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萍解讀論語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021-03-01 日更演講

日更演講    成就夢想

作者 | 張勝萍 · 朗誦 | 張勝萍

攝影 | 來自網絡 · 編輯 | 花草姐姐

文字整理:秋豔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士」者,事也,任事之人,先任事,有事給你幹。

「弘」,是弘大,規模廣大,大在兩個方面,一是有大涵養,能容人,二是有大器局,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毅」,是毅力,執守堅定,事必有終。

曾子說:「有志者不可以不培養博大的胸襟與堅強的意志,因為責任重大而且道路遙遠。

以仁為己任,你說這任重不重!

「仁」,一方面是提升自己的內在修養,要達到仁的境界,任務很重。

另一方面是德被眾生,要全天下的人,都得到我的幫助貢獻,以天下為己任!任務當然很重。

使命是永恆的,沒有終點的,「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只有到你死的那一天,你才能放下,你說遠不遠?

️賦能王解讀️

哈嘍哈嘍,大家早上好!

日更演講,成就夢想!寫作加演講,七倍速成長!越付出,越富有!

按照慣例,我們還是來先複習一下昨天學習的內容。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說的是,一個人如果可以被託孤,把撫育幼子成人的責任給他,可以把治理國家的重任交給他,碰到大是大非不改其志。這樣的人是君子嗎?這樣的人當然是君子了,而且是君子中的君子。

為了這個,我們舉了幾個例子,分別是諸葛亮受劉備託孤,文天祥臨死不改其志,周公輔佐成王安定天下,伊尹輔佐商朝四代,他們都是可以完成這三條的。還有不是很成功的例子,比如霍光,還有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以及鰲拜。

有了這些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做正面榜樣或者反面榜樣,我想大家都應該明白了。

昨天的回饋我也很高興地看到,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或者說身邊的人可以託孤,可以寄命,能夠臨大節而不改,都是很不簡單的。

今天來繼續學習,還是曾子說的,加上前面幾篇曾子說的,可以說是把曾子的思想非常完美的呈現出來了,大家一定要好好聽。

先看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昨天我們說過,曾子除了前面講到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廣為天下人熟知以外。

還有第二句,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這一句了。特別是任重道遠,特別為大家所熟知,到底什麼意思呢?

我們今天來詳細的剖析一下,光看內容理解起來有點難,但是真的要剖析開了以後,會讓我們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先說一說士,大家都知道,我們以前提過,說士為知己者死,這個是什麼意思啊?為什麼說士大夫啊?孔子以前說過,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啥意思啊?

我們先有必要對「士」做一個了解。有的說是,士者,事也,任事之人。

先任事,有事給你幹,然後再仕,有官給你做,有爵位,從事到仕,再到爵。這也算是一個職業生涯的規劃,從助理到總監到合伙人,這任重而道遠。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我國的上古文化,兩三千年前的士,有一點類似現在的兵役制度,這是上古的政治制度,也是社會制度。

每十個青年中推選一個人出來為公家服務,就是士。所以士是十字下面加一個橫,被選為士的人,要受政治教育,學習法令規章,士出來做官,執行任務叫公務員,就叫出仕。

所以古代的士,並不是一個普普通通,一個讀書的青年就可以叫士。士的教育,都是政府主辦,一個是要想知道法律政治需向官方學習。而平民教育是由孔子的才開始的。

不過當時沒有這個名稱,曾子這裡所講的「士」,已經不是上古時代的士,而是讀書人,知識分子的通稱。還可以說這個就是有志者,一個心懷大志的人,而不是小民,我就做一個普通老百姓,做一個普通老百姓,他就沒有這方面的要求了,別人也沒法要求他,他也不會要求自己。

因為這個「士」他要求比較高,我們往下看就知道了。

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還得一個字一個字來解釋。

「弘」是宏大,規模廣大,哪兩個方面的大呢?一個是有涵養,能容人;二是有大器局,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就是說要胸襟大,器局大,眼光遠。

再說說「毅」,「毅」是毅力,執守堅定,事必有終。也可以說是剛毅,有決斷,看得準拿得穩,對事情處理有見解。

士不可以不弘毅,就是說有志者,知識分子,讀書人,心懷天下的人。他不可以沒有博大的胸襟,沒有寬廣的胸懷,沒有剛強的意志,沒有決斷的能力。因為你肩上的擔子重,道路遠。

任重,就是任務重。道遠,就是路比較長,也可以說實現道的過程比較遠,不是一抬腿就能到的。那到底身上有什麼任務呢?為什麼那麼重?

