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胡適的「幹不了,謝謝」:白話真的比文言簡潔嗎?

2021-01-08 尼山啟明

白話比文言簡潔,這是胡適親自從白話身上開發出來的一大優點。胡適僅僅使用了一個例證,就使這一說法幾成定評,並在社會上影響深遠。

胡適的例證來自胡適的一個經歷。大概是在三十年代,胡適當時在上海。其時清華正鬧學潮,就有人想把胡適請出來做清華校長,胡適拒絕的態度是明確的,因而拍發了一個白話電報:「幹不了,謝謝。」

胡適認為這五個字的電報簡潔而又明白,而這又是文言無法比擬的。直到晚年,胡適還對自己的這個電報還嘆置不已(見《胡適之晚年談話錄》)。有一部知名電影就把此事變成了電影情節,似乎白話優越於文言,根本就是一件確鑿無疑的事。

歷史上的事情總會在不經意間重複出現。1946年夏,時任教育部長的朱家驊給趙元任發電,要其出任南京中央大學校長。趙元任就採用了胡適的回電:「幹不了。謝謝!」本來已經辭掉哈佛教職準備到中央大學任教的趙元任,面對不斷催促其出任校長的電報,索性就不再回國了。

白話真的就比文言簡潔嗎?對這個問題,其實是要打上一個問號的。有沒有人向胡適叫板的?有,此人就是汪懋祖。他曾留學美國,一度當過北平師範大學校長。錢穆在《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一書中說他,「白話文方盛行,而典存有意保存傳統古文」。所說「典存」,即是汪懋祖。

汪認為文言能「一字傳神」,而白話是「粗笨之工具」,文言當然會比白話「省便」。時間當在一九三四年,汪所提供文言優於白話例子是這樣的,「以『如之何』與『怎麼樣』為例,以較其難易,今請以此二詞付之默寫測驗。予即自試,草寫『如之何』三字,時間一秒半,草寫『怎麼樣』三字需七秒半,時間相差六秒。文言之省便,毋待嘵嘵」。

在汪看來,「如之何」為文言,「怎麼樣」為白話,若書寫兩者,後者要比前者多費六秒,因此而證明完畢,文言比白話「省便」。這實在是一個很笨的比較,讓人難以置評。胡適評價此說為「武斷」。

關於文言與白話誰更簡潔的問題,有兩個人在無意間,都曾觸及這一問題。

其一便是劉半農。他是五四時期能為文言說些好話的新文學陣營中的極少人物之一。

劉在《我之文學改良觀》中有這樣的觀點,「但就平日譯述之經驗言之,往往同一詞語,用文言一語即明,用白話則二三句猶不能了解」,這其實是說,文言在表情達意上更能簡明而顯豁。

再有便是朱自清。其《中學生的國文程度》有這樣一段話,「現在應用這種文言的,報紙是大宗,其次是公文,其次電報和書信。但報紙用白話,胡適之先生早就在提倡;只因辦報的人總怕篇幅太多,印刷太貴,不願馬上全改成白話」。

朱自清在客觀上提供了一個事實,就是在社會上是有一部分人,是真真實實地認為文言要比白話「省篇幅」,要簡潔。雖然,在所持觀點上,朱的認識與胡適的主張並不矛盾。劉半農與朱自清在無意間,就都成了胡適的反對派。

其實,文言不僅能比白話簡潔,而且能簡到白話難以想像的程度。

就以林紓所譯《茶花女》為例來說明吧。針對林譯,胡適曾有這樣客觀的評說,「古文不長於寫情,林紓居然用古文譯了《茶花女》與《迦茵小傳》,古文的應用,自司馬遷以來,從來沒有這樣的成績」。

林譯小說文言之簡捷,可能更在胡適想像之外。

就說為胡適所誤解的那句,是寫茶花女的,「女接所歡,媰,而其母下之,遂病」。這句話若是用白話敘述,就要有茶花女是如何接客、如何意外發現有孕、其母如何幫助她墮胎、而其又是如何因此而患病的,這總要一小篇,據錢鍾書統計,哪怕是小仲馬原書,這一段也用了211字,而林紓用12字就全部完成。不僅如此,這12字中最不可忽略的一個字便是「媰」,絕不可草草看過。

