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解》:樂羊食子與程畿守義

2021-02-13 白斌的閒話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說:「一個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很少有喜歡冒犯上級的;不喜歡冒犯上級,卻喜歡造反作亂的,從來也沒有過。君子應該專心致力於培養根本,根本確立了,『道』就自然而然產生了;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就是『仁』的根本。」

 「仁」是儒學的核心價值追求,因此在《論語》中多次出現,這裡是第一次。

 朱熹受程頤影響,主張本句有不同的斷句方式,其認為孝悌不是「仁之本」,而是「為仁之本」。所謂的「為仁」,指「行仁」,即仁道的實踐。朱熹認為:仁道的實踐從孝悌開始,孝悌只是仁的一個側面,僅僅做到了孝悌還不能達到仁的境界;所以,可以說孝悌是行仁之本,但不能說孝悌是仁之本;「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裡面只有個仁、義、禮、智四者,沒有孝悌;仁主於愛,愛莫大於愛親,所以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

 朱熹的這種理解,在我看來,曲解的成分很大。行仁從踐行孝悌開始,這個沒問題;但是說孝悌是仁的根本、基礎,也同樣能說得通,實在沒必要把理學那套性、用、理之類的概念、框架強加於《論語》之上。

 有若這句話的核心意思是說:一個人在家裡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人能孝悌,則心氣和順,不好犯上,則必然不好作亂,整個社會就進入了仁道的狀態了。君子凡事都專心用力於根本,根本確立,其道自生。君子求仁,而孝悌是仁的根本,所以君子應當用心做到孝悌,由此仁道便自然由此生發出來。

 進一步說,本句中的「孝悌」其實不局限於約束子女、弟弟,而是泛指對所有家庭成員的道德要求,即父子兄弟彼此相愛,各守其份,父親有父親的樣子,兒子有兒子的樣子,哥哥有哥哥的樣子,弟弟有弟弟的樣子,所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所以,孝悌是親人之間相互的倫理要求,而不是父母對子女單方面的要求。所以,後世所謂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強調子女對父母無原則的順從,其實是對儒家孝道思想的庸俗化的曲解。[2]

 儒家的愛是從愛身邊的親人開始的,推己及人,逐步擴展到愛社會中的其他人,達到「仁」的狀態。孟子說「親親,仁也」;「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講的也是同樣的道理。可見,孝悌對於仁德的養成發揮著奠基性的作用。

 基於一個人人格的統一性的判斷,儒家認為:一個人如果在家是孝子,在國必定是忠臣;如果在家裡忤逆不孝,那麼在社會中就有做亂臣賊子的潛質。忠君愛國首先是從尊重父兄、愛護親人開始的。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親人都不愛,我們就很難想像他會真心地忠君愛國。

 劉向在《戰國策·魏一》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說的是樂羊作為魏國的將領攻打中山國。當時他的兒子就在中山國內,中山國國君「烹其子而遺之羹」(把他的兒子煮了,把肉湯送給他)。樂羊坐在軍帳內,端著肉羹便喝,一杯全喝完了。魏文侯聽說後,非常感慨,對覩師贊說:「樂羊為了我,竟吃了自己兒子的肉。」覩師贊對答說:「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誰不食!」(連兒子的肉都吃,還有誰的肉他不敢吃呢! )由此,樂羊攻下中山國之後,魏文侯雖然獎賞了他的戰功,卻對他的心志動機充滿懷疑。在這個故事裡,覩師贊所奉行的,便是儒家忠孝一體的邏輯,魏文侯本人也對此深信不疑。

 這種忠孝一體的邏輯立基於所謂的人之常情,也就是大多數普通人的情理認識,對樂羊先公後私、絕不因私廢公的另類行為自然難以產生共鳴。唐代陳子昂作《感遇》詩38首,其中有一首講到了對樂羊食子事件的評價:

樂羊為魏將,

食子殉軍功。

骨肉且相薄,

他人安得忠。

 明智如陳子昂者,亦不過如此見識,如何能不令人唏噓!

