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看不上的「小報鼻祖」是誰?

2020-12-24 華夏經緯網

  「魯迅先生這樣推重《儒林外史》,故不願把近代的譴責小說同《儒林外史》並列。這種主張是我很贊同的。吳敬梓是個有學問,有高尚人格的人,他又不曾夢想靠做小說吃飯……他的人格高,故能用公心諷世……近世做譴責小說的人大都是失意的文人,在困窮之中,借罵人為餬口的方法。」

  1927年,胡適在為亞東圖書館版《官場現形記》序中這樣寫道。

  早在1925年,因女師大風潮,魯迅已斥胡適「醜態而蒙著公正的皮」「催人嘔吐」。1926年,胡適寫信勸魯迅與陳源停止筆戰,魯迅未回信。1927年時,顧頡剛在給胡的信中說:「這幾年,周氏兄弟假公濟私,加以伏園、川島們的挑撥,先生負謗亦已甚矣。」

  在此背景下,胡適仍這麼寫,原因有二:

  一是平生推重《儒林外史》,曾說《紅樓夢》的思想見地與文學技術皆不如它。

  二是對《官場現形記》評價不高。

  胡適的議論化自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其中稱:「雖命意在於匡世,似與諷刺小說同倫,而辭氣浮露,筆無藏鋒,甚且過甚其辭,以合時人嗜好,則其度量、技術之相去亦遠矣,故別謂之譴責小說。」

  兩位大師均認為譴責小說「近於謾罵」「失了文藝上底價值」。

  1998年,香港《亞洲周刊》組織海內外專家評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百強,《官場現形記》列在第13位。引人反思:魯迅、胡適的評價是否還適合今天?

  他本出身官宦之家

  學者王學鈞先生發現,魯迅、胡適對李伯元了解甚少,體現在:

  1、稱李伯元出身中下層,不懂官場。胡適寫道:「讀過《官場現形記》的人,總都感覺這書寫大官都不自然,寫佐雜小官卻都有聲有色。」

  2、對李伯元家世、籍貫等基本信息的描述多誤。

  3、認為李伯元「屢試不第」,無緣仕進,對官員們心懷怨恨。

  4、將《官場現形記》視為「應商人之託」,非嚴肅創作。

  李伯元(本名李寶嘉,以字行)乃唐宣宗之子、昭王李汭之後,世代官紳。

  李伯元曾祖李文喆「誥封朝議大夫,晉封資政大夫」,「生平著述宏富,所至於興學育才為己任,聲譽遍大江南北,壽至八十二」,他還是當時的著名畫家。

  李伯元的爺爺李錫琦29歲便去世,父親李翼辰27歲去世(時李伯元僅6歲)。李伯元由堂伯父李翼清撫養成人。

  李翼清常年在山東任知縣,後「兩次大計卓異,欽加三品銜,賞戴花翎」。1860年,太平軍攻破李家世居的江蘇常州,李伯元的父親去山東投奔李翼清。1867年5月,李伯元出生於山東(可能在今煙臺市牟平區),其母吳氏「也是官家出身,又極賢能」。

  李翼清在官場上有建樹,他的兒孫亦多經科舉入仕。

  可見,李伯元對官場很熟悉,決非只知「佐雜小官」。

  據李伯元族弟李錫奇稱:「念仔(李翼清字念仔)先生督教極嚴,伯元之母亦不稍予姑息,以是伯元學業精進,擅制藝、詩賦、能書畫,工詞曲,精蒙刻,餘如金石、音韻、考據之學,無不觸類旁通。」

  因甲午之戰遠離仕途

  16歲時,李伯元已讀完《四書五經》,「後從師批改文章,以是學業精進,深受教師器重」。

  1886年,19歲的李伯元從山東回原籍常州參加童試,以第一名高中,成為秀才。21歲時,「試省門不售」,未能成為舉人。

  據王學鈞先生考證,李伯元後成廩貢生。常州屬武進縣學,每兩年選一次廩生,每次只選一人。從普通秀才熬成廩貢生,需經候廩、補廩、歲貢等環節,一般需10多年,其間每年要經縣學歲考,只有成績列在前兩等,才有向上資格,且還要看是否有名額空缺,否則成績再好也不行。