在儒家來講,一個字就足以讓你覺得很重要,就是仁。我們以前多次講過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曰仁,孟子曰義。就是在孔子這個時候還沒有孟子的時候,他主要強調的就是仁,一生在追求仁的道路上。

什麼是仁呢?關於仁,可以說以前多篇都講過,就像我們上一章講君子一樣,有多處描述。

在這裡再說一下仁,就是愛人,愛社會,愛國家,愛世界,愛天下,這是儒家的道統精神所在。

首先從親親開始,親是親近,友好。第二個親,是自己的親人,比如說從父母開始,先孝父母,再友愛兄弟,關心愛人,然後再疼愛你的孩子,從內及外,然後再朋友,再推及宗族的人,再我們同鄉的人,然後我們中國人,最後全世界的人。

這是對人而言,然後推而及之,要愛物,愛動物,比如說我們要憐憫小動物,不要去濫殺無辜,我們要珍惜糧食、珍惜器具。

推而廣之,愛天下一切的東西,大自然的東西,只要它存在就有合理性,我們就有一點博愛的意思。

這種又可以分為兩方面來要求,第一個要求是自己先達到仁的境界,我首先具備這種優秀品質,要求自己。

另外一個就是影響別人,因為我的踐行,我的品德,我的行為德行,影響誰啊?家人。比如說孩子、愛人、還有父母,然後影響自己的學生,影響自己身邊朋友同事,再去影響自己的下屬,治下的臣民。讓他們也像自己一樣,具有仁的品格。

大家想一想,這樣你的任務擔子是不是很重啊?如果你沒有博大的胸襟,沒有寬廣的胸懷,沒有堅強的毅力,能不能做到?

如果我們只是把目光放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身上,眼裡只有自己,沒有別人,你是不可能的。

大家想一想,這樣的道路漫不漫長呢?是不是說我們今天立下了說以天下為己任,以仁為己任,一年就能完成或者十年就能完成呢?不是的。

這條道是沒有盡頭的,就是像我們追求仁一樣,哪天我說自己已經達到仁的標準了,我就不動了,那你就不倒退了嗎?

仁是一種狀態,就像我們說幸福,幸福也是一種感覺,這一刻我非常幸福,我已經達到幸福了,或者我求仁得仁了。

但是我一自滿,可能下一刻你就感覺不到幸福了,你就不在仁的狀態了,所以仁這個狀態無止境,沒有終點,所以需要我們用一生去追求。

就像諸葛亮說的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哪天我不在了,這個事兒對於我來講才算完成了。

只要我活著,我還有一口氣,我就要推行仁,達到仁,永遠不懈的努力著。

關於仁,我們可以再具體一點給大家講一講什麼是仁?除了我們以前說的那麼多仁,我們再說一下。

商湯的宰相伊尹,也就是我們上一節提到的,他說: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就是說,一想到天下還有老百姓沒有得到堯舜之治那樣的恩澤的,就好像他們是被我推進溝裡去的一樣,都是我的責任,這就是以天下為己任,自任以天下之重。

還比如說,我住的村子垃圾遍地,誰的責任?那是我的責任!我光說別人沒有用,要從自我做起,我看到垃圾就撿,我看到這裡髒了我就打掃,這樣一來從我開始然後慢慢的影響別人,大家都開始撿垃圾,開始掃垃圾,開始不亂扔垃圾了,這個地方自然就乾淨了,我們抱怨別人能管用嗎?不管用。

如果說你在一個公司,公司管理混亂,人浮於事,誰的責任啊?就是老闆的責任,就是總經理的責任嗎?也不是啊!

他們自然有他們的責任,我的責任是什麼呀?我在其中也沒起好作用啊,如果說我也要是能夠身體力行,或者說我有一套好的管理方法拿出來讓領導採用,我能夠正而八經的去認真做事,那也會影響一批人,讓整個公司環境因為我變好,這也是具體的表現。

所以說,所謂的仁首先是要求自己,如果不要求自己,只要求別人,那根本就不叫仁。

能夠以天下為己任,其實也是經營使命。

什麼叫使命?這個使命是一個職責,永遠沒有終點的才叫使命,說已經完成了使命,結束了,那就不叫使命,這是華杉講的。

他舉個例子,比如說你是警察,任務是抓壞人,這個壞人能抓完嗎?肯定抓不完!我們不幹了,眼一閉,這個事兒對於我來講結束了。對於別人還要繼續做下去,與壞人作鬥爭。

醫生也是,我們來治病救人,但這個病人你治的完嗎?治不完。我能做的就是在我活著的一天,我都儘可能的去幫助我所接觸到的病人,讓他們恢復健康。

所以說使命是永恆的,沒有終點的,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只有到死的那一天,才能夠徹底的放下。

時間差不多了,我們再總結一下這一段。就是曾子說,作為一個有志者,作為一個讀書人,一定要胸懷大志,不是為自己一己謀私利,而是關係天下蒼生。

自己身上任務重而道路遠,要以讓天下得仁為己任,然後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才能夠徹底的放下,生命不息,奮鬥不止。要讓自己的一生都活得有價值,有意義。

