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教學設計

2021-03-02 融國學繪特教

一、視頻導入

播放《中華弟子規》動畫片,讓學生對弟子規的內容有初步的了解。

二、新知學習


1.《弟子規》簡介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

提問:「規」是什麼意思?(規矩、規則)

「弟子」指的是誰?(為人弟和為人子,古代泛指後生晚輩。不僅指孔子的弟子,也是針對我們每個人而言的。)所以《弟子規》中所談到的規矩禮節是我們所有同學包括老師都應該遵守的。

現在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這篇古訓——《弟子規》。今天我們學習《總敘》部分和《入則孝》部分。

請同學們注意,《弟子規》中的觀點並非完全正確,有的觀點只適合古代,而不適用於當今社會。同學們在學習弟子規中要注意辨別、獨立思考。

2.總敘部分

(1)朗讀全文,認識字詞。

讀完一遍後,請同學們抄寫到本子上。教師在黑板上寫。

(2)講解字詞,疏通文意  (配合板書與提問)

弟子:為人弟和為人子

規:規範

聖人:品德高超、人格完美的古聖先賢。

孝弟: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弟,通「悌」,敬重順從兄長。

次:第二重要。

謹信:小心謹慎、誠實守信。

泛愛眾:博愛眾人。泛,廣泛。

而:而且。

親仁:親近有仁愛之心的人。

餘力:剩餘的心力。

則:就。

學文:研究學問。主張德育重於智育,要先養成良好的品德,還有時間再學習其他各種學問。

提問:請一位同學試著翻譯這句話。

答案:《弟子規》這本書,是根據聖人孔子的訓導編成的。首先,我們在家裡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言行要謹慎,對別人要講信用。我們要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之心的人,向他們學習。如果這些我們都做到了,還有餘力的話,就去學習聖賢的經典。

提問:「聖人」指誰?請舉例

指被大眾認為具有特別美德和神聖的人。

孔子、堯、舜、周文王等

討論:「有餘力,則學文」一句如何理解?你認為品德和知識的關係如何?

(3)反覆朗讀,強化記憶。(爭取課堂背誦)

3、《入則孝》節選

(1)朗讀全文,糾正發音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老師帶領同學讀完一遍後,提問學生朗讀。注意語調與節奏。

(2)解釋字詞,疏通文意

解釋之後,及時提問以鞏固知識。

討論:「應」「教」是幾聲?

明確:應是四聲,與行對應,翻譯為回應

     教是四聲,翻譯為教道、教誨。

引導學生從對仗、平仄、釋義、通假等方面分析發音。

討論:文中哪些觀點你非常認可?哪些觀點你不同意,為什麼?

(3)反覆朗讀,內化於心。

三、拓展延伸

出示《弟子規生活力行表(部分)》,請同學們反思自己的行為。

請同學們根據以下問題,為自己的表現打分。0分為最低分,5分為最高分。

鬧鐘一響,馬上起床。不賴床,不遲到。(朝起早,父母呼,應勿緩。)

出門前,向家人告別。回家後,向家人問好。(出必告,返必面)

路上見到長輩和老師主動問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說話要誠實謹慎,不能說謊。(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保護好自己人身安全,不打鬧,不到危險的地方玩耍。(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衣服鞋子擺放整齊,不亂丟。(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汙穢)

