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海上花

2021-02-21 清溪舟上人

張愛玲:海上花

《海上花列傳》共六十四回,又名《青樓寶鑑》、《海上青樓 奇緣》、《海上花》,原題「雲間花也憐儂著」,實為清末韓邦慶所作。

韓邦慶(1856—1894),字子云,號太仙,江蘇松江 (今屬上海市)人。其父韓宗文曾任刑部主事,素負文譽。韓邦慶幼年隨父居住京師,後南歸考取秀才,但屢次考舉人不第。曾任幕僚,終因性格不合而至上海為《申報》館撰述文稿。1892年,他創辦了中國第一份小說期刊《海上奇書》,由《申報》館代售,而他的小說《海上花列傳》就在《海上奇書》上連載。當時,「小說風氣未盡開,購問者鮮,又以出版屢屢愆期,尤不為問者所喜,故銷路平平」(顛公《懶窩隨筆》)。刊物先是半月一期,後改月刊,每期刊《海上花列傳》兩回,每回配精美插圖兩幅;堅持了八個月,共出十五期,終於停刊。此後,小說仍繼續創作,在刊物停辦後的十個月左右完成全書。小說出版不久,韓邦慶病逝,年僅三十九歲。另著有《太仙漫稿》十二篇,採用《聊齋志異》的藝術手法,但不落前人窠臼,聲明「徵實者十一,構虛者十之九」《太仙漫稿·例言》),說「鬼」而不信鬼,見出時代風氣的轉移。

據清末民初的資料記載,韓邦慶為人淡於功名,瀟灑絕俗。雖然家境寒素而從不視錢如命;彈琴賦詩,自恰自得;尤其擅長圍棋,與好友揪抨對坐,氣宇閒雅,一派名士風度。唯少年時即染上鴉片癮,又耽迷女色,出入滬上青樓 ,將所得筆資盡情揮霍,雖然因此而入不敷出,捉襟見肘,卻為他的小說撰述創造了條件。

上海開埠以後,華界和租界為牟利而不禁聲色,致使妓院或變相的妓院林立,民風頹靡。早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姚燮就以一百零八首《沁園春》詞描寫上海妓院,名為《苦海航樂府》,在暴露妓院黑暗的同時,警醒世人。這種宗旨和形式,便成為上海「狹邪小說」的特點,而真正寫出近代上海「狹邪小說」特色的,當首推《海上花列傳》。

魯迅先生曾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述此書,並推為「清之狹邪小說」的壓卷之作。他曾精闢地概括了全書的內容,說:「《海上花列傳大略以趙樸齋為全書線索,言趙年十七,以訪母舅洪善卿至上海,遂遊青樓 。少不更事,沉溺至大困頓,遂被洪送令還。而趙又潛還,愈益淪落,至『拉洋車』。」「作者雖目光始終不離於趙,顧事跡則僅此,惟因趙又牽連租界商人及浪遊子弟,雜述其沈灑徵逐之狀,並及煙花,自『長三』至『花煙間』具有。」「(二十八回以後)進敘洪善卿於無意中見趙拉車,即寄書於姊,述其狀。洪氏無計,惟其女日二寶者頗能,乃與母赴上海來訪。得之,而又皆留連不這返。洪善卿力勸令歸,不聽,乃絕去。三人資斧漸盡,馴至不能歸,二寶遂為倡,名甚噪。已而遇史三公子,雲是巨富,極愛二寶,迎之至別墅消夏,謂將取以為妻,特須返南京略一屏當,始來近,遂別。二寶由是謝絕他客,且貸金盛製衣飾,備作嫁資,而史三公子竟不至。使樸齋往南京詢得消息,則雲公子新訂婚,方赴揚州親迎去矣。二寶聞信昏絕,救之始蘇,而負債至三四千金,非重理舊業不能償,於是復攬客,見噩夢而書止。」小說之主要情節線索,已大備於此。據作者的跋語稱,六十四回以後的「腹稿」已成,但終未成文。

