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不學禮,無以立。」自古以來,我們中國就被譽為「禮儀之邦」,素來給人以落落大方、溫文爾雅的印象,可以說在中國,禮儀無處不在,大到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小到朋友之間的問候,都能體現出一個人的禮儀。
可再有禮貌、再有修養的人,被逼急了,也是會發火的,比如咱們的孔聖人,當年被氣急了,也曾大怒道:「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意思是,那些發明人俑殉葬的人會斷子絕孫,不得好死。還有一次,孔子講課的時候,弟子宰予竟然當堂打瞌睡,孔子又罵道:「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朽也!」直接說宰予就是朽木,就是糞土之牆,這孔聖人罵起人來,真是狠!
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也是一位特別會「罵人」的人,而且他罵起人來,是一針見血、毫不留情,他便是魯迅,當年魯迅罵了胡適10多年,胡適硬是沒有還過嘴,甚至還在魯迅出書時,大力誇讚魯迅,後來魯迅去世,胡適還積極地幫他出版作品,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首先,我們要弄明白,胡適和魯迅為何會成為「對頭」。這還要從兩位文學大師的童年經歷說起。
先說魯迅先生,他出生於浙江紹興一官僚地主之家,從小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並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可惜13歲那年,祖父因科舉舞弊案入獄,父親又常年患病,最終去世,周家家道中落,魯迅從此過上了慘澹的生活,也嘗遍這世間辛酸疾苦,而這樣的經歷,自然對魯迅的性格產生了影響,讓他成為一個愛憎分明的人。
而胡適先生,同樣出生於一富裕家庭,而且父親胡傳是老來得子(50歲),自然對胡適十分喜愛,可以說胡適從小就是在蜜罐裡長大的,並且前半生一路有如神助,他學習好,考取中國公學,畢業成了英文教員,後來又獲得赴美留學的機會,並且師從約翰·杜威(國際知名哲學家、教育家),回國以後便直接成為北大教授。這樣順風順水的前半生,當然會讓胡適成為一個溫文爾雅、寬厚豁達的人。
雖然性格上差異很大,但並不妨礙魯迅和胡適成為好朋友,因為他們對國家的熱愛,對文學的熱愛,都是一樣的,所以早在1919年,也就是五四運動期間,胡適與魯迅就已經成為同一戰線上的好友,他們都在為新興文化的推廣而奮鬥。
但可惜好景不長,幾年後(約在1925年前後),魯迅和胡適之間的交往便斷了,再後來,兩人甚至成了「對頭」,魯迅也多次在自己的書中批評、諷刺胡適。
比如魯迅在《答KS君》中寫道:胡博士「蒙著公正的皮」的醜態令人作嘔。
又在《出賣靈魂的秘訣》中寫道:胡適博士不愧為日本帝國主義的軍師。但是,從中國小百姓方面說來,這卻是出賣靈魂的唯一秘訣。
還在《王道詩話》中寫道:胡適是為虎作倀卻又標榜仁義道德的「幫忙文人」。
以上每一句話,都可謂毫不留情,然而被「罵」的胡適,卻從不回應,甚至在魯迅出新書時,屢屢送上讚美之詞,比如胡適在《胡適日記》中寫道:「周氏兄弟最可愛,他們的天才都很高。」
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一對曾經的好友,走向分裂呢?其實早在當年,就有無數人對此事進行了研究,有人認為,是魯迅和胡適在文藝思想方面發生了分歧;也有人認為,是兩者的童年經歷、性格差異導致二人走向分裂。然逝者已矣,我們只能從他們曾經的文字裡,去尋覓一絲絲蹤跡,自然無法得出真正的結論。
但可以知道的是,從始至終,胡適都沒有怪過魯迅,直到晚年,他還親口告訴周策縱:「魯迅是個自由主義者,絕不會為外力所屈服,魯迅是我們的人」,後來魯迅逝世,胡適也竭盡所能,去幫助他的家人,並且維護魯迅的聲譽,甚至還親自擔任了魯迅紀念會委員,因為胡適很清楚,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他也絕不會因為一些誤會,去改變對魯迅的尊敬,或許,這就是文人之間相處的特殊方式吧。
其實無論是魯迅還是胡適,都是站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我們很難從某個方面去剖析他們的對錯,要想真正弄清楚他們是怎樣的人,讀作品,才是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此,筆者真誠地向大家推薦這套《魯迅經典作品集》,裡面包含《朝花夕拾》、《吶喊》等10冊經典之作,原價158元,如今搞活動只要86.9元,86.9元10冊,平均1冊才8.69元,實在太良心了,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