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論語》|1.2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萬事從頭來

2020-12-21 孔門學社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注釋】有子,有若,孔子的弟子。為人,本章指的是做官的人,詳見附錄。孝,是子道,是子輩對父輩的孝與順。弟,同悌,是弟道,是弟弟對兄長的敬與順。本,根基和開始,本章指的是源頭性的工作。

【白話文】有子說:那些做官的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冒犯尊長的,極少;不喜歡冒犯尊長卻喜歡發動暴亂的,沒有。君子一定要把最源頭的工作做好,源頭工作做好了良好的秩序就會產生。孝與悌,難道不是構建情感秩序的源頭工作嗎?

【一家之言】在本章中第一次出現的「仁」,是《論語》中的重要內容,涉及到的篇章很多,本章只做初步的講解,後文會根據不同的篇章做出相應的解釋。仁的概念不是孔子首創的,卻是經過孔子之手提煉升華以及推而廣之的。仁的造字含義是兩個及其以上的人,指的是群體中的人們相互的人際態度,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處在兩人及兩人以上的群體中時,以何種態度去同他人交際交往。所以,孔子之前的仁,重點講如何構建人際秩序的問題。而孔子提倡的仁則是被孔子賦予了更複雜更豐富的人文內涵的「心德」。古代中國人認為,心是極重要的部位,是一切思想意識的本源,所以心在古代中國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含義。孔子主張的仁,就是心之德,它的視角有三重,即己、家和國。仁很難用一個現代漢語詞彙準確的翻譯出來,我們只能大體的將仁的範疇圈定在情感、良知、信仰、理想等層面,然後根據不同的語境加以對證,本章中所提到的仁指的就是人們的情感。孔子希望用仁建立起人們之間的心德秩序。心指的是人們的意識,心德指的是經過人文幹預的符合普世價值取向的人們的意識。孔門認為,情感是需要經營的,經營好的情感就會形成一種穩定的向上的軟框架,這就是情感秩序。有若在本章談論的恰好是情感秩序的構建過程,以及良性的情感秩序會有怎樣的作用。有若說,做官的孝敬自己的父兄,那麼他就會習慣性的對尊長充滿情感,就不會產生冒犯尊長的心思。連冒犯的言行都沒有的人,怎麼可能去造反呢?所以,當官的要做好孝與悌,這是為仁的開始。

最後,講一下本章的核心觀點,即: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本」在這裡的含義指的是開始。有若說,君子做一切工作,都要注意從最源頭的部分做起,把源頭性的問題找到了,解決了,才會有的放矢,才能對症下藥,那麼秩序才會伴隨著產生,做事情才會事半功倍。「因」的問題解決了,「果」也就不會成為問題。否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很難找準病灶所在。在邦國或者說宗族家族這個層面,君子的源頭工作就是構建良好的情感秩序,讓居下位者對居上位者充滿情感,使庶民們愛他們的領袖,使族人家人愛他們的尊長。而構建良性情感秩序的源頭工作則是在官員或者管事者的家庭中培養孝與悌這兩種基本情感。所以,中國政府堅持在官員中間樹立良好的家風,可謂是找到了治國的源頭工作。官員的家風越好,那麼他對國家和人民的情感就會越濃,他在執政的過程中就越會注重人民的感受,從而有意識的去推行有益於人民的政策,社會才會越來越穩定。

