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騙局

2021-03-02 大象佛學圖書館

《弟子規》騙局

文/黃曉丹  原載於新京報書評周刊

一、

《弟子規》真的是古代賢人君子們少年時代的啟蒙讀物嗎?

《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是清代山西絳州的一位秀才,因為沒有中舉,也沒有其他學術上或者政治上的成就,所以同時代人對於他的記錄很少。臺灣師範大學的劉雅苓同學在她的碩士論文裡比對了各家的觀點,大致確定李毓秀生於順治四年(1647)、卒於雍正七年(1729)。東北師範大學的周明傑同學在他的碩士論文裡羅列了大陸館藏的《弟子規》的十二個版本,其中最早的一個刊刻於鹹豐六年(1856),而劉雅苓同學在臺灣收集到了四個版本,最早的一個刊刻於同治五年(1866)。這告訴我們兩點:第一,《弟子規》在作者死後一百多年才被人們注意到;第二,《弟子規》的出版其實是在鴉片戰爭之後,是近代的事。

如果我們看一下中國歷史紀年圖,會發現李毓秀生活的年代和《弟子規》的出版物能在市面上找到的年代,都處於中國古代史的最尾端,所以宣傳中說「古代出現了那麼多賢人君子,寫下那麼多唐詩宋詞,都是因為古人從小讀《弟子規》」這是不合適的。

二、

另外一件我覺得奇怪的事情是,不管臺灣還是大陸,所有人要證明《弟子規》曾經很流行,就引用這句話——

「《弟子規》編成後,因其通俗易懂,易於背誦,甚為普及,清代末年有的地方官府還將其定為私塾、義學的必讀教材,甚至作為『勸善』書籍,在祠堂、茶館、書館中進行宣講,使其廣為流傳。」

事實上這句話的源頭是1974年3月,發表在《天津師院學報》上的《<弟子規>宣揚了什麼》。作為批判文章,「廣為流傳」的說法有誇大和臆測的嫌疑,但是其中說「在祠堂、茶館、書館中進行宣講」大概是有根據的。我在《四庫大系系列資料庫》9153種書裡,檢索《弟子規》,只找到兩條文獻。說明它真的沒有很廣為流傳。但檢出的一條文獻說:「勞乃宣,字玉初,浙江桐鄉人。同治十年進士,……任吳橋,創裡塾,農事畢,令民入塾,授以弟子規、小學內篇、聖諭廣訓諸書,歲盡始罷」(《清史稿·勞乃宣傳》)。

這兩條文獻對照,告訴我們,《弟子規》在最初的使用環境是祠堂、茶館、書館,使用對象是幹完農活的成年人。這又解釋了我的兩個疑惑:第一,為什麼我看過的所有清代詩人的自傳都說自己是從論語、詩經、唐詩開蒙的,因為《弟子規》的適用範圍是社會下層;第二,為什麼《弟子規》裡面對兒童的童真童趣沒有一點欣賞的意味,因為它本來就不是專門寫給兒童的。

我們再回到《清史稿》去看勞乃宣使用《弟子規》的效果,就會發現,他遇到的問題是原先那些成年農民不識字也看不懂政府的法令,經常幹些違法的事,學了弟子規之後,能讀一些法令了,不違法了。

那我就要問了,今天為什麼要拿一本近代才被注意到的,主要用於向那些被剝奪了更高發展要求的農民勸善的行為規範,來作為兒童傳統文化教育的依據呢?李白杜甫沒有讀過它、清代的知識階層也不讀它,它在今天是不是被捧到了太高的位置?

那麼我們來看看,它是從何時開始被捧高的。中國期刊網上以「弟子規」和「三字經」分別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從1956-2000年之間幾乎沒有人提到弟子規,但從2004年開始,它就飛速上漲,到2008年曝光率超過「三字經」。2004年之後的十年間,「三字經」的使用率膨脹了2.4倍,而「弟子規」的使用率膨脹了70倍。它在文獻資料庫中的檢出率對應著它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在最近十年裡,遠遠超出《三字經》和《論語》。臺灣的情況也差不多,臺灣師範大學的劉雅苓就說,《弟子規》研究,是到民國八十八年(2000)才得到重視。

三、

那麼,99年到04年之間發生了什麼?《弟子規》為什麼一下子就走紅了?故事要從臺灣說起。九十年代,臺灣迎來了解嚴後的教育自由化時代,1991年,儒家經典正式從臺灣的教育制度中失去獨尊的地位。1991年10月17日《聯合報》有一則新聞報導此事,新聞題目是《兼容並蓄諸子百家,不再專攻四書內容,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決定重編》。因為官方減少提供儒家教育,那麼那些原本就喜歡儒家教育的人,就只能在民間結成團體了。同時,因為九十年代臺灣教育在理念上實行「社會觀念鬆綁」和「多元文化教育」,在技術上支持「彈性課時」和「在家上學」,因此不管你是結成基督教教育團體,還是佛教教育團體,還是讀經教育團體,都比較容易。

