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古人所說的「孝」?

2020-12-19 文史醒言

論語》有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這裡暫不講悌,只講孝。孝是為人的根本,根本得以確立,大道才能暢通,德行才能生生不息。

孝經》有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同樣是在強凋孝是為人的根本,人有德和教化,故孝也是為德和教化的根本。反過來說,不孝則非人,是獸之行;不孝則無德,更談不上教化。對孝本質的理解和對錯此處暫且不論。

那什麼是孝呢?

古人一再強調孝,天子多以孝治天下,可從來沒有人給孝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孝字本義是一個孩子在老人手下攙扶著老人走路。從字面意思看,孝有主動扶持老人(父母)的意思。《禮記》上有云:「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這裡的孝有供養、順從、恭敬的意思。《說文解字》上對孝的釋義:「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這裡的孝所指意義豐富了許多,但也模糊了許多。扶持、贍養、順從、恭敬可能只是善事父母的幾種行為要求,而不能涵蓋所有。究竟怎樣才算是善事父母,沒有準確的解釋和答案。但從孝的扶持、贍養、順從、恭敬來看,都強調了孝作為一種義務而存在。那麼為孝的人對應的權利是什麼呢?下面這段話比較詳備:

「人不知孝父母,獨不思父母愛子之心乎?方其未離懷抱,飢不能自哺,寒不能自衣,為父母者,審音聲,察形色,笑則為之喜,啼則為之憂,行動則跬步不離,疾痛則飲食俱廢。以養以教,至於成人,復為授家室,謀生理,百計經營,心力俱瘁。父母之德,實同昊天罔極!」

這段話即強調了為什麼要孝,也訴說了孝背後的人享有的那些權利——供養、教育、成家、立業,不管這種權利是主動給予的還是被動接受的。這可以說是一種不平等的平等,父母給子女以供養、教育、成家、立業,子女給父母以扶持、贍養、順從、恭敬。至於這種不平等的平等對錯實難一言以概之,但不可否認在中國兩千多年儒家思想主導下,這種有關孝的不平等的平等一直延續著,時至今日,生命力仍然旺盛。

孝的行為要求和表現主要有哪些呢?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句話今日看來,迂腐至極,有違人性,說是「愚孝」也不為過。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立身即要自力更生,行道即要積德行善,揚名即要功成名就。立身和行道沒有什麼問題,應大力提倡。但揚名和為顯父母,要求則實在為過。人活著應有多種方式,平淡也是其中重要一種;能讓父母平靜、安心何嘗不是一種福,何必一定要顯達。讓父母顯達,主要還是面子問題,即所謂的「光宗耀祖」。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 終於立身。」事親和立身沒有大錯,事君從現在看來是「愚忠」的一種表現;從古人看來,事君可能是「天經地義」。因為君後面是國,一國之君沒能侍奉好,國家怎能好?國家不能好,個人又怎能好?這是古人的邏輯,時代和認知所限,不作評判。

以上是《孝經》對孝的部分要求,也體現著孝的各種行為。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五種不孝行為濃縮一下,其實是為了兩種孝行——贍養父母和安心安身父母。這五種行為先不說孝與不孝,但有著穿越時代的共同性,自今日看來,也發人深省。尤其是「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貪財吝嗇,只顧老婆孩子,不管父母死活。有多少人是父母供著首付或全款,代養著小孩,時不時還要補貼下家用,然子女卻不知感恩,處處想要爭個高下、想要抱怨指責。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我來翻譯一下:「不孝的行為有多種,沒有盡到作為後代應告知父母而不告知的責任是最不孝的。娶媳婦是應該告知父母的一件大事,而舜卻在沒有告知父母的情況下就娶了媳婦,這是沒有盡到作為後代該盡的責任。身為君子,認為舜在娶親這件事上是應該告訴父母的,不能擅自決斷。」

可能有不少人會認為「無後」是沒有後代的意思,從這個意思出發,自然會認為這又是「愚孝」的一種。但從孟子講的不孝的五種行為中看,並沒有提到沒有後代是不孝;再聯繫上下文的意思來看,「無後」作「沒有後代」也講不通。那麼娶媳婦前應不應該顧及和告知下父母,讓父母給下建議呢?個人偏向於要。因為婚姻不是兩個人的事,是兩個家庭的事。如果你的能力足以承受兩個家庭對財產和心理的需求,或者你認為婚姻就應該是兩個人的事,父母知道不知道無所謂,那麼也沒有什麼要改變你的,你好就可以。

以上是《孟子》對不孝的行為釋義和對孝的部分行為要求。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父親活著時觀察他的志向;父親去世後觀察他的行為。能夠長期不改在他父親教誨下的行為道德要求,這可以說是孝了。這其實強調的是敬父和誠意。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此處講的是孝除了贍養父母,還要對父母恭敬。

