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傾城之戀,半生緣滅

2021-02-08 阿儂文化

起初不經意的你和少年不經世的我,紅塵中的情緣,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語的焦灼。這久違的旋律是風靡一時的電影《滾滾紅塵》的主題曲。由秦漢和林青霞主演。


那個年代,最走紅的影星。那個故事,最真情地演繹。


這是關於一代才女張愛玲的愛情追憶。


張愛玲出身名門,她的祖父,是晚清名士張佩綸,祖母李菊藕,是封疆大吏李鴻章的千金,而他的父親,雖受一些古典文學的薰陶,偶寫一些詩詞歌賦,但卻身染煙毒,以至於在張愛玲五歲時,母親隻身國外留學,拋愛玲和弟弟於繼母。


因為一點小事,繼母舉手打了她,父親走過來,非但沒有阻止,而是劈頭蓋臉又一頓猛打,直到把愛玲推倒在地。這是影視劇《上海往事》中真實的再現。


家裡金碧輝煌,愛玲心裡卻倍感蒼涼。


就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愛玲用一支纖細的筆,勾勒了芸芸眾生,而在很多女主角的身上,留下了她太多的痕跡。


張愛玲,家世顯赫不假,骨子裡的文藝範卻讓人甚是驚喜!


這位四歲進私塾,八歲學鋼琴,12歲發表小說的奇女子,她在文學上的天賦似乎與生俱來。她14歲發表《摩登紅樓夢》。以後幾年,陸續發表了《金鎖記》《第一爐香》《紅玫瑰與白玫瑰》等。


她的創作呈井噴的態勢,一發而不可收,一時間,她風靡上海。而當她聲名鵲起,名利雙收,她說話都有了莫大的底氣。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啊!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這是張愛玲送給胡蘭成照片後面的一席話。


這是含情脈脈的情話,這是纏綿悱惻的詩句。


一個孤傲的才女深深地愛上了她的真命天子。


胡蘭成無意間看到愛玲剛發表的小說《金鎖記》,小說獨特的文筆和構思觸動了胡蘭成,這個時任汪偽政府宣傳副部長的中年男子,一下子對這個叫「張愛玲」的女子傾慕不已。



於是,他慕名而來,兩個摯愛文學的男女,一見傾心,相見恨晚!


愛玲是20芳華,胡蘭成是人到中年,妻妾二三。


深陷情網,我們看不清愛的樣子,都說,身高不是距離,年齡不是問題。


我們多想打破世俗,來一場「山無稜,天地和,才感與君絕」的曠世奇戀。


然而,這愛情就像紙糊的,那麼輕輕一捅,就變得七零八碎,露出她猙獰不堪的真實模樣。


胡蘭成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深感時局對自己的不利,開始了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早已和胡蘭成有一紙婚約的張愛玲,想過一種「夫唱婦隨」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的日子,她千裡尋夫,卻是淚水漣漣。


胡蘭成毫無掩飾,說他有了護士小周。


胡蘭成與女人同賈寶玉與紅樓眾女子,一樣的疼惜,一樣的懂得。這個到處留情的才男,雖然讓高傲倔犟的張愛玲傾心不已,但她執意讓胡蘭成做出抉擇。


然而,胡蘭成卻輕描淡寫地說道:「我待你,天上地下,無有得比較,若選擇,不但於你是委屈,亦對不起小周。」


雨,傾瀉而下,而張愛玲,毅然決然轉身離去!


一場傾城之戀變成半生緣滅。


愛玲提筆:「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歡我的了。」寄信的時候,愛玲把自己辛苦賺的30萬稿費匯給了這個負心的男子。


而胡蘭成在這期間,又和寡婦範秀美,居家過著小日子。


胡蘭成,終究是個見異思遷的男人,雖然他儒雅俊朗,才高八鬥,但風月場上,他是個地道的情場老手。


清純佳人張愛玲與他締結情緣,終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張愛玲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而她對服飾的講究也是出了名的。電影《色戒》,演繹了張愛玲真實的感情生涯,而主角湯唯,穿旗袍的樣子,卻讓很多人歡喜不已。


旗袍,成了張愛玲的又一標誌。



《色戒》中王佳芝一出場,張愛玲便賦予這個女人獨具的風情:「靛藍水漬紋齊膝旗袍,小圓角衣領只半寸高,像洋服一樣,領口別著一枚別針,與碎花鑲鑽藍寶石的紐扣耳環成套。」


 一個清純佳麗浮現眼前,窈窕迷人,風情萬種。誰能說,這不是張愛玲自己呢!


