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與張愛玲:民國時期才子與才女的隱秘情感|魯迅|海上花列傳|張...

2020-12-27 網易

  關注本平臺後,每天為您挖掘8篇歷史史事

  張愛玲對胡適並不陌生,1944年,她在上海寫的《詩與胡說》一文中曾論及他:「……中國的新詩,經過胡適,經過劉半農、徐志摩,就連後來的朱湘,走的都像是絕路,用唐朝人的方式來說我們的心事,仿佛好的都已經給人說完了,用自己的話呢,不知怎麼總說得不像話,真是急人的事。」在感覺裡,她對他更有種特別的親切,雖然她與他還從未見過面。

  那親切不僅來自於她早年讀過他的書,而且還有她的長輩與他的交往。

  

  張愛玲的父親張廷重買過《胡適文存》,大概又因讀了胡適的考證,去買了《海上花》。張愛玲大約是在上中學的時候,坐在乃父的書桌前看了《胡適文存》,後來又「破例要了四塊錢」買了多卷本的《醒世姻緣傳》,與弟弟分了看。仿佛一家人都愛讀胡適或胡適推薦的書。

  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借了張廷重的《胡適文存》,看過了也不及時歸還。後來為了張愛玲與乃兄鬧翻斷絕了來往,更不還了。張愛玲則讀《醒世姻緣傳》一遍不夠,非常痴迷。在香港上大學遇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攻打香港,她做了一名防空員,「駐紮在太平山圖書館,發現有一部《醒世姻緣傳》,馬上得其所哉,一連幾天看得抬不起頭來。房頂上裝著高射炮,成為轟炸目標,一顆顆炸彈轟然落下來,越落越近。我只想著:至少等我看完了吧。」

  張茂淵與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早年還曾與胡適一個桌上打過牌。抗戰勝利後報紙上登著胡適回國的照片,不記得是下飛機還是下船,笑容滿面,笑得像個貓臉的小孩,打著個大圓點的蝴蝶式領結,張茂淵看著笑了起來說:「胡適之這樣年輕!」

  

  有了這些插曲,張愛玲應少些與胡適聯繫的顧慮。她雖是「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才「充滿了生命的歡悅」的性格,但在某些必須「人與人交接的場合」,她也是可以凜然而出的——當年她就是挾著《沉香屑》與《心經》,分別登了素昧平生的周瘦鵑與柯靈的門的。當然她對胡適更敬畏些,可畢竟也只是寫封信而已,並不是面對面,不會有當面語塞的尷尬。

  1954年10月25日,張愛玲給胡適寫了封簡訊,同時寄了《秧歌》。此信被胡適粘在他1955年1月23日的日記前:

  適之先生:

  請原諒我這樣冒昧的寫信來。很久以前我讀到您寫的《醒世姻緣傳》與《海上花》的考證,印象非常深,後來找了這兩部小說來看,這些年來,前後不知看了多少遍,自己以為得到不少益處。我希望您肯看一遍《秧歌》。假使您認為稍稍有一點接近「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那我就太高興了。這本書我還寫了一個英文本,由Scribuer零出版,大概還有幾個月,等印出了我再寄來請您指正。

  署名後用英文寫著她香港的信址。胡適的美國地址也許是給張愛玲許多照顧的美國新聞處駐港臺處長麥加錫打聽來的,後來張愛玲赴美,想來也少不了麥加錫的幫助。

  

  據她的胞弟張子靜的回憶,張愛玲就讀黃氏小學(插班六年級)後,父親為他請了一位六十多歲的朱姓老師,在家教他念古書。「有一次,姊姊從父親書房裡找到一部《海上花列傳》,書中的妓女講的全是蘇州土話(吳語),有些姊姊看不懂,就硬纏著朱老師用蘇州話朗讀書中妓女的對白。朱老師無奈,只得捏著喉嚨學女聲照讀,姊姊和我聽了都大笑不止。姊姊對《海上花列傳》的痴迷,就是從那時開始的。」張愛玲則在晚年自言「十三四歲第一次看這書」。

