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不作言之無物的文字

2021-02-19 北京大學出版社

[好消息]即日起至10月31日回復「新青年」獲取購書優惠券及參與活動的書店信息


言中之物──實,內容;物外之言──文章美。

凡事物皆有美觀、實用二義。天下沒有純美觀、無實用而能存在之事物,反之亦然。故美觀越到家,實用成功也越大。純藝術品到最優美地步似無實用,然其與人生實有重要關係,能引起人優美、高尚的情操,使之向前、向上,可以為墮落之預防劑,並不只美觀而已。故天地間事物,實用中必有美觀,美觀中必有實用,美觀、實用得其中庸之道即生活最高標準。

實際說來,文章既無不成其為「物之言」,又無不成其為「言之物」。

卷一 《論語》

第一講

「君子」與「士」

「君子」一詞,含義因歷代而不同。字是死的,而含義現裝。講書人有自己主觀,未必為作者文心。

一切皆須借文為志達,好固然好,而也可怕——寫出來的是死的。生人、殺人皆此一藥,藥是死的,用是活的。用得不當,人參、肉桂也殺人;用得當,大黃、芒硝也救人命——而二者藥性尚不變。而文字則有時用得連本性都變了。

「君子」向內方面多而向外的少,在《論語》上如此。向內是個人品格修養,向外是事業之成功。此是人之長處,亦即其短處。

佛教「度人」,即儒家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而佛教傳至中國成為禪宗,只求自己「明心見性」。再看道教,老子原來是很積極的,老子「無為」是無不為。

《道德經》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八章),但什麼都受它支配;「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能之先」(《道德經》七十八章)。可是現在所說黃老、老莊道家思想從戰國初期形成到戰國中期發展為黃老學派與老莊學派兩個分支。黃老學派尊黃帝和老子為創始者,以「黃老之言」為指導思想,故名;老莊學派則以老子與莊子為代表人物,其核心思想是「道」。只是「清靜無為」,大失老子本意。

君子不僅是向內的,同時要有向外的事業之發展。向內太多是病,但尚不失為束身自好之君子,可結果自好變成「自了」,這已經不成,雖尚有其好處而沒有向外的了——二減一,等於一。宋、元、明清諸儒學案便只有向內,沒有向外。宋理學家愈多,對遼、金愈沒辦法,明亦然。

只有向內、沒有向外,是可怕的。而現在,連向內的也沒有了——一減一等於零了。《官場現形記》《官場現形記》:清代譴責小說,李寶嘉著。小說以19世紀中下葉中國官場為表現對象,集中描寫封建社會崩潰時期官場各個層面的種種腐敗、黑暗與醜惡情形。寫官場黑暗,而尚有一二人想做清官。《閱微草堂筆記》《閱微草堂筆記》:清代文言短篇筆記體志怪小說,紀昀著。小說多記各種狐鬼神仙、因果報應、勸善懲惡等之鄉野奇談,或親身聽聞之奇情逸事。

記一清官死後對閻王說,我一文錢不要,「所至但飲一杯水」。閻王哂曰:

植木偶於堂,並水不飲,不更勝公乎?

(卷一《溧陽消夏錄一》)

《閱微草堂筆記》卷一《溧陽消夏錄一》:「北村鄭蘇仙,一日夢至冥府,見閻羅王方錄囚。……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稱所至但飲一杯水,今無愧鬼神。王哂曰:『設官以治民,下至驛丞閘官,皆有利弊之當理。但不要錢即為好官,植木偶於堂,並水不飲,不更勝公乎?』官又辯曰:『某雖無功,亦無罪。』王曰:『公一生處處求自全,某獄某獄,避嫌疑而不言,非負民乎?某事某事,畏煩重而不舉,非負國乎?三載考績之謂何?無功即有罪矣。』」

刻一木人,一口水不喝,比你還清。而那究竟還清。其實只要給老百姓辦點兒事,貪點兒贓也不要緊;現在是只會貪贓,而不會辦事——向內、向外都沒有。這是造成亡國的原因。老子「無為」是無不為。

曾子

曾子(公元前505—前436):曾氏,名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以孝道著稱,後人尊為「宗聖」。