所以,我們看到張愛玲很多照片,穿著都是很修身的旗袍,旗袍是上海風情,更是張愛玲的名片。她穿旗袍,罩短衫,那窈窕的身姿,讓人動情不已。


張愛玲骨子裡是高貴的。儘管在愛情裡,她遭遇了多次不幸。


她喜歡喝茶,喝茶的品味,讓她有了對人生百態的洞察。「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


喝茶講究一個「緣」字。《半生緣》中,世鈞與曼楨相遇,「你是哪裡人?」答:「六安,產茶葉的地方。」不得不感嘆,張愛玲的工筆精湛。曼楨和世鈞那悠悠「半生緣」,便始自一杯茶。這杯茶,無香無味,只略帶少許茶色。


而《怨女》中,最難忘的情景莫過於銀娣上吊之前,「拿桌上的茶壺,就著壺嘴喝了一口,冷茶泡了一夜,非常苦」。那是她自殺前的心情寫照,清冷、苦澀。


張愛玲在她的作品中,以一雙早熟的慧眼洞徹了人性的弱點和世間百態。她用生花妙筆展示給人們一個生活的棲息地。


然而,她卻沒有足夠的光芒來穿透黑暗。


胡蘭成是漢奸,她無疑是漢奸婆。沒辦法,她只有逃離,於是她自身去了美國。


她卻嫁給了一個大她幾十歲的男人賴雅。而且還有中風史。



我們說,張愛玲不是尋找愛情,而是找尋溫暖。童年裡缺失的太多了,以至於一點光,一點熱,她就覺得無限明媚,無比暖意。


胡蘭成終究沒有懺悔,他後來去了日本,再一次娶了一個叫枝子的女人。


而張愛玲,年老的丈夫,中風多年,不久於人世。張愛玲形單影隻,孤老終生。


1995年,9月8日。她悄然離逝。她躺在一所公寓的地板上,身上只蓋著一條薄薄的毛毯,


當有人發現她的時候,她已經去世了一個星期。


一代才女就這樣香消玉殞,好不令人惋惜!




