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任朝友 <圖片可保存分享>
●●●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孔子·論語》
經綸:
有子說:「一個人孝順自己的父母,尊重族人裡的長者,有這樣品德,卻好犯上的人,是極少的。不好犯上,卻喜歡作亂的人,從來沒聽說過。君子以孝順父母,尊重長者為做人之本,這是確立人倫綱常的根本。人與人之間的倫理確立了之後,這樣人倫之道才能產生。所以說,孝悌是仁的根本。」
有子是孔子的一個弟子。弟同悌,意思是尊長。第一章是入道篇,本章是行道篇。
孝悌就不會犯上,不犯上就不會作亂,人人都不作亂,人倫就可以確立。人倫確立之後,人倫之道便可以形成。人倫之道形成,那麼人人都會友愛別人,這就有了仁。儒家的人倫之道,推導過程是這樣的。
為什麼最開始要從孝悌為基礎來推導出整個儒家倫理呢?因為儒家的人倫,是法則天倫而確定的,而不是哪個人隨口說說就可以隨便定的。
從天倫到人倫,又是怎麼推導的呢?天地創造了人類,所以我們人類要敬天祭天,遵循自然之道來生活,不然就會被天刑戮。比如,天生人是讓人用腳走路的,如果有人倒立著走路,那麼他就活不長,因為悖逆天道,所以天就會通過減少他的壽命來刑戮於他。
把天倫下降到人倫,道理也是一樣的。在一個家庭裡,父母就是天,因為父母生育了孩子,孩子尊一家之天,這是孝。在一個族群裡,長者就是天,因為長者承擔著保護年幼族人的責任,年幼者尊年長者為一族之天,這是悌。因為如果沒有父母和族人裡的年長者的保護,所有的嬰幼兒都無法生存下來。這是小孩子以父母長者為天的根源。
放大到一個國家,百姓為什麼要視天子為天,因為天子一方面組織社會生產讓百姓安居樂業,一方面負責國防保護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天子帶來了安定的生產和生活秩序,所以天子是天下之天。一個沒有國家的人,他既談不上安居樂業,也談不上生命財產安全的保障,他的一切都是那麼的朝不保夕。
如果父母養育孩子,孩子忤逆父母,父母就會覺得這個孩子是逆子,就像天刑人那樣,父母會終止對逆子的養育,認為他不值得養育。同理,如果在一個族群中,年長的族人保護年幼的族人,而年幼的主人受到保護,卻不尊重族人裡的長者,那麼長者們就會認為,這個人是奸人,就會把它逐出族群,認為他不值得保護。放大到國家,也是如此,如果國家讓百姓安居樂業,保護了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百姓卻不尊重天子,在儒家看來,這就是亂臣賊子,就會被誅滅,因為這樣的人不值得國家愛護他。
世論:
現代人認為,儒家的忠孝仁愛,是對人的束縛,是糟粕。但是,一個社會,如果沒有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倫理,每個人都可以為所欲為,那跟動物世界有什麼區別呢?每個人都以自己為天,那必然的會導向仁的反面,每個人都不愛其他人,每個人都是其他人的敵人,每一個角落裡都布滿了兇險和恐怖。
人會喜歡生活在一個充滿友愛的社會裡,還是願意生存在一個充滿敵意和恐怖的社會裡呢?相信沒有人會選後者。反對儒家思想的人,其實都是儒家倫理的受益者而不自知。
改編自至道學宮公眾號文章
整理:任朝友
故智者之養生也
五臟者,藏精氣而不洩也
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
非但屍鬼,即一切犯邪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
關注嶺南學府
學習正統文化,參與產業落地,助力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