  廩貢生可直接進入仕途,能得到訓導(相當於縣教育局副局長)之職。1889年,李翼清曾想為李伯元捐官,被李伯元拒絕。

  1902年,清政府開經濟特科,仿博學鴻詞之例,由三品以上大員推薦考生,曾國荃的孫子曾慕陶(本名廣漢)推薦了李伯元。1903年7月12日天津《大公報》載:「保薦經濟特科與考者一百八十七人。江蘇人至四十八人之多,聞有一人臨點未到。」這一人,就是李伯元。

  李伯元不願入仕途,可能與甲午之戰有關。清軍慘敗時,他的堂伯兄弟李寶淦(李翼清第七子)正在日本,聞日人祝捷歌舞,悲憤寫下:「萬家祝捷雷聲急,帳觸閒愁不可聽。」

  李伯元與李寶淦關係密切,甲午後,李伯元一度學英語。

  當上了「小報鼻祖」

  李錫奇說:「伯元憤於滿清政治腐敗……甲午慘敗之後,國家瓜分之禍迫在眉睫,非大聲疾呼,不能促使全國上下覺悟,而欲喚起群眾,須以報紙為宣傳利器。」

  此話或為拔高。李伯元投身報業,主要是為了謀生。

  首先,李翼清逝於1894年,「伯元內傷門庭的多故,外感國勢之阽危,慨然有問世之志」。

  其次,李伯元1896年帶母親、夫人去上海,先在「西商」開辦的《指南報》工作一年,後來才自己辦報。

  其三,李伯元初期自辦報的格調不高,難稱「喚起群眾」。

  《指南報》是一本雜誌,以新聞為主,在該刊《謹謝報忱》中,李伯元寫道:「一以釆萬國之精彩,二以增朝廷之見聞,三以擴官場之耳目,四以開商民之利路,五以寄寰海之文墨,六以寓斯民之風化。」

  因報導江蘇提督譚青崖在上海嫖娼,《指南報》差點被封,後鬧到兩江總督李鴻章處,才不了了之。

  李伯元接手半年後,《指南報》轉向文藝。

  1897年6月,李伯元與袁祖志(清中期文壇領袖袁枚的孫子,曾任《新報》和《新聞報》主筆,曾為《申報》撰稿)合作創辦《遊戲報》,李伯元稱:「遊戲文字,古今人所共遊,無足為玷。」

  《遊戲報》影響巨大,學者魏紹昌先生稱它「不僅在近代新聞史上最先確立了『文藝』類這一報式,而且是借用報紙『有聞必錄』新聞原則,採用文學作品來反映國內外政治社會文化新聞的倡導者」。

  《遊戲報》「一時靡然從風」,被認為是「晚清文藝小報之巨擘」,李伯元也被稱為「小報鼻祖」。

  小說首刊引發轟動

  為炒作《遊戲報》,李伯元頻出怪招,讓讀者投票評選「豔榜三科」,即舉行妓女選美,分文榜(俱佳)、武榜(有一技之長)和葉榜(妓女的侍婢),李親自寫詩、撰文,加以稱讚。

  李伯元自辯:「慨夫當今之世,國日貧矣,民日疲矣,士風日下……故不得不假遊戲之說,以隱寓勸懲,亦覺世之一道也。」他因此被諷為「騷壇盟主」「花界提調」。

  1944年4月15日,曼妙在《海報》上撰文批評說:「(《遊戲報》)簡直是太低級了,每天只有堂子(即妓院)裡新聞四條,其餘便是戲館裡的消息,此外便是官場現形記。而小報館裡人,便是以『叫白堂唱』,『看白戲』為自得其樂。李伯元未能免俗,自然為人所輕視了。」

  著名報人孫玉聲則認為:「當其(指李伯元)橐筆遊滬時,滬上報館只《申報》、《新聞報》、《字林滬報》等,寥寥三四家,李乃獨闢蹊徑,創《遊戲報》於大新街之惠秀裡。風氣所趨,各小報紛紛蔚起。」