投稿 | 轉載 | 商業合作

添加阿儂微信號:shaonvdejiuguan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相關焦點

  • 解讀張愛玲《傾城之戀》的悲劇色彩
    在《傾城之戀》中,張愛玲刻畫了三種人間悲劇,並通過獨有的視角和反差烘託等,將其中的悲劇色彩體現得淋漓盡致,本文對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的悲劇色彩進行簡析,並對其中悲劇色彩的產生原因進行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悲劇色彩;小說解讀 - 1 - 目錄引言​- 3 -1、緒論​- 3 -1.1 《傾城之戀》悲劇色彩的研究價值​- 3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4 -2、《傾城之戀》中對人間悲劇刻畫​- 5 -
  • 張愛玲:關於《傾城之戀》的老實話
    但張愛玲的《傾城之戀》講的並不是一個偉大愛情故事,而是平淡日子裡的「傳奇」。一對斤斤計較的男女,範柳原與白流蘇,精心算計著周邊的人,來來回回,同自己較勁。一場戰爭顛覆了一座城,成全了他們,可以抵住單調、無望、孤獨的宿命,期限是十年八年。這篇故事奠定了張愛玲的「祖師奶奶」地位。她對世事與人心的洞察,筆下的精緻與荒涼,都在這裡了。
  • 文學欣賞:張愛玲《傾城之戀》賞析
  • 張愛玲《傾城之戀》:說白了,白流蘇只想找一張「長期飯票」
    張愛玲在當時的時代,有屬於她自己的名氣,但是同時也有被詬病的地方。她的寫作,大多數融入了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感受,《傾城之戀》也是如此,白家的落魄,實際上也就是張愛玲家族的落魄,白流蘇在愛情裡吃的那些苦,大概也是張愛玲有著同樣的體會與感受。
  • 改編張愛玲——電影《傾城之戀》之可能
    我猜想張愛玲是看過劇本的,並且認同導演和演員。許導在偶像的關注和祝福下,志在必得地、如履薄冰地率一眾人馬在香港淺水灣開機了。我第一次讀 《傾城之戀》是哪一年已經記不清了,什麼時候成為徹徹底底的張迷也很模糊,但是幾乎遍讀張愛玲的作品是確定的,而且反覆讀,欲罷不能,去臺灣還會去舊書店淘各種老版本。
  • 張愛玲《傾城之戀》:生命從來不簡單,也不可能簡單
    今天要談談她很重要的作品,也可能是最著名的作品——《傾城之戀》。 張愛玲有一篇文章就以《傾城之戀》為例談到自己的美學理念,她說:「我喜歡參差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比較接近現實。在《傾城之戀》裡面,女主人公白流蘇從老舊的家庭中走出來,去了香港。香港戰爭的這番洗禮,可以把一個人改變,可是這場戰爭沒有把白流蘇感化為革命女性。這一場戰爭對於男主人公範柳原影響很大,把範柳原轉向了平時的生活,甚至讓這個浪子成了家,可是婚姻並不使他成為「聖人」。(張愛玲用了這兩個字)。
  • 張愛玲《傾城之戀》:如果婚姻與愛情無關
    ——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在作家身份之前,張愛玲更是一個女人張愛玲是一個很時髦愛美的女人,她就把自己的第一筆稿費買了一支口紅。如果在現在她活在現在,一定是一個每天發發自拍,寫寫字的文藝女青年。才華橫溢,出名趁早張愛玲是完完全全靠才華寫作的作家,她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發表了大量的很優秀的作品。今天要講的這本《傾城之戀》也是在她23歲左右發表的。在這一年她同時創作出許多優秀的作品,所以她的真實創作年齡是很小的,也體現她的才華。
  • 看客心與劇中人——張愛玲《傾城之戀》零碎解讀
    於我來說,張愛玲就是這樣的歷久彌新。近來重讀《傾城之戀》,熱鬧裡看到點新意出來,就有些話想說說。張愛玲曾在《論寫作》中自嘲,作者對於讀者,似乎近於「妾婦之道」,「要迎合讀者的心理」。所以,即便是有限的題材,她也嘗試做到面面俱到。《金鎖記》取悅於文壇,傅雷先生稱之為「文壇最美的收穫」。《半生緣》見歡於市井,來易來,聚難聚,可不就是數十載的人世遊。
  • 滿心才女張愛玲,傾城之戀的結局,不知多少人看懂了?
    滿心才女張愛玲,傾城之戀的結局,不知多少人看懂了?在現當代著名女作家中,出過許多才女,如寫過《生死場》的蕭紅,寫過《莎菲女士的日記》的丁玲,最觸動小編心的,卻是張愛玲。在張愛玲看來,所謂愛情,不過在講一場風花雪月的傳奇。
