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傾城之戀》:傾覆一座城,只為成全你們倆的愛情

2021-02-08 麥家陪你讀書

♪ 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的領讀  

嗨,早上好,親愛的小夥伴們。歡迎收聽麥家理想谷陪你讀書欄目。


谷主麥家說:讀書像交友,一本好書會讓我們的心靈少一分孤獨。讀書的長度是需要鍛鍊的,當你每天多增加一點閱讀量,你自然會習慣。

 

麥家理想谷正在獎勵愛讀書的人。我們發起「七天陪你讀完一本書活動」,有名家導讀,原創音頻的精讀小組,歡迎你加入。早上8點讀書15分鐘,一周讀完1本書,一年你比別人多讀52本書。

 

讀書,讓我們遇見更好的自己。在微信後臺回復「領讀包」,可立即參與組隊精讀活動。

今天,我們將開啟張愛玲《傾城之戀》的閱讀之旅。

「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詩……生死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是多麼小,多麼小! 

 

在《傾城之戀》這本書中,作者以第三人稱的視角講述了女主人公白流蘇和男主人公範柳原的愛情故事。

其中的「傾城」二字並非是指傳說中絕色佳人的傳奇故事,而是一座城的傾覆成就了兩個人的愛情。

本書的第一部分描寫的是女主人公的身家背景以及她對待愛情思想上的轉變,也是為後文男女主人公的相遇埋下伏筆。

白流蘇是白家的六小姐,離婚七八年了,一直住在白公館。家中大事由三奶奶掌管著,四奶奶雖比三奶奶精明會算計,卻因為四爺狂嫖亂賭,挪用了公款上的帳,不得不把原先的當家權讓出來給三奶奶。

 

三爺和四奶奶一樣屬於會算計的人物,世俗而精明。四爺由於嫖賭的陋習,在家中幾乎沒有什麼位置,家中的議事會議也輪不上他說話,索性也不參加,平日裡伴著一把胡琴,在陽臺上咿咿呀呀地拉著。

 

白老太太年邁體衰,一心只為白家的家業著想,為庶出還沒嫁人的七小姐的婚事擔心。而白流蘇雖然離婚之後被白公館接納,卻也是受盡冷眼,處境艱難。

 

正如故事一開頭描寫的那樣,白公館用的是老鍾,他們的十點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的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這部分內容將所謂的有名望的家族的處境描寫的淋漓盡致。

 

當白家得知白流蘇的前夫得了肺炎,死了,就勸白流蘇回去守喪。因為白流蘇是他唯一的原配妻子,雖然離婚了,只留下了兩個姨奶奶。按照當時的習俗,白流蘇可以回去戴孝,之後再過繼一個侄子,也能留在前夫家繼續過活。

 

但白流蘇認為離婚是經過法律條文的,這樣的做法難免惹人恥笑。而白流蘇的三哥一心想丟掉她這個如燙手山芋的六妹,只拿三綱五常說事,認為合乎禮法比朝令夕改的法律靠譜的多。

 

白家的爭吵無外乎是嫌棄白流蘇長期吃住在白公館。更過分的是她帶回來的錢財被哥哥們的投資失當賠光了,卻讓她落得個天生掃把星的罵名。

 

哥哥嫂嫂們的咒罵,讓白流蘇積了一肚子的委屈和怨氣,她只得跪在母親的床前,哽咽道:「媽」,無助又無奈。

 

白老太太卻只說: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你跟著我,總不是長久之計。倒是回去是正經。領個孩子過活,熬個十幾年,總有你出頭之日。」

 

面對兄長們的責難和母親的推脫,白流蘇的內心倍感悽涼。

 

就像作者寫得:

「她獨自站在人行道上,瞪著眼睛看人,人也瞪著眼睛看她,隔著雨淋淋的車窗,隔著一層層無形的玻璃罩——無數的陌生人。人人都關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她撞破頭也撞不進去,她似乎是魘住了。

 

