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城之戀》:圓滿也悲涼

2020-08-28 小溪筆談


今天分享的內容是一部老電影《傾城之戀》,該作品改編自張愛玲的同名小說《傾城之戀》,導演許鞍華,主演周潤發、繆騫人,該片1984年上映,獲得第2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服裝設計獎。

01故事概要

四十年代的上海,女主白流蘇(繆騫人飾演)與敗家子丈夫離婚後帶著錢財回娘家與兄嫂及母親同住,哥哥們將她的財產用於投資失敗後對她開始冷嘲熱諷,母親對她的境遇也是置之不顧。六親無靠的她不得不考慮再婚離開娘家,經好友許太太介紹認識了英國歸來的範柳原(周潤髮飾演),兩人互有好感但又各有顧忌。範柳原因公去了香港,白流蘇受徐太太邀請同行,與範柳原在香港重逢。兩人經過激烈的情感博弈,終於在戰亂中放下防備,登報結婚。

02圓滿下的荒涼

&34;這是故事的結尾,初讀這部小說的時候我不過二十出頭,那時候很單純的覺得&34;的結局就是圓滿,圓滿就是美好的,所有中間的曲折在圓滿的結局面前都可以不值一提、都是值得。而今我站在三十歲的門檻上,同樣的年齡、同樣離異,即使身處不同的年代,如今看這部電影卻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我在想,如果沒有這場戰亂兩個人的結局又會是什麼樣子呢?至少我之前從沒想過這個問題。

&34;

即便是婚後的生活,還是不能讓人滿足,甚至,張愛玲在《關於〈傾城之戀〉的老實話 》中提到:&34;因為年齡、境遇的改變再看這部電影,不免讓人覺得悲涼。


03真正的愛是什麼?

白流蘇,沒有讀過多少書、手不能提、肩不能挑、離異、大齡、身無分文,受盡娘家人的冷落,如此境遇,她首先想到的是從範柳原那裡得到長期的飯票,這個最實在,她算計、以退為進,在兩個人的情感博弈中不肯讓半步。

範柳原,一個浪蕩子,他要人懂他,需要人愛他,在他不確定白流蘇是否愛他之前,他絕不說愛。他越缺愛,就越瘋狂的找愛,他故意挑逗、故意曖昧、算計,而越得不到就越想要。

現在看來,兩個那麼自私、處處算計的人,如果不是戰亂,估計還在糾纏,也許無果吧!

白流蘇的勇氣、手段與幸運讓她得償所願,但,我覺得真正的愛,首先需要女性的自立,包括經濟上和精神上,個體的真正獨立,才能達到對對方無所求的良性狀態,愛意,才能自由的流動。