  1901年,李伯元放棄《遊戲報》,另創《世界繁華報》。該報共發行10年之久,其中李主持筆政5年。《官場現形記》便首刊在《世界繁華報》上。

  《官場現形記》引起巨大轟動,書中人物多有原型,傳說「慈禧太后索閱是書,按名調查,官吏有因以獲咎者」。

  1903年,應商務印書館之邀,李伯元主編《繡像小說》半月刊,該刊是晚清四大小說雜誌之一,是其中最有成績、影響最大者。

  《官場現形記》應無代筆

  李伯元編雜誌,個人創作佔據很大分量,故筆名甚多,如遊戲主人、南亭、南亭亭長、自在山民、歷劫不磨生、二春居士、天地寄廬主人等,一些作品由好友歐陽鉅元代筆。

  歐陽鉅元本名淦,筆名惜秋生,據包天笑說:「歐陽和我在蘇州小考時認得,這人早慧,十六歲時,文章詞斌,典贍富華,而且筆下極快,我怕考書院,他一人可以做四五本卷子。」

  歐陽鉅元兩度投靠李伯元。包天笑說:「鉅元告訴我,李伯元的《遊戲報》,完全交給了鉅元,自己完全不動筆,即小說亦由鉅元代作……不過《官場現形記》是否也有他的筆墨,卻不曾問他。若《文明小史》等,則我曾見過原稿,確有鉅元的筆墨在內咧。」

  不少人認為,歐陽鉅元與李伯元風格近似,甚至寫得更好,但著名作家阿英不以為然,認為二人「文字作風實無一相似之處」,因「李伯元已經是從『諷刺』到『譴責』,惜秋生全從『譴責』走到『痛罵』……他不會作大段描寫,情感的表現過為率直。」

  遺憾的是,趁李伯元病重,歐陽鉅元勾結某書店,盜版《官場現形記》。歐陽鉅元與妓女林黛玉往來密切,被傳染上梅毒,27歲便病逝了。

  當時無版權法,僅1904年,李伯元便在《時報》上刊登告白102次,以申明著作權,斥責盜版。據學者劉穎慧估算,最後70次的花銷合計達43.44元,當時普通職員月薪僅4元至6元。由此可見,《官場現形記》應無代筆。

  巨匠在潦倒中辭世

  有種說法,魯迅在南京礦路學堂時,常看《遊戲報》,曾投稿參加徵詩比賽,位列前十。翻閱1899年12月19日《遊戲報》,確有周樹人字樣,但署籍為杭州,並非紹興,可見不是一人。

  魯迅、胡適不喜歡《官場現形記》,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首先,李伯元行為欠檢點,下筆多玩世之情。魯迅認為李在「合時人嗜好」,其實他「以文字玩世,實藉以醒世」。

  其次,《官場現形記》寫作較匆忙,不免粗糙。李伯元當時連載著長篇小說《官場現形記》、《文明小史》、《活地獄》,還有長篇彈詞《俗耳針砭》(後更名《醒世緣彈詞》)和傳奇《前本經國美談新戲》,此外還要為版面補白。他曾對友人說:「未作《官場現形記》之先,覺胸中無限蘊蓄,可以藉此發抒,迨一涉筆,又覺描繪世情,不能盡肖,頗自愧閱歷未廣,倘再閱十年而有所撰述,或可免此弊矣。」

  其三,魯迅、胡適秉持西方小說美學標準。他們認為《官場現形記》「聯綴許多『話柄』做成」,「既沒有結構,又沒有剪裁」,對此學界已有不同看法,認為中國傳統小說傳統不執著於線性敘事,多以散點透視,營造整體氛圍。

  1906年,李伯元因積勞成疾,患肺病逝於上海,年僅39歲,無子嗣。去世前無力償還好友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的作者)的2萬元借款,吳當場焚毀借據,還給了他20元藥金。可見李伯元晚景之潦倒。(蔡輝)

 