正在白流蘇傷心迷茫獨自承受全家人的責難與非議的時候,徐太太的寬慰給了她唯一的出口。

 

這位徐太太也是本文的關鍵性人物。

 

徐太太扯她在床沿上一同坐下,悄悄道:「你也太老實了,不怪人家欺負你,你哥哥們把你的錢盤來盤去盤光了!就養活你一輩子也是應該的。」

流蘇難得聽見這幾句公道話,不管徐太太是真心還是假意,先就從心裡熱起來了。

 

白流蘇訴說著她內心的無助與絕望,徐太太規勸白流蘇還是找個人依靠是真的,找事做那都是假的。

 

精通人情世故的徐太太給迷迷糊糊的白流蘇些許寬慰與開導,讓白流蘇開始重新思考其自己的人生來。

 

徐太太勸完了她,邀她一起下樓跟家人說說笑笑化解矛盾,避免尷尬。白流蘇不肯,徐太太便自己進屋與白家人商討給七小姐做媒的事情。而這個被介紹的對象——範柳原,便是本文的男主人公。白流蘇與範柳原的情緣便是由徐太太而起。

 

白家人與徐太太商量給七小姐介紹對象事宜的時候,白流蘇獨自地思考起她的人生來。只這一夜,便開啟了她人生的新篇章。

 

從受氣、無助到恐怖再到豁然開朗,白流蘇的蛻變只經歷了一個晚上的時間。

 

張愛玲寫到:

白公館有這麼一點像神仙洞府,這裡悠悠忽忽過了一天,世上已經過了一千年。可是這裡過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為每天都是一樣的單調與無聊。流蘇交叉著胳膊,抱住她自己的頸項。七八年一霎眼就過去了。

 

你年輕麼?不要緊,過兩年就老了,在這裡,青春是不稀罕的。

 

他們有的是青春——孩子一個個地被生出來,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紅嫩的嘴,新的智慧。一年又一年地磨下來,眼睛鈍了,人鈍了。然後下一代又生出來了。

 

這一代便被吸收到朱紅灑金的輝煌的背景裡去,一點一點的淡金便是從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

 

領悟到這一層的白流蘇不由得驚恐萬分,她跌跌撞撞衝到她自己的屋子裡,端詳起自己來。還好,她是那一種最不顯老的身軀,纖瘦的腰,青潤如玉的臉,嬌滴滴的清水眼,精巧而可愛的容貌,這一切給了她底氣。

 

正當時,陽臺上,四爺又拉起胡琴來,抑揚頓挫的調子,讓白流蘇不由地隨之表演起來,仿佛那胡琴聲變成笙簫琴瑟奏著幽沉的廟堂舞曲。她踩著調子左走了幾步,又右走了幾步。她走一步都仿佛合著失了傳的古代音樂的節拍。

 

她忽然笑了——陰陰的,不懷好意地一笑,那音樂便戛然而止。

 

當外面的胡琴繼續拉下去,可是胡琴訴說的那些遼遠的忠孝節義的故事,卻不與她相關了。

 

到這裡,女主人公已經完成了她思想上的轉變,從一個一心想著在白公館平平靜靜地過完一生的白家六小姐,脫變為開始為自己後半生打算的白流蘇。

 

白公館的境況屬於當時上海中眾多的破落的名門家族,雖還是望族,行事作風依舊遵照以前的規矩來,但是在資產上卻是匱乏的,否則也不至於要將自家的女兒趕出家門。

 

白流蘇在這樣的家庭中,除了習得一身的小姐脾氣之外,並沒有其他的能力。而作為一個離過婚的女子,且被自家的兄弟揮霍光財產之後,等待白流蘇的命運只能是被掃地出門。

 

此前,白流蘇還是個遇到委屈會找母親哭訴的白家小姐的形象,但是她的原生家庭教會她的卻是無情和自私,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盤算著。

 

白流蘇在認識到這一點後,不懷好意地笑了。原生家庭教會她的遊戲規則,讓她重新選擇了人生軌跡。

 

作為一個離婚七八年的女人,她剩下的還有一個空虛的淑女的名聲,以及一副尚姣好的面容。不過這些已經足夠流蘇打一場翻身仗了。

 

【今日話題】

今天的閱讀就到這裡,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原生家庭對我們人生軌跡的影響究竟有多少?

