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孝悌之道是為人的根本,非止儒家,佛門亦重孝道!

2020-12-19 我心無礙即菩提

閉關容易守關難,不肯修行總是閒。

身在關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

——憨山.德清大師

什麼叫閉關?什麼叫守關?什麼叫關中?什麼叫關內?什麼又叫關外?

在我們古代的時候,一般把東潼關,西散關,南武關,北瀟關等四關之內稱之為關中或是關內,四關以外就是關外了。現在一般來說,以山海關為界限,山海關以裡稱之為關內,山海關以外即是關外。此外還有關東關西一說,關東主要指的是東三省和內蒙古一部分地區,而關西則指古函谷關以西一代的地區。古來素有「關東出相,關西出將」的說法。大約就是現在陝甘一帶地區。

曾幾何時「出了山海關,有事找本山」的段子在老百姓口裡流傳不衰。但憨山大師所說的這個「關」指的又是什麼呢?或許有人會說,閉關是佛道修行的一種方法。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不和外界接觸。你說的那是坐「禁閉」。

我們形式上的閉關是要找個清淨所在,好好的去靜心清修一段時間的。有的修行人還要給自己定下個目標,比如刻期取證之類,比如親見彌陀之類。但現在修學閉關法的人,或是真正如理如法的修學閉關法的人不多了。

還有的地方把閉關的儀式搞得特別隆重,幾千人去送閉關,三個月後,又有幾千人去迎出關。所以這各中味道就不好說了。不過,反正每年「」小靜修」一下的確是有利益的。

我們在紅塵中待的太久了,找個安靜的地方,或是山洞,住上它三兩個月,念念經,想想事。或者捋一捋出去以後怎麼為社會做貢獻,怎麼更好的管理公司團隊 ;怎麼更好的為祖國人民服務。這都是好事。或者一個人靜思怎麼出去賺錢生活,怎麼修理冤家對頭……都可以的,但這些都和修行沒有關係。

人的心念是有善有惡的。你讓他一個人待在一間房子裡,只想善念不思惡意,那他得多大的修為啊!記住,煩惱永不離我們左右,所以有的人能夠暫伏煩惱的話,我們都應該去讚嘆的!完全沒有煩惱?!那最低都得是阿羅漢的成就。我們如果天天掛嘴上,就是「妄語誑眾生」了。

所謂「不破初關不住山,不破重關不閉關」。也有一種說法是「不破本參不入山」,意思大致差不多。禪宗破本參就是破的初關。如果連初關都沒有過,那就沒有住山的「本錢」。這個住山不是指我們在山上住,要是那樣的話,我們那些山民鄉親們豈不都是破了本參的善知識了嗎?所以修學閉關法本身的要求就很高。

如果沒有「住山」的本錢,然後就身在關中心在外,如同鎖在籠子裡的「困獸」一般煩亂。那就是胡鬧。憨山大師此處講的客氣,叫做「千年不出也徒然」。如真能千年不出,那也實屬難得。真修道家的也沒有幾個千年道行的出現,是怕半年不到,或許就「瘋了」。所以憨山大師此處講的「關」就是我們的「心」。閉關修煉其實還是在修心。

淨土宗的印光大師就閉關。他在關房內以閱《大藏經》為主,無事時以念佛為業。當然,他也處理一些事情,給居士們寫寫信,解疑釋惑。不然那《印光大師文鈔》從哪來的?但這個已經就很了不起了。因為他還是斬斷了非常多的塵緣,一心安住三十年。這種堅毅和精進才是我們向印光大師學的地方。至於什麼大勢至菩薩轉世一說,就當個故事聽聽就好了。不然就不只是對印光大師不敬,更是對大勢至菩薩的褻瀆。

我們每個眾生都可以是大勢至菩薩,但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成為大勢至菩薩。

古人云:「踏破千山拜古佛,莫如回家孝父母」。我們在人間好好孝順父母,在社會好好做人,出世間好好修行,這樣就很好了。不要搞迷彩!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孔子有個學生叫有若。但能被稱為「有子」說明他在孔夫子的學生裡,學習成績是非常好的!因為「子」是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有德行,有智慧,甚至有謀略的人的尊稱。不是是個人就可以被稱為「子」。即使稱為「」子」了,絕大多時候也是被稱為「兒子」,我們可能連做「孫子」的資格都沒有!不是可能沒有,就壓根沒有!