 在我讀過的有限的史籍中,能夠和樂羊引為知己的,只有東漢末年的一個四川人。這個人叫程畿。

 時任巴西太守龐羲曾是劉焉託孤重臣,與趙韙並為輔佐劉璋即位的功臣。後來,趙韙反叛劉璋,兵敗被殺。龐羲聽說後十分害怕,為求自保,派遣自己的手下程祁宣布命令給時任漢昌縣令的程畿,索要兵員。

 程畿是程祁的父親,本來以為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不料被程畿嚴詞拒絕:「郡合部曲,本不為亂,縱有讒諛,要在盡誠,若遂懷異志,不敢聞命。」(本郡徵集私人武裝,本來不是為了叛變,那麼即便有人播弄是非、誣告陷害,只要上表忠誠即可,如果由此而懷有異心,則我不敢遵從命令。)

 龐羲不死心,又派程祁再去勸說。程畿對程祁說:「我受牧恩,當為盡節,汝為郡吏,自宜效力。不義之事,有死不為。」(我受劉家大恩,應當為他盡節;而你身為郡裡的官員,也自當為龐太守效力。對我而言,不義的事情,寧死也不會去做!)

 程祁回稟之後,龐羲大怒,私下派人轉告程畿:「不從太守,禍將及家!」(如果你不服從太守的命令,你全家都會遭殃。)

 程畿正色回道:「樂羊食子,非無父子之恩,大義然也。今雖羹祁以賜畿,畿啜之矣。」(樂羊吃下他兒子的肉,並不是沒有父子親情,只是為了大義不得不如此。現在,如果龐太守把程祁煮成肉湯來賜給我,我也會吃下去。)

 面對他的軟硬不吃,龐羲無可奈何,徵兵的事情只好作罷!劉璋聽說之後,還將程畿提拔為江陽太守。[5]

 相比樂羊而言,這是程畿的幸運。如果龐羲真的做了惡人,將程祁煮了給程畿做肉湯喝,史書上留下的恐怕就不是佳話而是惡名了!

    

    中國人常講:自古忠孝難兩全。其所描述的實際上就是古人在面臨國家倫理與家族倫理衝突時的艱難處境。樂羊和程畿作出了於其同時代的眾人所難以理解的選擇,一個人如果不愛其子女家人,連君主也會懷疑其忠誠度。但是在我看來,這並非是儒家的本意。有若的這句話只是強調了在產生的時間上,一個人必然是先有家人之愛,再有忠君愛國之心。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在家國倫理發生衝突之後,儒家必然會贊同犧牲國家倫理成就家族倫理。所以,我始終覺得,正宗的儒者不會認同覩師贊對樂羊所作的評價,雖不敢說其必然能做到公而忘私,但也絕不會為了私情延誤了軍國大業。

