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晚年在美國的生活為何不如意?

2021-02-13 新京報書評周刊


儘管張愛玲的小說融合了中西的文化氛圍,在同時代作家的小說裡,張愛玲的小說也算是「洋氣」的一類,然而,到了國外,張愛玲的小說卻十分遇冷。這段時期,張愛玲與文學研究者夏志清有很多往來信件,在信中,她不僅訴說了自己創作的苦悶,生活的困窘,也讓我們從一手資料中了解到張愛玲在海外遇冷的原因和她晚年生活的真實狀況。

「主題」B01丨張愛玲百年誕辰:紅塵零落,紛紜人間

「主題」B02-B03丨破鏡難圓的姻緣

「主題」B04-B05丨「金句」裡眾說紛紜的張愛玲

「主題」B06丨紅樓筆墨中的英國範

「主題」B07丨在文字中裁剪的古典旗袍

「主題」B08丨信中漂流的苦水


(本文選自新京報書評周刊專題《張愛玲百年誕辰:紅塵零落,紛紜人間》,9月30日為張愛玲誕辰百年紀念日,我們還將推出相關文章,敬請期待。)

收到你的信後,因為要找Knopf等三家編輯名字,剛搬家後找東西很難,這兩天又在忙著看牙醫生,前一向有些積壓的工作也要趕著做,所以耽擱了這些天,結果找到五封都不是,明知無益,附寄給你看看。較早的一批存在New Hampshire一時無法查。Knopf我記得是這些退稿信裡最憤激的一封,大意是:「所有的人物都令人起反感。我們曾經出過幾部日本小說,都是微妙的,不像這樣squalid。我倒覺得好奇,如果這小說有人出版,不知道批評家怎麼說。」我忘了是誰具名,總之不是個副編輯。那是一九五七,這小說那時候叫Pink Tears。雖然他們曾經改組,我想除非Mr.Keene感到興趣,不必再拿去了。此間的大出版公司,原來的經紀人全都送去過。Grove與New Directions也在內。Partisan, Kenyon Review我非常重視,不過覺得他們不會要。如揀一章有地方色彩的試試,就叫Shanghai。中篇小說一次登不完,恐也難賣。《金鎖記》原文不在手邊,但是九年前開始改寫前曾經考慮翻譯它,覺得無從著手,因為是多年前寫的,看法不同,勉強不來。如果你的兩位同事無能為力,雜誌上也賣不掉,日本還有一家Tuttle,與Keene是否有關?此外只好試試英國,如果你那邊沒有熟人,我自己寄去也行。反正由你經手一天,請儘管自由處置,我們完全業務化好嗎?我在香港翻譯翻得很上勁,在此地卻不值得。

 

  愛玲

  十月十六(一九六四)

張愛玲與夏志清通訊的前幾封信件,大致解釋了張愛玲小說在美國遇冷的原因,甚至老牌出版社克瑙夫都直接給她寄了退稿信。當時的閱讀環境與社會氛圍,美國人想要在亞洲文學裡讀到的無非兩種,一種是揭露現實的政治批判,另一種是已形成模板的東方美。前者,從未出現在張愛玲的文學世界中,後者,正如張愛玲在另一封信中所寫的——「我一向有個感覺,對東方特別喜愛的人,他們所喜歡的往往正是我想拆穿的」。

 

然而,要在張愛玲的小說裡讀到這層感覺,前提是讀者必須對故事裡的社會規則、不言而喻的人際氛圍有所了解,這些只有在中國生活的讀者才能感受到。對歐美讀者而言,連真實的東方生活都並不了解,又怎麼能讀得出張愛玲在小說中的「拆穿」呢。再加上連載與出版習慣的因素,導致張愛玲的小說在美國出版相當困難。這一點,夏志清也深有體會。他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書時也想著拆穿傳統文化的面紗,然而深感「勢孤力單,有什麼用?」美國學生們眼中的東方美學,依舊是五四時期被批判過的儒家文化。