在孔門年最幼,而天資又不甚高,「參也魯」(《論語·先進》)。曾子雖「魯」而非常專。「魯」,故專攻,固守不失。然此尚為紙上之學、口耳之學,怎麼進來,怎麼出去,禪家所謂稗販、躉賣,學人最忌。曾子不然,不是口耳之學,固守不失;而是身體力行,別人當做一句話說,而他當做一件事情幹。他是不但記住這句話,而且非要做出行為來。他的行為便是老師的話的表現,把語言換成動作。所以顏淵顏淵(公元前521—前481):顏氏,名回,字子淵,春秋時期魯國人,「孔門十哲」之首,以德行著稱。死後只曾子得到孔子的學問。

何以看出曾子固守不失、身體力行?有言可證: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論語·泰伯》)

此曾子自講其對「士」的認識。「士」乃君子的同義異字。我們平常用字、說話、行事,沒有清楚的認識,在文字上、名詞上、事情上,都要加以重新認識。曾子對「士」有一個切實的認識,不遊移;有一個清楚的認識,不模糊;有一個深刻的認識,不浮淺。而且還不只是認識,是修、行。

[宋]馬遠《孔子像》

(一) 認識,(二) 修,(三) 行。

「修」,如耕耘、澆灌、下種,是向內的。若想要做好人,必須心裡先做成一好人心。如人上臺演戲,旦角,男人裝的,而有時真好。如程硯秋(1904—1958):原名榮承麟,字御霜,北京人,京劇表演藝術家,「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藝術創始人,代表劇目有《文姬歸漢》《荒山淚》《春閨夢》《鎖麟囊》等。

一上臺,真有點大家閨秀之風,心裡先覺得是閨秀。狐狸成人,先須修成人的心,然後才能成為人的形。人若是獸心,他面一定獸相。至於「行」,不但有此心,還要表現出來。

讀經必須一個字一個字讀,固然讀書皆當如此,尤其經。先不用說不懂、不認識,用心稍微不到,小有輕重,便不是了。

《史記·孔子世家》引《論語》往往改字,而以司馬遷的天才,一改就糟,就不是了。《論語·述而》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史記》改為:

三人行,必得我師。

是還是,而沒味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若改為:

士必弘毅,任重道遠。

是還是,而沒味了。

曾子所謂「弘毅」。「弘」,大;「毅」,有毅力,不懈怠。「任重而道遠」,不弘毅行麼?此章中曾子語氣頗有點兒孔夫子味:

……不亦重乎?……不亦遠乎?

講犧牲,第一須破自私,人是要犧牲到破自私,而人最自私。想,容易;做,難。坐在菩提樹下去想高深道理,易;在冬天將自己衣服脫給人,難。而這是「仁」,故曰:「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而若只此一回,還可偶爾辦到,如「慷慨捐生易」;而「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至死方休,故須「弘毅」。曾子對士之認識,修、行算到家了,身體力行。

任重—弘

道遠—毅

合此二者為仁,道遠亦以行仁。

仁(道),君子(人),以道論為仁,以人論為君子。

朱注

朱註:朱熹所作《論語集注》。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晦翁,別號紫陽,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南宋理學家、文學家。「仁者,人心之全德。」這太玄妙,無從下手,從何了解?從何實行?朱子之「心之全德」恰如《楞嚴》之「圓妙明心」。——弄文字學者結果弄到文字障裡去了,弄哲學者結果弄到理障裡去了也。本求明解,結果不解。故禪宗大師說「知解邊事」不成。

知解乃對參悟而言。如雲檜樹為何門類,枝葉如何,此是知解;要看到檜之心性、靈魂,此是參悟,雖不見其枝葉無妨。禪之喝罵知解,正是找知求解,參悟正是真知真解。禪欲脫開理障,其實正落入理障裡了;不贊成知解,正是求知解。

儒家此點與宗教精神同,知是第二步,行第一。《論語·雍也》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即此意也。因好之、樂之,故肯去辦,肯去行。人總不肯行遠道、背重任,不肯去背木梢、抬十字架。「好」、「樂」是真幹,只「知」不行。人不冤不樂,絕頂聰明的人才肯辦傻事,因為他看出其中的樂來了。

先生講盡心盡力,學生聽聚精會神。這是知解,連參悟都不到,何況「行」?人若說,我不「好」、不「樂」,怎能「行」?其實行了就好,就樂,互為因果。

本文摘自:《中國古典文心》

(《顧隨講壇實錄》<中>)

