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罵了胡適10多年,為啥他從來不還口?胡適:因為他是我們的人

2020-12-20 詩詞大集匯

古語有云:「不學禮,無以立。」自古以來,我們中國就被譽為「禮儀之邦」,素來給人以落落大方、溫文爾雅的印象,可以說在中國,禮儀無處不在,大到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小到朋友之間的問候,都能體現出一個人的禮儀。

可再有禮貌、再有修養的人,被逼急了,也是會發火的,比如咱們的孔聖人,當年被氣急了,也曾大怒道:「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意思是,那些發明人俑殉葬的人會斷子絕孫,不得好死。還有一次,孔子講課的時候,弟子宰予竟然當堂打瞌睡,孔子又罵道:「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朽也!」直接說宰予就是朽木,就是糞土之牆,這孔聖人罵起人來,真是狠!

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也是一位特別會「罵人」的人,而且他罵起人來,是一針見血、毫不留情,他便是魯迅,當年魯迅罵了胡適10多年,胡適硬是沒有還過嘴,甚至還在魯迅出書時,大力誇讚魯迅,後來魯迅去世,胡適還積極地幫他出版作品,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首先,我們要弄明白,胡適和魯迅為何會成為「對頭」。這還要從兩位文學大師的童年經歷說起。

先說魯迅先生,他出生於浙江紹興一官僚地主之家,從小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並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可惜13歲那年,祖父因科舉舞弊案入獄,父親又常年患病,最終去世,周家家道中落,魯迅從此過上了慘澹的生活,也嘗遍這世間辛酸疾苦,而這樣的經歷,自然對魯迅的性格產生了影響,讓他成為一個愛憎分明的人。

而胡適先生,同樣出生於一富裕家庭,而且父親胡傳是老來得子(50歲),自然對胡適十分喜愛,可以說胡適從小就是在蜜罐裡長大的,並且前半生一路有如神助,他學習好,考取中國公學,畢業成了英文教員,後來又獲得赴美留學的機會,並且師從約翰·杜威(國際知名哲學家、教育家),回國以後便直接成為北大教授。這樣順風順水的前半生,當然會讓胡適成為一個溫文爾雅、寬厚豁達的人

雖然性格上差異很大,但並不妨礙魯迅和胡適成為好朋友,因為他們對國家的熱愛,對文學的熱愛,都是一樣的,所以早在1919年,也就是五四運動期間,胡適與魯迅就已經成為同一戰線上的好友,他們都在為新興文化的推廣而奮鬥。

但可惜好景不長,幾年後(約在1925年前後),魯迅和胡適之間的交往便斷了,再後來,兩人甚至成了「對頭」,魯迅也多次在自己的書中批評、諷刺胡適。

比如魯迅在《答KS君》中寫道:胡博士「蒙著公正的皮」的醜態令人作嘔。

又在《出賣靈魂的秘訣》中寫道:胡適博士不愧為日本帝國主義的軍師。但是,從中國小百姓方面說來,這卻是出賣靈魂的唯一秘訣

還在《王道詩話》中寫道:胡適是為虎作倀卻又標榜仁義道德的「幫忙文人」。

以上每一句話,都可謂毫不留情,然而被「罵」的胡適,卻從不回應,甚至在魯迅出新書時,屢屢送上讚美之詞,比如胡適在《胡適日記》中寫道:「周氏兄弟最可愛,他們的天才都很高。

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一對曾經的好友,走向分裂呢?其實早在當年,就有無數人對此事進行了研究,有人認為,是魯迅和胡適在文藝思想方面發生了分歧;也有人認為,是兩者的童年經歷、性格差異導致二人走向分裂。然逝者已矣,我們只能從他們曾經的文字裡,去尋覓一絲絲蹤跡,自然無法得出真正的結論。

但可以知道的是,從始至終,胡適都沒有怪過魯迅,直到晚年,他還親口告訴周策縱:「魯迅是個自由主義者,絕不會為外力所屈服,魯迅是我們的人」,後來魯迅逝世,胡適也竭盡所能,去幫助他的家人,並且維護魯迅的聲譽,甚至還親自擔任了魯迅紀念會委員,因為胡適很清楚,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他也絕不會因為一些誤會,去改變對魯迅的尊敬,或許,這就是文人之間相處的特殊方式吧