我去年來信說要在年前趕完那篇《紅樓夢》考證,結果還是擱著,先去寫完那篇長文,因為有時間性質。沒想到直到這兩天才完工。天天趕,收到你寄來的書,猜著是近代小說選出版了,都等到現在才開拆,還沒來得及看。以前給的書倒都陸續看了,講中國小說的傳統,有缺陷的一方面,對極了,我常常想到。大部分都是我完全不知道的,因為我連中國文藝也看得很少(外國更是——Henry James只看過一篇Washington Square,為了替VOA改編無線電劇本)。《老殘遊記》看過幾遍,這篇研究的內容也聞所未聞。預言從前當然不懂。我覺得幾篇近著寫得尤其好。湯顯祖那篇,螞蟻升天那段,看得大笑。前幾天Esquire打電話來說夏教授介紹我替他們Cover the DemocraticConvention。我不太適合,覺得滑稽,一方面當然非常感激。也說「有興趣」——不過是有興趣看新聞報導。限期兩星期,我更不行。關於政治我只會readbetween the lines,這裡開會又沒東西可讀。有下文再告訴你。請千萬不要特為回信。我等搬了家會寄住址來。問候Della。

  愛玲

  四月廿三(一九七二)

張愛玲在大學裡的工作也並不如意。當時美國的文化氛圍,是提倡作家與知識分子走出來進行現實批判,很多美國作家——例如諾曼·梅勒,都在報紙上發表時事社論。張愛玲在大學裡被指派的工作,則是撰寫一篇關於中國文化大革命的論文。寫學術論文,本來就與張愛玲格格不入,對大學要求的相關政治術語,張愛玲也一竅不通,她根本不知道那些新詞語都代表什麼含義。後來,還有人打電話給張愛玲,讓她寫一篇報導美國民主黨大會的稿件。

 

對這件事情,夏志清在整理信件時寫道:

 

編輯部的人我一個也不認識,怎麼會有人電話上對張說,我推薦她去報導民主黨的大會?我明知她體弱不同人來往,怎麼會惡作劇,開她這樣大的玩笑?虧得愛玲沒有生我的氣,反覺得此事「滑稽」。

Natalie已經能到哥大去玩,真快!一定非常可愛。N'l Endowment文藝研究這部門,今年恐怕沒有恢復,現在又寫了信去問。《現代中國小說選》目前沒工夫看,你改的一定妥當,——又費心跟Birch提他的文選的事,我實在覺得窘。我倒真是因為你曾經提起有我的作品在內,怕你看見沒有,不知道又是怎麼回事,所以解釋這件事的經過。我這次到北加州後總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患感冒,去冬起更是一發一個多星期,好了三四天又發,一直維他命C與肉類吃得不能再多。每次都是天一暖和馬上霍然而愈。戶內暖沒有用,所以終於決定不能搬到舊金山,要暖和的地帶,考慮了很久Phoenix,能長期不發,希望break the cycle。但是這比搬到舊金山費事,一直因為感冒耽擱,在家裡工作倒還可以,不過好的時候少,乘這時候總是忙得昏天黑地。你下月到Stanford,我多半在臥病。時間這樣消耗下去,需要做的事一件件明擺在面前,坐著說話也心裡著急,你不提我也reminded,還是不談的好,我想你一定諒解。濟安的墳地使我想起西湖的山上。請千萬不要特為回信,過天再談。匆匆祝

好,Della, Natalie都好——

  愛玲

  五月廿六(一九七二)


《手繪張愛玲的一生》插圖

張愛玲在美國的身體狀況一直不太好,長期臥病。據夏志清回憶,張愛玲後來一天只能寫兩三封信,有時連拆郵包的力氣都使不出來。此時她唯一的牽念,便是反覆修改那本《小團圓》。