「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有事的時候,子女主動去做;有酒食的時候,先讓父母去吃,這些自然是孝的表現,但凡事不論對錯,都能對父母和顏靜氣地說,才是大孝,這也是最難做到的。其實這裡主要講得還是對父母要恭敬。

《論語》上孔子還講到孝須「無違(於禮)」,其實還是在講面對生死時都要對父母恭敬。

以上是《論語》中孔子對孝的行為要求。

可見對父母孝的核心是恭敬——恭敬以色以氣,恭敬以事以食,恭敬以信以禮。而和顏靜氣尤難,因為父母也有錯的時候,此時的不恭敬、不順從優先表現在色和氣上。孝可以美化道德,提升個人道德修養,維護良好的家庭關係,這是無疑的。但講孝是人的根本、德的根本、教化的根本,實難說服眾人。西方人對待父母未嘗講「孝」,豈不是西方人都非人非德非教化?顯然不是,西方人自有自己的一套對待父母的以平等為基礎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則。

歡迎關注「文史醒言」!!

相關焦點

  • 「孝」字解析!如何理解: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寒門無孝子?
    你如何理解「孝」字?「孝」字解析:甲骨文字形很形象地表達了內涵!漢字「孝」的字形非常簡單,上面一個「耂」,下面一個「子」。也可以這麼理解:老人在上面,孩子在下面。表示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要在上面呵護著,而當父母年老後,兒子要在下面背著老人。一個人上有老,下有小,對上理應要做到自己的孝道,這就是孝。
  • 孔子後人重陽說孝——大孝安邦 小孝治家
    孝,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道德範疇。在傳統社會裡,倡導百善孝為先,人之罪莫大於不孝。孝是人性的根基。那麼在現今這個社會中,如何去懷有感恩之心,弘揚人性的真善美,擯棄假醜惡,共同弘揚人類文明的敬老與孝道精神呢? 恰逢重陽節當日2020年10月25日,第二十二期思賢講壇特邀孔海欽,在長沙圖書館開講,從儒學經典中看古人的孝道觀,結合現實探討今日之孝道與感恩。
  • 人之行,莫大於孝?《易經》中關於「孝」的解釋原來是這樣!
    孝在中國,被認識是每一個人都應該要謹慎遵守的,也是中國人考核一個人的第一個關卡。那麼什麼才是孝?僅僅是對待父母的態度嗎? 孝的觀念源遠流長,殷商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孝」字。在中國傳統道德規範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漢字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組成,因此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倫的基礎上,一切的教育隨之擴展開來,起到化育人民的作用。
  • 為什麼古人守孝三年
    來源網絡西方文化的影響了我們國家和禮儀道德,在西方父母就是愛,愛和養育之恩,用中國文化理解它不是一個意思。古人對於守孝很嚴格,不管你官多大,如果官場上有人父母去世了就必須守孝,如果沒有守孝,很快會被彈劾,嚴重的說很可能皇帝不錄用你。在戰場打仗的士兵或者官員如果家裡發生了喪事,可以上報皇帝,他會給你準假回家效忠的。
  • 小孝陪伴,中孝贍養,大孝超越
    我發現現在很多小孩子小朋友都非常的孝順,但是我覺得我們要理解到底什麼是真正的孝道。而孝道在我的理解,不外乎有小中大三種。小孝是陪伴。首先理解一下為什麼是小孝陪伴?而且要有質量的陪伴。一個孩子如果陪伴父母沒有質量,其實還不如不陪伴!大家有沒有發現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回到家其實在給父母添麻煩去了。沒有你在家裡更安寧。你一來各種事都要圍著你轉。
  • 古人所說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可以用科學來解釋嗎?
    就例如在過去,我們的古人就會經常說出一些簡單,但是卻富有深意的話語。因此,在我們一般的認知之中,我們就覺得古人神秘莫測。不過,在很多時候,我們都知道古人所說的話語,大部分具有神話色彩,因此在大多數的情況之下,相信科學的我們對於這些話,也就是聽聽就算了。不過在某些時候,這些話語,又會巧合的與我們現在所研究的科學,有著相似之處。
  • 李景林 | 論孝與仁
    「責善則離」,「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是說,板起面孔的指責,會傷害父子的感情。這個「幾諫」的方式方法,也體現了對父母真切的愛敬之情。  又如《裡仁》篇:「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父母在,不遠遊」,古代也很難完全做到,在現代社會,就更難做到。所以孔子退一步,講「遊必有方」。「有方」,就是讓父母知道你在哪裡,在做什麼,狀況如何,免得老人牽掛。
  • 古人說: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應該怎麼理解?
    很多人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比較模糊,大概的意思是美好的事物很多,我只選擇其中的一個。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這裡的「弱水」究竟指代的是什麼,那麼這句話中的「弱水」該作何理解呢?一、弱水的出處不止一個我國的地勢總體是西邊高,東邊低,所以很多的河流都是自東往西流動的。