因為政府減少提供儒家教育,民間就湧起力量彌補這一真空,就在1991年臺灣教育部停止《四書》為中學唯一文化基本教材的同時,民間就有人在家自己教讀經了。王財貴就是其中影響最大的一個。二十年間,王財貴的讀經書目其實是有窄化的趨勢,最初他的讀經書目包括中西經典,但後來為了「便利、普及、實效、實證」的目的多次修訂,真正普遍得到實施的,讀得最多的也就是《弟子規》。而同時臺灣各種宗教團體也希望借著讀經來擴大自己的聲譽。在1993-2000年之間,臺灣天帝教、一貫道、佛教的各種組織都捐印了大量讀經手冊和書籍。而這些宗教團體捐印得最多的就是通俗易懂、篇幅簡短、不涉及形而上辯論的《弟子規》。十年前,大部分人獲得的第一本《弟子規》都是從佛教寺院裡拿來結緣的。

但《弟子規》在大陸的流行,更要歸功於淨空法師。2004年,淨空的「廬江文化教育中心」在江西廬江湯池奠基,2006年開始對外招生。到2008年解散之間,總共耗資2億。湯池實驗號稱僅僅讀弟子規就可以使犯罪率降低、離婚率降低、外出打工的人回歸鄉土、婆媳不吵架以及夜不閉戶。這個理想也吸引了大量尋求心靈寄託的現代人,在06-08年之間,大量的白領辭去工作從北上廣奔赴湯池。

我們講了這麼多,說《弟子規》寫出來是到鴉片戰爭後,流行起來更要到二十一世紀,無外乎就在證明,它並不是「兒童傳統文化教育」的基本材料。那麼,「兒童傳統文化教育」到底是什麼呢?有同學在寫關於傳統蒙學的碩士論文時,綜合了十位學者的觀點,發現他們說得都差不多,在這個問題上沒有異議,就是分為五類。用鄭振鐸先生的命名法,就是「倫理、故事、識字、常識、詩歌」五類。而且在每類之中,都有十分豐富的文本可供使用。

我自己是喜歡中國古代文學的,我知道在中國的古代典籍中有多麼大量的故事、常識、詩歌。我自己是一個小孩的時候就被這種東西迷住了。因此我想說,傳統蒙學是非常豐富的,《弟子規》頂多屬於其中「倫理類」文本裡的一小部分,而且是不大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以為「兒童傳統文化教育」就是把一千多字的《弟子規》讀個五百遍一千遍的話,不要說不能培養一個合格的現代兒童,也遠遠不夠培養一個合格的古代兒童。這樣的小孩就是放到古代,也是一個只會複述一些僵化的道理,而不知道自然知識、生活常識、不會講故事,不懂得鑑賞詩歌,沒有用處,沒有趣味的人。他在古代也不會受歡迎的。

四、

有人會問:「《弟子規》不屬於傳統經典,那麼有沒有可能,它正是因為符合了某種現代性的需要,而具有被重新經典化的可能呢?」

我不贊同這樣的觀點。一個時代的文化狀況中有三個必須得到平衡的訴求:過去傳統文化資源的如實繼承;當下物質和精神需求的滿足;未來發展潛能的醞釀。

首先,說古代的賢達都是讀了《弟子規》才成為賢達的,這就不如實。

其次,要談當下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的滿足就要談到現代的兒童觀。從社會文化史的角度來說,「童年」是被發現的,在現代之前,所有國家所有文化,都不認為童年具有獨立的價值。在那時候,文化假設童年只是成人的準備期,童年縮得越短越好,兒童越像成人就越得到表彰。但是在現代社會中,「童年」被賦予了獨立的價值,隨之衍生的,就是兒科學、兒童教育、兒童文學、兒童心理學等學科的產生,以及專門的童裝、兒童語言、兒童遊戲場所、兒童保護法案的出現。現代心理學,不管是皮亞傑還是艾瑞克森,他們都認為你人為縮短童年期,就會帶來不可更改的創傷,發展就沒有後勁,潛能就沒法實現。因為這個前提假設是根本不同的,你無法在一個「童年具有獨立的、不可替代的價值」的假設之下,去執行一種僅僅著眼於訓導兒童成為成人的行為規範。

第三,對未來生活的適應性而言,當下社會以及未來社會,已經不可避免地告別了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法社會,兒童必須學習如何在陌生人社會中與人合理合法相處的技能。