來源: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左秋子

相關焦點

  • 魯迅和胡適,誰的書法更好?
    胡適與魯迅,「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兩大旗手,兩人都曾經希望用「新文化的力量」改變四萬萬國人的舊國民性,然後在國民性改造的基礎上,改變中國的命運。兩人從相識、相知到分手甚至對抗,在新舊更替的中國演繹了兩種對立的政治主張。咱們今天不深入談政治,咱們聊書法。分別展示胡適和魯迅的書法,底部附投票結果。你喜歡誰的字?
  • 名人爭奪戰中,胡適為何最終選擇了蔣介石?
    還有些立場持中的人,不願討論政治,更不願捲入旋渦中,所以誰來勸都沒有理會,倒有些「魏晉」風骨。站隊蔣介石的一眾人等中,胡適的爭議性很大。胡適和李大釗、陳獨秀等人,曾發起新文化運動,是手舉義旗的急先鋒,按理來說應該會保持中立,可他偏偏成了第一類人。
  • 魯迅罵胡適10多年,為何後者從不還口?晚年胡適:魯迅是我們的人
    總體來說,胡適對魯迅始終都很尊重,年輕時寫日記都不忘誇上「最」高級,說什麼「周氏兄弟最可愛,他們的天才都很高」(《胡適日記》1922年3月10日)。魯迅出書,胡適更不吝施以「彩虹屁」,譽之為「開山的創作」。檢遍胡適所有作品、所有言論,你我看不到他非議魯迅的一句一字。但魯迅對胡適,開始敷衍,很快就破口責罵。
  • 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胡適《希望》
    急壞種花人,苞也無一個。 眼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風回,祝汝滿盆花。 沒錯,曾經風靡流行樂壇、現已成為灑水車神曲的《蘭花草》,歌詞正源於胡適的這首詩——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胡適之。胡適主張用白話文寫作,並在詩的領域身體力行。
  • 胡適與他「小腳」夫人的婚姻:強扭的瓜,也可以很「甜」!
    大家好,我是玉兔,今天我們來說一說一大才子——胡適的「包辦婚姻」。在我們的認知裡,胡適可是民國時期的一位大才子,不僅學識高,而且思想也是非常地超前和開放,並且還擁有30餘個博士學位,這樣的一個偉人,怎麼可能接受「包辦婚姻」呢?其實一開始胡適也是非常排斥自己的婚姻的,但是胡適最後也確實是跟自己的「包辦」妻子白頭偕老的。
  • 胡適與江冬秀—彪悍的婚姻,不需要解釋
    這種傳統的包辦婚姻在當時的社會是再正常不過了,人嘛,不就是得找個人過日子嘛,誰也不會想到往後這位小小年紀的胡適能成長為大學者胡適,遊歷西方還給中國帶來一波思想文化浪潮,但那時年幼的二人對婚姻是無感的,所以,也就談不上同意還是反對,父母之命大於天。
  • 讀史札記:胡適與溥儀
    胡適與溥儀史飛翔 胡適與溥儀相識於1922年5月17日。1922年5月17日,胡適意外地接到一個電話。對方在電話中怪裡怪氣地說:「你可是胡博士啊?好極了,你猜猜我是誰?」胡適一愣,說:「您是誰啊,我怎麼聽不出來呢?」
  • 從胡適的相貌談起
    關注我們,請點標題下面藍色的字「大城小事」,或者加微信號「cityandlife」。我們再看一些元首領袖與文人的合影,說句不敬的話,文化的頭顱快要低到塵埃裡了,微微哈腰者有之,掛著廉笑者有之,故作挺立者有之,都缺乏文骨。
  • 江冬秀:胡適的「三從四德」
    世人看胡適和江冬秀,總覺得江冬秀高攀。一個沒文化沒見識的「小腳老太太」憑什麼和大學者胡適結為連理並且相伴終生?都替胡適不值。可要我看,這段婚姻裡,要說胡適佔了江冬秀的便宜也未可知。論家境,胡適和江冬秀初在一起時,胡適家境中落,江冬秀的家族依舊是安徽旌德縣的名門望族。但是他倆的結合,倒是有段趣聞。
  • 胡適的學術胸懷
    (作者:陳新/刊於《各界》雜誌/江淳編輯配圖)     ——「大派」,道盡了胡適的氣象,也道盡了胡適的學術胸懷。臺灣有人送了一本給胡適,讓他看看「恩」的結果。想不到胡適很理解書中的反胡內容,反而說:「他的書決不是『清算胡適思想的工具』」,周汝昌「功力真可佩服。可以算是我的一個好『徒弟』。」還託此人再為代購幾部,以便分贈友人。     這是一個流傳頗廣的故事,令周汝昌終生感動。他與四哥周祜昌畢生研究紅學,嘔心瀝血,取得輝煌成就,顯然與胡適的支持和鼓勵分不開的。
