注釋】說(yuè):通「悅」,喜悅。慍(yùn):生氣,惱怒。【淺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還說,「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人們都說我知道了,可是真正去「行」的時候,就做不到,所以其實並不是真的知道。那怎麼才能真正的明白,真正的會呢?不斷地去做,去總結,我們就會了。在一個團隊當中也是一樣,想要做一件事情,有了方向,就要鼓勵大家去做,想是想不明白的。
  •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在忽悠後人嗎?
    2020年河北省中考語文作文題目中有一句孔子的語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作為《論語》的開篇之作,我們的語文教材的解釋是:學習並時常複習,不也很快樂嗎?老師也經常用這句話來鼓勵學生好好複習,因為時常複習是很快樂的事情。
  • 寒窗苦讀,愛貓相陪,男子決定帶它一起拍超萌畢業照!
    寒窗苦讀,愛貓相陪,男子決定帶它一起拍超萌畢業照!我們總是希望重要的家人朋友能夠參與自己人生的一些重大時刻,加拿大男子帕克最近就有這樣的機會。當他就讀的滑鐵盧大學告知他,他可以攜伴一起拍攝畢業照時,他毫不猶豫就決定要帶著愛貓宙斯一起入鏡!
  • 孩子學習不主動不自覺,該怎麼辦……
    言教身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找尋過您家孩子學習不主動不自覺的原因?想糾其正,必尋其因。我家孩子總結一下,有這幾點原因:畏難,貪玩,枯燥,乏味,沒意思。其實我還對孩子管教方面不算嚴格,基本每天都能夠讓她玩個痛快,但是孩子他自己本身就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所以任何事情他都不知道有個度。這個時候家長就要學會和孩子談判,能答應的就當應,不能答應的要勇於說不,這樣主動權在你手上,孩子才不好狡辯,談判也能順利地進行。當然全過程你要保持友好的態度,親和微笑,因為這畢竟不是在法庭上談判!
  • 寡婦出上聯:寂寞寒窗空守寡,揚言對出此聯者嫁之,結果守寡到老!
    ◆  ◆  ◆  ◆  ◆古人喜歡玩文字遊戲,而對聯是古人最喜歡的文字遊戲之一,對聯擁有獨特的創作方式和實際意義,需要作對者有很高的文字功底,所以經常被作為測試文人學識的方式。而清朝卻有一位寡婦想利用對聯尋覓才子改嫁,最後卻因為出題太難守寡到死,這是怎麼回事呢?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麼讀就通了
    君子蘭:身修而有暗香,花潔白如玉接下來我們繼續分析第一章後面的兩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易?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1.一個學習過程中的人,人微言輕,是吸引不了別人的注意的。所以必須經過第一階段長時間的勤學苦練,日積月累,初有所成之後才能有望達到這第二階段。這個階段是:學而行之,行之有心得謂之德,子曰:「有德必有言」,有德的人會有心得、有對事物獨到的看法。這些言行傳播開來才能達到「有朋自遠方來」的第二階段。求學之路漫漫,吾將上下求索,期間孤獨困苦跟旁人難以言說。今有一道同者遠道而來,暢敘我志我學,不亦快哉!
  • 如何理解古人所說的「孝」?
    同樣是在強凋孝是為人的根本,人有德和教化,故孝也是為德和教化的根本。反過來說,不孝則非人,是獸之行;不孝則無德,更談不上教化。對孝本質的理解和對錯此處暫且不論。那什麼是孝呢?古人一再強調孝,天子多以孝治天下,可從來沒有人給孝下一個準確的定義。
  •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其嘉言善行,不盡傳於世也。其倖存而未泯者,學者其可不盡心乎!」曾子說的話,《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莊子·讓王》篇中記載:「曾子居衛,溫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履而踵決。
  • 空與不空,皆應吉兇,事之成敗,由乎用神,應期遲速,亦由乎用神
    《增刪卜易》之獨發章:五爻俱動,一爻不動,謂之獨靜;五爻不動,一爻獨動,謂之獨發。事之成敗,由乎用神,應期遲速,亦由乎用神。獨發獨靜,古有驗之,餘試亦有驗也,皆在事應之後,始會神機,非初遂敢執以斷禍福與應期也。
  • 羅隱《雪》賞析:「寒窗呵筆尋詩句,一片飛來紙上銷」
    寒窗呵筆尋詩句,一片飛來紙上銷。唐末詩人羅隱(833年-909年),原名橫,字昭諫,杭州新城人,生於亂世,從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屢試不第,前後長達十多年,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 古人說的「不孝有三,無後最大」與現代人理解的並不一致
    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多人以為是說最大的不孝順就是沒能為家族續上香火,傳宗接代,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原句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 寫給處在人生第一個選擇路口的你們———獻給寒窗苦讀的莘莘學子
    有人說,2020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而我卻說,2020是刻骨銘心的一年。不經意間,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考已經在雨滴聲中悄然落下帷幕。2020,於你們,是永世難忘的一年,有疫情,有洪水,也有遲來的高考!作為同樣經過高考洗禮的我,心潮湧動,很想對你們說點什麼,不求關注評論,但求情感共鳴!一、寫給已放下手中之筆的你們2020年的高考,由於疫情,來到了7月7日與8日。你們在煎熬中度過了這多出的一段時光。雖然你們說它對你們沒有影響,但我知道,這一個月確實是你們迄今為止度過的最為艱難的歲月。
  • 我家三代人的努力,怎麼可能輸給你十年寒窗苦讀,聽完心涼嗎?
    「我家三代人的努力,怎麼可能輸給你10年的寒窗苦讀?」這句話帶有濃重的門第主義色彩,主要是某些人說給門第比自己低的人聽的,是一種歧視性的用語。有些人生活不如意,也會用這句話來安慰自己。 聽到這種話的時候,你千萬不要覺得心涼,相反的,你應該燃起自己的鬥志。
  • 揭秘古人開智之法!讓孩子運勢流轉,步步高升!
    編輯但它能助我們開蒙啟智,開闊眼界,學會理性思考;亦能讓我們用自己的學識智慧,去掌控自己的人生。對於學習這件事情,古今之人都非常重視。在古人看來更是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唯一出路!那麼,古人上學與現在有何不同?他們又是如何幫助孩子開運啟智的呢?今日就一起來揭秘吧!編輯入學年齡我們現在的入學時間較早,三歲左右便能上幼兒園;6-7歲便會上小學,可以說上學年齡基本都是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