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關於《傾城之戀》的老實話

2021-02-17 新經典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張愛玲的《傾城之戀》講的並不是一個偉大愛情故事,而是平淡日子裡的「傳奇」。一對斤斤計較的男女,範柳原與白流蘇,精心算計著周邊的人,來來回回,同自己較勁。一場戰爭顛覆了一座城,成全了他們,可以抵住單調、無望、孤獨的宿命,期限是十年八年。

這篇故事奠定了張愛玲的「祖師奶奶」地位。她對世事與人心的洞察,筆下的精緻與荒涼,都在這裡了。擁有張愛玲著作獨家版權的新經典,以「傾城之戀」為名,一併收入《封鎖》《金鎖記》等早期名作,出版了《傾城之戀》。

本書豆瓣評分8.6分(10129人評價)。這裡面有一個低分熱評:「實在受不了她的語言,整個人像被一條巨大的溼乎乎、黏嗒嗒的鼻涕蟲給裹住了!」(@豆瓣網友:劈頭士》睜木)

確實,張愛玲不是那麼容易被理解、被喜歡的。對此,她自己有一番說明。

 

關於傾城之戀的老實話

文 | 張愛玲

《傾城之戀》,因為是一年前寫的,現在看看,看出許多毛病來,但也許不是一般的批評認為是毛病的地方。

《傾城之戀》似乎很普遍的被喜歡,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報仇罷?舊式家庭裡地位低的,年青人,寄人籬下的親族,都覺得流蘇的「得意緣」,間接給他們出了一口氣。年紀大一點的女人也高興,因為向來中國故事裡的美女總是二八佳人,二九年華,而流蘇已經近三十了。同時,一班少女在範柳原裡找到她們的理想丈夫,豪富,聰明,漂亮,外國派。而普通的讀者最感到興趣的恐怕是這一點,書中人還是先奸後娶呢?還是始亂終棄?先結婚,或是始終很斯文,這兩個可能性在這裡是不可能的,因為太使人失望。

我並沒有怪讀者的意思,也不怪故事的取材。我的情節向來是歸它自己發展,只有處理方面是由我支配的。男女主角的個性表現得不夠。流蘇實在是一個相當厲害的人,有決斷,有口才,柔弱的部分只是她的教養與閱歷。這仿佛需要說明似的。我從她的觀點寫這故事,而她始終沒有徹底懂得柳原的為人,因此我也用不著十分懂得他。現在想起來,他是因為思想上沒有傳統的背景,所以年輕時候的理想禁不起一點摧毀就完結了,終身躲在浪蕩油滑的空殼裡。在現代中國實在很普通,倒也不一定是華僑。

寫《傾城之戀》,當時的心理我還記得很清楚。除了我所要表現的那蒼涼的人生的情義,此外我要人家要什麼有什麼,華美的羅曼斯,對白,顏色,詩意,連「意識」都給預備下了:(就像要堵住人的嘴)艱苦的環境中應有的自覺……

我討厭這些顧忌,但《傾城之戀》我想還是不壞的,是一個動聽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結局的積極性仿佛很可疑,這我在《自己的文章》裡試著加以解釋了。因為我用的是參差的對照的寫法,不喜歡採取善與惡,靈與肉的斬釘截鐵的衝突那種古典的寫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時候主題欠分明……

我喜歡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是較近事實的。《傾城之戀》裡,從腐舊的家庭裡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並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範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於結婚了,但結婚並不使他變為聖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

極端的病態與極端覺悟的人究竟不多。時代是這麼沉重,不容易那麼容易就大徹大悟。這些年來,人類到底也這麼生活了下來,可見瘋狂是瘋狂,還是有分寸。

編成戲,因為是我第一次的嘗試,極力求其平穩,總希望它順當地演出,能夠接近許多人。

初載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九日上海《海報》,收入《對照記》

(點擊圖片購買)

作者:  張愛玲 
出版社: 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副標題: 張愛玲全集01——小說
出版年: 2012-6-1
頁數: 326

傳奇裡的傾國傾城的人大抵如此。

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收場。胡琴咿咿啞啞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

白流蘇和範柳原這一對現實庸俗的男女,在戰爭的兵荒馬亂之中被命運擲骰子般地擲到了一起,於「一剎那」體會到了「一對平凡的夫妻」之間的「一點真心」。

新經典旗艦店雙11鉅惠活動已經正式開啟!