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真正能被稱為「孫子」的連三個都沒有。但裝「孫子」的人卻猶如過江之鯽啊!

有子說,我們做人如果能夠踐行孝悌之道,那麼我們就很少會有冒犯上位尊者的行為發生。「鮮矣」,很稀罕,很少有。我們在日常生活裡入則孝順父母,出則待人親如兄弟,又怎麼會不尊重相對我們來說,那些上位的領導上級以及一切當權者們呢?我們能夠恪守孝悌之道,又怎麼會不尊重那些年高德紹的長者前輩們呢?

儒家的學問就是教導我們做人的學問。在社會上工作也好,打拼也罷,真的應該好好學學儒家的思想學問。我們到了單位尊敬領導,團結同事;我們回到家裡,孝養父母,友愛兄弟姐妹。這樣的人就是一位難得的有修養的人。可是,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不只是「為人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真正「鮮矣」的恰恰是「為人孝悌」之人吶!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連冒犯他人都不會去幹的人,他又怎麼會去「作亂」呢?

這個「犯上」和「作亂」是有程度差別的。犯上的人他還未必作亂,有的時候,是那個人他天生犯糊塗,自己性情不太好,說話做事沒有個總譜,言語之時,難免犯上,但「作亂」他還不至於。但是那個「作亂」的人,他一定「犯上」。他都敢破壞安定團結了,他都敢自己拉杆子幹了,他還有什麼不敢做的呢?犯上那是捎帶角的是啊!所以我們有從事管理工作的朋友,學了《論語》以後,聽聞了有若這句話,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還是有一些作用的。所謂「半部論語安天下」,它也不會憑空這麼說的。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 其為人之本與?君子修身,應以務本為要。什麼是我們君子的「本」呢?那就是離我們最近的「孝悌」。我們以「孝悌」為本,用孝悌之本來修身,我們就會通達孝悌之道,進而可用「孝悌之道」兼濟天下,以孝治國,用孝道和仁義來教化萬民。這是儒家的一個很偉大很崇高的理想!

佛門也倡導孝!於一切眾生心懷慈悲,何況自己的父母呢?