故事中流蘇的人生軌跡的改變,其實在很大程度上跟她的家庭有很大的關聯,那麼流蘇是如何邁出她改變人生的第一步的呢?

 

讓我們帶著疑問,期待明天的故事吧。

如果你喜歡麥家理想谷的「陪你讀書」欄目,有什麼話想對谷主麥家說的,可以在文章底部給我們留言噢。讀書就是回家。也許你正在上班途中,或是在發呆……無論你在哪兒,很高興遇見你。

明天早上8點,我們不見不散~


領讀人:郭去疾,人稱紫菀君,新媒體工作者,讀書近三百本的書呆子一枚,微信公眾號:紫菀讀書。


主播:楊槍槍,主持人、配音員,一個有情懷的聲音匠人,執著發聲,丈量世界。微信平臺:小楊說事兒。微博@楊晨太沉。


今日片尾音樂來自:《借我》—謝春花

長按掃碼添加阿谷君微信(備註:精讀)

拉你進精讀群哦~

邀請更多好友參與張愛玲《傾城之戀》精讀,

即有機會獲得價值30元的咪咕閱讀卡喔 ~

▽▽▽

點擊本文底部閱讀原文查看【麥家理想谷招聘】

相關焦點

  • 《傾城之戀》:傾覆一座城 成全一段情
    關於張愛玲耳熟能詳的作品,諸位都可以信手拈來:《第一爐香》《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心經》《封鎖》《琉璃瓦》《金鎖記》《連環套》……《傾城之戀》出自於張愛玲筆下,飽含其濃鬱情感,沉澱其深刻思考。從上海到香港,從傳奇愛情到世俗婚姻,勾勒出範柳原和白流蘇的情感變化,演繹出他們的離合悲歡。
  • 滿心才女張愛玲,傾城之戀的結局,不知多少人看懂了?
    滿心才女張愛玲,傾城之戀的結局,不知多少人看懂了?在現當代著名女作家中,出過許多才女,如寫過《生死場》的蕭紅,寫過《莎菲女士的日記》的丁玲,最觸動小編心的,卻是張愛玲。在張愛玲看來,所謂愛情,不過在講一場風花雪月的傳奇。
  • 這一場傾城之戀由誰成全
    少女時代,我為這四個字神魂顛倒,直到看到張愛玲的《傾城之戀》。範柳原和白流蘇,一個是心性涼薄的浪子,一個是走投無路的棄婦,他們的愛情摻雜著算計。他不願為她終結浪蕩,她卻希望他能終結她的漂泊,於是彼此愛慕也彼此怨恨。等到愛慕與怨恨都被耗盡的那一天,他們之間的故事也就完了。
  • 小說《傾城之戀》:張愛玲寫給自己的童話
    張愛玲的小說寫盡了人性的黑暗,人情世故看得如此透徹的,也只有她張愛玲一人。《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筆下唯一一篇結局圓滿的小說,也是她寫給自己的一部童話故事。得遇一知心人,是她一生夢寐以求。一座大都市的傾覆,成全了白流蘇和範柳原的一段愛情佳話。
  • 文學欣賞:張愛玲《傾城之戀》賞析
    亂世中的凡夫俗子,既無意於推動歷史,也不幻想融入大眾以求集體性永生,要的只是個人生命、此生此在的實存。所謂「浮生若夢」所謂「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無非是這種亂世人沒法兒擺脫的無常感。由於這種以個人生命價值為本位、對個體生命時間流逝的急迫關注,《傾城之戀》包括了流離失所、危城劫難、亂世求存這些特殊感受,它兼容了一代代亂世中背井離鄉漂泊到海外的中國人的蒼涼記憶。
  • 張愛玲《傾城之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文/時光沒有誰的愛情比白流蘇的愛情更加轟轟烈烈了,一座城市的顛覆,只為了成全的一段婚姻。也沒有誰的愛情比白流蘇更悲慘了,兜兜轉轉好幾年,用了一個城市的傾覆,才換來範柳原娶她的決心。張愛玲的《傾城之戀》裡,沒有甜甜蜜蜜的愛情,沒有刻骨銘心的思念。有的,只是理性和刻板,還有那些壓抑內心已久的悲傷。
