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傾城之戀」的張愛玲,無奈卻是一生欠安的愛情

2021-01-07 大文案

茫茫世路,儘是那讓人分辨不清的愛恨情仇,漫步前行的人,自己都不知道下一站將抵達哪裡,也不知要歸去何處。在這亂世的姻緣裡,張愛玲也僅僅是享有一份至純至真的愛情。「若沒有她,民國便是寂寞;已失去她,紅塵再無傳說,這樣的女子,世間只有張愛玲。」

張愛玲,本名張瑛,中國現代作家,原籍河北豐潤,出生於上海公共租界的公館中。張愛玲的家世顯赫,但從張愛玲小時候開始,她的父母之間的感情就不好。張愛玲父親經常吃喝嫖賭,生活極其奢靡,母親長期之下因無法忍受毅然而去。張愛玲的童年、青年都失去了母愛。

父親續弦,繼母的欺負以及父親對她的打罵,使張愛玲的生活在她母親離去後就充滿了痛苦和不快樂。「我覺得我的頭偏到這一邊,又偏到那一邊,無數次,耳朵也震聾了。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他還揪住我的頭髮一陣踢」。張愛玲對於父親對自己不分青紅皂白地毒打這樣描述過。父親的狠毒讓張愛玲的內心感到絕望「希望有個炸彈掉在我們家,就同他們死在一起我也願意」從此以後,張愛玲對於父愛也不再抱有幻想。

後來,張愛玲逃離了父親轉而追尋母親。然而對於張愛玲來說,母親的自私與冷漠是她的又一個厄運。張愛玲與母親之間的感情並不想尋常母女間親密,反而像陌生人一樣疏遠,僅是過馬路時手臂偶爾的碰觸,張愛玲的內心都充滿歡喜。

十九歲時,張愛玲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倫敦大學,但因為戰亂只能轉去香港大學。張愛玲的母親卻是寧願去旅遊,也不願意用這筆錢來承擔張愛玲的學費,其母更是三番五次的對她說:「我真後悔為你花那麼多錢。」張愛玲的獎學金也被母親拿去打麻將,輸得分文不剩後離開了香港。她與母親的關係也自此走向了結局。「你忽然醒悟,感情原來是這麼脆弱的。經得起風雨,卻經不起平凡;風雨同船,晴天便各自散了。」

張愛玲在她二十三歲的時候,遇見了年長她十四歲的胡蘭成。從此,倔強高傲的張愛玲就「跌落到卑微的塵埃裡」。一九四三年,張愛玲發表《傾城之戀》、《沉香屑第一爐香》 等著作。第二年,張愛玲就和胡蘭成秘密結婚。她懷抱著「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的美好願望與胡蘭成約定終生相伴、結為夫婦。

然而,胡蘭成卻是與她的父親一樣生性風流,在與張愛玲結婚前就已經有過三任妻子。更是在與張愛玲在一起沒多久又轉而愛上了一個名叫小周的護士,還有同學的妹妹範秀美、佘愛珍、日本女人,在顛沛流離中一路與各種女人交歡。張愛玲雖然對這段感情仍抱以希望,但在一九四七年,胡蘭成收到了張愛玲的訣別信,二人感情自此走向了盡頭。胡蘭成在《今生今世》裡說,張愛玲是哭著離開的,回去後,她寫信告訴他,她一人在雨中撐傘佇立,面對著滔滔黃浪,涕泣久之。

一九五二年,張愛玲離開香港,並於一九五五年移民美國。這時,張愛玲遇見了桑弧,開始了她新的「半生緣」。桑弧性格內向,在與桑弧的交往中,張愛玲找到了初戀的味道。然張愛玲卻覺得自己配不上桑弧,這段感情最終也是無疾而終。

張愛玲在桑弧之後又與賴雅相遇並相戀結婚,然在一九六七年,賴雅因病去世。後來,張愛玲也應邀成為了雷德克裡芙女校駐校作家 。一九六九年,張愛玲將舊作略作改動後易名為《半生緣》在臺灣出版。一九九四年,出版自傳《對照記》。

對愛情絕望的張愛玲開始自暴自棄,後來,七十五歲的張愛玲也於一九九五年在美國加州公寓去世,七天後才被人發現。去世時的房間連床都沒有,她躺在地板上。張愛玲的一生,父母的否定、冷落與遺棄使她成為了心靈上的棄兒。生活的冷酷無情,讓她逐漸變得孤單且涼薄。

張愛玲一生描寫的都是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但她一生中遇到三段愛情,每一段都以悲劇收場。張愛玲的人生路曲折坎坷,在愛情道路上的飄零更是讓人唏噓。你對張愛玲又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相關焦點