孔子,孟子,顏回,曾子等等,他們之所以到現在,一直被人們所廣為傳頌,其實就是因為他們能夠以天下為己任,任重而道遠。

到今天關於曾子的言論就算告一段落了,從明天開始還是學習孔子說的話。

明天早晨六點半我們來解讀下一章。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具體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明天再說。️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轉載都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並註明出處。

— THE END —

希望各位朋友看完後點右下角的👍和「在看」,以示鼓勵,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

相關焦點

  • 《論語譯解》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平天下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平天下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2020-08-25 09:0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士不可以不弘毅
    本期主持人:鄭慧雲女士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譯文: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負擔沉重,路途遙遠。以實現仁德為己任,不也沉重嗎?到死方休,不也遙遠嗎?」
  • 海大原創歌曲《子曰》MV首發!
    作詞:陳子龍朗誦: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泰嶽起蒼茫黃河如帶長,百川東入海天玄而地黃。少年凌峰觀古今中華滄桑、輝煌。泗水清流遠金聲玉振揚,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少年誠心正意,格致天下逐文章,起航。少年郎上書房,筆墨泛儒香,一身稚氣不沒家國夢想。
  • 君子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
    *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二十四集*(本文共 953字,閱讀大約 3分鐘)「任重而道遠」,如何才算弘毅呢?前面那句是講的綱,接下來是請問其目,以下講的是條目。「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這個身上的責任很重大,擔任什麼大責任呢?任重,就人的位置來說,我們今天的地球很亂,能平天下便是你的責任,小能治國,再小到齊家、修身。那麼這些都是我們的責任,很多人志向很遠大,要想成就大事。成就大事從哪裡做起呢?
  • 當今學生最該樹立的思想——弘毅博雅
    「弘毅博雅」篆刻 「弘毅」一詞意思是指寬宏堅毅,剛強勇毅。謂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出自《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朱熹 集注:"弘,寬廣也;毅,強忍也。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致其遠。" 「博雅」指淵博雅正。謂學識淵博,品行端正。《後漢書·杜林傳》:"博雅多通,稱為任職相。"《明史·李默傳》:" 默博雅有才辨,以氣自豪。"魯迅《朝花夕拾·後記》:"不知海內博雅君子,以為如何?"
  • 胡適:不作言之無物的文字
    天下沒有純美觀、無實用而能存在之事物,反之亦然。故美觀越到家,實用成功也越大。純藝術品到最優美地步似無實用,然其與人生實有重要關係,能引起人優美、高尚的情操,使之向前、向上,可以為墮落之預防劑,並不只美觀而已。故天地間事物,實用中必有美觀,美觀中必有實用,美觀、實用得其中庸之道即生活最高標準。實際說來,文章既無不成其為「物之言」,又無不成其為「言之物」。
  • 「仁者」「仁心」……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仁」?(明德書院)
    自其外部言之,則人與人相處所公行之大道曰「仁道」。凡能具仁心而行仁道者曰「仁人」。1.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譯文:先生說:「仁者,只要自己想立,便也幫助人能立。自己想達,便也幫助人能達。能在切近處把來相譬,這就可說是仁的方向了。」
  • 出自《論語》的小孩美名,儒雅大氣有內涵!
    於藝——出自《論語》「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方慍——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敏學——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還記得他曾說》
    樂團這是充滿希望的時代每個人追求自己的夢有人想改變世界也有人只要小確幸但是該怎麼做才能夠不留遺憾我們卻都還在摸索中直到錯過痛過才發現孔子說的其實當年都不懂還記得他曾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還記得他曾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論語》中的子張
    《孔子家語·弟子行》說:「美功不伐,貴位不善,不侮不佚,不傲無告,是顓孫師之行也。」考子張之言,未必能如是。孔子以為「師也闢」(《先進》),蓋子張為人比較偏激,有失中和。《論語》涉及子張言行的記載有20章,大多記子張向孔子求教,個別篇章涉及別人對他的評價和他自己的主張。子張有志於仕進,一心嚮往尊貴,揚名立萬。
  • 《論語》阿拉伯語譯文賞析(之五)
    《論語》阿拉伯語譯文賞析(之五)من كتاب الحوار لكونفوشوس (5)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 如果把《論語》打亂你能理出頭緒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士不可以不弘毅|訪攝影家曾毅
    封面:守望 2005  攝影:曾毅年度中國攝影家士不可以不弘毅—訪攝影家曾毅攝影/曾毅  採訪/李德林  嘉賓/吳平關「我一直遵循堅守著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祖訓,一步步前行,追求我的初心夢想。」
  • 習近平用典摘讀: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出處】(明)王陽明《教條示龍場諸生》 【釋義】志向要是不能立定,天下便沒有可以做成功的事情。 【闡釋】 「以天下為己任」的王陽明,於明武宗正德元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當驛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族雜居。在這既偏僻又困苦的環境裡,王陽明不墜青雲之志、不改報國為民初心,他結合曆年來的遭遇,潛心悟道。經過艱苦的探索,終於悟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