  張愛玲在信中所表示的非常渴望得到胡適能給《秧歌》「平淡而近自然」的評語,讀者望文生義,多以為這個評語是胡適當年給《海上花列傳》下的。而胡適在回信中也屢屢提及這個評語,更易使人誤以為的確是胡適的原話。實際上,給《海上花列傳》下這個評語的是魯迅。胡適在當年的《海上花列傳序》中,兩處三次引用這個評語,並且也指明了是魯迅「稱讚」的。

  知道了評語的出處,再回過頭去重閱張、胡二人的信,結果令人驚訝。張愛玲寫的不過是「假使您認為稍稍有一點接近『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那我就太高興了」,看不出對於該評語出處有任何指往胡適的導向;而胡適在信中每提及此評語,也都加了引號的。原以為他加引號是用以「特指」,而非「引用」,不料卻是想當然。張、胡在此並無掠人之美之嫌,的確無可挑剔。

  

  張愛玲寫信寄作品給胡適,無意之中,是給胡適出了兩道考題:一是考他勢利與否,二是考他的文學鑑賞眼光。看來胡適都考及格了——他並沒有因為對方是無名小卒(當時對他來說)就怠慢其作品,並且也看出了《秧歌》的好來。

  胡適一向重視保存史料,甚至他記日記的部分目的也即為此。他不僅為最終留下的數百萬字的日記存世而終日孜孜矻矻,每天一筆一畫;一時忙碌無暇或疲憊疏懶不寫,過後不僅常常補寫,還總是把自責也寫進去。胡適日記的形式也與眾不同,在日記中他不僅記事記人,自言自語,還常不著一字,而以事實說話,曲折透露心跡。所以他的日記簿裡除了他的手筆外,還有政府的通緝令、學校的油印傳單、報刊對他的評論、中外重大事件的報導以及少許來信等等,真是林林總總,五顏六色,圖文並茂。而張愛玲寫給胡適的這封信,也就在胡適的這個習慣下,奇蹟般地被保存下來了!

  胡適將張愛玲的信粘貼在他1955年1月23日日記的前頁。除了這封信,他這天的日記沒有別的內容,全是張愛玲:

  去年十一月,我收到香港張愛玲女士寄來他的小說《秧歌》,並附有一信。(信附上頁)

  我讀了這本小說,覺得很好。後來又讀了一遍,更覺得作者確已能做到「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近年所出中國小說,這本小說可算是最好的了。

  一月廿五日(這個日期似有錯——引者注),我答他一信,很稱讚此書。我說,「如果我提倡《醒世姻緣》與《海上花》的結果單止產生了你這本小說,我也應該很滿意了。」(此信沒有留稿)

  胡適說「此信沒有留稿」,信稿卻被張愛玲留了下來。原稿雖然在張愛玲搬家中遺失,但幸好她已先請朋友代抄了一份(自然說明她很看重胡適的人和信),後來更引進了她的文章,胡適的信就由此得以永存了。

  

  《秧歌》之所以得到胡適如此高的評價,除了作品的藝術魅力外,還有兩個原因:一是作品的題材巧;二是張愛玲的信寫得妙。

  此時的胡適,與共產黨的中國大陸非常對立。事由1948年中共將胡適宣布為「戰犯」開始;1949年5月11日,大陸著名學者陳垣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對胡適從治學方法直至政治立場、方向都予以批評,對他「轉向人民,翻然覺悟」。胡適於次年元月9日撰文回應姿態強硬。1951年11月至次年1月,大陸又開展了對胡適的聲勢浩大的批判運動。

  幾乎與胡適收到張愛玲作品和信的同時,大陸又一次開展了同樣規模的批胡運動。在這樣的背景下,張愛玲把生活在共產黨治下的大陸人民寫得很可憐,自易得到胡適的欣賞。幾年來,他一直很注意由他的親友學生傳來的大陸人包括知識分子生活狀況的訊息,他將他們的信也粘貼在他的日記裡。