  • 今天的文言文真的是古人所用的文體嗎?實際古人說的也是白話文
    這個理解其實是不完全的,事實上中國從古到今,使用文言文的人都是極少數。那絕大多數人說的是什麼漢語呢?而這兩支後來漸漸發展,到了唐宋時期,竟然形成三套體系,一種書面語模仿上古漢文書面文獻,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另一種是在兩漢至魏晉南北朝漢語基礎上所形成的書面語,即今日的漢文,如西漢《史記》、東漢佛經翻譯、 南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還有一種就是通俗漢語,如唐代的變文 、宋代的話本等。前兩者屬於文言文,第三者屬於白話文。
  • 孝歌詞《古人調》
    點擊 「孝歌詞大全」免費關注別的孝歌前不唱, 比段古人架新亡,
  • 唐文明:仁感與孝應
    摘要: 如何理解仁與孝的關係這一問題,在漢、宋儒學史上都被明確提出過,由此可見其重要性。二程、朱子在他們新的人性論框架中提出「仁體孝用論」,將儒門所提倡的愛的普遍性與差等性成功統一起來,但在落實於生活經驗時猶有重要缺失。
  • 《陳情表》:古人的話總簡短有力,一句再不舍的再見,也只是告辭
    "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 ——安子順
  • 古人說的「不孝有三,無後最大」與現代人理解的並不一致
    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多人以為是說最大的不孝順就是沒能為家族續上香火,傳宗接代,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原句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 淨空法師:現在修福比古人方便,所獲果報卻不如古人
    所受果報。必獲大利。】...佛法中教人修福,修福是什麼原因?你沒有見性。沒有見性要想得福報,那怎麼辦?只有靠「修」。靠「修」得到的這個福,不是自性的,自性才是無有止盡。像我們在淨土經裡面看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那是自性的福報。《華嚴經》上講到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也是自性的福報。諸位要明了,如果我們破迷開悟,明心見性了,像華藏、像極樂世界這樣的依正莊嚴就現前。
  • 《百孝經》 一個孝字全家安!
    新朋友請點擊圖片上方【伏羲聖賢教育學堂】免費訂閱 百孝經天地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全家安。諸事不順因不孝,回心復孝天理還。孝貴心誠無它妙,孝字不分女共男。男兒盡孝須和悅,婦女盡孝多耐煩。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男兒。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和睦兄弟就為孝,這孝叫做順氣丸。和睦娌妯就是孝,這孝家中大小歡。男有百行首重孝,孝字本是百行原。
  • 新「24孝」之十七,十八:新聞時事常交流,帶著父母參活動
    中華民族是個非常講究孝道的優秀民族,在我國傳統的歷史文化中,就有著名的「24孝」,它們分別是:孝感動天、戲彩娛親、鹿乳奉親、百裡負米、齧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藥、拾葚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等24個感人至深,關於盡孝道的故事。
  • 孝為百善之首
    佛說:「孝順父母,世間第一福田。」若能孝順父母師長,禮敬三寶賢仁,不必四處祈求,則可得四種福報:一者:顏色端正。二者:氣力豐強。三者:安穩無病。四者:健康長壽,不逢災難。古人云:「孝為百善之首。」孝順父母為世間最大功德,又云:「不孝父母,拜佛無益。」不孝父母,學佛或行作一切功德,皆無意義。一、順情觀察自己的父母心中所想所念的事情,並且一一順著施行不要違背。
  • 孝順 ,孝了你就順了(深刻)
    作者:燕歸來 · 主播:阿滿來源:了凡四訓(ID:lfsx188)♬點上方綠標可收聽369主播阿滿朗讀音頻
  • 揭哥開講之--朱熹寫「孝」的故事
    孝,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在婺源熹園中有一「孝」字碑,碑上「孝」字為朱熹所書;其運筆厚重,氣勢恢宏,最具特色的是這個「孝」字充分運用了中國文字象形的特點,
  • 攝影好書|我們該如何理解史蒂芬·肖爾所說的《照片的本質》
    靜態影像凝固了照片中所經歷的時間。即使在電腦顯示屏上,照片影像也是平的、靜態的和有界限的。正是因此,這兩本書所面向的主要讀者,都是有志於攝影創作的初學者。然而,這可能也成為一些讀者難以真正進入這本書所營造的語境中的原因。在關於《照片的本質》的網絡評論中,有不少人表示:儘管書中文字不多,字面意思也易懂,但卻讓人覺得言過其實、言之無物。在這本書裡,肖爾用簡練的文字揭示「相機前的世界如何轉變成照片」。而造成一部分讀者無法理解作者意圖的原因,可能源於解釋性文字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