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張愛玲百歲誕辰,除了整理出版她生前未刊出的書信集,系統再版她的作品,也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出版社動作。比如皇冠出版社推出了「百歲誕辰紀念版」的張愛玲文集,一共18本。這套再版張愛玲文集的書名字體都是出自張愛玲之手。書的封面以素雅的白底配上燙金的張愛玲親筆繪製插圖,明淨大方。其中《對照記》收錄了最新發現的張愛玲英文散文。這篇散文稿是張愛玲英譯者金凱筠在賴雅遺物中發現,寫她在紐英倫小鎮的生活,有張愛玲和賴雅共同修改的筆跡。這一版《對照記》內容豐富,除了這篇珍貴散文,還有張愛玲遺稿《愛憎表》、張愛玲手繪插圖特別收錄其中。
張愛玲的作品之所以經久不衰,原因當然是多種,比如她的傳奇身世,愛情等等,但最核心的還是,她自成一格的高超文筆和獨到別致的眼光。這種文筆和眼光,除了來自她的天賦,還來自她的閱讀養成。從張愛玲的散文和小說中,可以看出,她博覽群書,知識面相當深廣,審美眼光相當早熟。
1979年,著名文學評論家夏志清在他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判斷張愛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張愛玲的《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自此助推張愛玲在華人世界走紅,甚而掀起「重寫文學史」的熱潮。他這樣分析張愛玲的文學素養來源,「張愛玲天賦靈敏,她所受的又是最理想的教育。她的遺少型的父親,督促她的課業很嚴,她從小就熟讀中國舊詩古文。她的文字技巧,實在得力於此。否則以區區二十幾歲的少女(她開始發表作品是在那時候),把中文運用得如是圓熟自如,是叫人難信的。她的父親逼她學中文,母親又很早把她帶人西洋藝術、音樂、文學的世界。」
《海上花列傳》就是張愛玲在父親的影響下讀到的。張愛玲在文章《憶胡適之》裡曾經就寫道,她的父親因為看了胡適對《海上花列傳》的推薦,特地去買了這套書來。所以張愛玲十三四時就開始讀《海上花列傳》,對這本書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也回憶說,張愛玲小時候讀《海上花列傳》,書中的對白有些地方看不懂,就硬纏著私塾老師用蘇州口語朗讀給她聽。
《海上花列傳》對白語言非常特別,全部是蘇州方言寫成。它曾被胡適稱為「吳語文學第一部傑作」,魯迅則曾稱讚它有「平靜而近自然」的風韻。張愛玲將《海上花列傳》視作《紅樓夢》之後傳統小說的又一座高峰,推崇備至。為了去除書中的吳語對白對讀者造成的障礙,她將之盡數譯為國語,希望能使更多人讀到並重視這部小說。
張愛玲晚年移民美國後,對《海上花列傳》念念不忘。1955年,張愛玲曾在一封給胡適的信中寫道:「我一直有一個志願,希望將來能把《海上花》和《醒世姻緣》譯成英文。」1967年,張愛玲找到了一個基金會的支持,開始翻譯吳語的《海上花列傳》,將小說翻譯成英文,但是這件事情一拖十幾年,英譯本的《海上花列傳》一直都沒有出版。又有一說該稿件已經丟失。但好在英譯《海上花》的同時,張愛玲又起意將這部吳語小說譯成國語。所以她1981年出版了國語本《海上花》。現在我們看到的國語本《海上花》一般分為上下兩冊,上冊叫《海上花開》,下冊叫《海上花落》。她不僅對書的吳語對白進行了翻譯,做了一些非常精彩的注釋,對書的內容進行了改寫和補綴的工作,刪除了四回閱讀性較差的章節。
《海上花列傳》是一部描寫清末上海妓院日常生活的長篇小說,旁及官場和商界等多個社會層面。「海上花」顧名思義,「花」是對妓女的代稱,「海上」既是指上海,在書中也有特殊的意思,寓意這些煙花女子身世沉浮,或一時富貴、或墮落沉淪,隨波逐流,不由自主。所以《海上花列傳》其實就是為上海灘這一眾煙花女子所畫的一幅群像。雖然描寫妓院,但寫得完全不豔情,相反內容十分日常,幾乎就是一群男人在不同的妓女家擺酒划拳吃茶嘮嗑的那些事。大家所想的妓女間爭風吃醋、男女間的情情愛愛、妓院裡的坑蒙拐騙,它也涉及一些,但是比重很小,或者說是所描繪的眾生相的一角。作者寫得栩栩如生,好像是他的親身經歷一般。視角遊動,猶如清明上河圖,隨著畫卷的展開所有情節不緊不慢上演,對結構和節奏的駕馭實在精妙。對妓院生活的描述著重日常,既無奇情,更非香豔。寫妓院而不豔情,這也是它非常特殊之處。
在張愛玲的文學素養形成過程中,除了大量西方優秀文化,還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學底蘊。張愛玲吸收《海上花》的營養,一定包括其高明的寫作手法,平淡而近自然的敘事風格,以及對白用吳語寫作的語言特徵。而這些,在張愛玲的文字特色中都能找到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