因此我最後要談到學習《弟子規》這樣的文本會給現代人帶來的心靈衝突。我並不覺得讀《論語》會導致這樣的衝突。

當涉及到那些與現代生活相距甚遠的內容時,《論語》和《弟子規》帶來的感受是很不一樣的。因為《論語》不是一個行為規範,而是一個建議。論語基本上是講一個大致的道理,孔子從來不越出他的時代和處境隔著幾千年的社會落差直接說「你要怎麼樣怎麼樣」,而且《論語》之中具備著多個聲部,使得你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一個恰當的建議。所以當現代人讀到「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的時候,我們不會有焦慮覺得不要坐在凳子上了,趕快去弄一張蓆子鋪在地上。但是《弟子規》每句都是在說「你要怎麼樣怎麼樣」,哪怕他完全不知道你是誰,你的具體處境是怎樣委屈的,它依然以強烈的訓導口吻和死板規定對你提出種種要求。這使得我們必須歪曲自己的生命經驗來湊這個文本,導致生命體驗的虛假化。

我非常喜歡榮格心理學中對於在世界各種文化中都可能存在的聖賢之說的墮落化的解釋。他們說,所有聖賢的教諭,都來自於他們真誠的生命體驗。而當你能真正體驗宇宙的真實、生活的本質時,這種覺醒的經驗是不需要你額外再提醒自己去記住的。只有當人不能再獲得這種體驗時,才會希望將它記錄下來,甚至變成教條,靠意志來執行。而如果它只是教條,而不能與自己真實的體驗結合的話,就會帶來道德的虛偽化。這就是所有聖賢之學墮落的軌道。

如果我們談「兒童傳統文化教育」只著重外在的行為規範,不著重內在的心性涵養,那它必然也是墮落的。

最後,無論我們要回答的問題是「如何能在現代社會實現兒童個人的潛能的最大發展」,還是「如何能傳承傳統文化中優雅和高貴的內容」,都萬萬不能給我們的孩子選擇《弟子規》。