做完功課再玩遊戲。(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四、作業布置。

1、寫一段關於《弟子規》的心得體會(200字以上),文體不限。

2、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相關焦點

  • 新絳李毓秀與《弟子規》
    經歷了太平學館的十年曆練,李毓秀具備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對儒學的理解更上升了一個層次。他對小學、四書、諸經由淺入深,深入淺出,步步按照程朱理學的原本解釋,對不見經傳的學者說法一律予以糾正。李毓秀所著 《四書字類釋義》明言,「略取四書中實字,分類而釋其義,編成授諸小子;且進而告之曰,學庸論孟者,汝等所當終身焉者也。」
  • 弟子規圖說:總敘(文字版)
    弟子規圖說文字版總敘弟子規
  • 《弟子規》與李毓秀
    根據傳統對童蒙的要求,結合自己的教書實踐,李毓秀寫成了《訓蒙文》,後經賈存仁修訂,改名《弟子規》。他的著作還有《四書正偽》《四書字類釋義》《學庸發明》《讀大學偶記》《宋孺夫文約》《水仙百詠》等,分別藏於山西省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
  • 《弟子規》騙局
    一、《弟子規》真的是古代賢人君子們少年時代的啟蒙讀物嗎?東北師範大學的周明傑同學在他的碩士論文裡羅列了大陸館藏的《弟子規》的十二個版本,其中最早的一個刊刻於鹹豐六年(1856),而劉雅苓同學在臺灣收集到了四個版本,最早的一個刊刻於同治五年(1866)。這告訴我們兩點:第一,《弟子規》在作者死後一百多年才被人們注意到;第二,《弟子規》的出版其實是在鴉片戰爭之後,是近代的事。
  • 《弟子規》第一講
    我們學習《弟子規》就是中國古聖先賢的弟子,在沒有成聖、成賢之前我們都是聖賢的弟子。怎麼可以說《弟子規》是小朋友們學的東西呢?認為《弟子規》只是學齡前兒童的讀物,這種觀點有兩個誤區。首先:弟子,不是專指學齡前兒童;而是在我們沒有出師以前都是弟子。什麼時候才算是出師呢?就是我們能夠把《弟子規》上寫的一千零八十個字、說的一百一十三件事全做到了,我們就算出師了,就算做人完全合格了。
  • 【讀者來稿】《英文弟子規(三詞韻譯)》(節選一)
    導言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外出、接物、待人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
  • 《弟子規》的傳播是一場驚天大騙局?
    近些年,一本叫做《弟子規》的小冊子在佛教界的地位火箭般躥升,有個別「著名」法師不僅宣稱《弟子規》是做人根本,甚至贊其為學佛基礎。不僅號召社會大眾每個人學習,更「苦口婆心」勸誡佛教出家僧人也應該學習,甚至某著名藏地法師還為這本小冊子專門著書立傳,使得許多佛教修學者對《弟子規》推崇備至。
  • 從《弟子規》下手
    :56-124-0003第四個小問題,是怎樣修戒定慧?那先說說戒定慧從哪裡下手?你得有個抓手,東北人的話,方言土語叫抓手,就是抓手。從哪裡下手?從《弟子規》下手。我們每件事似乎都離不開《弟子規》,因為《弟子規》是根,《弟子規》是屬於戒律,而且是最根本的戒律要百分之百的落實。
  • 蔡禮旭老師《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第41集(全集完)
    問:第一位朋友問到,請問老師,學習《弟子規》有沒有其他相輔相成的學習教材可以幫我們更上層樓?其學習的順序次第為何?答:《弟子規》可以配合《德育課本》來學習。《德育課本》好像就是這些古聖先賢把理論跟方法示現表演出來,能夠讓我們對於這些理論方法如何活用,這些人情練達會提升,所以這《德育課本》是一個好教材。
  • 這就是佛法的教學,這個教學不能躐等
    我們是在最不得已的情況之下,提出儒的《弟子規》、道的《感應篇》,用這兩樣東西做根本、做基礎。夠不夠?實在講不夠。可是如果真正深入,深入也行。我們知道十善業十條,看起來不多,阿羅漢把這十條展開來變成三千威儀。人家在十善業道上下的功夫深,起的作用廣,三千條。大乘菩薩就更殊勝,把這十條展開為八萬四千條,菩薩八萬四千細行,歸納起來就這十條。
  • 弟子規全文
    dì    zǐ  guī弟 子 規《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弟子規》,輾轉翻印,流傳甚廣,成為清代至民國年間通用的兒童啟蒙讀物。此書以淺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
  • 《生命 生命》教學設計
    《生命 生命》教學設計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所要表達的是自己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幾個小故事,得出了每個人珍視生命,不虛度光陰,要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這樣的道理。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
  • 高中語文《師說》教學設計
    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一、教學目標1.學生結合課下注釋了解文意,學習文中的論證方法。2.通過朗讀法把握文章脈絡及作者情感。通過小組討論,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3.認識從師的重要性,培養謙虛好學的學習風氣。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體會文章的觀點思想,學習論證方法。
  • 《弟子規》講「父母責,須順承」
    我們現在學《弟子規》每一句,心態一定要對,心態對了,句句是良藥;心態不對,句句也是毒藥。什麼心態不對?學的每一句,要求別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我們今天學了,說「對,我現在教我的孩子,他應該順承」,那就變成拿著這個去要求別人。我們當孩子的,要順承;我們當父母的,就要把事情搞清楚,不能誤解孩子。寬以待人,嚴以律己,每一句你再轉另外一個角色,它都是很有人生哲理的。
  • 《最後一課》教學設計之話題式問題設計
    而在教學這篇著名法國小說家都德《最後一課》時候 ,有一個教學的難點,誰是本文的主要人物?這個教學難點是很多同學容易錯誤判斷的一個教學點,在多年的教學中,一般都覺得小弗朗士是主要人物,理由是小說主要在描寫他,這也是一般判定主要人物的方法,而這篇小說主要人物是韓麥爾先生。如果我們老師直接問學生,這篇小說的主要人物是誰?為什麼是他?答案基本都是會說是小弗朗士。理由也就是小說主要描寫他。
  • 勸君慎讀《弟子規》,國學經典待商榷!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作為很多國學機構主打的招牌,《弟子規》在當今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一方面內容淺顯易懂,孩子入門快;一方面訓誡式的教育方式滿足了家長們對子女的「管理」,他們自然樂意買單。
  • 教學設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設計
    【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創景激趣,自主設疑(5—8分鐘)【設計意圖:通過引導、體會、閱讀等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初步感受徐悲鴻勵志的決心,從中感悟他的愛國情懷。】第二課時一、複習導入新課根據上節課的學習,你能把下面的內容填完整嗎?
  • 英語老師怎樣設計教學目標?英語教學目標的三個層級
    相對於KB,GW在學習跨度上進行了調整,加大了低學段的課時比重,學習目標的非線性提升更加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規律,從而避免了KB在第三個級別教學難度陡增的問題,學生很容易跟上步伐。設計一節課的教學目標,眼光不能僅僅局限於這節課,而應該在階段目標和總目標的指導下,去設計某節課的課堂目標。
  • 《友誼的回聲》教學設計
    《友誼的回聲》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能夠感受自然界的回聲,珍惜美好友誼帶給我們的快樂。【過程與方法】通過反覆聆聽、模仿,學會演唱歌曲並體會情感。【知識與技能】辨析強弱力度記號、並運用;唱準休止節奏。
  • 初中語文《散步》教學設計
    本文是一篇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的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一、教學目標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識記文章中的關鍵字詞,品詞析句。2.通過朗誦法和小組討論的方式,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學習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3.體會濃濃的親情,懂得應該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