南無阿彌陀佛!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

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本文原創 感恩關注

願與有緣 共成佛道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大家吉祥如意,南無阿彌陀佛!一三一

相關焦點

  • 孔子為什麼說「孝悌」是「仁」的根本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君子要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立」自然也就有人仁道。所以孝悌是「仁」的根本吧?我們現在讀古書,大多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大概了解了字面意思之後也許還會有人不贊同,「孝悌」怎麼會是「仁」的根本呢?儒家說的「孝悌」都是「愚孝」的?諸如此類的言論我看得多了。其實在此,我們要細嚼慢咽一下《論語》中的文字,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 善讀「論語」1.2: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譯文】有子說:「為人孝悌,卻好欺凌長上,是很鮮見的;不好欺凌長上,卻好禍亂社會,是不會有的。君子行道應致力於根本,根本確立,方能求仁得仁。孝悌就是為仁的根本啊!」如果魯國的為政者們能有孝悌之義,魯國也就不會陷入一系列政治亂局而走向衰落;如果東周的為政者們能有孝悌之義,周朝也就不會由春秋之世進入戰國時代,以致天下大亂,為暴秦所滅。是故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孔子曾對魯哀公時期的三桓首領季康子說:「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 國學第二課:大學之道——內聖外王(中)
    周敦頤開了一個頭,以主靜立人極,後來二程兄弟、邵雍和張載等北宋五子相繼而起,及至南宋胡宏、揚時、張栻、朱熹等發揚光大,道學終於整合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資源,統一了諸子百家所分裂的內聖外王之道,徹底戰勝了佛教。雖然有宋以來的一千年時間裡,我們講中華傳統文化還是以儒釋道並稱,但是真正講來,儒家才是真正的主幹,居於官學的統治地位,佛教和道教只不過是儒家的僕從。
  • 印光大師《佛教以孝為本論》(原文、白話譯)
    佛之戒經雲,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間,莫不以孝為本也。     【譯文】孝順之道,廣大無邊。它能軌範天地,塑造聖賢。古代帝王修之以成就至善至美之德,釋迦如來乘之以證得覺悟之道。所以儒家的《孝經》說:「孝道,是天經地義的,是人民的行為準則」。
  • 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為人子女必須要做到的,是人的本能。「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極為重要,位居「八德」之首,《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經也,民之行也。」《左傳》中說:「孝,禮之始也。」兩漢時期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舉孝廉」,也將是否孝順親長作為考察、提拔官員的一項重要考核標準。
  • 夫婦道、道是什麼?道就是兩口子.實在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夫婦為人倫之始.
    道就是兩口子。實在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夫婦為人倫之始。男子為天,女子為地,夫婦是一小天地。陰陽和而後雨澤降,夫婦和而後家道成。夫婦和就是天清地寧,夫婦不和就是天翻地覆,不但家不能齊,國家亦不能治,天下亦不能平。夫婦道之關係於家國天下,其重大如此。  為丈夫的,必須先把三綱立住,所說的三綱,就是性綱、心綱、身綱。性綱要無脾氣,心綱要無私慾,身綱要無嗜好。綱者領也,必須把女人領在道上。
  • 原創┃走近孔子 ——孝悌之道,百善孝為先
    然而,最耀眼的那顆星非孔子莫屬。孔子不僅是中國的, 也是世界的。他的智慧無異於一輪太陽,照亮人類的文明。「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宋人對孔子的評價不無溢美之處,但也不是刻意的誇張。美國建國初期的總統、《獨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傑斐遜宣稱:《獨立宣言》中關於「人人獲得天賦若干規定而不可轉移之權利」的條款,是來源於孔子的思想。
  • 中國哲學之道
    他將無為與有為相兼,在《崇有論》的開章說:「夫總混群體,宗極之道也。」總括萬有世界的最根本、最普遍的道是有,有是世界的本原,無不能生有,始生者,自生也,是有自生萬物,這便是宗極之道。漢時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初期依附於中國道術而為佛道。在印度佛教原典中道概念罕見,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釋道三教既論爭,又融合,中國僧人的佛學著作中很多運用了道概念,這是佛教中國化的表現。
  • ...佛教因果報應論——兼論《十善業道經》《十不善業道經》的善惡觀