國學大師顧隨學術研究與學術普及的巔峰之美

國學大家葉嘉瑩珍藏六十多年後首次公之於世

品讀中國文章的大境界

領悟中華文明的大智慧

作 者:顧 隨講 葉嘉瑩筆記 顧之京高獻紅整理

定 價:45.00

版 別: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8月

書 號:ISBN978-7-301-23920-9

內容簡介

《中國古典文心》是20世紀國學大師顧隨學問與人生的巔峰之作,由國學大家葉嘉瑩精準詳實地記錄,並珍藏了六十多年才公之於世。這部著作把中西文化熔於一爐,把學問與人生融會貫通,把人生、文章融為一體,把學文與學道、作文與做人放在同一高度,使讀者不僅在學問、寫作、知識等方面得到啟示,也可以在為人處世、修身養性等方面得到裨益。它是情與理的有機結合,蘊含著現實的人生哲理,洋溢著誘人的藝術魅力,閃爍著生活智慧的火花。在博大的中國文脈中,傳承古典文化的精華,啟迪當下生活的提升。

*****************************************

北京大學出版社微信號:pku-press

【學術的尊嚴 精神的魅力】

覺得不錯就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吧!

有什麼感想請直接回複本條微信!

查看更多內容:

回複式

——回復「新書」查看「每月新書推薦」

快捷式

——點擊左上角「返回」

——查看微信左下角菜單「最受關注」

——快速瀏覽「書單」、「總目錄」、「申請贈書」等精彩的微信內容。

相關焦點

  • 從胡適的相貌談起
    明人曾鯨作王時敏二十五歲時的繡像,目光端凝、英氣逼人,看起來不同凡俗。  畫像裡,只說看到的,老子、孔子、屈原都是大德之尊。但畢竟全靠想像描摹,當不得真。古代,容貌的傳承依靠畫筆依靠文字,畫筆往往失真,文字不過寫意。先賢容顏渺不可尋,零星軼事別有深意者,時見有人稱引。  《世說新語》上說潘嶽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
  • 《蘭花草》與胡適
    胡適開始並不想娶江冬秀,只是母命難違,加上江冬秀母親早就看好胡適,結果,從美國留學歸來的胡適與僅粗通文字的江冬秀結為夫妻。在婚禮上,15歲的曹誠英出現了,她是江冬秀的伴娘,胡適三嫂同父異母的妹妹。曹誠英比胡適小11歲,彼此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從後來的發展看,這種好印象足以成就一段愛情乃至美好姻緣,但是晚了,生麵粉已經蒸成熟饅頭。
  • 自傳與他傳——光怪陸離的胡適研究
    然好友許君寄贈《捨我其誰:胡適》一書(第一部 璞玉成璧,1891-1917,江勇振著,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扉頁上書之以「知兄於適之先生深有見地,今特奉上此書,以備兄參閱」一語,同窗之誼,溢於言表,感激之餘,日後搬遷之困難,早已拋之腦後亦。筆者在粗略拜讀《捨我其誰:胡適》一書之後,速作一小文,以酬許君不以千裡之相知。
  • 胡適,江冬秀與楊桃嶺的往事
    胡適,一位留洋博士,學貫中西,風流倜儻,高顏值。江冬秀是一位初通文字,纏小腳的村姑。他們的結合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的人看來都是認為不般配的,可是他們卻一直走到底,廝守一輩子。胡適還認為對老婆要「三從四德(得)」即:太太出門要跟從,太太命令要服從,太太說錯要盲從;太太化妝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記得,太太打罵要忍得,太太花錢要捨得。成了一個懼內怕老婆的丈夫。
  • 與胡適的交誼——梅光迪雜寫之五
