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視頻導入
播放《中華弟子規》動畫片,讓學生對弟子規的內容有初步的了解。
二、新知學習
1.《弟子規》簡介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
提問:「規」是什麼意思?(規矩、規則)
「弟子」指的是誰?(為人弟和為人子,古代泛指後生晚輩。不僅指孔子的弟子,也是針對我們每個人而言的。)所以《弟子規》中所談到的規矩禮節是我們所有同學包括老師都應該遵守的。
現在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這篇古訓——《弟子規》。今天我們學習《總敘》部分和《入則孝》部分。
請同學們注意,《弟子規》中的觀點並非完全正確,有的觀點只適合古代,而不適用於當今社會。同學們在學習弟子規中要注意辨別、獨立思考。
2.總敘部分
(1)朗讀全文,認識字詞。
讀完一遍後,請同學們抄寫到本子上。教師在黑板上寫。
(2)講解字詞,疏通文意 (配合板書與提問)
弟子:為人弟和為人子
規:規範
聖人:品德高超、人格完美的古聖先賢。
孝弟: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弟,通「悌」,敬重順從兄長。
次:第二重要。
謹信:小心謹慎、誠實守信。
泛愛眾:博愛眾人。泛,廣泛。
而:而且。
親仁:親近有仁愛之心的人。
餘力:剩餘的心力。
則:就。
學文:研究學問。主張德育重於智育,要先養成良好的品德,還有時間再學習其他各種學問。
提問:請一位同學試著翻譯這句話。
答案:《弟子規》這本書,是根據聖人孔子的訓導編成的。首先,我們在家裡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言行要謹慎,對別人要講信用。我們要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之心的人,向他們學習。如果這些我們都做到了,還有餘力的話,就去學習聖賢的經典。
提問:「聖人」指誰?請舉例
指被大眾認為具有特別美德和神聖的人。
孔子、堯、舜、周文王等
討論:「有餘力,則學文」一句如何理解?你認為品德和知識的關係如何?
(3)反覆朗讀,強化記憶。(爭取課堂背誦)
3、《入則孝》節選
(1)朗讀全文,糾正發音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老師帶領同學讀完一遍後,提問學生朗讀。注意語調與節奏。
(2)解釋字詞,疏通文意
解釋之後,及時提問以鞏固知識。
討論:「應」「教」是幾聲?
明確:應是四聲,與行對應,翻譯為回應
教是四聲,翻譯為教道、教誨。
引導學生從對仗、平仄、釋義、通假等方面分析發音。
討論:文中哪些觀點你非常認可?哪些觀點你不同意,為什麼?
(3)反覆朗讀,內化於心。
三、拓展延伸
出示《弟子規生活力行表(部分)》,請同學們反思自己的行為。
請同學們根據以下問題,為自己的表現打分。0分為最低分,5分為最高分。
鬧鐘一響,馬上起床。不賴床,不遲到。(朝起早,父母呼,應勿緩。)
出門前,向家人告別。回家後,向家人問好。(出必告,返必面)
路上見到長輩和老師主動問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說話要誠實謹慎,不能說謊。(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保護好自己人身安全,不打鬧,不到危險的地方玩耍。(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衣服鞋子擺放整齊,不亂丟。(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汙穢)
做完功課再玩遊戲。(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四、作業布置。
1、寫一段關於《弟子規》的心得體會(200字以上),文體不限。
2、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