據清末民初人稱,小說中的人物多有原型,而將真實姓名隱去,如齊韻叟為沈仲該,史天然為李木齋,李實夫為盛樸人,李鶴汀為盛杏蘇,黎鴻篆為胡 雪巖,小柳兒為楊猴子,等等;唯不為趙樸齋諱。據說趙樸齋系作者朋友,發達時曾借錢給作者,久而厭棄,故作者寫小說以譏之。儘管作者在《例言》中開宗明義即聲明「所載人名事實俱系憑空捏造,並無所指。如有強作解人,妄言某人隱某人,某事隱某事,此則不善讀書,不足與談者矣」,而上述傳聞仍不勝而走。在(中國小說史略)中,魯迅先生曾駁其虛妄,但如傳聞不虛,則此書又開後來的「黑幕小說」風氣之先矣!

小說雖為妓女列傳,但其宗旨卻是「為勸戒而作,其形容盡致處,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閱者深味其言,更近觀風月場中,自當厭棄嫉惡之不暇矣」《例言》。儘管如此,小說中的妓女並不是面目猙獰的夜叉,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作者既不美化妓女,像在此之前的「狹邪小說」如《青樓 夢》那樣把妓院寫成「唯妓女能識落魄才子,唯才子能識風塵佳人」的理想國,藉此抒發懷才不遇的牢騷,也不像後此的「狹邪小說」那樣以揭露妓家之醜惡為目的,「所寫的妓女都是壞人,狎客也近於無賴」(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而是以平靜自然的筆調,平和衝淡的風格,客觀地表現人生,不誇張,不粉飾,只是如實敘來。這一藝術風格可見出《紅樓夢》的影響。例如,沈小紅的潑辣蠻橫,水性楊花;趙二寶的貪圖繁華舒適而又年輕幼稚;李漱芳對陶玉甫的真心相愛;雛妓李流芳的天真無暇和一片憨態;黃翠鳳的剛烈、幹練和狡詐;周雙玉的驕盈和果敢;陸秀寶的放蕩;姚文君的英武:均各具特徵,呼之欲出。其他如嫖客、老鴇、相幫、娘姨、大姐各色人等之性格,均各各有別。在小說《例言》中作者寫道:「合傳之體有三難:一日無雷同。一書百十人,其性情、言語、面目、行為,此與彼稍有相仿,即是雷同。一日無矛盾。一人而前後數見,前與後稍有不符,即是矛盾。一日無掛漏。寫一人而無結局,掛漏也;敘一事而無收場,亦掛漏也。」三條中有兩條涉及人物的塑造,可見作者是自覺地、有意識地視塑造人物為小說成敗的關鍵,因此,小說人物塑造上的成功與作者在理論上對小說特徵的正確把握是分不開的。

在展示人物性格的同時,作者也客觀地描繪了清末上海灘的世態人生的一個側面:一批用錢買了花翎頂戴的老爺、少爺和腰纏萬貫的紈西子弟,躺在妓女的懷抱裡,一邊抽鴉片,一面等官做。他們揮金如土,在「千金買笑」的同時又常常「千金買惱」甚至「千金買罪」受。而那些老鴇、妓女卻放出手腕,玩之於股掌之上,「斬客」毫不手軟,動輒數千上萬;而那些封建舊文化培養出來的文人墨客、風流 雅士,置國事於不問,整天吃花酒,作豔詩,儘管作者對他們的「高雅」和「風流 」多有溢美,而令讀者感受到的仍是一股庸俗、腐朽、沒落之氣。從此我們不難發現,晚清皇朝「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的命運正從這些上流社會的老爺們身上體現出來,而作者在客觀描寫社會真實的同時,也不知不覺地預示了社會發展的趨勢。