  

  張愛玲的信,給胡適的感覺對方是他的老讀者;《醒》、《海》二書珍珠蒙塵,被世人冷落(所以他力薦二書),而她卻「這些年來,前後不知看了多少遍」,而顯然又是最初受了他的指引,不免引為知音。

  胡適在回信中除了誇獎《秧歌》外,也提到了作品中的細節,提出了一些疑問,表明他的確讀得相當仔細。

  張愛玲接信,大喜過望,便又寫了一封信去,除了表達受寵若驚(「收到您的信,真高興到極點,實在是非常大的榮幸」),認同胡適的建議(「您指出76頁敘沙明往事那一段可刪,確是應當刪。那整個的一章是勉強添補出來的」),解釋他的疑問(「160頁譚大娘自稱八十一歲,205頁又說她六十八歲,那是因為她向士兵哀告的時候信口胡說,也就像叫花子總是說『家裡有八十歲老娘』一樣」),又透露了英譯《海上花列傳》和《醒世姻緣傳》的心願,同時對翻譯這兩部作品也表現出了相當的自信:「裡面對白的語氣非常難譯,但也並不是絕對不能譯的。」

  這自信又表現得十分巧妙——她在說了上面的話以後,又用了一個「補釘」:「我本來不想在這裡提起的,因為您或者會擔憂,覺得我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會糟蹋了原著。但是我不過是有這樣一個願望,眼前我還是想多寫一點東西。