其實無論是魯迅還是胡適,都是站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我們很難從某個方面去剖析他們的對錯,要想真正弄清楚他們是怎樣的人,讀作品,才是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此,筆者真誠地向大家推薦這套《魯迅經典作品集》,裡面包含《朝花夕拾》、《吶喊》等10冊經典之作,原價158元,如今搞活動只要86.9元,86.9元10冊,平均1冊才8.69元,實在太良心了,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魯迅罵胡適10多年,為何後者從不還口?晚年胡適:魯迅是我們的人
    總體來說,胡適對魯迅始終都很尊重,年輕時寫日記都不忘誇上「最」高級,說什麼「周氏兄弟最可愛,他們的天才都很高」(《胡適日記》1922年3月10日)。魯迅出書,胡適更不吝施以「彩虹屁」,譽之為「開山的創作」。檢遍胡適所有作品、所有言論,你我看不到他非議魯迅的一句一字。但魯迅對胡適,開始敷衍,很快就破口責罵。
  • 【文史】李宗剛:魯迅與胡適的「和而不同」
    1922年8月21日,魯迅在給胡適的書信中曾經這樣稱讚他的《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大稿已經讀訖,警闢之至,大快人心!」二人產生罅隙後,魯迅依然讚賞胡適的日記寫作。1927年10月10日,魯迅在《莽原》發文:「聽說後來胡適之先生也在做日記,並且給人傳觀了。照文學進化的理論講起來,一定該好得多。我希望他提前陸續的印出。」
  • 魯迅和胡適,誰的書法更好?
    胡適與魯迅,「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兩大旗手,兩人都曾經希望用「新文化的力量」改變四萬萬國人的舊國民性,然後在國民性改造的基礎上,改變中國的命運。兩人從相識、相知到分手甚至對抗,在新舊更替的中國演繹了兩種對立的政治主張。咱們今天不深入談政治,咱們聊書法。分別展示胡適和魯迅的書法,底部附投票結果。你喜歡誰的字?
  • 魯迅當年罵過的那些人:罵郭沫若最狠
    孔老夫子用短短十七個字就表達了「你這個小時候不懂禮貌,長大了沒本事,老了還不死的人,可真箇害人精」的意思,既文雅又精煉,是我國文化史上一位罵人的悍將。民國時期,也有這樣一位大師,罵人的功力十分雄厚,一根筆桿子好似一桿雷射槍,文字就是吐出的子彈,幾乎是罵遍了學術界、政治界的各位大人物,他就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魯迅。
  • 有人評價:魯迅是酒,真性情也癲狂;胡適是水,無味卻是必須品
    酒讓人看到真性情,也看到癲狂,唯有水,才是日常必須品。雖是調侃,但聽起來好像也有點似是而非的道理。李慎之更是這樣評價魯迅與胡適:「二十世紀是魯迅的世紀,二十一世紀是胡適的世紀。」這個評價看起來很中肯,二十世紀是一個革命的世紀,需要流血犧牲,所以需要魯迅這樣的「刀筆吏」;而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改良的世紀,需要流汗流淚,所以需要胡適這樣的「溫水煮青蛙」。從魯迅的「一個也不寬恕」,到胡適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看起來這是時代的變遷與進步,果真都如此嗎?先說說胡適這個人,他用我們老家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半調子」,一生都挺矛盾的。