據《海上繁華夢》的作者孫玉聲在《退醒廬筆記》中記載:「餘則謂此書通體皆操吳語,恐問者不甚了了;且吳語中有音無字之字甚多,下筆時殊費研考,不如改易通俗白話為佳。乃韓言:『曹雪芹撰《石頭記》皆操京語,我書安見不可以操吳語?』」此語頗可見韓邦慶藝術上大膽的創新精神。在他之前,小說《何典》已用吳語方言,但它是用吳語方言作典故;而《海上花列傳》則是人物的對話全部用吳語。這一嘗試,增加了小說的生活氣息和真實感,使人物的對話以及對話時活生生的表情、神態,躍然紙上;在懂得吳語的讀者讀來,真是如聞其聲,如歷其境,如見其人,閉目一想,冥然心會,其效果又是其他書面語所難以達到的。然而,由於方言的局限性,「唯吳中人讀之,頗合情景,他省人不盡解也」(《譚瀛室筆記》),因此,此後雖有《海上繁華夢》、《九尾龜》等一批吳語方言小說的崛起,從而打破了官話和北京方言一統小說舞臺的局面,終因後繼乏人而堰旗息鼓。

小說的結構也頗具特色。作者自稱,全書筆法「從《儒林外史》脫化出來,惟穿插藏問之法,則為從來說部所未有」(《例言》)。所謂「穿插藏問」之法,就是將小說的幾段情節在時間上同時發展,而在敘述時分拆開來。這段情節尚未敘完,那段情節又已開始,「劈空而來,使讀者茫然不解其如何緣故,急欲觀後文,而後文又舍而敘他事矣;及他事敘畢,再敘明其緣故,而其緣故仍未盡明,直至全體盡露,乃知前文所敘,並無半個閒字」《例言》)。作者通過用「穿插藏閃」之法處理情節布局,達到了環環相扣、懸念迭起的效果,從而解決了報刊「連載小說」如何吸引住讀者的一個難題,給後來作者以有益的啟迪。

《海上花列傳》六十四回全本系石印本,題名「花也憐儂海上花列傳」。作序的時間是「光緒甲午(1894)孟春」。全書出版後,各種縮印複製本以《繪圖青樓 寶鑑》、《繪圖海上青樓 奇緣》、《繪圖海上花列傳》等名目問世。據《晚清戲曲小說目》稱,清末至少有六種縮印複製版本。至於以後的排印本,則錯誤較多。此次標點,即以全書初印本為底本,原書明顯錯別字則徑改,不出校記。