還有更多好禮等著大家來!淘口令:¥iZ6pGsP18q¥

版權說明:

本文版權歸新經典公司所有

圖片來自網絡/本期編輯:夏花

歡迎轉發朋友圈,轉載請在後臺回復「轉載」

相關焦點

  • 解讀張愛玲《傾城之戀》的悲劇色彩
    在《傾城之戀》中,張愛玲刻畫了三種人間悲劇,並通過獨有的視角和反差烘託等,將其中的悲劇色彩體現得淋漓盡致,本文對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的悲劇色彩進行簡析,並對其中悲劇色彩的產生原因進行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悲劇色彩;小說解讀 - 1 - 目錄引言​- 3 -1、緒論​- 3 -1.1 《傾城之戀》悲劇色彩的研究價值​- 3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4 -2、《傾城之戀》中對人間悲劇刻畫​- 5 -
  • 《傾城之戀》:圓滿也悲涼
    今天分享的內容是一部老電影《傾城之戀》,該作品改編自張愛玲的同名小說《傾城之戀》,導演許鞍華,主演周潤發、繆騫人,該片1984年上映,獲得第2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服裝設計獎&34;即便是婚後的生活,還是不能讓人滿足,甚至,張愛玲在《關於〈傾城之戀〉的老實話 》中提到:&34;因為年齡、境遇的改變再看這部電影,不免讓人覺得悲涼。
  • 文學欣賞:張愛玲《傾城之戀》賞析
  • 改編張愛玲——電影《傾城之戀》之可能
    我猜想張愛玲是看過劇本的,並且認同導演和演員。許導在偶像的關注和祝福下,志在必得地、如履薄冰地率一眾人馬在香港淺水灣開機了。我第一次讀 《傾城之戀》是哪一年已經記不清了,什麼時候成為徹徹底底的張迷也很模糊,但是幾乎遍讀張愛玲的作品是確定的,而且反覆讀,欲罷不能,去臺灣還會去舊書店淘各種老版本。
  • 滿心才女張愛玲,傾城之戀的結局,不知多少人看懂了?
    滿心才女張愛玲,傾城之戀的結局,不知多少人看懂了?在現當代著名女作家中,出過許多才女,如寫過《生死場》的蕭紅,寫過《莎菲女士的日記》的丁玲,最觸動小編心的,卻是張愛玲。在張愛玲看來,所謂愛情,不過在講一場風花雪月的傳奇。
  • 張愛玲《傾城之戀》:不懂的人可以搭夥,互懂的人也會蹉跎
    1942年,戰爭已經爆發,23歲的張愛玲被迫終止香港大學的學業,回到上海。 上海已淪為孤島,卻成為張愛玲的福地。 那一年,她文思泉湧,一鼓作氣,為她喜歡的上海人寫出一本本香港傳奇:《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琉璃瓦》《茉莉香片》《心經》《封鎖》《傾城之戀》。
  • 張愛玲《傾城之戀》:生命從來不簡單,也不可能簡單
    今天要談談她很重要的作品,也可能是最著名的作品——《傾城之戀》。 張愛玲有一篇文章就以《傾城之戀》為例談到自己的美學理念,她說:「我喜歡參差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比較接近現實。在《傾城之戀》裡面,女主人公白流蘇從老舊的家庭中走出來,去了香港。香港戰爭的這番洗禮,可以把一個人改變,可是這場戰爭沒有把白流蘇感化為革命女性。這一場戰爭對於男主人公範柳原影響很大,把範柳原轉向了平時的生活,甚至讓這個浪子成了家,可是婚姻並不使他成為「聖人」。(張愛玲用了這兩個字)。
  • 張愛玲《傾城之戀》:如果婚姻與愛情無關
    ——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在作家身份之前,張愛玲更是一個女人張愛玲是一個很時髦愛美的女人,她就把自己的第一筆稿費買了一支口紅。如果在現在她活在現在,一定是一個每天發發自拍,寫寫字的文藝女青年。才華橫溢,出名趁早張愛玲是完完全全靠才華寫作的作家,她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發表了大量的很優秀的作品。今天要講的這本《傾城之戀》也是在她23歲左右發表的。在這一年她同時創作出許多優秀的作品,所以她的真實創作年齡是很小的,也體現她的才華。
  • 看客心與劇中人——張愛玲《傾城之戀》零碎解讀
    於我來說,張愛玲就是這樣的歷久彌新。近來重讀《傾城之戀》,熱鬧裡看到點新意出來,就有些話想說說。張愛玲曾在《論寫作》中自嘲,作者對於讀者,似乎近於「妾婦之道」,「要迎合讀者的心理」。所以,即便是有限的題材,她也嘗試做到面面俱到。《金鎖記》取悅於文壇,傅雷先生稱之為「文壇最美的收穫」。《半生緣》見歡於市井,來易來,聚難聚,可不就是數十載的人世遊。