一直這些時想給你寫信沒寫,實在內疚得厲害。還是去年年前看到這張卡片,覺得它能代表我最喜歡的一切。想至少寄張賀年片給你,順便解釋一下我為什麼這樣莫名其妙,不乘目前此間出版界的中國女作家熱,振作一下,倒反而關起門來連信都不看。倘是病廢,倒又發表一些不相干的短文。事實是我enslaved by my various ailments,都是不致命而要費時間精力在上面的,又精神不濟,做點事歇半天。過去有一年多接連感冒臥病,荒廢了這些日常功課,就都大壞。好了就只顧忙著補救,光是看牙齒就要不斷地去兩年多。迄今都還在緊急狀態中,收到信只看帳單與時限急迫的業務信。你的信與久未通音訊的炎櫻的都沒拆開收了起來。我犯了眼高手低的毛病,作品讓別人譯實在painful。我個人的經驗是太違心的事結果從來得不到任何好處。等看了你的信再詳談。信寫到這裡又擱下了,因為看醫生剛暫告一段落,正乘機做點不能再耽擱的事,倒又感冒——又要重新來過!吃了補劑好久沒發,但是任何藥物一習慣了就漸漸失靈。無論如何這封信要寄出,不能再等了。你和王洞、自珍都好?有沒旅行?我以前信上也許說過在超級市場看見洋芋色拉就想起是自珍唯一愛吃的。你只愛吃西瓜,都是你文內提起過的。

  愛玲

  五月二日(一九九四)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夏志清編注,新華先鋒丨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5月

這是張愛玲寫給夏志清的最後一封信。一年過後,張愛玲病逝。但在臨近人生盡頭的時刻,張愛玲還是會寄精美的卡片,並記起對方愛吃西瓜與洋芋色拉等食物。大概,這種煙火與柔情,貫徹了她整個的靈魂。

本文原載於9月26日《新京報書評周刊》B08版。作者:宮子;編輯:安也;校對:翟永軍。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點擊閱讀原文,進書評的小鋪逛逛~