  如果有一天我真打算實行的話,一定會先譯半回寄了來,讓您看行不行。」這樣一來,話就滴水不漏了,胡適哪怕再要說幾句鼓勵、告誡或指點的話都顯得多餘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海上花》那麼受歡迎,《海上花列傳》卻命運多舛
    可是在此之後,這部小說又再次沉寂,今天的人們注意到《海上花列傳》,多源於張愛玲對於它的鐘愛,而且張愛玲還花了大量心力將它譯成白話文和英文。初識《海上花列傳》的人,大都以為它不過是一部描摹晚清上海青樓風光的小說,其實不然。《海上花列傳》並非一部供人獵奇獵豔的消遣之作,更不是《海上繁華夢》《九尾龜》一類常見的嫖界「指南書」。
  • 《海上花列傳》| 海派文學的迷人與風情
    小說開篇,作者便以「花以憐儂」的口吻,記錄了自己的創作意圖。《海上花》劇照但和《海上繁華夢》等專門揭露妓院黑幕的「嫖界指南」相比,《海上花列傳》不僅對話皆用蘇白,被胡適稱為「吳語文學的第一部傑作」,在作品質量方面
  • 張愛玲誕辰百年|細讀《海上花》①:從長三書寓到香港大宅
    《海上花》是張愛玲根據清末韓邦慶的吳語小說《海上花列傳》翻譯而來,分為《海上花開》和《海上花落》兩部。《海上花列傳》為什麼被稱作「奇書」?這部描寫清末上海妓院生活的小說,為什麼會受到張愛玲的關注,並翻譯成英語、國語?細讀張愛玲《海上花》大家好,歡迎收聽「細讀張愛玲」這個系列。之前聽過《第一爐香》的朋友,我們可以說是久違了。
  • 魯迅、胡適、沈從文、張愛玲、木心那些耳熟能詳的文人的面孔在他筆下生動起來
    據說當年有相士將陳獨秀與胡適比較,認為胡適坐立行走,酷似仙鶴,其貴絕非陳可比。選取過胡適不同時期的照片對比看,歲月的風霜在他身上留下或深或淺的人生印記,但無論是青年、中年還是老年,總是衣著講究,眉清目秀,風神依舊瀟灑依舊貴氣依舊。有人會說,這是因為歷史給了胡適那麼高的地位,但我們不要忘了,胡適的地位是靠自己掙來的,誰也不是天生領袖。
  • 民國才女蕭紅:與張愛玲齊名,被魯迅盛讚,一生漂泊尋愛
    如果說起民國的四大才女,不知道大家是否都能把他們的名字講出來,分別由張愛玲、蕭紅、呂碧城、石評梅,這四位可以說是當時的絕代佳人,之所以會有這種稱號,除了他們的美貌之外,最重要的的是他們的才華。蕭紅當時被稱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在文學上她有著非常強的天賦惡,並且在24歲那年的時候,就已經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了她的成名作《生死場》,她是一個被大家低估的作家,也是一個流浪一生的一個人。
  • 張愛玲:海上花
    張愛玲:海上花《海上花列傳》共六十四回,又名《青樓寶鑑》、《海上青樓 奇緣》、《海上花》,原題「雲間花也憐儂著」,實為清末韓邦慶所作。韓邦慶(1856—1894),字子云,號太仙,江蘇松江 (今屬上海市)人。其父韓宗文曾任刑部主事,素負文譽。
  • 《海上花列傳》與城市生存
    電影《海上花列傳》,原著的國語翻譯張愛玲,編劇朱天文,導演侯孝賢。三個人的苦心,造就了這場夢境。
  • 張愛玲誕辰百年|細讀《海上花》②:清末上海吃花酒要多少錢
    細讀張愛玲《海上花》2上次我們說到《海上花列傳》這部小說寫於清末,1894年,是一部描寫妓院生活的世情小說,它高明的寫作手法、平淡而近自然的敘事風格,以及對白用吳語寫作的語言特徵,可以說都對張愛玲產生了持久的影響。我們在張愛玲後期的創作中,其實是可以非常明晰地看到《海上花》的影子的。
  • 張愛玲與《醒世姻緣傳》
    信中提到:「很久以前我讀你寫的《醒世姻緣》與《海上花》的考證,印象非常深,後來找了這兩部小說來看,這些年來,前後不知看了多少遍,自己以為得到不少益處。」1955年2月,張愛玲在收到胡適的覆信後,又給胡適寫了一封長信,最後一段寫到:「《醒世姻緣》和《海上花》一個寫得濃,一個寫得淡,但是同樣是最好的寫實的作品。
  • 重讀愛玲② 張愛玲文字風格是怎麼煉成的?別光盯遺著,譯著也大有文章
    《海上花列傳》就是張愛玲在父親的影響下讀到的。張愛玲在文章《憶胡適之》裡曾經就寫道,她的父親因為看了胡適對《海上花列傳》的推薦,特地去買了這套書來。所以張愛玲十三四時就開始讀《海上花列傳》,對這本書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也回憶說,張愛玲小時候讀《海上花列傳》,書中的對白有些地方看不懂,就硬纏著私塾老師用蘇州口語朗讀給她聽。
  • 冰心做錯了什麼,為何魯迅、張愛玲、蘇青和林徽因都對她很不滿?
    民國時期,由於中國傳統思想與西方思想的碰撞,中國在那一段特殊時期,文壇湧現出了許多優秀的人物,比如魯迅、張愛玲、蘇青與林徽因等都是那一時期的著名人物。在面對外敵時,他們有著共同的態度,希望用自己的一支筆來表達愛國之志。然而在他們內部,其實也存在一些矛盾。