  • 《傾城之戀》白流蘇和範柳原是張愛玲筆下的美滿結局?
    關於張愛玲,我簡單的說兩句,奇女子一位,有不同尋常的才情和風骨,早年家境優渥,是真正的上海富家,自小就見過了花園,使喚過了傭人,她筆下的香港或是上海等等地方的奢華景致,包括《傾城之戀》與她自身經歷過的有很大相關。
  • 張愛玲《傾城之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裡,沒有甜甜蜜蜜的愛情,沒有刻骨銘心的思念。有的,只是理性和刻板,還有那些壓抑內心已久的悲傷。年少時愛讀張愛玲,知道張愛玲是一位寫「愛情」的作者,便將她的書全部找來,挨個讀了一遍。大概在那些不懂事的年紀裡,所有人大多如此,眼裡只看得到自己想看的東西,那些被作者藏在文字下面黑暗無奈的成年人的世界,一分都看不到。
  • 張愛玲:傾城之戀,半生緣滅
    這是關於一代才女張愛玲的愛情追憶。張愛玲出身名門,她的祖父,是晚清名士張佩綸,祖母李菊藕,是封疆大吏李鴻章的千金,而他的父親,雖受一些古典文學的薰陶,偶寫一些詩詞歌賦,但卻身染煙毒,以至於在張愛玲五歲時,母親隻身國外留學,拋愛玲和弟弟於繼母。
  • 張愛玲《傾城之戀》:世紀末的愛情 既有浪漫情慾 又兼有虛偽自私
    在20世紀40年代初,那個戰亂時期,張愛玲在淪陷時期的上海一舉成名。她連續發表多篇轟動性的中短篇小說,包括《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鎖記》等。張愛玲的小說流露出一種世紀末情懷,這裡所說的世界末,並不是一個時間界限,而是源於西方十九世紀世紀的末的一種大論述的崩解。
  • 張愛玲《傾城之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不知不覺間,這本《傾城之戀》已經接近尾聲了,經歷了前六篇的鋪墊與曲折,流蘇與柳原將會迎來怎樣的結局?得以讓作者為這個故事冠名為傾城之戀呢?                                 讓我們一起來品讀本書的最後一部分。
  • 張愛玲《傾城之戀》:說白了,白流蘇只想找一張「長期飯票」
    張愛玲在當時的時代,有屬於她自己的名氣,但是同時也有被詬病的地方。她的寫作,大多數融入了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感受,《傾城之戀》也是如此,白家的落魄,實際上也就是張愛玲家族的落魄,白流蘇在愛情裡吃的那些苦,大概也是張愛玲有著同樣的體會與感受。
  • 許鞍華 周潤發 繆騫人《傾城之戀》
    1984年,許鞍華導演拍攝了她從業以來的第五部電影《傾城之戀》,這部影片是根據張愛玲的同名作品改編的。
  • 傾城之戀
    作家蘇童說:「我讀張愛玲的作品,就像聽我喜歡的音樂一樣,張愛玲的作品不是古典音樂,也不是交響樂
  • 夜讀 | 張愛玲《傾城之戀》節選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之一。是一篇探討愛情、婚姻和人性在戰亂及其前後,怎樣生存和掙扎的作品。
  • 《傾城之戀》:愛情,不過是找一個懂得自己的人
    愛情最好的模樣,是什麼樣的呢?有人說,希望是轟轟烈烈、記憶銘心的;有人說,不必熱烈,但希望能細水長流,動人細膩。在張愛玲的心中,愛情卻簡單得多。她在《傾城之戀》裡,就寫下了自己的答案。兩個將自身利益看得最重的男女,在懂與不懂之間小心試探、迂迴、欲擒故縱、以退為進,像打一場太極。 範柳原將白流蘇從舞會中帶出。他倆散步到海灣一堵牆下,影樹正一蓬一蓬開出小花,火一樣。
  • 《傾城之戀》:傾覆一座城 成全一段情
    《傾城之戀》是一個動聽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我喜歡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是較近事實的。《傾城之戀》裡,從腐舊的家庭裡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並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範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於結婚了。但結婚並不使他變為聖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