  • 張愛玲《傾城之戀》:生命從來不簡單,也不可能簡單
    人是自私的人,城是寂寞的城。在那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傾城之戀》今天要談談她很重要的作品,也可能是最著名的作品——《傾城之戀》。 張愛玲有一篇文章就以《傾城之戀》為例談到自己的美學理念,她說:「我喜歡參差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比較接近現實。
  • 張愛玲:關於《傾城之戀》的老實話
    但張愛玲的《傾城之戀》講的並不是一個偉大愛情故事,而是平淡日子裡的「傳奇」。一對斤斤計較的男女,範柳原與白流蘇,精心算計著周邊的人,來來回回,同自己較勁。一場戰爭顛覆了一座城,成全了他們,可以抵住單調、無望、孤獨的宿命,期限是十年八年。這篇故事奠定了張愛玲的「祖師奶奶」地位。她對世事與人心的洞察,筆下的精緻與荒涼,都在這裡了。
  • 毀了一座城,成就一雙人——讀張愛玲《傾城之戀》有感
    我卻說:「打死都不要生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太沒安全感,人似浮萍四處漂,做為弱者的女人更會雨打風吹嗟嘆嗟嘆。 張愛玲現世中有許多人自詡為小資,瘋狂營造小資的交際圈和生活方式,像朝聖上帝般崇拜張愛玲,奉之為「小資聖母」。
  • 《傾城之戀》告訴女人們:以經濟為基礎的婚姻,是沒有愛情可言的
    ——張愛玲 《傾城之戀》就連曾經霸氣說出「出名要趁早」,顯得有些孤傲的張愛玲,在愛情裡卻也低到了塵埃裡,還期盼在塵埃裡能開出花來。(二)婚姻太過現實,以至於愛情難以圓滿《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的中篇小說,也是她的成名作以及代表作,講述了一個動聽而又近人情的故事。《傾城之戀》裡面的白流蘇和範柳原,這一對現實庸俗的男女,在愛情中充滿猜忌、不斷博弈,卻在戰爭的兵荒馬亂之中,終於確認了彼此的真心,走進了婚姻的圍城。
  • 解讀張愛玲《傾城之戀》的悲劇色彩
    《傾城之戀》摘要: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形象具有濃重的悲劇色彩,筆下的人物悲苦悲涼,作者越是冷靜的描寫越讓人不寒而慄。閱讀張愛玲的小說總會讓人感到一些壓抑。她小說中的女性角色太累太苦了。他們為生活和愛情而受苦,一生就是一個悲劇。從始至終,張愛玲的小說都揭示了一個蒼涼的舊社會的複雜和世態炎涼。張愛玲用悲劇的寫作手法來表現她對女性觀念的冷酷和冷峻。
  • 《傾城之戀》:兩人的一場愛情博弈,終於在傾城之刻塵埃落定
    張愛玲從小缺少原生家庭的愛,長大後在尋找愛情的路上傷痕累累,整個人生都是在尋愛中度過,即使低到塵埃裡的一朵花,依舊無果,在長期壓抑中造成了她悲觀的性格和氣質,她的作品充滿了悲涼的感情色彩。《傾城之戀》用一種詮釋愛情悲劇最好的一部作品 , 白流蘇和範柳原兩人在相互博弈中相互試探,最終卻因戰爭的爆發成就了刻骨銘心的傾城之戀。
  • 張愛玲《傾城之戀》:世紀末的愛情 既有浪漫情慾 又兼有虛偽自私
    張愛玲,現代女性小說家,她出身名門,是李鴻章的外孫女,受過良好的中西教育。《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的成名作與代表作之一,發表這部小說時張愛玲僅僅只有23歲。張愛玲的小說主要圍繞著舊貴族和都市小中產階級的情愛糾葛,戀愛與婚姻為題材。