  • 你以為你是胡適還是魯迅?
    小樹人轉身一看,父親周伯宜在不知不覺中浮出水面。「去拿你的書來」,他一字一句地說。於是周樹人拿來了唯一的一本語文教材《鑑略》,開始讀起來:「粵自盤古,生於太荒,首出御世,肇開混芒……」讀了二三十行,魯爸爸開了口,「老師在群裡說了,這一段要求背誦,背不出你也就不要去看會。」
  • 魯迅、胡適、沈從文、張愛玲、木心那些耳熟能詳的文人的面孔在他筆下生動起來
    寫人記物靈動灑脫,談文論藝明心見性。看似雲淡風輕,波瀾不驚,實則一唱三嘆,意在言外,字裡行間透出一種與天地精神獨往來的逍遙與高妙。中國文章呼喚中國精神,胡竹峰以他的文字,秉承了這一精神。《天涯》2016年第3期,刊發他《文人的模樣》一文。他在文中侃侃而談、臧否姿容,那些民國的先生們在他筆下變得鮮活生動起來。我們為他這篇文字特地找來了大量的民國文人照片,更加好看。
  • 從胡適的相貌談起
    我曾選取過胡適不同時期的照片對比看,歲月的風霜會在他身上留下或深或淺成長衰老的印記,但無論是青年、中年還是老年,總是衣著講究,眉清目秀,風神依舊瀟灑依舊貴氣依舊。有人會說,這是因為歷史給了胡適大的地位,但我們不要忘了,胡適的地位靠自己掙的,誰也不是天生領袖。  早些年胡適去見宣統,就表現得略失水準。 1922年5月17日胡適在日記中寫道:「今天清室宣統帝打電話來,邀我明天去談談。
  • 蔡元培、魯迅、胡適等民國名人北漂時都住在哪裡
    其後,蔡元培因為各種原因,多次搬家,直至1928年離開北京前往上海,期間一直租房居住。這些房子,要麼位於今天的西城區,要麼位於東城區。 朋友許壽裳還跟魯迅開玩笑說:你家的房子可以用來開運動會。當然,房子的售價也非常「美麗」,高達3500元,再加上契稅、中介費,以及安裝自來水費用、裝修費用,魯迅總共在這座四合院裡花費了4475.1元。 魯迅是1912年來到北京的。從1912年到1919年間,魯迅與蔡元培一樣,不得不租房子居住。當他在八道灣胡同買了四合院後,才結束了租房的日子。
  • 魯迅、胡適他們竟然為此吵了100年
    中國古代有《四大名著》,其中《西遊記》以其奇幻的取經經歷和神通廣大的法術,受到了無數人的追捧,甚至,在近幾十年裡它還成為了最具有潛力的影視劇IP,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價值。縱觀《西遊記》全文,人們最喜歡的還是強大的齊天大聖孫悟空,很多人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好好先生」胡適算得上諍友麼?
    平心而論,胡適這番見識,有他多年愛好文學的體悟,如果梅光迪能夠虛心聽取,是有所受益的。至於梅光迪有無接受胡適的直言,我們不得而知。但作家茅盾是實實在在受了胡適的影響。茅盾是上個世紀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人物,一方面是他大力提倡現實主義文學,另一方面是他自己創作了一系列具有鮮明現實主義色彩的作品。然而,茅盾一開始不是信奉現實主義,而是推崇現代主義(新浪漫主義)。
  • 在謾罵聲中荷戟獨彷徨的鬥士——胡適
    他留下「我挨了四十年的罵,從來不生氣,並且歡迎之至」的話語,這清楚地勾勒了他的一生:不斷挨罵,不斷獲得新罵名,從「走狗」到「反革命」,再到「人民的敵人」,他仿佛是時代的公敵,人人都可以罵上兩句,然而在謾罵聲中,他的本相消失了,那個提倡寬容、堅守自由主義與健全個人主義的胡適消失了,正如李敖所說:胡適先生走進了地獄。
  • 胡適:精明不如厚道,計較不如寬容
