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出則悌」釋義

2021-01-12 太平洋親子網

《弟子規》「出則悌」釋義

2011-06-08 15:13:10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出則悌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易解:當哥哥姊姊的要友愛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處,一家人和樂融融,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與人相處不斤斤計較財物,怨恨就無從生起。言語能夠包容忍讓,多說好話,不說壞話,忍住氣話,不必要的衝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言語為福禍之門。孔門四科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可見言語之重要。)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易解:良好的生活教育,要從小培養;不論用餐就座或行走,都應該謙虛禮讓,長幼有序,讓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長輩有事呼喚人,應代為傳喚,如果那個人不在,自己應該主動去詢問是什麼事,可以幫忙就幫忙,不能幫忙時則代為轉告。(「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不以奪取為目的。」青少年守則明言:助人為快樂之本。)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易解:稱呼長輩,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長輩面前,要謙虛有禮,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見長輩,應向前問好,長輩沒有事時,即恭敬退後站立一旁,等待長輩離去。古禮:不論騎馬或乘車,路上遇見長輩均應下馬或下車問候,並等到長者離去稍遠,約百步之後,才可以離開。(敬老尊賢)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易解:與長輩同處,長輩站立時,晚輩應該陪著站立,不可以自行就坐,長輩坐定以後,吩咐坐下才可以坐。與尊長交談,聲音要柔和適中,回答的音量太小讓人聽不清楚,也是不恰當的。有事要到尊長面前,應快步向前,退回去時,必須稍慢一些才合乎禮節。當長輩問話時,應當專注聆聽,眼睛不可以東張西望,左顧右盼。