相關焦點

  • 滿心才女張愛玲,傾城之戀的結局,不知多少人看懂了?
    滿心才女張愛玲,傾城之戀的結局,不知多少人看懂了?在現當代著名女作家中,出過許多才女,如寫過《生死場》的蕭紅,寫過《莎菲女士的日記》的丁玲,最觸動小編心的,卻是張愛玲。在張愛玲看來,所謂愛情,不過在講一場風花雪月的傳奇。
  • 《傾城之戀》:兩人的一場愛情博弈,終於在傾城之刻塵埃落定
    張愛玲從小缺少原生家庭的愛,長大後在尋找愛情的路上傷痕累累,整個人生都是在尋愛中度過,即使低到塵埃裡的一朵花,依舊無果,在長期壓抑中造成了她悲觀的性格和氣質,她的作品充滿了悲涼的感情色彩。《傾城之戀》用一種詮釋愛情悲劇最好的一部作品 , 白流蘇和範柳原兩人在相互博弈中相互試探,最終卻因戰爭的爆發成就了刻骨銘心的傾城之戀。
  • 張愛玲:關於《傾城之戀》的老實話
    擁有張愛玲著作獨家版權的新經典,以「傾城之戀」為名,一併收入《封鎖》《金鎖記》等早期名作,出版了《傾城之戀》。本書豆瓣評分8.6分(10129人評價)。這裡面有一個低分熱評:「實在受不了她的語言,整個人像被一條巨大的溼乎乎、黏嗒嗒的鼻涕蟲給裹住了!」(@豆瓣網友:劈頭士》睜木)確實,張愛玲不是那麼容易被理解、被喜歡的。對此,她自己有一番說明。
  • 解讀張愛玲《傾城之戀》的悲劇色彩
    《傾城之戀》摘要: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形象具有濃重的悲劇色彩,筆下的人物悲苦悲涼,作者越是冷靜的描寫越讓人不寒而慄。閱讀張愛玲的小說總會讓人感到一些壓抑。她小說中的女性角色太累太苦了。他們為生活和愛情而受苦,一生就是一個悲劇。從始至終,張愛玲的小說都揭示了一個蒼涼的舊社會的複雜和世態炎涼。張愛玲用悲劇的寫作手法來表現她對女性觀念的冷酷和冷峻。
  • 傾城之戀
    今天給大家分享她在23歲時寫就的《傾城之戀》,這本書一經發表便震驚四座,白流蘇和範柳原的愛情更是讓無數男女為之傾心。傾城之戀的「傾城」,一語雙關,含義豐富。從表面上看起來,「傾城」指的是香港的淪陷,這樣一個城市的傾倒,卻成全了範柳原與白流蘇。如果沒有這樣的時代背景,沒有這樣真實的戰爭,也就談不上傾城之戀。
  • 看「旗袍女皇」陳數如何演繹一段傾城之戀!
    一部《傾城之戀》讓陳數走進了觀眾的內心,陳數是為數不多的低調安靜的女演員,她不張揚、不妖媚,安靜之中還流露著一種風情,她不算美得驚天動地,但卻屬於十分耐看的類型,這樣一個溫文爾雅、嫻靜婉約的女子將張愛玲筆下的白流蘇演繹的淋漓盡致,在為觀眾帶來一場愛情傳奇的同時,還帶來了一場旗袍盛宴。
  • 《傾城之戀》:終於看懂了這部電影的好
    大學時看了很多張愛玲,其中最喜歡的,始終是她的《傾城之戀》。這部作品,跟她其他作品相比,無論氣質,還是主題,都很不一樣。《傾城之戀》是張愛玲唯一一部圓滿結局的作品,但這份圓滿,在小說中,卻也不那麼令人感動,借著白流蘇與範柳原的故事,把男女感情中的那份算計寫的明明白白,赤裸的近乎殘酷,這樣的感情不會讓人動容,卻也不難接受,時勢造就英雄,動亂成就愛情,一場戰爭成就一段曠世之戀,乍看上去很浪漫,實際上都是恰好而已。
  • 《傾城之戀》:真愛降臨的開始,是以真心換真心
    不同於《金粉世家》的隱喻系統,家是「鳥巢」,也不同於巴金的象徵系統,家是「黑洞」,《傾城之戀》的家就像一座幽暗的古墓其開篇就籠罩在這樣悲涼又陰鬱的氣氛下,奠定了它蒼涼的底色。在這樣的環境生活下,每個人從出生起,就被頭頂高懸的達摩克裡斯之劍所擊中,無法抵抗,也無力逃脫。不得不說,張愛玲在《傾城之戀》中延續了她特有的「荒原意識」,甚至比她以往的任何作品都來得更濃厚與猛烈。
  • 《傾城之戀》:傾覆一座城 成全一段情
    《傾城之戀》是一個動聽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我喜歡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是較近事實的。《傾城之戀》裡,從腐舊的家庭裡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並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範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於結婚了。但結婚並不使他變為聖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
  • 張愛玲《傾城之戀》:如果婚姻與愛情無關
    今天要講的這本《傾城之戀》也是在她23歲左右發表的。在這一年她同時創作出許多優秀的作品,所以她的真實創作年齡是很小的,也體現她的才華。也正是因為她創作時年齡尚小,所以她的小說中很少出現對於家國,戰爭方面的思考,簡單來說就是很好懂,說難聽點就是格局小。