相關焦點

  • 天才女作家張愛玲孤寂的晚年
    1952年,張愛玲向香港大學申請復學獲得批准。但來港後並未再入港大復學。張愛玲開始為香港「美國新聞處」翻譯《老人與海》、《愛默生選集》、《美國七大小說家》(部分)等書。同時張愛玲奉命為《今日世界》雜誌寫了用英文撰寫兩部長篇小說:《秧歌》、《赤地之戀》。        1955年11月,張愛玲赴美國,並得到(Edward Marc Dowell Colony)的寫作獎金。
  • 張愛玲晚年3年搬家180次,孤苦無依,被蝨子逼到精神崩潰
    能寫出這樣一行文字,其心靈世界該是有多麼昏暗渾濁,一眼望看不到邊際的蒙沉生活又該是多麼的痛苦;然而這就是才情過人慧根深種的張愛玲晚年所感知到的世界。從她的一生中可以看出來,人若是對人性的感知太靈敏和聰慧了;那絕對會使自己心靈受傷。若是對情之一道太過執著和用心,往往會傷及自身活不長久。
  • 張愛玲不聽大佬勸離開大陸,在美國生活悽慘悲涼,去世時一絲不掛
    晚年時期,獨自流浪於美國,不與任何人接觸,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那麼就有人會發出疑問了,為什麼這麼優秀的她不定居國內呢,非要一個人獨自流浪,其實在她前去美國的路途中,有多位名人勸他留下來,然而這都沒有改變張愛玲的想法,獨自一人去了美國。
  • 張愛玲晚年唯美愛情:36歲遇上賴雅,結為夫妻
    在香港生活的這段時間裡,張愛玲生活的並不安逸,比起她曾經在上海的住所,可以說是天差地別。不過,好在這裡足夠的安靜,她依舊能夠靜下心來安心的寫一點東西。在香港呆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張愛玲就選擇前往美國生活。
  • 張愛玲遷居美國後為何精神失常?死後一周被發現的她經歷了什麼?
    張愛玲,一個自帶悲涼色調的傳奇女子,她的貴族身份,她的絕世才情,她的文章小說,都成了一個時代的記憶,沉淪在那段不平凡的歷史裡。她是作家,亦是「預言家」,她用作品文字預言了自己的情感災難和命運悲劇。生命、華美的袍、蝨子,少女時期的張愛玲用最跳躍的文字寫出了最深刻的比喻,當初的她,或許只是在賣弄文採吧,她一定沒有想到,自己的晚年竟然真的活在蝨子的折磨裡。1955年,與胡蘭成分手後的張愛玲移居美國。
  • 晚年的張愛玲,一生都在搬家,除了躲蟲子,還有看破世態炎涼
    但對於張愛玲來說,似乎人生的每個階段都不是太美好。童年時,母親離去,她陷入了與後母鬥智鬥勇的泥沼裡;少年時,胡蘭成幾度劈腿,她被愛情傷得千瘡百孔;晚年時,她四處搬家,僅有的幾個朋友也少了來往。一、住的是「活死人墓」賴雅去世之後,張愛玲開始了幽居生活。
  • 晚年悽涼孤獨的張愛玲,愛錯了人,不幸的信仰
    民國奇女子張愛玲,祖上是晚清貴族,可惜在她出生時家道已中落,在她很小時父母離異,她跟著父親生活,繼母對她不好,生活中沒有母慈父愛,飽受世間冷暖。張愛玲的一生很傳奇,二十歲初踏文壇,就已轟動四方。現在有一個學派張學,特意研究張愛玲的文學作品。
  • 張愛玲為什麼不自殺?
    可是張愛玲,是人生的重刑犯——她從人生狠狠劈下幾塊黃金、犯下幾件巨案,再大大留下幾條線索,然後,飄然遠去。看完有所悟,當初剛看完《小團圓》的時候,讀了篇書評,作者說有一個困擾了她很多年的問題,那就是張愛玲晚年為什麼不自殺?當時我看到這句話感到很不高興,覺得作為對他人最基本的尊重,任何人都不該向別人問出這樣的問題,要死你自己怎麼不去死。
  • 晚年張愛玲,三年搬家180次!皮膚病只是表因,難言之隱令人心酸
    圖:張愛玲幼年照,照片為其母親上色,所以張說「看見就非常高興」尤其是暮年的她,風塵驅人,淹蹇異國,飽霜飫雪,萬種悽涼,每每讓粉她的讀者倍覺壓抑,不忍聞說——儘管,通過《賴雅日記》,我們知道,初到美國的張愛玲,還在中年之際,曾是那麼迷戀大城市,那麼喜歡嘈雜的俗世生活,完全是一個「正常而可愛的女人」。
  • 晚年的張愛玲:深受「蝨子」困擾,不斷搬家,「隱居」在鬧市中
    警察將一隻手提包交給張愛玲的遺囑代理人林式同,裡面是她臨終前收拾妥當的重要物品,有證件及信件等物品。張愛玲在美國整整40年,大部分時間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經常搬家。在60多歲時,深受所謂的南美洲「蝨子」困擾,有好幾年時間每天輾轉於各種住汽車旅館,創作基本中斷,幾乎連看信寫信的時間都沒有。直到1988年她才結束了流浪式的生活,租住起固定的公寓。
  • 中國慈善第一人:晚年為何眾叛親離?生活得如此「扭曲」?