  對待叔叔、伯伯等尊長,要如同對待自己的父親一般孝順恭敬,對待同族的兄長(堂兄姊、表兄姊),要如同對待自己的兄長一樣友愛尊敬。

相關焦點

  • 《弟子規》與李毓秀
    根據傳統對童蒙的要求,結合自己的教書實踐,李毓秀寫成了《訓蒙文》,後經賈存仁修訂,改名《弟子規》。他的著作還有《四書正偽》《四書字類釋義》《學庸發明》《讀大學偶記》《宋孺夫文約》《水仙百詠》等,分別藏於山西省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
  • 【讀者來稿】《英文弟子規(三詞韻譯)》(節選一)
  • 《弟子規》教學設計
    一、視頻導入播放《中華弟子規》動畫片,讓學生對弟子規的內容有初步的了解。二、新知學習1.《弟子規》簡介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提問:「規」是什麼意思?(規矩、規則)「弟子」指的是誰?(為人弟和為人子,古代泛指後生晚輩。
  • 新絳李毓秀與《弟子規》
    近年來,有研究人員考證清楚了李毓秀的出生地和生卒時間,而《弟子規》也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日漸被加以關注。李毓秀所著 《四書字類釋義》明言,「略取四書中實字,分類而釋其義,編成授諸小子;且進而告之曰,學庸論孟者,汝等所當終身焉者也。」他的志向就是「發明聖諦」,故其講義容其研究成果於一身,且教學與研究互相促進,深入淺出又好學易記。
  • 向新加坡學:欣葉的幸福文化「弟子規」
    向新加坡學欣葉幸福文化「弟子規」 一家想在經營上獲得成功的餐廳,除了管理水平高、地理位置好、就餐環境美、經濟策略靈活等,更重要的是看該餐廳的服務質量優劣。 因為在很多消費者最樸實的感知中,服務是餐廳最核心和最鮮明的特徵。
  • 《弟子規》第一講
    【講解】《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中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分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一個人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工作應有的禮儀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 《弟子規》第二講
  • 入則孝,出則悌
    悌,善兄弟也。從心,弟聲。本義是敬愛兄長。字形左邊是心,右邊是人身上背著弓矢,古者人持弓者為弟,聯繫起來就是用心善待自己的兄弟。這裡即為該意思。孔子說:「後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離開自己房子,便敬愛兄長;寡言少語,說則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力量,就再去學習文獻。」
  • 國學經典:弟子規--出則悌
    長輩見識多,閱歷深,要多聽他們說話,不要自己誇誇其談,表現出很有才能的樣子。在路上遇到尊長時,要快步迎上前去行禮問候。如果尊長一時還沒說什麼,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等候指示。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譯文:遇到尊長時,騎馬時要下馬,乘車時要下車。等尊長走過百步以外後,自己才能上馬或上車離開。
  • 弟子規(原文+解釋)
  • 弟子規(原文)
    總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 「出則孝、入則悌」之新解
    換個角度學《論語》之二 「出則孝、入則悌」之新解 (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學文。」
  • 國學經典 弟子規全文(帶注釋版)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弟子規》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全篇先為「總敘」,然後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弟子」的意思比較多,也應該與時俱進:在家指孩子;在學校指學生;在公司指員工;在單位指下一級;在社會中,指公民。「規」就是規範,就是規矩,就是規則,就是規律。
  • 悌道
    悌道兄弟如手足,悌道造大同。      在《言行錄》中,大家都看到了王善人三次讓產於兄弟的故事。他的四弟成天賭博,不務正業,可王善人從來不怨。王善人看他弟弟怎麼都不肯回頭改過,就講了這麼句話:「四弟,就算你把你二嫂都輸了,你二哥都不帶紅臉的。」這一句話打動了他弟弟的心,弟弟給善人跪下說:「哥哥,你放心吧,從今以後我一定改邪歸正。」
  • 好讀,易背,貼近生活,指導意義非凡的《弟子規》該揚?該棄?
    讀書這本書是對青少年進行德育教育的好範本,也同樣適用各行各業。刻苦人生沒有回頭路,有的只是不斷湧現出來的困難,每個階段似乎都不輕鬆,面對生命的常態-逆境,《弟子規》告訴我們「勿自暴 勿自棄」。樂觀《弟子規》這本書讓我時時體會到了與聖賢同行的滋味,很多句子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確有大收穫。用《弟子規》教育學生講禮儀,守規矩,重德養智也是恰當之選。
  • 免費代為贈送結緣流通:《弟子規原文及解說》簡體拼音一萬本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
  • 【妙音動漫影院】《中華弟子規》第二季 第114集 蟲洞之謎
    在劇中我們力圖遵照弟子規的原文經典,將孩子們成人的基石——孝與悌作為首先推出的兩個篇章,每一句經典都延伸出若干故事,抓取若干方面、伸入不同深淺層次,挖掘出一定深度的傳統道德精髓,開潛出不同境界的為人處事之義理,深入淺出,讓濃濃親情與明朗的智慧給孩子的成長以最溫暖的依靠,給家長育人以理的啟發與親情的感動。孝孝在姥姥家發現了一種奇怪的蟲子,向啄木鳥請教。
  • 知微見著:《弟子規》全文及注釋
    新朋友猛戳圖片左上方「鞍山微綜治」五個字並關注老朋友點擊右上角,分享或轉發本內容--《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
  • 弟子規譯解,第三篇:出則悌
    出則弟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譯解:作兄長的要愛護弟弟,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長。兄弟和睦,這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孝順。不愛財,就不會產生怨恨,說明時相互尊重、忍讓,隔閡怨恨自然也就消失了。
  • 學問一定是能解決你自己的問題 《田一可說弟子規》新書發布會反響...
    北大周建波教授極力推薦該書北大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建波教授也極力推薦《田一可說弟子規》,他說講《弟子規》是田一可老師的代表作,國內在這個領域無人能出其右。他認為《弟子規》這本書是中國傳統文化落實到生活應用領域的一本非常優秀的著作,在社會生活中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弟子規》引用《論語》中的一段話作為貫徹到生活中的行動準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從理念落實到生活是很不容易的。很多人看不懂這本書,即使能看懂文字,也無法把其中的理念應用到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