    從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再到大乘佛教,以至中國隋唐以後形成的佛教諸宗,在倡導倫理思想過程中皆將五戒、十善作為根本內容,作為勸導信眾揚善棄惡的基本要求。當然,具體到個人,在弘傳五戒、十善的過程又加入某些說教內容,作出新的發揮的表現。常見的是不僅從「止善」(制止十不善,如不殺)方面,也從「行善」(進而行善,如放生)方面對五戒、十善作出詮釋;也有的結合儒家的倫理名教加以會通。
  • 張立文:中國哲學之道
    此後,謝無量的《中國哲學史》出版,其在《緒言》中說,中國「古有六藝,後有九流,大抵皆哲學範圍所攝」,其所謂中國哲學以「儒家之秘要,哲學之統宗」,未度越傳統儒家史觀。之後為蔡元培所讚揚的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於1919年2月出版。其在《導言》中說:「哲學的定義,從來沒有一定的,我如今也暫下一個定義:『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
  •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同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白話:有子說:」孝敬父母,友愛兄弟,而好犯上的人,很少見。不好犯上,而好作亂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立世之根本,建立了根本人生之道也就隨之而生了。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這就是做人的根本啊!」
  • 儒家為學的出發點究竟是什麼,這篇文章講清楚了
    人非學不足以成人,孔子提倡「學為成人」,為學之道就是《論語》乃至整個儒學的出發點和基礎。(《論語·學而》)這裡孔子講了為學的次第和重心,實踐孝、悌、謹、信、泛愛眾五事是人生的根本,有餘力了再去研究學問。即首先學做人,處理好各種人倫關係,在生活中修行仁道,其次才是學習書本上的文化知識。為學要先立本,本即做人。由孝悌而謹信而愛眾而學文,是一種順承關係。
  • 陸王心學——儒家心性之學之正宗
    陸王心學乃儒家正宗心性之學;朱熹「上達」不足,「下學」有餘,最終未能堅守儒家學術的根本宗旨。1.儒家倡學之目的儒家提倡廣學博聞,提倡人文教化,最終是為了「下學而上達」,上達於天道,上達於心性,而止於至善。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讀書而讀書。如僅僅止於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讀書而讀書,只能成就為一名普通學者、思想家,某個文史類專家或技師。
  • 【佛教常識】佛教五戒1
    「五戒」是中國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佛教戒律的基礎。
  •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被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少不事家產,潛心至道,明陰陽曆算,時人鮮知之,」(楊楫《元包經序》)在佛教流行的梁末(約公元555年),他20歲左右即往峨眉山黑水寺出家,為無名法師弟子,後曾住成都野安寺。當時佛教席捲全國,隨之泥沙俱下,僧人多追逐聲名榮利,聰明秀出的衛元滿也受了這種「下海」風影響。據道宜《續高僧傳》記載,衛元嵩曾於夜靜時分問師父說:「世人洶洶,貴耳賤目即知皂白,其可得哉?」
  • 從《紅樓夢》之賈政為人處世,窺探儒家思想之精髓
    唯獨賈政,持身中正,為人謙恭厚道,深悟儒家處世為人之真諦,不妨暫且摒棄「假正經」之主觀看法,且從儒家思想精髓,探看賈政為人處世之「正經」,或可對賈政能有一個全新的認知視野。賈政上前躬身陪笑道:「大暑熱天,母親有何生氣,親自走來?有話只該叫了兒子進去吩咐。」
  • 和尚本是道人,「貧僧」亦作「貧道」
    「貧道」說的由來據目前的文獻看「貧道」首先出自佛家的典籍中,屬於調和與儒家衝突的謙辭。據宋代《大宋僧史略》中的《對王者稱謂》云: 「西域人多稱我,卑於尊所稱亦無嫌。故阿難云: 如是我聞也。」早先在印度佛教人士是沒有謙辭文化,一般都是直接稱呼我的,就像《金剛經》中的「如是我聞」,然而這種情況在中國這種講究忠君孝親的文化背景下是行不通的,所以佛門必定要進行調整。
  • 佛教五戒
    《雜阿含經》卷三十三載:云何名為優婆塞戒具足?應遠離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語、飲酒等,而不樂作,是名優婆塞戒具足。可見五戒是在家優婆塞、優婆夷應持守的戒律。一、殺生戒:佛教的基本觀念是眾生平等。佛說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說的眾生,不單是指人,而是胎卵溼化,四生之屬皆包括在內。因此殺生戒不單是不傷害人的性命,進而亦不得傷害畜生蟲蟻的性命。
  • 孔子與琴道(三)
    孔子仰天而嘆曰:「君子固亦窮乎?」子路聞孔子之言悲感,悖然大怒,張目奮劍,聲如鐘鼓,顧謂二三子曰:「使吾有此厄也! 」孔子曰:「由來! 今汝欲鬥名,為戮我於天下。為汝悲歌而感之,汝皆和我。」由等唯唯。孔子乃引琴而歌,音曲甚哀,有暴風擊拒,軍士僵僕。於是匡人乃知孔子聖人,瓦解而去。       這首琴曲中的「厄」,非指孔子「厄」於陳、蔡,而是被困於匡的故事。
  • 每日一典|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君子以孝順父母,尊重長者為做人之本,這是確立人倫綱常的根本。人與人之間的倫理確立了之後,這樣人倫之道才能產生。所以說,孝悌是仁的根本。」 有子是孔子的一個弟子。弟同悌,意思是尊長。第一章是入道篇,本章是行道篇。 孝悌就不會犯上,不犯上就不會作亂,人人都不作亂,人倫就可以確立。人倫確立之後,人倫之道便可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