    後來胡適出國讀書,一去就是十年,她獨自承擔難以想像的寂寞不說,有次得了重病,還特地不要讓人告訴胡適……她為胡適挑選了一門婚事,是江家的女兒江冬秀,一個並沒有見過多少世面,纏著小腳的大家閨秀。當兩家訂了婚約之後,胡適就先後到上海、美國求學去了。過了十多年他倆還未結婚。但是江冬秀卻已經把自己當做過門的媳婦了,江家本來是望族,在家裡,江冬秀有自己的丫環婆子,凡事都不用自己動手。但是她卻親自來胡適家照料胡適體弱多病的母親,胡適一去十年,她就照顧了十年。
  • 胡適一生中的兩個「硬核」女人
    我喜歡這個詞,在於它非常形象,我理解的硬核,就好像一顆果實,它的內在是一個堅硬的果核,就好比人有著一顆堅強的心。但是看到這個詞的應用,人不僅有一個堅強的心,還要有強有力的行動,才能稱得上硬核。想到了大名鼎鼎的胡適,他的生活中有這兩個重要的女人,是配得上硬核這個詞的。而胡適一生的命運也與這兩個女子密切相關。
  • 周小平:再見胡適之~
    ——如果偉人的看法只是一家之言的話,那麼他對手的看法或許更值得借鑑。然而蔣公介石也這樣評價胡:「徒有個人而無國家,只有私情而無道義。」、「最無品格之文化買辦、乃危害國家、危害民族文化之蟊賊!其人格等若野犬之狂吠。」 --節選自「《蔣,介,石日記》1960年10月13日篇」。不僅政壇如此,文壇也一樣。比如真正的傲骨文豪魯迅,也長期對胡適筆伐不斷。
  • 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胡適《希望》
    胡適並非一個天才的作家,他寫回憶錄,本想寫成「朝花夕拾」體,可寫出來的文字卻如此樸素: 有一次幹事朱經農感覺學校經費困難已經到了絕地,他憂愁國度,神經錯亂,出門亂走,走到徐家匯的一條小河邊,跳下河去,幸遇人救起,不曾喪命。 他寫過這樣的詩句: 十點鐘了,/有點風了,/我打南京鼓樓下過。/丫!鼓
  • 自傳與他傳——光怪陸離的胡適研究
    ——2011年4月15日於上大泮池寓所「於適之先生深有見地」,許君此言不免過譽,筆者在這些年之中,對於相關之胡適之研究,確實比較留意,從早些年胡適自己的自傳性文章,到「我的朋友」的朋友們的記述,再到門生故吏們的追憶,以及大陸與臺灣在五六十年代對其所作的批判性文字,直至近些年海峽兩岸學人對其所作的全方位較為立體的研究,粗略算下來,過眼的有關胡適之的文字當不下六七百萬言。
  • 胡適與張愛玲:民國時期才子與才女的隱秘情感|魯迅|海上花列傳|張...
    關注本平臺後,每天為您挖掘8篇歷史史事  張愛玲對胡適並不陌生,1944年,她在上海寫的《詩與胡說》一文中曾論及他:「……中國的新詩,經過胡適,經過劉半農、徐志摩,就連後來的朱湘,走的都像是絕路,用唐朝人的方式來說我們的心事,仿佛好的都已經給人說完了,用自己的話呢,不知怎麼總說得不像話
  • 胡適看不上的「小報鼻祖」是誰?
    「魯迅先生這樣推重《儒林外史》,故不願把近代的譴責小說同《儒林外史》並列。這種主張是我很贊同的。吳敬梓是個有學問,有高尚人格的人,他又不曾夢想靠做小說吃飯……他的人格高,故能用公心諷世……近世做譴責小說的人大都是失意的文人,在困窮之中,借罵人為餬口的方法。」  1927年,胡適在為亞東圖書館版《官場現形記》序中這樣寫道。
  • 致敬胡適先生百年前推行新標點符號︱是他,讓中文閱讀順暢起來
    如果自認為也算是個讀書人,或是熱愛閱讀的人,且信心滿滿地確定,能從中感受到舒暢與樂趣。那是因為恰逢此時。假如,穿越回百年前甚至是更早,可以肯定的是:面對閱讀,十之八九的人會跪地投降!1934年魯迅先生在《憶劉半農君》有言:「十多年前,單是提倡新式標點,就有一群人『若喪考妣』,恨不得『食肉寢皮』。」有的復古派陳腐到即使翻譯外文時,寧可用「此語未完」四個字,也不用個省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