[1]【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2年第2版,第48頁。

[2]南懷瑾:《論語別裁》(上冊),復旦大學出版社,第16頁。

[3]《聖經·以弗所書6:1-4》。

[4]《聖經》(啟導本),中國基督教兩會印發,2006年第五版,第1701頁。

[5]【宋】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五十六》。



相關焦點

  • 領導人要謹言慎行《論語子路第十三(15)》讀解: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相關文章:民富則易治《論語子路第十三(9)》讀解:實行富民政策《論語子路第十三(8)》讀解:知足常樂正人先正己《論語子路第十三(6)》讀解:表率的作用>《論語子路第十三(5)》讀解:學以致用《論語子路第十三(4)》讀解:誰來種田種地深刻的經驗之談!
  • 「仁者樂山」的「樂」究竟該怎麼讀?
    據說有上萬觀眾打電話提出批評:這個「樂」字應當讀yào ,念成lè是錯誤的。餘秋雨則通過媒體作了辯解,他說:古代的讀音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二千多年前孔老先生的確提出的是「樂(yào )山樂   (yào )水」,但二千多年過去,我們到底是拘泥於傳統的文言,還是用現在的通用語言來讀解?
  • 論語·初讀|尋春
    來源:翰瀾書院要問隨先生初讀論語是何感受?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讀《論語》,不是用我們有限的頭腦和有限的知識去解釋,也不是把論語當成工具,而是懷著敬畏心,從三達德明了儒家正義;以四端之心之儒者氣質,時時照耀自己的心靈畫像。然而自我是那麼高高在上,自我作為神(點擊連結:我帝神君)統據著我們的思想。時不時的,我們又退回到自以為是,退回到傲慢,退回到滿心糾結。
  • 《論語》不是博物館裡的陳列品——讀周志文《論語講析》
    這是婦孺皆知的《論語》開篇第一章。看似平易,卻蘊含奧義。周志文先生在《論語講析》(活字文化·北京出版社2019年10月)中獨闢蹊徑,把這三句話視為一個整體,給出了與眾不同的解釋。說「不同」,卻又不給人標新立異的感覺,相反,不論贊成與否,過目之後都會覺得他的詮解於理可通:《論語》以此篇此章為首,或是偶然,或有深意。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作為當代日本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先生歷時六年,與市民一道重讀《論語》,從而完成《思想史家が読む論語——「學び」の復権》(巖波書店2010年),其中譯本《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於2017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印行。切問近思:以古學之法重讀《論語》大概可以說,《論語》是先秦諸子中最容易讀進去的一部典籍。
  • 「我讀《論語》微徵文」投票 心屬誰家
    衛 我叫任靜,名字來源於《論語》箴言「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每每聽到「人如其名」的評價,心底都會感激有國學情結的父親當初心思奇巧的借用,更是得益於《論語》對我修身的啟迪。蔣 我師範畢業,經過幾年掙扎,終於進入教師隊伍。
  • 兩千年的《論語》,今天怎麼讀?「海上暢談」聽《中國詩詞大會...
    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論語》,並不是原本的模樣。事實上,《論語》在流傳的過程中,到漢朝產生了三個流派,分別為齊論語,魯論語,後來漢朝魯恭王劉餘在建造宮殿時毀壞了孔子家的牆壁,發現了古文論語。因為上面的文字不是當時通行的隸書,而是六國時的文字,所以稱為「古論語」。
  • 普通人的論語-28-智者樂仁者樂
    傳文與你分享普通人的《論語》              本期我們分享第六篇《雍也》的最後幾章。先來看今天的第一章: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樊遲問知」的知讀為四聲,與智慧的智相通,但由於本章涉及的主題是關於治國原則的,所以這個智解釋為明智更為合理。
  • 《論語 憲問第十四(36)》歷史車輪不可阻擋
    《論語 憲問第十四(10)》貧富都作等閒看《論語 憲問第十四(7)》不要溺愛,不要愚忠《論語 憲問第十四(4)》有言者不必有德《論語 憲問第十四(3)》讀解:治世和亂世的言行>《論語憲問第十四(2)》讀解:讀書人不要懷戀溫柔之鄉《論語·子路第十三》讀解合集《論語·顏淵第十二》讀解合集《論語 先進第十一》讀解合集《論語·鄉黨第十》讀解合集
  • 韓愈與朱熹——淺談《論語筆解》的特點與思想及其對朱熹之影響