  • 《傾城之戀》:白流蘇的愛情,真不簡單!
    《傾城之戀》這部電視劇改編自張愛玲的同名小說,主要講述的是白府六小姐白流蘇和香港首富範天河之子範柳元「盪氣迴腸」的愛情故事。「傾城之戀」字面意思指的是一座城市(香港)的毀滅,才成全了一段愛情。「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
  • 改編張愛玲——電影《傾城之戀》之可能
    我猜想張愛玲是看過劇本的,並且認同導演和演員。許導在偶像的關注和祝福下,志在必得地、如履薄冰地率一眾人馬在香港淺水灣開機了。我第一次讀 《傾城之戀》是哪一年已經記不清了,什麼時候成為徹徹底底的張迷也很模糊,但是幾乎遍讀張愛玲的作品是確定的,而且反覆讀,欲罷不能,去臺灣還會去舊書店淘各種老版本。
  • 《傾城之戀》——張愛玲筆下的愛情從不浪漫,皆不圓滿
    許鞍華導演的電影《傾城之戀》,對原著的還原度極高,很有張愛玲書裡的薄涼之感。張的書名雖然叫《傾城之戀》,但這份感情確實沒有半點浪漫可言,很多人拿電視劇版的來跟許導的做比較,認為電視劇拍的很美很浪漫.但小編認為電視劇只是單純的借用了張愛玲原著的外殼,借用了人物的名,裡面的內容幾乎跟原著無關。
  • 讀張愛玲〈傾城之戀〉:一場賭上餘生成敗的愛情博弈
    如果能抓住他的心,就能獲得更好的歸宿;但如果失敗,將失去容身之處。一起來看白流蘇的這場愛情豪賭。1941 年冬,中國香港淪陷。而張愛玲筆下關於戰時的愛情篇章《傾城之戀》誕生了。名為「傾城」之戀,悽美而諷刺,而故事也戲劇性發展,一個城市的陷落,成全了一段佳話。故事裡,上演的不是浪漫的戰時戀愛,而是一對男女在愛情與現實間的拉鋸之戰,對女主角白流蘇而言,更是一場「賭上」餘生成敗的愛情博弈。在女性主義開始「覺悟」的 1930 年代,她爭取的不只是愛情與婚姻,更是女人能「自主」命運的可能。
  • 張愛玲《傾城之戀》:如果婚姻與愛情無關
    與同時代的其他女作家拼命淡化自己女性身份,把文字變得剛硬不同,張愛玲完完全全把自己女人的一面展現出來。她的文字感性細膩敏感又才華橫溢,無論時局如何動蕩,她筆下只有愛情。才華橫溢,出名趁早張愛玲是完完全全靠才華寫作的作家,她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發表了大量的很優秀的作品。今天要講的這本《傾城之戀》也是在她23歲左右發表的。在這一年她同時創作出許多優秀的作品,所以她的真實創作年齡是很小的,也體現她的才華。
  • 《傾城之戀》白流蘇先謀生再謀愛 大齡失婚女的自救逆襲
    張愛玲小說改編的電影《第一爐香》還未上映,口碑就碎了一地,被網友噴成了篩子。不禁讓人想到,上一部改編比較成功的張氏作品,還是十多年前電視劇版的《傾城之戀》。當然,首先是得益於選角的精準,旗袍女神陳數的外形氣質與大上海名門淑女白流蘇形象的完美契合。
  • 張愛玲《傾城之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不知不覺間,這本《傾城之戀》已經接近尾聲了,經歷了前六篇的鋪墊與曲折,流蘇與柳原將會迎來怎樣的結局?得以讓作者為這個故事冠名為傾城之戀呢?                                 讓我們一起來品讀本書的最後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