標點者限於水平,錯誤不當之處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覺園 愚谷

1994年2月

相關焦點

  • 張愛玲誕辰百年|細讀《海上花》②:清末上海吃花酒要多少錢
    【編者按】2020年9月30日,是張愛玲誕辰100周年,而9月也是她逝世25周年。關於祖師奶奶的人生,她在自己的作品裡寫了很多回;她的很多小說,也被翻拍了很多遍。在這個9月,我們要細讀的,則是她晚年的一部特殊作品——《海上花》,本文為該系列的第二講。
  • 張愛玲誕辰百年|細讀《海上花》①:從長三書寓到香港大宅
    《海上花》是張愛玲根據清末韓邦慶的吳語小說《海上花列傳》翻譯而來,分為《海上花開》和《海上花落》兩部。《海上花列傳》為什麼被稱作「奇書」?這部描寫清末上海妓院生活的小說,為什麼會受到張愛玲的關注,並翻譯成英語、國語?細讀張愛玲《海上花》大家好,歡迎收聽「細讀張愛玲」這個系列。之前聽過《第一爐香》的朋友,我們可以說是久違了。
  • 胡適與張愛玲:民國時期才子與才女的隱秘情感|魯迅|海上花列傳|張...
    張愛玲的父親張廷重買過《胡適文存》,大概又因讀了胡適的考證,去買了《海上花》。張愛玲大約是在上中學的時候,坐在乃父的書桌前看了《胡適文存》,後來又「破例要了四塊錢」買了多卷本的《醒世姻緣傳》,與弟弟分了看。
  • 《海上花》那麼受歡迎,《海上花列傳》卻命運多舛
    可是在此之後,這部小說又再次沉寂,今天的人們注意到《海上花列傳》,多源於張愛玲對於它的鐘愛,而且張愛玲還花了大量心力將它譯成白話文和英文。初識《海上花列傳》的人,大都以為它不過是一部描摹晚清上海青樓風光的小說,其實不然。《海上花列傳》並非一部供人獵奇獵豔的消遣之作,更不是《海上繁華夢》《九尾龜》一類常見的嫖界「指南書」。
  • 【看電影】迷上《海上花》,是為張愛玲還是侯孝賢?(第1548期)
    選擇看《海上花》究竟是因為張愛玲,還是侯孝賢?更多的影迷是因為侯孝賢,甚至有不少人說:侯孝賢的《海上花》非常侯孝賢。影片開場九分鐘一個長鏡頭掃下來,一個角度,沒有蒙太奇,也沒有什麼其他花活,但依然讓眾多影迷大呼夠膽大、夠過癮.近日,由侯孝賢執導的電影《海上花》發布了4K修復版預告,時隔21年後,《海上花》再登大銀幕,於2019年12月20日在中國臺灣限定影院上映。該片改編自韓子云以蘇州話寫成的《海上花列傳》,張愛玲70年代將之「翻譯」成國語版,因此有不少人將其歸之為張愛玲的作品。
  • 電影《海上花》(一)
    電影《海上花》根據張愛玲的國語本《海上花》改編,由朱天文編劇,梁朝偉、羽田美智子、劉嘉玲、李嘉欣、潘迪華等人主演。1998年《海上花》上映後的票房只有400多萬臺幣,但2019年上海電影節上,《海上花》4K修復版票價被炒到了兩千多一張。《海上花》是在臺灣拍的,沒有外景,連白天自然光下的場景都少,基本都是晚上油燈和燭光下的室內場景。
  • 《海上花》花開上海
    但其實,我又相當能理解《海上花》重映的一票難求。因為從審美角度來說,這部侯孝賢改編張愛玲的經典實在是太適合在大銀幕上觀看了。侯孝賢善用的長鏡頭,把清末上海十裡歡場都不動聲色地鋪平在一間間由燈燭螢亮的小小樓閣裡。
  • 《海上花》:海上花開花落,滬上燈明燈滅
    而這部並不是由張愛玲所寫的小說,而是由她翻譯的《海上花列傳》,被侯導拍成了電影《海上花》。或許侯導也是張愛玲的粉絲吧!我當然不會錯過。其實之前看過《海上花列傳》,但是裡面是白話文,實在是太過晦澀難懂。看來,我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張迷,只能再去回爐重造,才能自稱是張迷。但是沒關係,羽蒙可以先看這部《海上花》電影。
  • 張愛玲誕辰百年|細讀《海上花》③:《傾城之戀》裡有愛情嗎
    【編者按】2020年9月30日,是張愛玲誕辰100周年,而今年9月也是她逝世25周年。關於祖師奶奶的人生,她在自己的作品裡寫了很多回;她的很多小說,也被翻拍了很多遍。在這個9月,我們要細讀的,則是她晚年的一部特殊作品——《海上花》,本文為該系列的第三講。
  • 一朵《海上花》,兩段紅塵絕戀
    1986年,羅大佑重新提筆,為香港導演楊凡執導的《海上花》,量身定做了同名主題曲:《海上花》。歌曲出來後,臺灣樂評人很有些小情緒:等了這麼久,這位樂壇教父接連拿出來的,怎麼竟然是兩首「港歌」?但是,耳朵不撒謊,時間不隱藏——歌詞密集、濃度很高的《東方之珠》,和旋律簡單、意境悠揚的《海上花》一道,成為兩首經典之作,雙雙入選羅大佑的代表曲目。