  • 《蘭花草》與胡適
    胡適開始並不想娶江冬秀,只是母命難違,加上江冬秀母親早就看好胡適,結果,從美國留學歸來的胡適與僅粗通文字的江冬秀結為夫妻。在婚禮上,15歲的曹誠英出現了,她是江冬秀的伴娘,胡適三嫂同父異母的妹妹。曹誠英比胡適小11歲,彼此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從後來的發展看,這種好印象足以成就一段愛情乃至美好姻緣,但是晚了,生麵粉已經蒸成熟饅頭。
  • 孫悟空的原型是誰?魯迅、胡適他們竟然為此吵了100年
    孫悟空的原型是誰?魯迅、胡適他們竟然為此吵了100年。魯迅嚴肅發問:孫悟空的原型是誰?我們都知道《西遊記》的作者是明朝時期的吳承恩,從他成書到民國已經經過了數百年的歷史,但是就是沒有一個人提出"孫悟空"到底姓甚名誰的問題,難道是古人都沒有好奇心?還是大家都知道悟空是誰?
  • 她是胡適的初戀情人,明知他還有其他情人,仍善待他,終身未嫁
    胡適除了家裡的母老虎江冬秀之外,有據可循的情人至少有六位,韋蓮司、陳衡哲、曹誠英、徐芳、洛維茨以及陸小曼,鬧的最兇的是「菜刀門事件」,胡適與表妹曹誠英偷吃禁果,壞了孩子,胡適存有僥倖心理打算離婚,江冬秀操起菜刀就要同歸於盡,胡適只好讓情人曹誠英把肚子裡的孩子打掉,然後曹誠英遠走他鄉,再後來過了一段時間曹誠英遁入空門,唏噓一生。
  • 胡適的「白月光」曹誠英是一個怎樣的人?
    民國著名學者胡適,為世人所熟知的,除了他在文學、哲學和思想教育方面的成就,還有他紅顏知己無數,卻只與一人白頭偕老的軼事。胡適在這些紅顏知己中,最讓胡適放不下的就是曹誠英。她不是我們想像中那種第三者,但是因為她的巨大名望只局限在其專業領域,所以她也一直以胡適"小三"的身份被世人詬病。事實上,曹誠英是一個可憐可悲可嘆可敬的女子。
  • 胡適小詩《三年不見他》,末句「你總是這樣叫人牽掛」,他是誰?
    胡適,光緒十七年(1891年)出生於江蘇省松江府川沙縣(今上海市浦東新區),近代中國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而聞名於世。胡適先生不僅倡導「白話文」,也倡導「白話詩」。胡適曾在1929年1月,寫過一首小詩《三年不見他》,在詩的最後一句,有「你總是這樣叫人牽記!」,並且,這首小詩胡適直到30年後才發表,那麼,這首小詩裡的「他」說的是誰呢?
  • 作為胡適的入室弟子批判胡適,歷史學家羅爾綱為什麼感覺豁然開朗
    胡適欣賞羅爾綱的才華,提出來:「你畢業後,如果願意到我家來,我是很歡迎你的。」就這樣羅爾綱來到胡適家,成了入室弟子,開啟了燦爛的人生。作為胡適的入室弟子批判自己的恩師肯定是有心理負擔的,羅爾綱看到胡適的兒子胡思杜寫的《我的父親》以後,感覺豁然開朗了。
  • 上海名媛的鼻祖是誰?
    眾所周知,最近上海名媛的曝光引起了一些人不適,但是上海名媛的鼻祖你們知道是誰嗎,她從一夜爆富到鋃鐺入獄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如今出獄想重操舊業,卻已經力不從心,如今很多後輩盯上了她的模式想實現人生躺贏,隨著事件的上了熱搜,不得不令人想起當年的炒股鼻祖,
  • 《遇見逆水寒》11月21日驛站小報線索是什麼 驛站小報線索一覽
    導 讀 遇見逆水寒11月21日驛站小報的四個線索是什麼?
  • 七夕的小報怎麼做
    首先寫出主題,在左下角畫上玫瑰花,左側畫上方形邊框,右側畫上方形邊框和愛心邊框,畫上花朵、樹枝、房屋裝飾,先給主題塗紅色和黃色,邊緣塗粉色,玫瑰花塗紅色,邊框塗橘黃色、藍色和粉色,七夕小報就完成了。七夕小報教程1、首先在手抄報的左上角寫上主題,並給主題畫上愛心邊框,在右下角畫上一個愛心邊框。2、順著手抄報的邊緣畫上花邊,並在邊框上畫上花朵、樹枝等裝飾,在右側畫上方形邊框和愛心邊框,左下角畫上玫瑰花。
  • 堪稱「最會寫情書的人」:他們是師生戀,校長胡適卻積極撮合
    張兆和是誰呀,張兆和的曾祖父,是清末威名遠播的江蘇巡撫、兩廣總督張樹聲。她的父親張武齡,是民初著名的教育家。 張家四個女兒個個蘭心蕙質、才華橫溢,大家稱她們為「合肥四姐妹」。葉聖陶都這麼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