「媰」在《說文》所謂的《尚書》中,本就有要求為政治民者對弱勢群體要有「合由以容」的體恤之意。

林紓在這裡使用這個古色斑斕、古雅不俗之「媰」,一是陳述茶花女有孕之事實;二是說茶花女非是一般的風塵女子;三是說茶花女雖是婉孌依門之女子,但作者的同情與尊重是沒有離場的。

司馬遷曾用「有身」或「孕」,班固曾用「飲藥傷墮」,但這些只能表達「媰」一個方面的語意,若說一字三義,內涵有這麼豐富的意思,恐怕在全部漢字中挑不出第二個。當胡適輕蔑地誤「媰」(人文意義上的)成「珠」(世俗意義上的)後,致使林紓所有良苦用心便一齊全失。把「媰」之用說成是文言所能達到簡捷的極致,恐怕是不過分的。

就再看看當代作家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吧。當代作家中帶有書卷氣的,孫犁算是一個。當代作家差不多都是被白話徵服的一代,而有書卷氣的當代作家,可能就沒那麼容易被徵服。

孫犁有一篇《讀〈沈下賢集〉》的文章,就觸到了文言與白話誰更簡捷的問題。孫犁重點談到沈下賢的《馮燕傳》。這篇人物傳記全文共四百五十五字,其中最重要的一段這樣寫道:

燕伺得間,復偃寢中,拒寢戶,嬰還,妻開戶納嬰,以裾蔽燕。燕卑脊步就蔽,轉匿戶扇後,而巾墜枕下,與佩刀近。嬰醉目瞑,燕指巾令其妻取,妻取刀授燕。燕熟視,斷其妻頸,遂持巾去。

這段只有六十九個字,寫了三個人物,在緊急狀態中的舉動、心理、感情。孫犁認為其中「燕卑脊步就蔽」六個字,寫得最為靈動,「人物情狀,如在目前」。這是一個具有三角關係的故事,最後形成一個出人意外的結局。

孫犁對唐代作家沈下賢的體物傳情之妙嘆賞不已,他最後評論道,「如果放在今天開拓型作家手裡,至少可以寫成十萬字的中篇小說」。一邊是四百五十五字,一邊是十萬字,誰更簡捷不是一目了然了嗎?孫犁亦從一個小說家的角度,表達了對於文言的真誠敬意。

如果只說文言比白話簡捷,這完全是把文言說小了。簡捷以外,文言白話之別,有時更是一種境界的不同。

據說乾隆第四次下江南,為一新建的蘇州園林命名,乾隆揮筆定下「真有趣」三個大字。眾人不由得面面相覷,因為這三個字不只是大白話,而且有口語意味,以此當作人文薈萃之地蘇州園林的名字,這不是有點兒戲嗎?

紀曉嵐不愧為大才子,有應變之才,他求乾隆把中間的「有」賞賜給他。這樣,這座蘇州園林的名字就變成了「真趣」,不只境界上了幾個臺階,簡直都有哲理意味了。

唐浩明小說《楊度》把這一段寫進了小說,並借王闓運之口評論道,「把三個字合在一起,便是一句最淺最俗的話;把它分成兩處,一則涵蓋宇宙,包羅萬象,一則趣味蘊藉,古樸典雅」。這是中國文字之妙,這也是文言與白話之別。

小說《楊度》另外還寫到一則袁世凱靠文言命名露臉的小故事。

那時袁還在山東當巡撫。費縣有一年輕女子,過門不久丈夫便得了重病,只剩奄奄一息了。這女子就決定與其夫一起去死,就吞下了金塊。

第二天女子死了,而其夫病情從此開始大為好轉並趨於痊癒。年輕女子的事跡在社會上大為傳揚,袁世凱得知後亦頗為感慨,就想為女子掛匾,題辭表彰。

幕僚們所擬題多陳腐套語,袁世凱一概不用,最後親自題上「一死回天」。

對於女子來說是「一死」,對於男人來說不就是「回天」嗎?