    其《論語注》和《論語筆解》即可視為這些努力中的一部分。韓愈曾為《論語》作注,作成《論語注》十卷。而《論語筆解》的成書,根據《四庫全書總目》的記載:疑愈注《論語》時, 或先於簡端有所記錄, 翱亦間相討論, 附書其間, 迨書成之後, 後人得其稿本, 採注中所未載者, 別錄為二卷行之。
  • 《論語》解摘要四
    》發送21-《大舜十六字心法闡義》發送22---《心靈療法自心療》發送23---《洗心滌慮去汙垢》發送24-《法自問》發送25-《百字歌》發送26、27、28----《回答問題》發送29----《順治皇帝歸山詞》發送30、31--《道理簡介》發送32、33---《西遊記》略解
  • 論語 | 顏淵篇第十二
    其由也與:此有兩解。一說:子路明決,可以僅聽片面話斷獄。一說:子路忠信,決無誣妄,即聽其一面之辭,亦可憑以斷獄。今從後說。子路無宿諾:宿諾亦有兩解。一說:宿,猶言猶豫。子路守信篤,恐臨時有故,故不事前預諾。一說:子路急於踐言,有諾不留。宿,即留義。今從後說。惟其平日不輕然諾,語出必信,積久人皆信服,故可聽其一語即以折獄。《論語》編者因孔子言而附記及此。
  • 莫把《論語》作書讀,這個外國人這樣讀孔子
    原創 小北 北京大學出版社「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可謂是國人的經典啟蒙讀物。《論語》同時也在東亞的儒家文化圈中久負盛名,朝鮮、日本乃至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中的高知階層都曾按照孔孟之法治學治國。而在西方社會,人們也讀孔子、讀《論語》。
  • 讀論語:八佾第三·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三家者以雍徹。
  • 論語 | 顏淵篇第五
    或曰:失當讀為佚。佚,樂也。無佚申言敬,有禮申言恭。今從前解。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有意是而語滯者,孔子無是也。孔子曰:「天下歸仁」,後人因謂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孔子曰:「雖蠻貊之邦行矣」,子夏因曰「四海之內皆兄弟」。學者遇此等處,惟當通知言者意指所在,勿拘執文字以為說可也。今按:《左傳》桓魋諸兄弟為亂而敗,魋奔衛,牛致邑與珪而適齊。魋後奔齊,牛復致邑而適吳。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黑格爾讀過《論語》的德文譯本(耶穌會士所譯),他把《論語》與西方歷史上一些思想家的著作做比較,給予這樣的評價。他對《論語》的認識只是憑藉不嚴謹的譯本,只看到了那零散的道德教訓,而沒有觸及《論語》思想深層,未能從整體上把握《論語》的思想結構,這造成了對《論語》思想的誤解和貶低,需要我們正本清源,重新詮釋。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主體是仁學。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曰詩三百章」
    無邪:就是不偏頗,不過分,所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講義:一、此章是孔子教人讀《詩》之要領,即教我們如何看待和運用《詩經》。二、《詩經》到底是幹什麼?是幹什麼用的?這個問題很重要。他像「唐詩三百首」一樣,僅僅是個詩集嗎?
  • 背《論語》十二章,不如教孩子多角度解讀,作文引經據典終身受益
    我一直覺得讀論語不該如讀史書一樣去深挖背景立意,該如智慧箴言一樣刻進心裡,但根據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不同年齡的人,各自理解成自己的樣子。兒子今年初一,上學期的課本剛好有《論語十二則》。那天我把《樊登講論語》帶回家,兒子特意翻看了剛學過的十二則,說樊登講得有意思,突然覺得孔子很可愛。
  • 懷川講堂|樂讀《論語》2.16:攻乎異端
    宋人邢昺在《論語註疏》中指出:「異端之書,或秕糠堯舜,戕(qiang)毀仁義,是不同歸也。」表示異端學說與夫子所講的仁義之道,顯然水火不容。南宋大儒朱熹也說:「異端,非聖人之道,而別為一端,如楊、墨是也。」這裡的楊墨,是指戰國時期與儒學分庭抗禮的楊朱學派和墨家學派。以上的各種觀點都是講攻治異端的學問是有害的。
  • 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沒時間讀《論語》,就來讀這28句經典!
    《論語》這部書,記錄了孔子教學過程中他與弟子們的一些的言語,非常有哲理,常常是一句話就能使人受益終生,所以人們常用「半部論語治天下」來形容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性,這句話最初是北宋時期的宰相趙普所言。趙普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幫助宋太祖——趙匡胤策劃「陳橋兵變」坐上皇位的重要人物。筆者從論語當中精選了以下28句經典,句句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