    我國曾經有這麼一位小夥,他被稱為中國百年慈善第一人,晚年卻眾叛親離,生活只能用「扭曲」來形容。這個小夥就是李春平,他於1942年出生在山西。在他28歲的時候,由於打架鬥毆,他遭受了當地公安部門的處罰,並被判處了三年的勞動改造。從勞改所出來以後,李春平的檔案就被留下了汙點,因此他找工作一直都不太順利,甚至還遭到了父親的嫌棄。
  • 張愛玲:早年向胡蘭成付出真情,分手贈巨款,晚年滿是恨意和不滿
    01 秘密結婚 1943年冬天,她寧靜的生活被一個人打破了,這個人便是胡蘭成。看上去他才華橫溢,實際做事情沒有任何底線。他是浙江人,比張愛玲大14歲,家境貧寒,早年喪妻。曾在廣西做了5年教員,後來投靠了汪精衛,是汪偽政府的宣傳次長,做過《中國時報》的大主筆,是日本人的高級走狗。
  • 張愛玲流言及其他
    關於晚年悽涼蔡康永在某一集的《奇葩說》裡表達過張愛玲晚年多麼悽涼的觀點,這也是很多人的觀點,認為她生活節儉,房內布置如雪洞一般,頻繁搬家,居無定所,獨自逝世,悽涼結束。其實,她是何等敏感,是如自己所願,留得一點體面--這是她刻意求得的避世。張愛玲晚年沒有大富大貴,進入美國文壇不順,工作也不出色,但經濟上也不至於窮困潦倒。
  • 《小團圓》:張愛玲的超人才華和絕世悽涼
    張愛玲對她同父異母的弟弟,同樣絕情,在她晚年立遺囑時,她的這位弟弟生活艱難,但她並沒有將自己的遺產,留給她這個唯一在世的親人一分錢,而是將200多萬港幣的遺產,全部留給了她一位香港的朋友宋淇。 張愛玲對一生的好友炎櫻,炎櫻是張愛玲在香港大學時的同學。多次出現在張愛玲的筆下,是張愛玲一生中最重要的知己。
  • 為何張充和是「仙逝」,而說起張愛玲卻是「慘死」?
    其實世人理解的「慘」和她理解的「慘」,肯定不同,不止不同,還有天壤之別。 當然,在世俗意義上看張愛玲,確實的,當她把所有聰明才智都貢獻了小說,能夠貢獻給自己的就餘地很小了。那騰挪輾轉的中國戲曲功夫,不是張愛玲能招架的,必是她也不屑於招架的。 說到點上了沒有呢。兩位才女的「才」是不同的,那麼到了美國,迎接她們命運的儘管大同小異,可也有了分歧。
  • 愛因斯坦晚年為何銷毀手稿?為何信奉神學?
    對人類有如此突出貢獻的科學家晚年為何要燒毀自己的手稿?晚年為何又要潛心研究神學?說起愛因斯坦,我們不得不提起曼哈頓計劃,也就是原子彈的研究計劃。正式因為有了愛因斯坦的理論鋪墊,美國才率先研製出原子彈,並在日本廣島長崎投放下兩顆原子彈,兩顆原子彈雖然加速了二戰的結束,但是對無辜百姓造成的傷害更大。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對此深表痛心。
  • 才女遇渣男|張愛玲:原來你也在這裡
    甚至晚年在臺灣授課時,臺灣一代才女朱天文、朱天心還被他迷得不行。他是張愛玲的百分之百,張愛玲是他的八分之一。婚後不久,胡蘭成去武漢接手《大楚報》,很快就跟當地一個小他22歲的小護士好上了。張愛玲千裡尋夫,只為要胡蘭成在她和護士小周之間二選一,胡蘭成竟不肯。驕傲如張愛玲,傾城之戀變成情天恨海。
  • 36歲的張愛玲,嫁給65歲的賴雅,是真愛嗎?繼女為何說她不可理喻
    從小缺失父愛的張愛玲,對年長的男人有著天然的依戀。這或許是她愛上胡蘭成的原因。她的一生,就是最好的寫作素材。張愛玲一生都描寫她的生活,如若不是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她的成名或許會更晚一些。家庭環境雖然不好,但有書看,大量的閱讀以及她眼睛所及的事物,都成為她日後的寫作素材。
  • 《金鎖記》:曹七巧人見人厭,卻為何成為張愛玲心中的「英雄」
    (原創文章,歡迎閱讀,如敢洗稿,勢必全網追究到底)文|諸神的恩寵張愛玲從小熟讀《紅樓夢》,是《紅樓夢》的忠實粉絲。她說:「人生有三大遺憾:鰣魚多刺、海棠無香、紅樓夢未完。」晚年時,她定居美國,在孤獨中寫下紅學專著《紅樓夢魘》。周汝昌看完後感慨地說,「原來,張愛玲才是曹雪芹的知己。」
  • 張愛玲:一別,便是一生
    她不寫飛揚的人生,卻偏愛平淡的細索;她不愛老套的才子佳人,卻深入女人的靈魂;她為愛情飛蛾撲火,卻在虐戀之下忍痛斷聯;她不寫自傳,卻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小說。她,就是張愛玲。張愛玲包裹著太多矛盾: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卻驕傲地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憐人,但在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