這類凝縮性的文言,不只是簡捷,重要的是簡捷之外還有餘韻與餘味。在這種狀態下,語言就不僅僅是一種工具了。

這種帶有人文性的簡捷,既是一種簡括,同時又是種德性的表彰,至此境界,就是白話無論如何也難以達到的了。而帶有人文性的表述,這恰恰就是「文言」的題中應有之意。

再回到文言與白話誰更簡捷的問題。其實就是胡適對這個問題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他也是遊移的、前後矛盾的。眾所周知的「幹不了,謝謝」,胡適似乎表明了明確堅決的態度;但此事還有續集。

1945年8月24日,胡適從紐約給毛澤東發一電函,中心意思是要為民族大局著想,呼籲國共兩黨停止內戰。這封電函長有220字左右,是用文言文寫的。

那麼,胡適為什麼要用他所鄙視的文言呢?當時從紐約往中國發電報是很費錢的,胡適後來的解釋是,之所以用文言,「是可以省字,節省電報費」。

這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胡適用自己的矛攻破了自己的盾,別人還能說什麼呢?

顧炎武曾對古代文章中的繁簡之辯至為厭煩,顧亭林云:「辭主乎達,繁簡之論興,則文亡矣」。他指出繁簡討論的無意義性,這確是一種極通達的見解。

至於文言與白話誰更簡捷的問題,其實也是一個無意義的問題。

20世紀理所當然是一個白話的世紀,這是一個時代的潮流,這也是任誰難以阻擋的事情。

文言有文言的擅長與特性,白話有白話的擅長與特性,但看到文言的沒落,牆倒眾人推,就採用打死老虎的辦法,把白話並不擅長或沒有的長項硬加到白話身上,這於漢語的長遠發展與建設,沒有絲毫益處。