    但又有誰的友情,會不起一點波折,始終甜蜜如初戀呢?認識到這一點,對於梅光迪與胡適,對於他們由少年期的相親相愛,到後來由於學術觀點的不同而發生爭執,直至後來天地懸隔、人事日非、交情漸淡,都不能不表示深切的理解與同情。1910年8月16日,作為第二批庚款留美學生之一,胡適由上海登輪赴美。臨行前,他請求仿佛熱戀中的友人梅光迪「必以一言相贈」。
  • 作為胡適的入室弟子批判胡適,歷史學家羅爾綱為什麼感覺豁然開朗
    適之師愛護一個青年人的自尊心,不讓他發生變態的心理,竟體貼到了這個地步,叫我一想起就感激到流起熱淚來。我還不曾見過如此的一個厚德君子之風,抱熱忱以鼓舞人,懷謙虛以禮下人,存慈愛以體恤人;使我置身其中,感覺到一種奮發的、淳厚的有如融融的春日般的安慰。」羅爾綱在胡適家中,當了五年的胡適的助手和家庭教師。
  • 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胡適《希望》
    明代流傳有一首號稱是打油詩鼻祖張打油所作的詩:「六出飄飄降九霄,街前街後盡瓊瑤。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掃帚的使掃帚,使鍬的使鍬。」前兩句,六出、瓊瑤指雪,九霄指天,天下雪說成六出降九霄,這種典型的不好好說話的文字風格,後來被稱為文言文;後三句,文字與口語一樣,怎麼說就怎麼寫,便是我們所說的白話文。清末民初之季,一些人覺得說寫不一實在麻煩,不便群眾認字讀書,就主張廢除文言文。
  • 胡適對陳寅恪的評價:一則日記和一封信 |書齋
    但他的文章實在寫的不高明,標點尤嫩,不足為法。」雖然這是1937年的日記,那時陳寅恪的學術地位早已確立,不過胡適連用三個「最」字表明他對陳寅恪的學問確實佩服,此外就只能從標點用法等處找陳寅恪的缺點了。那麼,在陳寅恪剛從國外回來任教清華前後,胡適對陳寅恪有無評價呢?目前,從胡適日記中似乎沒有找到這方面的文字。
  • 胡適與江冬秀—彪悍的婚姻,不需要解釋
    江冬秀這位傳統的女子到底有何能量讓胡適終究不敢造反?然而正是在婚禮上,胡適又看上了與自己有親戚關係的表妹曹誠英,兩人往後還鬧出不小的動靜。兩人完婚之後,胡適返回北京,江冬秀依舊在家照顧老人,不久,胡適的母親馮順弟病逝,這讓江冬秀很是難過,畢竟悉心照料了老人十幾年,然而更實際的問題擺在她面前,胡適會不會拋棄她?要知道胡適能來完婚很大程度是老太太的堅持,如今老太太走了,胡適翻臉不認人把她休了那也沒招,想到前路艱難,又不禁傷感了起來。
  • 魯迅罵了胡適10多年,為啥他從來不還口?胡適:因為他是我們的人
    古語有云:「不學禮,無以立。」自古以來,我們中國就被譽為「禮儀之邦」,素來給人以落落大方、溫文爾雅的印象,可以說在中國,禮儀無處不在,大到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小到朋友之間的問候,都能體現出一個人的禮儀。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也是一位特別會「罵人」的人,而且他罵起人來,是一針見血、毫不留情,他便是魯迅,當年魯迅罵了胡適10多年,胡適硬是沒有還過嘴,甚至還在魯迅出書時,大力誇讚魯迅,後來魯迅去世,胡適還積極地幫他出版作品,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為什麼胡適一生推重《紅樓夢》程乙本?
    胡適與《紅樓夢》程乙本文 | 鄭鐵生經作者授權使用如果說我們過去對胡適的「考證」的研究方法理解的不全面、不深刻、不透闢的話,那我們今天應該有自己的深層理解。特別是這些批註文字,世人難以賭目。它塵封於臺北胡適紀念館,已經沉睡了半個世紀,海內外學者對此的研究寥寥。學術界評論、研究、關注胡適紅學研究的大都集中在前一個時期,和作者、家世、版本研究這個重點。但對另一個重點——胡適無論早期還是晚期,都十分重視「程乙本」,卻沒引起學術界應有的關注。本文主要談談胡適一生重視《紅樓夢》「程乙本」。
  • 魯迅罵胡適10多年,為何後者從不還口?晚年胡適:魯迅是我們的人