相關焦點

  • 學習「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的意思
    今天我們重點學習「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這句古詩文。這句話的重點其實就是「孝悌者也」。這個關鍵詞。「孝悌」,其本意就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然後圍繞這個關鍵詞展開論述。人之情,孝父母。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告訴我們羊和鳥都有跪乳和反哺的孝心。作為人,更應該懂得理解和孝順他們。在孝敬父母方面,除了聽父母的教導,當他們年老的時候。還要去主動地承擔家裡的責任,表達我們的孝心。回報他們的養育之情。今天,我們學習論語裡面的有個叫有子(孔子的弟子)的學生。他這樣說道,「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
  • 喵說《論語》: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巧言令色,鮮矣仁!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要得到這個仁、達到」仁」的境界,需要內心的體驗,更需要投身現實,而「孝悌」便是求「仁」的根本點出發,是為「本立」,進而能成為仁人君子。孝敬父母叫「孝」,敬愛兄長叫「弟」,即悌。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善讀「論語」1.2: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學而篇第一」2【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如果魯國的為政者們能有孝悌之義,魯國也就不會陷入一系列政治亂局而走向衰落;如果東周的為政者們能有孝悌之義,周朝也就不會由春秋之世進入戰國時代,以致天下大亂,為暴秦所滅。是故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孔子曾對魯哀公時期的三桓首領季康子說:「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 每日論語 | 1.2 學而篇——其為人也孝弟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白話】有子說:「其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好冒犯在己上者,很少啊。不好犯上,卻好造反作亂的人,那就更沒有了。君子專注用力於根本之處,根本立起來了,大道就會由此而生。孝悌,應該就是為仁之根本了吧!」
  • 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極為重要,位居「八德」之首,《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經也,民之行也。」《左傳》中說:「孝,禮之始也。」兩漢時期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舉孝廉」,也將是否孝順親長作為考察、提拔官員的一項重要考核標準。
  • 孔子為什麼說「孝悌」是「仁」的根本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所以孝悌是「仁」的根本吧?我們現在讀古書,大多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大概了解了字面意思之後也許還會有人不贊同,「孝悌」怎麼會是「仁」的根本呢?儒家說的「孝悌」都是「愚孝」的?諸如此類的言論我看得多了。其實在此,我們要細嚼慢咽一下《論語》中的文字,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孝悌是社會人倫中最基本的素質。
  • 《論語讀解》:樂羊食子與程畿守義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閒思論語之孝悌仁之本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愚見:這句話作為論語中的第二句話,有點道家的味道,同時也是論語中第一次提到仁。道家崇尚自然,而在我看來,這句話指出的便是人心在習慣性行為中會自然到達的狀態。一個人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家庭環境和和美美,自然也不會想著去和上級對著幹,更不用說造反了。
  • 論語集注:因為愛,所以能生大無畏,無言也是一種境界
    跟隨大師的腳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追隨古聖先賢學習孔夫子的《論語》。我們繼續跟隨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學習他所編寫的《論語集注》,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6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好好地侍奉父母就是孝,好好地侍奉兄長就是悌(弟是悌的通假字)。犯上,冒犯在上位的人。鮮,是少的意思。
  • 字裡行間丨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極為重要,《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經也,民之行也。」兩漢時期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舉孝廉」,也將是否孝順親長作為考察、提拔官員的一項重要標準。悌本義為敬愛兄長,在古代典籍中多寫作「弟」,如《論語》中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 每日一典|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論語》 經綸: 有子說:「一個人孝順自己的父母,尊重族人裡的長者,有這樣品德,卻好犯上的人,是極少的。不好犯上,卻喜歡作亂的人,從來沒聽說過。君子以孝順父母,尊重長者為做人之本,這是確立人倫綱常的根本。
  • 《論證——學而》二:為仁之本
    《論證——學而》二:為仁之本第二章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為仁之本與!」第一部分: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這裡的大意是:一個人,如果能夠孝順父母,尊敬兄長,但卻喜歡冒犯上級,這樣的人很少!不喜歡冒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樣的人是沒有的。這裡說的是「孝道」的重要性:人們對尊卑的最初認知,首先從「孝道」開始。
  • 原創┃走近孔子 ——孝悌之道,百善孝為先
    正因為如此,1998年1月,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會聚巴黎,他們向世人宣稱:「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其實,孔子的學說,就是一門做人的學說、生活的學說。一部《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人們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做事。《論語》的字裡行間,充滿了個體乃至全人類的生存智慧。
  • 如果把《論語》打亂你能理出頭緒嗎
    學過《論語》的人知道,背誦三十條不限時間倒還可以,要在10分鐘內背出,恐怕就有人緊張難以通過了。但如果我們不慌,稍稍理下頭緒,《論語》還是有很多規律性的東西。比如《論語》就是講如何處理我與他人的關係,那我們不妨從身邊開始,講對待父母、領導、朋友等,一一道來,湊個三十應該無大礙。
  • 善讀「論語」1.1:「學而時習」是學什麼?
    《論語》中的「子曰」均指孔子所言。「學」,覺悟也,悟所不知也。孔子所謂的「學」,除非特別指明,均應指學習儒家的為仁之道,而非泛指一切學習活動。「時習」,即適時踐行。「時」,此處指及時、適時。一說指「時常」,今不從;「習」,本義是小鳥反覆地試飛。此處應是指練習、實踐。
  • 從孔子的《論語》來解讀,我們的優秀品質
    我們很早就知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那麼這裡的「仁」該如何理解呢,今天我們從《論語》出發來了解一下。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者愛人
    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那麼什麼是仁呢?有子說:仁的根本在於孝和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仁的基礎。有子說:一個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的人是很少會去主動冒犯上級的。更不用說造反了,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惡不仁者,其為仁,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