  • 許鞍華 周潤發 繆騫人《傾城之戀》
    1984年,許鞍華導演拍攝了她從業以來的第五部電影《傾城之戀》,這部影片是根據張愛玲的同名作品改編的。
  • 《傾城之戀》10句經典語錄:真正的摩登情愛,重塑自我,洞穿人生
    張愛玲《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正是如此。落魄的白公館,離異的白流蘇,黃金單身漢範柳原,兩顆原本陌生而又充滿猜忌的靈魂,最終在硝煙戰火之下上演一場傾城之戀。只不過,所謂「傾城」二字,並不是特指絕色佳人的傳奇故事,而是指一座城的傾覆成就了兩個人的愛情。張愛玲以一貫的細膩與冷致,在《傾城之戀》中開啟一場微妙複雜的男女情感博弈。
  • 《傾城之戀》——張愛玲筆下的愛情從不浪漫,皆不圓滿
    許鞍華導演的電影《傾城之戀》,對原著的還原度極高,很有張愛玲書裡的薄涼之感。張的書名雖然叫《傾城之戀》,但這份感情確實沒有半點浪漫可言,很多人拿電視劇版的來跟許導的做比較,認為電視劇拍的很美很浪漫.她筆下的男女主角鮮有走向圓滿的,你幾乎看不到羅曼提克的純愛男女,有的皆是深諳算計利弊的俗世之人,《傾城之戀》的這一對也是如此。
  • 《傾城之戀》告訴女人們:以經濟為基礎的婚姻,是沒有愛情可言的
    ——張愛玲 《傾城之戀》就連曾經霸氣說出「出名要趁早」,顯得有些孤傲的張愛玲,在愛情裡卻也低到了塵埃裡,還期盼在塵埃裡能開出花來。這一系列的疑問,不禁引發了我們對愛情觀的思考,也許在注重寫實的張愛玲的筆下,在她的代表作《傾城之戀》中,可以得到一點啟發。(二)婚姻太過現實,以至於愛情難以圓滿《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的中篇小說,也是她的成名作以及代表作,講述了一個動聽而又近人情的故事。
  • 張愛玲《傾城之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裡,沒有甜甜蜜蜜的愛情,沒有刻骨銘心的思念。有的,只是理性和刻板,還有那些壓抑內心已久的悲傷。年少時愛讀張愛玲,知道張愛玲是一位寫「愛情」的作者,便將她的書全部找來,挨個讀了一遍。大概在那些不懂事的年紀裡,所有人大多如此,眼裡只看得到自己想看的東西,那些被作者藏在文字下面黑暗無奈的成年人的世界,一分都看不到。
  • 讀懂了《傾城之戀》的殘酷,才明白張愛玲的清醒
    《傾城之戀》是喜劇還是悲劇,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總會給出不同的答案。我上大學的時候第一次讀這本小說,看完之後腦海裡只剩下一個詞:「圓滿」。這詞兒也不是我的,而是張愛玲自己親筆在小說的結尾寫下的那句話: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收場。有多圓滿?
  • 《傾城之戀》:抗爭與妥協並存,白流蘇性格中的矛盾性分析
    讀過她作品的人,很多都深深愛上了她文字中的細膩,她的一生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比如《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深入人心,其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比如《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便是一個時代一類女性的縮影。
  • 張愛玲《傾城之戀》:世紀末的愛情 既有浪漫情慾 又兼有虛偽自私
    她連續發表多篇轟動性的中短篇小說,包括《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鎖記》等。張愛玲的小說流露出一種世紀末情懷,這裡所說的世界末,並不是一個時間界限,而是源於西方十九世紀世紀的末的一種大論述的崩解。保守人開始擔心世界末日將至之感,其中新女性和頹廢男,所代表的性別跨界,開始引起人們的擔憂。
  • 文學欣賞:張愛玲《傾城之戀》賞析
  • 張愛玲《傾城之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不知不覺間,這本《傾城之戀》已經接近尾聲了,經歷了前六篇的鋪墊與曲折,流蘇與柳原將會迎來怎樣的結局?得以讓作者為這個故事冠名為傾城之戀呢?                                 讓我們一起來品讀本書的最後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