    總體來說,胡適對魯迅始終都很尊重,年輕時寫日記都不忘誇上「最」高級,說什麼「周氏兄弟最可愛,他們的天才都很高」(《胡適日記》1922年3月10日)。魯迅出書,胡適更不吝施以「彩虹屁」,譽之為「開山的創作」。檢遍胡適所有作品、所有言論,你我看不到他非議魯迅的一句一字。但魯迅對胡適,開始敷衍,很快就破口責罵。
  • 胡適——雖然我怕老婆但仍不愧是我
    江冬秀長這樣↑胡適與江冬秀的婚姻是包辦婚姻,由兩家老太太所定。(胡適的獨幕劇《終身大事》就是《玩偶之家》的直接影響)諸位看官且想想,民國的那些風流人物們,可還有誰是包辦婚姻但只娶了一個的?且不提張恨水和魯迅,他倆只是把原配當成物件,就盡了贍養義務;也不提徐志摩,原配還懷著孕就休妻;蔣夢麟拋棄原配迎娶朋友的遺孀陶曾谷;陳獨秀娶了四個,其中還包括自己的小姨子……在一群大豬蹄子中,胡適之可算是最可愛的了。胡適和江冬秀的婚姻過得很是恩愛。
  • 再說胡適的「幹不了,謝謝」:白話真的比文言簡潔嗎?
    白話比文言簡潔,這是胡適親自從白話身上開發出來的一大優點。胡適僅僅使用了一個例證,就使這一說法幾成定評,並在社會上影響深遠。胡適的例證來自胡適的一個經歷。大概是在三十年代,胡適當時在上海。其時清華正鬧學潮,就有人想把胡適請出來做清華校長,胡適拒絕的態度是明確的,因而拍發了一個白話電報:「幹不了,謝謝。」
  • 【文史】李宗剛:魯迅與胡適的「和而不同」
    我們不妨以魯迅對胡適的評說為切入點,探究他們之間的「同」:其一,魯迅對胡適的肯定性評說。學界關於魯迅評說胡適方面的相關研究,基本上將關注的重點放在魯迅對胡適的批評方面,而對魯迅肯定胡適的評說不甚重視。其實,「五四」時期魯迅與胡適在諸多方面是心意相通的,關係的基調是「和」。魯迅對胡適在「五四」文學倡導方面的功績,毫不吝嗇地給予肯定。
  • 「好好先生」胡適算得上諍友麼?
    胡適曾經主張「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可蘇雪林「假設」是夠「大膽」,「求證」卻不「小心」。如此偏激而狂妄的言論,胡適當然大為不滿。他直截了當地指出蘇雪林的研究「走入迷途而不能自拔」。至於蘇雪林重新「復活中國文化絡脈」的想法,胡適更是一針見血:「這更是迷途,使我深為你憂慮。你所憑藉的《天問》一類殘亂不可讀不可解的文件,本身就很不可靠。
  • 江冬秀:胡適的「三從四德」
    於是胡適思索片刻,說出了自己的三個顧慮:「一:冬秀大了一歲,績溪俗諺有「男可大十,女不可大一」之說;二:冬秀屬虎,屬虎的人八字硬,尤其「母老虎」更厲害(從後來發生的事情可見,江冬秀確實有虎將風範~);三:江家興旺,胡家已中落,有興衰不相稱之慮。」如此,胡適對這個婚約就是不肯表態。
  • 胡適的學術胸懷
    科學家、散文大家陳之藩比胡適小34 歲,卻是胡適晚年最重要的一位「忘年交」。多少年後,陳之藩對著名記者李懷宇說:「我見過的教授多了,胡適就是跟別人不一樣,大派。」但胡適沒有怪罪,反而去信說,這個孤本現在「有個第二本,我真覺得十分高興!將來你把這個副本給我看時,我一定要寫一篇題記」。     1953年3月12日,胡適給楊聯升信中,談到日本學者反對孤本複製,這樣就不「孤」了。以孤本自持,不利於學術研究,胡適認為學術是「公器」,所以他並不贊成。
  • 胡適:精明不如厚道,計較不如寬容
    在民國的文人裡,胡適的厚道是出了名的。他不像魯迅那樣尖刻,不似徐志摩那樣多情,也不像錢鍾書那般驕傲,他寬厚、善良、真誠。在當時的北京城裡,每到周末他家裡總是高朋滿座,他對社會各界人士統統歡迎,就連小販也不例外。
  • 胡適看不上的「小報鼻祖」是誰?
    1927年,胡適在為亞東圖書館版《官場現形記》序中這樣寫道。  早在1925年,因女師大風潮,魯迅已斥胡適「醜態而蒙著公正的皮」「催人嘔吐」。1926年,胡適寫信勸魯迅與陳源停止筆戰,魯迅未回信。1927年時,顧頡剛在給胡的信中說:「這幾年,周氏兄弟假公濟私,加以伏園、川島們的挑撥,先生負謗亦已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