  • 民國才女張愛玲,爺爺是清末名臣、奶奶為李鴻章之女,卻一生悽慘
    民國才女張愛玲,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中國現代女作家。7歲開始寫小說, 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 1995年9月在美國洛杉磯去世,終年75歲。
  • 盤點民國時期五大愛情故事,其中一段愛情語錄成為現代人的口頭禪
    民國時期有好多愛情故事,其中有五個愛情故事最為動人。1.錢鍾書和楊絳錢鍾書在清華大學古月堂前結識無錫名門才女楊絳,他們一見鍾情,風雨同舟,相知相守65年。《聖經》有言:「有的時候,人和人的緣分,一面就足夠了。因為,他就是你前世的人。」
  • 蔡元培、魯迅、胡適等民國名人北漂時都住在哪裡
    民國時期的北京(北平),是全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文化名人前來學習、工作和生活。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是最初的「北漂一族」。 那時候,他們都住在哪裡呢?
  • 民國時期最偉大的十位作家,個個才華橫溢,除了張愛玲還有誰?
    民國時期最偉大的十位作家,個個才華橫溢,除了張愛玲還有誰?1、魯迅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民國著名的大文豪,當代文壇的常青樹,他有著豐富的情感與複雜的經歷,俯首甘為孺子牛,用辛辣的文筆喚醒了那時愚昧的國人。魯迅經典作品有《狂人日記》《彷徨》《吶喊》《朝花夕拾》等,細細品讀,受益匪淺。
  • 張愛玲:我愛你,關你什麼事?
    日是民國女作家張愛玲誕辰一百周年,咪咕中信書店獻上【張愛玲誕辰100周年書單】,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傳奇女作家,感受她的文字和愛情,讀出屬於自己的張愛玲!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韓邦慶的《海上花列傳》是一部描寫清末上海妓院日常生活的長篇小說,旁及官場和商界等多個社會層面,曾被胡適稱為「吳語文學的第一部傑作」,魯迅則曾稱讚它有
  • 梁朝偉劉嘉玲李嘉欣主演,改編自張愛玲原著,為何成了冷門?
    而說到中國近代女作家,張愛玲無疑是知名度榜首作家,大家即使沒有看過張愛玲寫的書,也必然聽說過張愛玲的大名——這位堪稱傳奇的民國女作家,她的《傾城之戀》和《半生緣》等被一再改編,每一次翻拍連選角都會引起熱議。而書中各種金句也廣為流傳。「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意中人」,誰沒聽過兩句張愛玲的金句呢?
  • 《海上花》:海上花開花落,滬上燈明燈滅
    而這部並不是由張愛玲所寫的小說,而是由她翻譯的《海上花列傳》,被侯導拍成了電影《海上花》。或許侯導也是張愛玲的粉絲吧!我當然不會錯過。其實之前看過《海上花列傳》,但是裡面是白話文,實在是太過晦澀難懂。看來,我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張迷,只能再去回爐重造,才能自稱是張迷。但是沒關係,羽蒙可以先看這部《海上花》電影。
  • 魯迅罵胡適10多年,為何後者從不還口?晚年胡適:魯迅是我們的人
    魯迅與胡適,就一生理念與價值現代化的精神氣質而言,是同道中人;但論性情、意志、心態、處世及理念而言,他們又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兩種類型。兩人同為民國文化圈頂級大V,但相互的態度很是蹊蹺。總體來說,胡適對魯迅始終都很尊重,年輕時寫日記都不忘誇上「最」高級,說什麼「周氏兄弟最可愛,他們的天才都很高」(《胡適日記》1922年3月10日)。魯迅出書,胡適更不吝施以「彩虹屁」,譽之為「開山的創作」。檢遍胡適所有作品、所有言論,你我看不到他非議魯迅的一句一字。但魯迅對胡適,開始敷衍,很快就破口責罵。
  • 張愛玲嘲諷,林徽因懟,魯迅瞧不起,為何他們都看不慣冰心
    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壺」,冰心是個真誠的人,她的作品中也處處散發著人性的光芒,這讓她深受我國讀者的喜歡,為何同時代的張愛玲、林徽因、魯迅等眾多大家,會看不慣冰心呢?一、林徽因林徽因是民國女神,這也讓她擁有著眾多的追求者和愛慕者,她的追求者中,有建築學家梁思成,詩人徐志摩,以及哲學家金嶽霖等,他們之間的瓜葛也一直讓人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