  • 《海上花》:海上花開花落,滬上燈明燈滅
    原著是清代韓子云的描寫妓院生活的吳語小說《海上花列傳》,張愛玲將其翻譯成《海上花開》和《海上花落》。我並沒有看過原著,所以電影看了三遍才懂了點。第一遍看得有點悶,看到最後似乎剛找到點東西,而這些燈光竟滅了。於是看了第二、第三遍,才覺得枝枝節節裡都不能錯過。沒看過原著也有它的好,一遍一遍地看下來把揉在裡面的人事都化開來就有了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 《海上花列傳》| 海派文學的迷人與風情
    小說開篇,作者便以「花以憐儂」的口吻,記錄了自己的創作意圖。《海上花》劇照但和《海上繁華夢》等專門揭露妓院黑幕的「嫖界指南」相比,《海上花列傳》不僅對話皆用蘇白,被胡適稱為「吳語文學的第一部傑作」,在作品質量方面
  • 《海上花列傳》與城市生存
    電影《海上花列傳》,原著的國語翻譯張愛玲,編劇朱天文,導演侯孝賢。三個人的苦心,造就了這場夢境。
  • 張愛玲與《醒世姻緣傳》
    信中提到:「很久以前我讀你寫的《醒世姻緣》與《海上花》的考證,印象非常深,後來找了這兩部小說來看,這些年來,前後不知看了多少遍,自己以為得到不少益處。」1955年2月,張愛玲在收到胡適的覆信後,又給胡適寫了一封長信,最後一段寫到:「《醒世姻緣》和《海上花》一個寫得濃,一個寫得淡,但是同樣是最好的寫實的作品。
  • 【放映室】《海上花》吳語電影(1998)侯孝賢導演 |吳語公眾號
    導演: 侯孝賢主演: 梁朝偉 / 羽田美智子 / 劉嘉玲 / 李嘉欣 / 高捷 / 潘迪華 / 伊能靜 / 魏筱惠 / 方璇 / 陳寶蓮 / 許安安 / 夏禕 / 謝衍 / 徐明上映:1998(香港、臺灣)《海上花列傳
  • 【文】為什麼說《海上花》是一部經典的東方美學人情世故電影?
    但不可否認電影《海上花》值得一看,它比較完美的再現了小說《海上花列傳》那個時代裡的特色和人物情感的軌跡。法國《解放報》對《海上花》上的評價非常高,說:導演自第一個鏡頭開始,便以一條神奇的線將我們帶到十九世紀末上海英租界區的十裡洋場,在我們面前展開一個人性的迷魂陣在此片裡發揮到極致,如同牽引著細看慢品的一隻手。
  • 張愛玲,碰不得
    1988年,臺灣導演但漢章也拍了一部張愛玲的小說《怨女》,但因為臺灣腔,被「張迷」們大大貶斥。而影片拍攝完成後導演的突然離世,也讓這部電影多少帶了些「未完成」色彩。 1998年,侯孝賢導演拍攝的《海上花》,當年票房也只有臺幣400多萬。張愛玲的小說為什麼難拍?
  • 重讀愛玲② 張愛玲文字風格是怎麼煉成的?別光盯遺著,譯著也大有文章
    《海上花列傳》就是張愛玲在父親的影響下讀到的。張愛玲在文章《憶胡適之》裡曾經就寫道,她的父親因為看了胡適對《海上花列傳》的推薦,特地去買了這套書來。所以張愛玲十三四時就開始讀《海上花列傳》,對這本書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也回憶說,張愛玲小時候讀《海上花列傳》,書中的對白有些地方看不懂,就硬纏著私塾老師用蘇州口語朗讀給她聽。
  • 《海上花》:愛情裡的三種顏色
    《海上花》這部電影翻來覆去看了至少二十遍,還是看不夠,每一次都能看出新的體會,經典就是有這樣的魅力。侯導的這部海上花更為特別,全程吳語對白,只有內景沒有外景,每個場景都是一鏡到底,對演員的表演走位整體的調度要求非常高。晚清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沒有自由戀愛一說。少了曖昧和怦然心動的過程,直奔主題總是讓人覺得少了趣味。所以性是不成問題,男女之間的愛情才是神秘而刺激的吸引。
  • 《海上花》愛情裡的三種顏色
    《海上花》這部電影翻來覆去看了至少二十遍,還是看不夠,每一次都能看出新的體會,經典就是有這樣的魅力。海上花日本版海報愛情這個古老命題,古往今來多少男女在這個課題上不斷給出自己的答案。侯導的這部海上花更為特別,全程吳語對白,只有內景沒有外景,每個場景都是一鏡到底,對演員的表演走位整體的調度要求非常高。晚清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沒有自由戀愛一說。少了曖昧和怦然心動的過程,直奔主題總是讓人覺得少了趣味。所以性是不成問題,男女之間的愛情才是神秘而刺激的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