本文轉自網絡

本平臺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相關焦點

  • 《弟子規》的傳播是一場驚天大騙局?
    近些年,一本叫做《弟子規》的小冊子在佛教界的地位火箭般躥升,有個別「著名」法師不僅宣稱《弟子規》是做人根本,甚至贊其為學佛基礎。不僅號召社會大眾每個人學習,更「苦口婆心」勸誡佛教出家僧人也應該學習,甚至某著名藏地法師還為這本小冊子專門著書立傳,使得許多佛教修學者對《弟子規》推崇備至。
  • 《弟子規》與李毓秀
    根據傳統對童蒙的要求,結合自己的教書實踐,李毓秀寫成了《訓蒙文》,後經賈存仁修訂,改名《弟子規》。他的著作還有《四書正偽》《四書字類釋義》《學庸發明》《讀大學偶記》《宋孺夫文約》《水仙百詠》等,分別藏於山西省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
  • 《弟子規》第一講
    我們學習《弟子規》就是中國古聖先賢的弟子,在沒有成聖、成賢之前我們都是聖賢的弟子。怎麼可以說《弟子規》是小朋友們學的東西呢?認為《弟子規》只是學齡前兒童的讀物,這種觀點有兩個誤區。首先:弟子,不是專指學齡前兒童;而是在我們沒有出師以前都是弟子。什麼時候才算是出師呢?就是我們能夠把《弟子規》上寫的一千零八十個字、說的一百一十三件事全做到了,我們就算出師了,就算做人完全合格了。
  • 《弟子規》教學設計
    一、視頻導入播放《中華弟子規》動畫片,讓學生對弟子規的內容有初步的了解。二、新知學習1.《弟子規》簡介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提問:「規」是什麼意思?(規矩、規則)「弟子」指的是誰?(為人弟和為人子,古代泛指後生晚輩。不僅指孔子的弟子,也是針對我們每個人而言的。)所以《弟子規》中所談到的規矩禮節是我們所有同學包括老師都應該遵守的。現在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這篇古訓——《弟子規》。
  • 新絳李毓秀與《弟子規》
    《弟子規》合轍押韻,易於背誦,一講就懂,便於踐行,被譽為「開蒙養正之最上乘者」《弟子規》影響由古及今
  • 弟子規圖說:總敘(文字版)
    弟子規圖說文字版總敘弟子規
  • 從《弟子規》下手
    :56-124-0003第四個小問題,是怎樣修戒定慧?那先說說戒定慧從哪裡下手?你得有個抓手,東北人的話,方言土語叫抓手,就是抓手。從哪裡下手?從《弟子規》下手。我們每件事似乎都離不開《弟子規》,因為《弟子規》是根,《弟子規》是屬於戒律,而且是最根本的戒律要百分之百的落實。
  • 弟子規全文
    dì    zǐ  guī弟 子 規《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弟子規》,輾轉翻印,流傳甚廣,成為清代至民國年間通用的兒童啟蒙讀物。此書以淺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
  • 《弟子規》講「父母責,須順承」
    我們現在學《弟子規》每一句,心態一定要對,心態對了,句句是良藥;心態不對,句句也是毒藥。什麼心態不對?學的每一句,要求別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我們今天學了,說「對,我現在教我的孩子,他應該順承」,那就變成拿著這個去要求別人。我們當孩子的,要順承;我們當父母的,就要把事情搞清楚,不能誤解孩子。寬以待人,嚴以律己,每一句你再轉另外一個角色,它都是很有人生哲理的。
  • 勸君慎讀《弟子規》,國學經典待商榷!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作為很多國學機構主打的招牌,《弟子規》在當今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一方面內容淺顯易懂,孩子入門快;一方面訓誡式的教育方式滿足了家長們對子女的「管理」,他們自然樂意買單。
  • 向新加坡學:欣葉的幸福文化「弟子規」
    向新加坡學欣葉幸福文化「弟子規」 一家想在經營上獲得成功的餐廳,除了管理水平高、地理位置好、就餐環境美、經濟策略靈活等,更重要的是看該餐廳的服務質量優劣。 因為在很多消費者最樸實的感知中,服務是餐廳最核心和最鮮明的特徵。
  • 【讀者來稿】《英文弟子規(三詞韻譯)》(節選一)
  • 學問一定是能解決你自己的問題 《田一可說弟子規》新書發布會反響...
    《田一可說弟子規》得到了北大國學大師樓宇烈先生的推薦樓宇烈先生說《弟子規》中的很多話都出自《禮記》《論語》《孟子》等傳統文化著作。樓老說讀《田一可說弟子規》可以「下學人倫日用,上達天道性命」。學習《弟子規》不一定要全文背誦,但是應該學一句做一句,落實到行動中去,使和父母長輩、兄弟姐妹、親朋好友的關係變得更加和諧。
  • 免費領取:傳統德育動畫《中華弟子規》共30集
    與此同時,本期「帶娃去郊遊」給孩子們送上——傳統德育動畫《中華弟子規》共30集,回復關鍵詞是「中華弟子規」,即可得到下載地址哦!回復「資料名單」,可以查看所有免費資料的簡介。中華傳統德育系列動畫《中華弟子規》,是一部恢弘巨著,也是百家講壇推薦的動畫片。
  • 入則孝——蔡禮旭老師《細講弟子規》
    諸位朋友,不要小看《弟子規》,一個「入則孝」就解決你所有小孩的問題。當他知道「身有傷,貽親憂」,他會不會生活顛倒?不會!他會不會沒責任心?「德有傷,貽親羞」。他會很勤勞,因為「親所好,力為具」,希望能讓父母歡喜,讓父母安慰。所以孝心一開,除了對父母孝敬,對兄弟?友愛!因為兄弟發生衝突,誰最難過?父母。所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 好讀,易背,貼近生活,指導意義非凡的《弟子規》該揚?該棄?
    刻苦人生沒有回頭路,有的只是不斷湧現出來的困難,每個階段似乎都不輕鬆,面對生命的常態-逆境,《弟子規》告訴我們「勿自暴 勿自棄」。樂觀《弟子規》這本書讓我時時體會到了與聖賢同行的滋味,很多句子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確有大收穫。用《弟子規》教育學生講禮儀,守規矩,重德養智也是恰當之選。
  • 《弟子規》全文+注音+漫畫,趕緊收藏!
    轉載是一種智慧,分享是一種美德。 《弟子規》在古時候是兒童必讀經典,但今人熟讀的甚少,尤其出生於七八十年代的人,普遍沒有接受過《弟子規》的教育。今天,70後、80後們已經步入「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階段,在面對養老盡孝、教育子女等問題困擾的時候,不妨讀一讀《弟子規》,哪怕是「陪孩子一起讀」,一定能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 弟子規(原文+解釋)
  • 小童星田輝映出席世界表演藝術錦標賽,武術表演《弟子規》
    日前,GOA 2019 廣州戶外藝術節、第24屆WCOPA世界表演藝術錦標賽在廣州圓滿落幕,小童星田輝映受邀出席活動,憑藉一套《弟子規》武術表演節目受到關注。​田輝映則一身格子套裝現身舞臺,表演了一套武術《弟子規》,乾淨利落的動作,贏得一眾贊聲。
  • 康會長細講《弟子規》
    康會長細講《弟子規》第二十一集 (下)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弟子規》,那麼,我們做好事,幫助別人的機會特別多,這個好習慣如果養成了,你積福報是很容易的。 我們要學會常常觀察身邊的人,看看他需要什麼?你看著了、聽到了、感受到了或是你想到了,都可以幫助別人。我們每天都要觀察到我們周圍的長者、父母和老師他們的所需。《弟子規》這部經典我越讀越愛讀,越學越愛學,太好了。