  • 解讀張愛玲《傾城之戀》的悲劇色彩
    《傾城之戀》摘要: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形象具有濃重的悲劇色彩,筆下的人物悲苦悲涼,作者越是冷靜的描寫越讓人不寒而慄。閱讀張愛玲的小說總會讓人感到一些壓抑。她小說中的女性角色太累太苦了。他們為生活和愛情而受苦,一生就是一個悲劇。從始至終,張愛玲的小說都揭示了一個蒼涼的舊社會的複雜和世態炎涼。張愛玲用悲劇的寫作手法來表現她對女性觀念的冷酷和冷峻。
  • 張愛玲《傾城之戀》:如果婚姻與愛情無關
    與同時代的其他女作家拼命淡化自己女性身份,把文字變得剛硬不同,張愛玲完完全全把自己女人的一面展現出來。她的文字感性細膩敏感又才華橫溢,無論時局如何動蕩,她筆下只有愛情。才華橫溢,出名趁早張愛玲是完完全全靠才華寫作的作家,她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發表了大量的很優秀的作品。今天要講的這本《傾城之戀》也是在她23歲左右發表的。在這一年她同時創作出許多優秀的作品,所以她的真實創作年齡是很小的,也體現她的才華。
  • 張愛玲《傾城之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文/時光沒有誰的愛情比白流蘇的愛情更加轟轟烈烈了,一座城市的顛覆,只為了成全的一段婚姻。也沒有誰的愛情比白流蘇更悲慘了,兜兜轉轉好幾年,用了一個城市的傾覆,才換來範柳原娶她的決心。張愛玲的《傾城之戀》裡,沒有甜甜蜜蜜的愛情,沒有刻骨銘心的思念。有的,只是理性和刻板,還有那些壓抑內心已久的悲傷。
  • 滿心才女張愛玲,傾城之戀的結局,不知多少人看懂了?
    滿心才女張愛玲,傾城之戀的結局,不知多少人看懂了?在現當代著名女作家中,出過許多才女,如寫過《生死場》的蕭紅,寫過《莎菲女士的日記》的丁玲,最觸動小編心的,卻是張愛玲。在張愛玲看來,所謂愛情,不過在講一場風花雪月的傳奇。
  • 張愛玲《傾城之戀》:生命從來不簡單,也不可能簡單
    今天要談談她很重要的作品,也可能是最著名的作品——《傾城之戀》。 張愛玲有一篇文章就以《傾城之戀》為例談到自己的美學理念,她說:「我喜歡參差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比較接近現實。在另一篇文章《論寫作》裡面,張愛玲又引《傾城之戀》舉例。她說她想寫出那種曖昧的悲哀。她說,假如我們能痛痛快快地哭一場倒好,我寫出來的就是那種哭不出的悲哀。
  • 張愛玲:關於《傾城之戀》的老實話
    但張愛玲的《傾城之戀》講的並不是一個偉大愛情故事,而是平淡日子裡的「傳奇」。一對斤斤計較的男女,範柳原與白流蘇,精心算計著周邊的人,來來回回,同自己較勁。一場戰爭顛覆了一座城,成全了他們,可以抵住單調、無望、孤獨的宿命,期限是十年八年。這篇故事奠定了張愛玲的「祖師奶奶」地位。她對世事與人心的洞察,筆下的精緻與荒涼,都在這裡了。
  • 《傾城之戀》:兩人的一場愛情博弈,終於在傾城之刻塵埃落定
    張愛玲的小說一貫秉承著其特有的蒼涼的意味,文字細膩而且富有深情,小說中的人物無一倖免,都落得一個悲傷無奈的結局。張愛玲從小缺少原生家庭的愛,長大後在尋找愛情的路上傷痕累累,整個人生都是在尋愛中度過,即使低到塵埃裡的一朵花,依舊無果,在長期壓抑中造成了她悲觀的性格和氣質,她的作品充滿了悲涼的感情色彩。
  • 小說《傾城之戀》:張愛玲寫給自己的童話
    張愛玲的小說寫盡了人性的黑暗,人情世故看得如此透徹的,也只有她張愛玲一人。《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筆下唯一一篇結局圓滿的小說,也是她寫給自己的一部童話故事。得遇一知心人,是她一生夢寐以求。一座大都市的傾覆,成全了白流蘇和範柳原的一段愛情佳話。
  • 文學欣賞:張愛玲《傾城之戀》賞析
  • 張愛玲《傾城之戀》:世紀末的愛情 既有浪漫情慾 又兼有虛偽自私
    在20世紀40年代初,那個戰亂時期,張愛玲在淪陷時期的上海一舉成名。她連續發表多篇轟動性的中短篇小說,包括《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鎖記》等。張愛玲的小說流露出一種世紀末情懷,這裡所說的世界末,並不是一個時間界限,而是源於西方十九世紀世紀的末的一種大論述的崩解。
  • 改編張愛玲——電影《傾城之戀》之可能