相關焦點

  • 「文言已死」百年祭 白話,但不可太白話
    胡適意義上的白話,總是帶有強烈的社會感與文化使命感的,「白話詩」便可以「勝似南社一百集」,這有點一句白話頂一萬句文言的意思,端的非同尋常。 胡適的漢語言世界是兩分的:一個是白話的世界,一個是文言的世界。這兩個世界一個代表進化與進步,一個代表沒落與死亡。胡適對白話進化論意義上的堅信,這是形成其「無限白話觀」的基礎。胡適的「無限白話觀」大致有三個內容。
  • 白話造句和解釋_白話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白話(bái huà)。近義詞有:口語。反義詞有:文言,古文。 [茅盾《文學與政治的交錯》:「譯文很準確,很風趣,又很通俗,是地道的白話。」] 白話參考例句: 1、說話要有憑有據,千萬不可空口說白話。 2、白話文運動發軔於胡適先生〈文學改良芻議〉一文。
  • 煩不煩?
    你像上面這篇文章,言下之意不就是說中國人沒文化,還不如日本人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嗎?雖然不知道這類傻逼安的什麼心思,但這種話術十幾年前噴娃就聽到過——「隋唐正統在日本,華夏文脈在港臺」。都9012年了,還在這放臭屁呢?
  • 胡適:但開風氣不為師
    胡適是整個時代的一顆明星,他瀟灑多才,相貌英俊儒雅,有人形容他聲振寰宇。
  • 古今言殊——呂叔湘談從文言到白話之語言、語彙、語法、語音的變化
    從文言到白話語言在不斷地變化,文字自然也得跟著變化,可是事實上文字的變化總是落後於語言,而且二者的距離常常有越拉越大的傾向。這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人們學習文字是對著書本學的,──就是用拼音文字的民族,也不是讓兒童學會了幾十個字母和一套拼音規則就了結,也還是要「念書」的,──書上有的字,口語裡不用了,也得學;口語裡有的字,書上沒有,就學不到。
  • 白話文一代宗師胡適,這十句智慧名言,發人深省,建議收藏
    後來杜威來中國講學,胡適還做過他的翻譯。1917年胡適回國,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 回國後,胡適又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宣揚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胡適曾說:北大新文化運動是靠「三隻兔子」支撐起來的。
  • 古代的底層普通老百姓,講的究竟文言文,還是白話呢?
    古代,底層百姓講的是文言文還是白話,得看是什麼時代。另外,講文言文還是白話,底層百姓和上層統治者沒什麼區別和禁忌。古代老百姓講的是文言文還是白話,得分時代。不同的時代是有區別的。先秦時代,也就是秦朝以前,漢民族語言,文言文和白話是基本沒什麼不同的。這裡說的文言文,指的是書面語,白話指的是口語。文言文本就是從口語來的。
  • 《給孩子讀文言》:鍾叔河為孫輩學古文而作
    魯迅、胡適甚至曾國藩,這些大學問家,都是從古代經典中獲得滋養而又獨樹一幟的。那些文言經典既像我們多年未見的老友,又像剛剛結識的新朋。故交如初逢,是因為一次次的人生體驗過後,你總能在過往的那些經典中尋找力量和指引,從而獲得新的認知。初逢如故交,是因為爺爺的爺爺們讀著這些長大,如果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映射,那麼我們身上註定宿命般沉睡著這些基因。
  • 讀中國古代文言小說,不可不讀《聊齋》
    讀中國古代文言小說,不可不讀《聊齋》。不讀《聊齋》,不知天下竟有如此奇聞異事。
  • 再說金庸
    說起文言,我就是讀文言長大的,前半輩子基本靠讀文言為生,什麼是好文言,什麼是差文言,我比一般人有發言權,古人寫的文言,誰好誰壞,一般人肯定看不出,但我有鑑賞力。我知道網上有不少人靠寫文言為生,什麼史記馬雲傳啊,史記李詠傳啊,說實話,那種破文言根本不能叫文言,不過老百姓也只能讀得懂那種文言,所以很受歡迎。
  • 【文史】李宗剛:魯迅與胡適的「和而不同」
    魯迅和胡適作為五四新文學運動主將,對推動「五四」新文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作為第一代真正覺醒的現代中國人,他們具有獨立的現代人格,顯示出已經醒來的「真的人」的文化格局,他們對彼此的評說也具有鮮明的認同性特點。
  • 今天的文言文真的是古人所用的文體嗎?實際古人說的也是白話文
    明清小說讀起來並不需要文言能力,基本上懂現代漢語就能讀個大概了不過古代可不是這樣的,以明清為例,通俗小說和一些散文家寫的散文,用的顯然就不是一套文法,我們現在會把歸有光的《項脊軒志》認為是文言文,但不可能把《水滸傳》當成文言文吧。
  • 讀史札記:胡適與溥儀
    胡適大吃一驚:「啊,宣統?……皇上?」對方說:「猜對啦,我是皇上,你說話我聽見了,我還不知道你是什麼樣兒,你有空到宮裡來,叫朕瞅瞅吧。」胡適放下電話,愣在那,有點了不相信。可別是那個傢伙惡作劇吧?胡適想了想,就給溥儀的洋家教莊士敦打了個電話。莊士敦告訴胡適,打電話的正是宣統皇上。原來,宮裡剛裝了電話,17歲的皇帝好奇,拿著電話到處亂打。
  • 但開風氣不為師--------淺析胡適的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
    那麼以較長的時間的時間觀念來看,胡適的成就也莫過於提倡白話文,推動白話文的普及。至少我們現在還在使用,或許到不久的將來,也不會被取代。胡適用他高瞻遠矚的目光,獨立自主的精神,開使用白話文的風氣並將《紅樓夢》、《水滸傳》等書作為學習白話的範本,而時至今日,白話文使用的廣度和深度或許是百年前它的提倡者胡適都難以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