  • 張愛玲《傾城之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裡,沒有甜甜蜜蜜的愛情,沒有刻骨銘心的思念。有的,只是理性和刻板,還有那些壓抑內心已久的悲傷。年少時愛讀張愛玲,知道張愛玲是一位寫「愛情」的作者,便將她的書全部找來,挨個讀了一遍。大概在那些不懂事的年紀裡,所有人大多如此,眼裡只看得到自己想看的東西,那些被作者藏在文字下面黑暗無奈的成年人的世界,一分都看不到。
  • 張愛玲《傾城之戀》:世紀末的愛情 既有浪漫情慾 又兼有虛偽自私
    在20世紀40年代初,那個戰亂時期,張愛玲在淪陷時期的上海一舉成名。她連續發表多篇轟動性的中短篇小說,包括《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鎖記》等。張愛玲的小說流露出一種世紀末情懷,這裡所說的世界末,並不是一個時間界限,而是源於西方十九世紀世紀的末的一種大論述的崩解。
  • 《傾城之戀》白流蘇和範柳原是張愛玲筆下的美滿結局?
    關於張愛玲,我簡單的說兩句,奇女子一位,有不同尋常的才情和風骨,早年家境優渥,是真正的上海富家,自小就見過了花園,使喚過了傭人,她筆下的香港或是上海等等地方的奢華景致,包括《傾城之戀》與她自身經歷過的有很大相關。
  • 許鞍華 周潤發 繆騫人《傾城之戀》
    1984年,許鞍華導演拍攝了她從業以來的第五部電影《傾城之戀》,這部影片是根據張愛玲的同名作品改編的。
  • 傾城之戀
    作家蘇童說:「我讀張愛玲的作品,就像聽我喜歡的音樂一樣,張愛玲的作品不是古典音樂,也不是交響樂
  • 張愛玲《傾城之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不知不覺間,這本《傾城之戀》已經接近尾聲了,經歷了前六篇的鋪墊與曲折,流蘇與柳原將會迎來怎樣的結局?得以讓作者為這個故事冠名為傾城之戀呢?                                 讓我們一起來品讀本書的最後一部分。
  • 小說《傾城之戀》:張愛玲寫給自己的童話
    張愛玲的小說寫盡了人性的黑暗,人情世故看得如此透徹的,也只有她張愛玲一人。《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筆下唯一一篇結局圓滿的小說,也是她寫給自己的一部童話故事。得遇一知心人,是她一生夢寐以求。一座大都市的傾覆,成全了白流蘇和範柳原的一段愛情佳話。
  • 【名著解析】張愛玲美其名曰《傾城之戀》,也不過是對平凡夫妻
    傾城之戀》也是一樣。不可否認《傾城之戀》電視劇是非常優秀的作品,裡面的所有演員都是戲骨極品。但唯一缺憾且不可避免的就是男女主角比小說中的他們要純良且忠於愛情,而張愛玲筆下的範柳原與白流蘇可不是這樣具有高潔品格的人。而《傾城之戀》展現的卻是一個字:俗!表面上看,白流蘇與範柳原都很風雅不接地氣,而實際上他們都是在現實生活中不難找到的俗人。
  • 精讀中英雙語張愛玲《傾城之戀》選段
    《傾城之戀》不是張愛玲最滿意的作品,卻一定是讀者最難忘的作品之一。傳奇卻又合情合理的情節發展,張愛玲式的語言,戰爭視角下獨特而平凡的主角,大團圓中含著悲劇的結局,都讓小說擁有了不凡的名字和受眾。Kingsbury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論文是張愛玲研究。後在臺北東海大學教授英國語言文學四年,同時繼續研究中文,發表若干張愛玲作品翻譯。Kingsbury現就職於美國查塔姆大學。在《傾城之戀》作品集翻譯中,小說《金鎖記》來自原翻譯出自張愛玲本人。據她所說,這篇作品對了解作者本人想法有很大幫助。
  • 渴望「傾城之戀」的張愛玲,無奈卻是一生欠安的愛情
    在這亂世的姻緣裡,張愛玲也僅僅是享有一份至純至真的愛情。「若沒有她,民國便是寂寞;已失去她,紅塵再無傳說,這樣的女子,世間只有張愛玲。」張愛玲,本名張瑛,中國現代作家,原籍河北豐潤,出生於上海公共租界的公館中。張愛玲的家世顯赫,但從張愛玲小時候開始,她的父母之間的感情就不好。張愛玲父親經常吃喝嫖賭,生活極其奢靡,母親長期之下因無法忍受毅然而去。張愛玲的童年、青年都失去了母愛。
  • 夜讀 | 張愛玲《傾城之戀》節選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之一。是一篇探討愛情、婚姻和人性在戰亂及其前後,怎樣生存和掙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