    我猜想張愛玲是看過劇本的,並且認同導演和演員。許導在偶像的關注和祝福下,志在必得地、如履薄冰地率一眾人馬在香港淺水灣開機了。我第一次讀 《傾城之戀》是哪一年已經記不清了,什麼時候成為徹徹底底的張迷也很模糊,但是幾乎遍讀張愛玲的作品是確定的,而且反覆讀,欲罷不能,去臺灣還會去舊書店淘各種老版本。
  • 讀張愛玲〈傾城之戀〉:一場賭上餘生成敗的愛情博弈
    如果能抓住他的心,就能獲得更好的歸宿;但如果失敗,將失去容身之處。一起來看白流蘇的這場愛情豪賭。1941 年冬,中國香港淪陷。而張愛玲筆下關於戰時的愛情篇章《傾城之戀》誕生了。名為「傾城」之戀,悽美而諷刺,而故事也戲劇性發展,一個城市的陷落,成全了一段佳話。故事裡,上演的不是浪漫的戰時戀愛,而是一對男女在愛情與現實間的拉鋸之戰,對女主角白流蘇而言,更是一場「賭上」餘生成敗的愛情博弈。在女性主義開始「覺悟」的 1930 年代,她爭取的不只是愛情與婚姻,更是女人能「自主」命運的可能。
  • 《傾城之戀》告訴女人們:以經濟為基礎的婚姻,是沒有愛情可言的
    ——張愛玲 《傾城之戀》就連曾經霸氣說出「出名要趁早」,顯得有些孤傲的張愛玲,在愛情裡卻也低到了塵埃裡,還期盼在塵埃裡能開出花來。長跑13年的戀愛,新婚期間卻被爆男方「出軌」,我們還能相信愛情嗎?如今二胎喜得女,二婚也擁有幸福,難道這才是真愛嗎?就好像那個千古難題,結婚後,遇到了真愛,你會怎麼辦?二婚遇真愛,難道不配得到祝福嗎?這一系列的疑問,不禁引發了我們對愛情觀的思考,也許在注重寫實的張愛玲的筆下,在她的代表作《傾城之戀》中,可以得到一點啟發。
  • 張愛玲《傾城之戀》:說白了,白流蘇只想找一張「長期飯票」
    張愛玲在當時的時代,有屬於她自己的名氣,但是同時也有被詬病的地方。她的寫作,大多數融入了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感受,《傾城之戀》也是如此,白家的落魄,實際上也就是張愛玲家族的落魄,白流蘇在愛情裡吃的那些苦,大概也是張愛玲有著同樣的體會與感受。
  • 《傾城之戀》:傾覆一座城 成全一段情
    關於張愛玲耳熟能詳的作品,諸位都可以信手拈來:《第一爐香》《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心經》《封鎖》《琉璃瓦》《金鎖記》《連環套》……《傾城之戀》出自於張愛玲筆下,飽含其濃鬱情感,沉澱其深刻思考。從上海到香港,從傳奇愛情到世俗婚姻,勾勒出範柳原和白流蘇的情感變化,演繹出他們的離合悲歡。
  • 看客心與劇中人——張愛玲《傾城之戀》零碎解讀
    於我來說,張愛玲就是這樣的歷久彌新。近來重讀《傾城之戀》,熱鬧裡看到點新意出來,就有些話想說說。張愛玲曾在《論寫作》中自嘲,作者對於讀者,似乎近於「妾婦之道」,「要迎合讀者的心理」。所以,即便是有限的題材,她也嘗試做到面面俱到。《金鎖記》取悅於文壇,傅雷先生稱之為「文壇最美的收穫」。《半生緣》見歡於市井,來易來,聚難聚,可不就是數十載的人世遊。
  • 【名著解析】張愛玲美其名曰《傾城之戀》,也不過是對平凡夫妻
    傾城之戀》也是一樣。不可否認《傾城之戀》電視劇是非常優秀的作品,裡面的所有演員都是戲骨極品。但唯一缺憾且不可避免的就是男女主角比小說中的他們要純良且忠於愛情,而張愛玲筆下的範柳原與白流蘇可不是這樣具有高潔品格的人。而《傾城之戀》展現的卻是一個字:俗!表面上看,白流蘇與範柳原都很風雅不接地氣,而實際上他們都是在現實生活中不難找到的俗人。
  • 《傾城之戀》白流蘇和範柳原是張愛玲筆下的美滿結局?
    關於張愛玲,我簡單的說兩句,奇女子一位,有不同尋常的才情和風骨,早年家境優渥,是真正的上海富家,自小就見過了花園,使喚過了傭人,她筆下的香港或是上海等等地方的奢華景致,包括《傾城之戀》與她自身經歷過的有很大相關。
  • 張愛玲《傾城之戀》:傾覆一座城,只為成全你們倆的愛情
    今天,我們將開啟張愛玲《傾城之戀》的閱讀之旅。「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詩……生死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是多麼小,多麼小!  在《傾城之戀》這本書中,作者以第三人稱的視角講述了女主人公白流蘇和男主人公範柳原的愛情故事。
  • 傾城之戀
    作家蘇童說:「我讀張愛玲的作品,就像聽我喜歡的音樂一樣,張愛玲的作品不是古典音樂,也不是交響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